梨膏糖和五香豆 上海味道是「有魔性的」

2020-12-22 東方網

原標題:梨膏糖和五香豆,活到了耄耋、活過了百年,那些堅守著的老師傅卻不甘心如今成為「小確幸」的存在,因為—— 上海味道是「有魔性的」

經過冷卻、劃糖等步驟,梨膏糖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小方格。

待梨膏冷卻後,一塊塊淡黃色晶瑩剔透的梨膏糖塊就製作而成了。    本版圖片 袁靖

五香豆製作傳人仇成華用竹匾不斷翻動五香豆,使之冷卻。這項技能必須經過多年的練習才能達到「翻豆不灑」,並對臂力有很高的要求。

工人將蠶豆原料倒入水缸進行清洗。


不久前的第十四屆上海世界旅遊博覽會,設立了一個旅遊紀念品專區。走走看看,又是一個老話題盤上心頭:「魔都」怎麼就沒有什麼「有魔性的」紀念品。

直到看見了梨膏糖和五香豆的展櫃。曾經熟悉的味道勾起了兒時的回憶,忍不住上前和師傅們聊聊。

一問驚詫。上海梨膏糖還有15名師傅,每年產量200噸,「活」在金茂大廈的隔壁,手裡拿著國內唯一一張允許添加藥物生產食品的許可證;五香豆蝸居城隍廟不足30平方米的店面裡,每天銷售額5萬元。廠裡的老師傅,靠人工捧著25斤的竹筐子不停翻動20分鐘,才能炮製出一筐獨特的奶油香。

再問感慨。論起銷售和利潤,梨膏糖和五香豆算是「小確幸」的存在,但老師傅們大多還揣著不甘心———上海味道靠著堅守品質和不斷創新活到了耄耋、活過了百年,難道現在就只能蟄伏?

三問,再忍不住想為上海味道做些什麼。老師傅們說,活過了百年的梨膏糖和五香豆難道還不夠「魔性」? 還有很「潮」的師傅說,日本和果子會講故事、會拗造型,我們梨膏糖和五香豆的故事也要講啊,年輕人也要一起來給上海味道拗造型啊。

是哦。那就讓我們從梨膏糖和五香豆的故事開始講起。

百餘年前的那口紫銅鍋依然飄著糖香

15名師傅每年熬製200噸上海梨膏糖

「賣梨膏糖咧」,還有多少上海人能夠在兒時記憶中翻找出這一句抑揚頓挫的吆喝?

中國人一直相信藥食同源,藥食同補。老城隍廟的梨膏糖,是藥,也是糖,苦中帶甜,甜中帶甘,就像人生。它不僅深藏在城市的記憶中,也濃縮了一段人文情懷。

今年第十四屆上海世界旅遊博覽會上,這一塊黑黑的、方方的已經有160多歲的小東西———梨膏糖,勾起了人們舌尖心底的回味。

是糖更是藥做梨膏糖要講良心

今年64歲的李放敏是上海梨膏糖食品廠現任「掌門人」。1999年從紡織廠轉到食品廠的他,一直說自己是這個老廠裡的「新人」———雖然已做了18年的梨膏糖,但那古法風韻仍然令他著迷,讓他至今還像一個小學徒那樣孜孜不倦地吸取著其中的「精髓」。在位於浦東陸家嘴的上海梨膏糖食品廠,記者見到了李放敏。一見面,他就和記者打趣:「想不到梨膏糖是在上海的金融核心區生產出來的吧。」

李放敏說,如果從1855年上海老城隍廟開出第一家自產自銷梨膏糖的店鋪朱品齋算起,上海梨膏糖可以考證的歷史已有162年。不過在傳說中,梨膏糖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唐太宗那個年代:大臣魏徵是個孝子,他母親多年患咳嗽氣喘病,卻不肯服用苦藥;魏徵聽醫生講梨子有止咳之效,便將治咳嗽的草藥磨成粉,同梨汁一起煎熬成糖塊;魏母吃得開心,不久咳嗽便治好了。

