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的「社交恐懼症」

2020-12-13 尋醫問藥

最近,南京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專科接待了一名男大學生,他說自己與別人交流有很大障礙,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不敢正眼注視對方,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這種狀態從去年高考結束後就開始了,已持續一年。

23歲的小張來自蘇北農村,現在南京某大學讀書。他性格內向,父母對他期望很高。小張進入高中後,成績一直不錯,每到期末考試階段,都通宵達旦拼命讀書。可沒料到去年高考考砸了,沒有考上理想中的重點大學,僅考取南京某高校二級學院。看著父母失望的眼神,他由此產生很強的自責感,覺得自己沒出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以致發展到與別人交流就渾身感到不自在,不敢用眼睛正視對方,甚至出現臉紅、神情慌張、渾身冒汗等症狀。    不堪這種症狀折磨的小張最近鼓起勇氣,來到醫院看精神心理專科。醫生採取藥物和脫敏療法,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小張的恐懼症狀漸漸消失。    據心理醫生介紹,小張的症狀屬於「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一般發病在青春期前後。患者往往誇大自己的弱點,主觀要求過高,存在極強的完善欲。只要做不到盡善盡美,就會非常痛苦。這種病症不僅影響患者的基本社會交往功能,甚至個別人還會有輕生的念頭。為此,醫生建議,青少年要多到戶外活動,多與同學朋友交流。家長也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言行,多與內向的孩子溝通。

不要推測或者提供可能不準確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回答倖存者的問題,盡你可能去了解事實。

  一、災難中感情和心理要考慮的因素

  1.災難中會影響到感情恢復的因素:

  •家人失散了嗎?如果家人一起撤離了,那麼家人在何處和近況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外界的幫助有效麼?

  •是否有一個適當的領導者決策和指引方向?如果有,那麼挫折感和困惑就會大大減少。

  •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渠道暢通麼?減少社區謠言傳播的渠道暢通麼?

  •疏散計劃是否與人的安全一樣被仔細考慮過?

  2.災難本身就是一個危機,但當與以下因素一起時情況就會更加惡化:

  •死亡

  •受傷

  •家庭問題

  •工作和財務困難

  •疾病

  •丟失個人的物品

  3.對抗各種危機時要考慮的情況,不管是你自己還是親朋好友的:

  •關鍵的是要把經歷和感覺講出來

  •真正認識到到底發生了什麼

  •接著做災害以前的一些具體工作以便恢復•到災前的生活

  二、給予心理急救指導的方法

  •首先禮貌地觀察,不要侵入他目前的狀態,接著問一些簡單的尊重話語以決定你如何幫助他。

  •接近倖存者的最佳方式常常為他提供具體的幫助(食物,水,毯子)。

  ••在你觀察倖存者和家人的具體情況後,確定接近他不會打擾他,不會使他慌亂,然後再接近他。

  •做好心理準備•:倖存者可能拒絕你,也可能過度依賴上你。

  ••平靜地講話,要耐心,敏感,反應靈活。

  •用簡單的話語慢慢講,不要用縮略語或者專業術語。

  •如果倖存者想要講述,準備傾聽。當你傾聽時,注意聽他們想告訴你什麼,想讓你如何幫他。

  •積極回應倖存者為保持安全感做的努力。

  •提供資訊幫助倖存者考慮自己的想法和問題,有必要重複澄清答案。

  •提供給你的幫助對象準確的並適合其年齡的信息。

  •當通過一個翻譯進行溝通的時候,看著並跟你要幫助的那個人交談,而非翻譯。

  •切•記:心理急救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倖存者的悲痛,•滿足其當前的需要,提高其適應能力,並不是疏導他講出創傷經歷和損失。

  三、災後心理急救需要避免的一些行為

  •不要臆斷倖存者的經歷或者遭遇。

  •不要臆斷每個接觸災難的人都會受傷心靈巨創。

  •不要用病理學用語。大多嚴重的反應在一個接觸了嚴重災難的人身上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料想到的。不要認為這些反應是「症狀」「病理」「障礙」「病情」等。

  •不要壓過倖存者的聲音或者高人一等的姿態地對待他,不要聚焦於他的無助感,無力感,錯誤,或者是心理、機體失能。聚焦於他做了什麼有效的行為舉動,•或者他致力於救助需要幫助的他人。