朱品齋,當年開在老城隍廟前門的石獅子旁。之後,廟西開出了永生堂,廟北的豫園門前開出了德甡堂。據史料記載,賣梨膏糖,有「文賣」和「武賣」之分。永生堂和德甡堂是「文賣」的代表:現做現賣,唱著曲兒吆喝吸引顧客。夥計在糖攤前擺個爐子,上面放只紫銅鍋,左手拿一把竹爿,不斷攪動銅鍋裡熬著的糖,不讓糖粘底,右手拿一條尺把長的扁鐵銼,將藥料銼成粉末,一堆堆存在旁邊的小木盤中;待鍋內的糖熬到一定程度,便將藥粉倒入,攪拌成梨膏糖。這把扁鐵銼,既是銼藥粉的工具,也是伴奏的樂器———左右各裝上5個銅圈,銼藥時甩動鐵銼,10個銅圈便碰撞出悅耳之聲,正好給唱曲伴奏。唱的什麼? 是藥名:「一包冰雪調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癆……」

賣梨膏糖的,傳說中不也叫「小熱昏」嗎? 不錯,那就是對「武賣」的「定位」:身邊放一副四腳架,上置一隻小木箱,內裝梨膏糖,箱蓋上擺一塊說書先生用的「醒木」;賣糖人又說又唱,說唱的多是時政新聞與小道消息,以此聚攏人氣藉機推銷。在那個「莫談國事」的年代,這樣說唱冒點險,所以「武賣」的都自稱「小熱昏」,意思是自己在「發昏說胡話」,不必當真。

拋開「文賣」、「武賣」的噱頭,上海梨膏糖其實主打的就是「止咳」———窮人看不起病,花幾個銅板調點糖配點止咳草藥。但咳嗽病因有很多種,一塊梨膏糖終究不能包治百病,但在那個時代,有藥有糖,是窮人患病後最大的依託。

是糖,更是藥。李放敏永遠記得進廠第一天———那一天,廠裡的老師傅一臉嚴肅地說:「梨膏糖是糖,但它又不是普通的糖,它更是藥。做藥,要憑良心。」

看糖漿氣泡有門道

在梨膏糖生產車間裡,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那十幾口紫銅大鍋。李放敏說:「我們這裡最老的紫銅鍋已經有100多年了,至今還在使用———不用紫銅鍋,出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

梨膏糖,黑黑方方一小塊,卻是個易學難精的手藝:學會只需兩三個月,但要窺得其中門道,至少得兩三年。洗藥、選藥、熬藥、攪拌……每一環節都容不得半點疏忽。李放敏剛進廠時跟的是德甡堂梨膏糖曹氏二代傳承人曹師傅,「可能是我悟性不夠吧,直到曹師傅退休也沒有正式收我為徒,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梨膏糖製作,包括配料、熬糖、翻砂、澆糖、平糖、劃糖、劃邊、刷糖、翻糖、掰糖、包裝等多道工序。其中最有技術難度的是熬糖,這決定著梨膏糖的質量好壞。配好的藥粉與糖、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在紫銅鍋裡熬煎時,溫度要保持在130℃到135℃之間。但糖加熱到120℃之後,開始變得極為「調皮」,溫度會直線上躥,稍不留意鍋底就糊了;倘若溫度超過了135℃,可以加水調節,但只能加一次水,否則一鍋梨膏糖就報廢了。

以前,熬糖時沒有溫度計,全靠經驗掌控火候。後來有了溫度計,老師傅們還是習慣用眼看、用手觸碰。糖漿的氣泡、飄出的蒸汽裡都含有信息,就看你會不會解讀:紫銅鍋裡溫度低時,氣泡較大、較少,而從鍋裡飄出的蒸汽多;等到梨膏糖快熬好時,糖漿氣泡小而密,按行話說「骨子」差不多了;再用鏟刀沾一點糖漿,用拇指和食指黏起來稍一用力,不用看溫度計,就知道火候到沒到。

「但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功力了。等我和廠裡的老夥計都幹不動了,以後會不會失傳就難說了,估計只能靠溫度計了。」李放敏的心頭免不了留著遺憾。1956年公私合營後,上海的三家梨膏糖製作老字號———永生堂、德甡堂、朱品齋,合併成立了上海梨膏糖食品廠。現在,當時三家老字號的傳承人已經有兩位過世了,最年輕的德甡堂曹氏後人也已退休不幹了———會這項傳統技藝的人很少了。

「熬藥的溫度變化、時間順序都要精確,熬久了焦糖味會蓋過藥材味,失去鬆散的口感,所以火候掌握考驗師傅功力。另外,下雨天要熬得幹一點,無論怎麼攪拌,糖都要有光感,表面不能有一粒一粒的『芝麻相』……這都是師傅的經驗。」說起製作工藝,李放敏滔滔不絕。

李放敏說,現在廠裡有46名職工,一線做梨膏糖的只有15人,每年熬製梨膏糖200噸。為了傳承這門老手藝,上海梨膏糖食品廠的師傅們沒少費心血,但是願意學的人不多,偶有來學的也嫌太苦,大多半途而廢。

「光熬糖這一步,就需要在爐子前站兩個小時,夏天的時候非常難受。」李放敏說,「這期間,要單手提起五六斤的鍋,不停地攪拌,到最後滑糖的時候要一氣呵成,很多男生都體力吃不消。而溫度高達130多度的糖很容易弄傷手,滑糖弄不好身上也會被燙傷。為了食品安全,口罩、帽子、手套也都要戴上。老師傅的身上都是汗水,到了天熱時節,那滋味真是難以想像。」

《食品安全法》倒逼梨膏糖生死突圍

傳統的梨膏糖,講究「不放飴糖、不放香料」。除了梨膏和13味中藥,只用水和白砂糖,因此甜如蜜、松如酥,不膩不粘,芳香可口。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食品安全法》 對食品生產提出了新要求,梨膏糖遭遇了生死挑戰。

傳統梨膏糖內含13種中藥材,而且大部分都不是藥食同源類。根據《食品安全法》,在食品生產中使用這些中藥材是不被允許的。2008年,梨膏糖廠向上海市食品安全聯席會議辦公室申請幫助,並將報告打給了衛生部辦公廳,請求保留梨膏糖此類傳統食品。國家相關部委非常重視,當即組織了多方聯合專家組入駐上海梨膏糖食品廠,對梨膏糖(藥梨膏)進行審核。

「當時真的很緊張,專家們來自天南海北,對梨膏糖都有一定認識,都考證出梨膏糖1300多年歷史了,但對梨膏糖的中藥配方還是有不同意見,一時僵持不下。」李放敏說,當時一位中醫專家提出,中醫本就是經驗積累的,要用實驗來論證,把現在一顆糖內的含藥成分放大10倍、100倍來作無毒實驗,沒問題就不要在配方裡框死,畢竟誰也不會一次去吃100顆糖,他甚至願意親自當「小白鼠」。「當然最後沒讓他吃,畢竟一天吃100顆糖,連吃3個月不是玩兒的。」李放敏最後就用這個方法進行動物實驗,歷經4個多月的評審、調研,藥理、毒理實驗全部證明梨膏糖無毒無害。最終,衛生部給上海梨膏糖食品廠發放了至今國內唯一一張允許添加藥物生產食品的許可證。

過了藥食一關,生產器具的關卡又擺在了面前:《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木質器具直接接觸食品,但師傅們手工製作時使用的老工具———紅木糖板、紅木方盤、油布等都是一直傳承的老物件。不用這些老物件,梨膏糖製作中關鍵成型的澆糖、平糖、劃糖該怎麼辦?為了換掉木質器具,梨膏糖熬製的後段機械化提上了日程。

李放敏和廠裡的老師傅組成了攻堅組開始攻克這項技術難關:120多度高溫的糖漿怎麼讓它不在器具上黏連,以便冷卻後可以很容易的成型、脫「殼」?一開始,大家想到了玻璃,沒想到一澆上去,不僅黏得一塌糊塗,而且糖冷卻後用水都衝不動。大家又想到用不粘鍋使用的材料,一直實驗了56種不同種類的不粘材料都沒有辦法「馴服」高溫糖漿這個「調皮鬼」。整整做了大半年實驗,大家幾乎就要放棄時,李放敏這個老紡織人突然想起了他們以前紡織廠使用的一種不粘工藝處理方式,相關專家論證實驗證明著這一工藝可行。

不粘工藝的突破,讓李放敏看到了梨膏糖從純手工製作走向半機械生產的希望。「儂曉得伐,純手工製作一塊梨膏糖要三四天。」

懷揣著讓梨膏糖在上海走下去的夢想,李放敏據此設計了相關流水線,2014年,除了熬糖、熬藥這兩個環節,做梨膏糖也用上了流水線機器。

但機器又給梨膏糖製作出了新難題:機器粗手笨腳,「翻砂」時一下就把糖給弄碎了,後期的「澆糖」、「平糖」等工序根本沒法操作,如要成型必須加入飴糖,但這又偏離了古法梨膏糖不加任何添加劑的初衷。不得已,第一代機器被停用了。李放敏和老師傅們繼續努力,符合傳統工藝要求的二代機、三代機陸續被生產出來,正式投入生產。

如今,梨膏糖不再單純依靠純手工製作,機器生產線上出來的速度是一分鐘160塊梨膏糖。市民們現在在老城隍廟看到的梨膏糖品種可謂五花八門:有火腿梨膏糖、百果梨膏糖、玫瑰梨膏糖、桂花梨膏糖、金桔梨膏糖、止咳梨膏糖等,不下二三十種。但,最傳統的止咳梨膏糖仍然最受歡迎。

80年前,一位江蘇人用中西合璧的配方製作出了上海土生土長的零食

五香豆:獨特奶香「海」上來

曾經幾何,滬語有「勿吃城隍廟五香豆,等於嘸沒來過上海」之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城隍廟奶油五香豆是各方來客遊覽上海後必帶的特產———不管是送人還是自己吃,那軟中帶硬、鹹中帶甜的口感,中西合璧的配方,從舌尖讓人記住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特質。

不久前的第十四屆上海世界旅遊博覽會上,「五香豆」卻說出了心頭憾事:新生代上海人竟然有很多不曉得五香豆———上海人怎麼能沒吃過上海五香豆?

一隻煤球爐上的實驗

1956年出生的仇成華今年61歲。去年剛到年紀時他就想退休回家帶孫子,但上級公司還是希望他能在廠長的位置上再待段時間,帶帶新人。仇成華1980年進上海老城隍廟五香豆食品有限公司,跟著五香豆一代創始人郭瀛州的四弟郭宗喜開始學做五香豆。他說,五香豆其實是創新的產物。

郭瀛州,1908年生於江蘇省揚中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8歲就背井離鄉,隻身來到上海討生活,兩手打拼出了一家「雷雲軒」煙雜店,勉強餬口。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曾流行過「茴香豆」,此豆韌而不堅、軟而不澀,生意頗興旺。當時31歲的郭瀛州對茴香豆甚感興趣,為能掌握燒豆的技藝,每晚必去茴香豆攤察看,想探點口氣,偷師學藝,但屢屢失敗。

血氣方剛的郭瀛州毅然另闢蹊徑。他買了一包茴香豆回來,細細琢磨,在一隻煤球爐上做試驗。從選豆到煮豆,從用料到配方,經過反覆摸索與實踐,終於掌握了燒煮的技術,靠著糖精、食鹽、香草香精等混合而出的配方,中西結合的五香豆奶香襲人,「老城隍廟冰糖奶油五香豆」因此誕生。

「牛踏扁」不見了那就給蠶豆「選美」

做五香豆的原料是蠶豆。仇成華說,上海人喜歡上海產的本地豆,不愛外地的「客豆」。本地豆裡,極品是嘉定「白皮白肉白眼睛」的「三白寒豆」,俗稱「牛踏扁」,吃起來香、甜、糯。老城隍廟五香豆當年從打牌子起就是用的這款豆。「粒粒飽滿雪白,每500克只有280-320粒,煮奶油五香豆簡直是絕配。」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上海糧食局每年都特批80噸蠶豆給廠裡生產五香豆。然而,到上世紀80年代,城市發展變遷,嘉定扁豆種植逐步萎縮,仇成華扼腕:「我進廠時,上海蠶豆已不見蹤影了,每年最多能收到1000多斤,連生產零頭都不夠。」

那時,五香豆商店與大華瓜子廠合併為南市炒貨廠(現改名為上海老城隍廟五香豆食品有限公司),五香豆的日產量由原來的一萬斤上升到三萬斤。廠裡採購員只得四處尋覓原料。1995年,江蘇南通開始引進種植「牛踏扁」,但可能由於土地、氣候的原因,南通「牛踏扁」的品相和飽滿度要差一點,「每500克有420多粒,這對傳統五香豆來說是不符合用料標準的。」仇成華無奈之下決定給豆子「選美」。

從那時起,五香豆生產工序裡多了一環———品豆。蠶豆進庫前先過篩,剔除小的豆子;工人們再一粒粒挑,不夠飽滿的、歪瓜裂棗的一律不要;最後,煮豆時過早飄出水面的也要被踢出「隊伍」。靠著這些辦法,五香豆用加大30%的損耗量換取了品質。

用鹽炮製獨特奶油味

奶油五香豆最絕的自然還是「奶油味」。仇成華說,老吃客吃「五香豆」還要講究季節:不能在春夏買來吃,因為春夏溫溼,「五香豆」上的那層「奶油」吸溼性強,很快還潮,風味大失;所以隆冬才是最佳品豆季節。另外,要把豆子含在嘴裡細細咂摸,等到奶味被舌尖吸走,外皮酥軟,再把豆子嚼碎。

一般人總以為五香豆的「奶油」是用牛奶熬煮而成。仇成華說,「奶油味」既不是靠奶油也不是用牛奶,而是豆裡的鹽在冷卻後滲出的鹽霜。這層漂亮鹽霜的形成,全靠五香豆生產最後一道工序———「翻筐子」。

「25斤一筐子蠶豆,純靠一個人捧著竹筐子不停翻動20分鐘,讓每粒豆在空中充分接觸空氣,水分自然陰乾後,鹽分析出豆皮形成鹽霜。冬天還好,夏天一天翻10個多小時,你想想是什麼滋味? 這個活不僅累,還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否則一個翻不到位,一筐豆子就都毀了。」但仇成華說,這活其實在以前是整個流程中算是輕鬆的,是照顧老師傅的,年輕人搶都搶不到。現在,廠裡一線生產的有30人,按照三人一組,至少有10個人要「翻筐」,「都是我們這些快退休的人在翻,年輕人翻兩下就說好了,根本不行。」

上海人沒吃過五香豆怎麼行

現在,在城隍廟那間不足30平方米的上海五香豆店裡,一天的銷售額依然能達到5萬元。但五香豆仍有遺憾:來買五香豆的大多是異鄉客,很多年輕的上海人從來沒吃過五香豆。據統計,老城隍廟五香豆的主要消費群是35歲到45歲的外地顧客,五香豆在本地年輕消費者中的號召力已大不如前。

那麼多上海人沒吃過上海五香豆怎麼行?正因有此遺憾,80歲的老城隍廟五香豆還要再翻新花頭,讓年輕人愛上老零食。

仇成華告訴記者,五香豆家族裡現在已經有了咖哩、苔條等多種口味的豆瓣系列以及核桃、開心果、杏仁等堅果系列。面對年輕顧客,五香豆還要與食品研究所合作,用更現代的科技和設備尋求製作方法上的突破,開發出更適合年輕人的新產品。

老驥伏櫪。也許不用多久,五香豆就能了卻心頭憾事。到那時,它或許又會有新的夢想。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味道:捧紙袋吃鴨肫,更少不了五香豆、本幫香糟
    上海年貨種類之多,無法一一道全,不過有幾個「上海老味道」卻是新老上海人都耳熟能詳的。風乾鴨肫的鮮美嚼勁,五香豆的香糯鹹甜,香糟的酒香爽口,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越陳越香,除了濃濃的上海味道,還因為那背後的上海故事。捧紙袋吃鴨肫說到稻香村,外地人可能會想到糕點,上海人的答案卻是——鴨肫。
  • 上海伴手禮只想到大白兔、五香豆?這份權威推薦請收下!
    梨膏糖?松糕?五香豆?這些上海人現在都不太吃誒……還是上網搜一下吧,感覺也不太靠譜。有人說大白兔奶糖,這好像也太普通了。他說兩年第一次來參加評測的,除了上海博物館的一些紀念品外,基本都是點心食品,比如一大堆各種品牌的蝴蝶酥,可想而知專家們在「酥山酥海」一種種吃過來,也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去年的評測,就比較有意思了,隨著知名度打開,不少企業紛紛報名,把自己商品送來參賽爭當「城市名片」,而且不再是「一吃」獨大,好吃好玩好用的都有參加。
  • 上海的這7種特產,你都吃過嗎?沒吃過第五種,不算到過大上海?
    圖片來源於網絡蝴蝶酥是一款傳統的西式甜點,卻有這地道的上海味道,在很多上海人的記憶裡揮之不去。酥皮是鬆脆的,白糖是焦香的,是一款上海人很愛很愛的傳統小吃。圖片來源於網絡梨膏糖還分本幫(上海)、蘇幫、杭幫、揚幫之分,老城隍廟的梨膏糖均分為本幫,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在上海家喻戶曉,其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當然也是上海市特色傳統名點
  • 適合送人的上海特產,可以帶回家當伴手禮哦!
    上海是一座非常繁華的城市,也是精英匯集之地,上海也是一座有著民國氣息的城市,到上海一趟,上海有哪些值得送人的特產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梨膏糖梨膏糖是上海市特色傳統名點,中華老字號產品之一,是上海著名的傳統土特產。上海梨膏糖歷史悠久,它是用純白砂糖與杏仁、川貝等十四種國產良藥材熬製而成,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上海的梨膏糖的品種也很多,有百果梨膏糖、火腿梨膏糖、玫瑰梨膏糖等二三十種,特別是止咳梨膏糖頗受遊客喜愛。
  • 上海特色旅遊食品評選 大白兔奶糖等入選海派「伴手禮」
    「比如五香豆,在1930年前,上海已有以桂皮、茴香等香料燒制的小青豆制食品,頗受市民歡迎。1930年後,小業主郭瀛洲獨闢蹊徑,選用嘉定產『三白』蠶豆,添加茴香、陳皮、桂皮、食糖、香精等配料燒制,使蠶豆口感軟中帶硬,鹹中帶甜;比如梨膏糖,最早的梨膏糖可以追溯到清朝鹹豐年間。當然還有皮薄湯多的南翔小籠。」  特產看似不少,不過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了不少尷尬。
  • 上海的美味與特產
    上海水蜜桃、進京乳腐、楓涇丁蹄、上海梨膏糖、鳳尾魚罐頭、上海浦東雞、銀魚、上海木雕、嘉定竹、上海麵塑、上海牙雕、上海絨繡、上海絲綢、嘉定黃草編、松江鱸魚、城隍廟梨膏糖、崇明水仙花、上海漆器、上海玉雕、上海硯刻、上海集雲閣篆刻、上海曹素功墨、上海崩瓜、豬血扁、城隍廟五香豆、嘉定白蒜 香、粳稻、香芋、蘆筍、浦東雞、上海高橋鬆餅、上海潛泉印泥
  • 五香豆、梨膏糖……海派「伴手禮」溫潤外籍友人心
    五香豆、梨膏糖、大白兔奶糖,配上咖啡、茶葉、紅蘋果——原本尋常的一件海派「伴手禮」,疫情之下卻別有一番滋味。在近期抵達上海的外籍人士中,有一些來自重點疫情地區的人員,被安置在上海多個集中隔離點,開始了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在異國他鄉開始隔離生活,語言不通加上文化差異,難免心情鬱悶壓抑。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使之能夠更好地配合隔離,上海愛心人士聯合上海市友協、相關國家總領事一同策劃了這項慰問活動,希望他們能夠和上海人民一同攜手共渡難關。
  • 上海城隍廟7種小吃大揭秘,你都吃過了嗎?
    上海擁有魔幻之都的稱號,它是一個匯集世界各地的國際城市,並且有許多標誌性的景點。今天,將與你分享上海的標誌性景點之一,城隍廟,它不僅擁有許多經典建築。也有很多小吃。一、上海城隍廟三大類型小吃1.蒸品,大部分蒸產品是甜品,種類很多。水晶包,煎餃、,頭,雞爪等。城隍廟內可見各種清蒸產品。他們不會遜色於在廣州的茶點和廣州的早茶中的一些點心。2.芋泥糕,它是城隍廟中必不可少的糕點之一,還有其他風味,例如綠豆,豆沙等。
  • 上海人從鹹豐五年吃到現在的梨膏糖,如今花香瀰漫
    上海人從鹹豐五年吃到現在的梨膏糖,如今花香瀰漫 2017-11-24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伴手禮比拼:「買不到」上海特色禮品
    臺灣有鳳梨酥、牛軋糖、太陽餅,上海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伴手禮?不少上海人面對這個問題,恐怕覺得很難回答。送大白兔奶糖、五香豆,有點落伍,但要想出其他有代表性的伴手禮,又有些困難。
  • 明星產品伴手禮換新裝 帶份上海特色美食回家過年
    蝴蝶酥  這是一款上海人很愛的傳統小吃!層層酥皮重複對摺,因為形狀像蝴蝶,擁有一個浪漫名字———蝴蝶酥!  蝴蝶酥奶味重卻不膩,口感酥脆,輕輕一咬就會碎,色澤金黃,每嘗一口都能感受到甜蜜的嘎嘣脆的味道!
  • 很多人去上海旅遊都說特產不好吃,當地朋友:你只是沒找對!
    上海,簡稱「滬」,也有人稱其為魔都,是我國經濟貿易沿海中心城市,是一座超大的直轄市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圖片來源於網絡這是一個上海人也很愛吃的傳統小吃,主要食材是高筋麵粉,低筋麵粉和酥油等,因其形狀像蝴蝶而得名,色澤金黃,口感酥脆,輕輕一咬就會碎,「咔嘣脆」好吃停不下來!
  • 不要再問我上海有什麼特產了!春節帶這些回家準沒錯!
    「看你平時發那麼多上海消息,肯定知道很多,你們上海有什麼土特產可以讓我過年帶回家的麼?」「Emmm,這個嘛……就是,口味要有本地特色啦,有個獨立小包裝什麼的就更好啦balabala……總而言之,買些好吃但又沒那麼貴的上海特產,就行了。」
  • 海派西點蝴蝶酥能否「異軍突起」,成為「上海的鳳梨酥」?
    網絡圖臺灣有鳳梨酥、牛軋糖、太陽餅,上海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伴手禮?不少上海人面對這個問題,恐怕覺得很難回答。送大白兔奶糖、五香豆,有點落伍,但要想出其他有代表性的伴手禮,又有些困難。今天上午,上海市食品協會主辦了一場蝴蝶酥技能大賽,希望通過比賽提升上海特色旅遊食品的「特色」,把蝴蝶酥打造成「上海名片」。海派西點蝴蝶酥能否「異軍突起」,成為「上海的鳳梨酥」?
  • 海派西點蝴蝶酥能否"異軍突起" 成為"上海的鳳梨酥"
    圖說:上海市食品協會主辦了一場蝴蝶酥技能大賽望將蝴蝶酥打造成「上海名片」。 網絡圖臺灣有鳳梨酥、牛軋糖、太陽餅,上海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伴手禮?不少上海人面對這個問題,恐怕覺得很難回答。送大白兔奶糖、五香豆,有點落伍,但要想出其他有代表性的伴手禮,又有些困難。今天上午,上海市食品協會主辦了一場蝴蝶酥技能大賽,希望通過比賽提升上海特色旅遊食品的「特色」,把蝴蝶酥打造成「上海名片」。海派西點蝴蝶酥能否「異軍突起」,成為「上海的鳳梨酥」?恐怕除了口味,其包裝、創意、文化底蘊等都有文章要做。
  • 上海伴手禮比拼:蝴蝶酥能否成拿得出手的「海派名片」?
    新民晚報張鈺芸 楊玉紅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臺灣有鳳梨酥、牛軋糖、太陽餅,上海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伴手禮?不少上海人面對這個問題,恐怕覺得很難回答。送大白兔奶糖、五香豆,有點落伍,但要想出其他有代表性的伴手禮,又有些困難。今天上午,上海市食品協會主辦了一場蝴蝶酥技能大賽,希望通過比賽提升上海特色旅遊食品的「特色」,把蝴蝶酥打造成「上海名片」。
  • 上海旅遊這些必去的景點,你認為前五名是誰?看看大家怎麼排名
    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有上海標誌性建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是我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將外灘觀光區和陸家嘴新興旅遊區連為一體。 8.淮海路。是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 138個上海特色旅遊食品用上統一標識-上海,高克敏,上海市,食品,副...
    圖片說明:上海特色旅遊食品。網絡配圖僅供參考  除了五香豆、梨膏糖、大白兔奶糖,上海還有哪些叫得響的旅遊食品?昨天,30餘家上海特色旅遊食品企業抱團亮相2016上海世界旅博會、第十八屆上海旅遊商品博覽會。上海市食品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高克敏介紹,經過評選,已有138個產品獲得上海特色旅遊食品的稱號,從今年開始,這些產品包裝上都能印上「雙手捧出白玉蘭」的統一商標。
  • 梨膏糖雖潤肺止咳,但這5種人不能吃,是傷身「毒藥」!
    梨膏糖雖潤肺止咳,但這5種人不能吃,是傷身「毒藥」!又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個季節,寒冷的冬季了。在冬季,很多朋友都會有長期感冒,咳嗽的問題出現,尤其是北方寒冷乾燥的氣候,肺部不適是很多人共有的問題。但是有些人是不能食用梨膏糖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梨膏糖的功效和食用禁忌,一起來看看吧!【梨膏糖功效】梨膏糖唐代就開始食用的老少皆宜,很好入口的中藥膏。主要治療咳嗽多痰和氣管炎、哮喘等症。同時梨膏糖中含有的甘草、前胡、貝母等中草藥,使得梨膏糖還有非常好的預防感冒,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