  •不要臆斷倖存者都想講述或者需要和你講述,以一種身體上的支持、安慰的方式可以讓那些倖存者感覺到安全並更能應對目前的狀況。

  •不要通過詢問發生了什麼的方式來「聽取匯報」。

  •不要推測或者提供可能不準確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回答倖存者的問題,盡你可能去了解事實。

有的人群因為親人因疾病去世,也會一直擔憂自己患有相同疾病,而成日惶恐不安;即使醫生排除其患病,卻仍要反覆化驗,做些不必要的檢查才願意相信,這類人群就是典型的「恐病族」。

  現在,資訊越來越發達,很多人會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獲得很多醫學方面的知識,但有的人群往往有點身體不舒適,就會盲目的將那些疾病的症狀和自己對比,如有相似就懷疑自己一定患有此類疾病;有的人群因為親人因癌症去世,或者患有某種疾病,也會一直擔憂自己患有癌症,而成日惶恐不安;即使醫生排除其患病,卻仍要反覆化驗,做些不必要的檢查才願意相信,這類人群就是典型的「恐病族」。

  丈夫因癌症去世而恐病

  40歲的陳女士(化名),10年前丈夫患有肺癌而匆匆離世,那時的陳女士才剛剛懷有身孕。丈夫的突然去世給了她沉痛的打擊,癌症給她造成了可怕的陰影,她害怕腹中的孩子也會遺傳到癌症,強忍悲痛將胎兒打掉了。

  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陳女士漸漸走出了失去丈夫及胎兒的悲痛,可是對癌症的恐懼卻與日俱增。曾經因為連續幾日吃東西感覺吞咽不順,而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到醫院就診,醫生簡單檢查後就告知不可能是癌症,但是她依然很擔心,一定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一定要看到檢查結果顯示無癌變,才算放心。

  這不,這幾天大便出血了,陳女士來到了南京市中醫院的肛腸科就診,不停地說:「我的大便是玫瑰紅色的,是不是癌症啊,我上網查了沒有我這種大便的顏色呀,是不是得了癌症呀。」該院樊志敏主任醫師,通過肛門指檢並未發現明顯異常,於是讓陳女士先做個簡單的大便常規,確定一下是不是存在腸道內出血的可能,結果出來是陰性,並無腸道出血,並告知如果連續三日大便隱血結果陰性就不用擔心了。但是陳女士依然不願意相信。樊主任只得讓其再做腸鏡檢查,並告知這個檢查比較難受,但是陳女士堅持要做,寧願檢查的過程痛苦也要看到結果。腸鏡報告也證實了陳女士並無癌變,又是虛驚一場。幾日惶恐不安,加上沒有進食,做完腸鏡的陳女士臉色蒼白,虛弱的坐在診室裡,仍然輕聲問道:「你們沒有騙我吧,我肯定沒有得癌症吧。」樊主任再次肯定的告知陳女士確實沒有患癌症。

  如何矯正「恐病族」的病態情緒

  專家提醒:如何矯正「恐病族」的病態情緒呢?首先,要以樂觀的精神對待日常生活,平時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擴大人際交往,尋找生活樂趣,藉以衝淡恐病心理,解開鬱結在心頭的疙瘩。其次,要正確學習和理解醫學知識,特別要避免盲目自我猜測,必要時去醫院做一些相關檢查,藉助科學手段排除疑慮。第三,要學會宣洩恐病情緒,找知心朋友傾訴心中的疑慮和恐病感。若無合適的對象,也可以寫下來,讓恐病情緒在筆端得到發洩。第四,家人要給予密切關心,多溝通、常疏導,讓「恐病一族」多「曬曬」心理。這樣多管齊下,也許會事半功倍。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患上「社交恐懼症」 一跟人說話臉紅冒汗
    快報訊(通訊員 森林 記者 高路)最近,南京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專科接待了一名男大學生,他說自己與別人交流有很大障礙,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不敢正眼注視對方,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這種狀態從去年高考結束後就開始了,已持續一年。  23歲的小張來自蘇北農村,現在南京某大學讀書。他性格內向,父母對他期望很高。
  • 說話就臉紅,社交恐懼症要多溝通
    最近,南京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專科接待了一名男大學生,他說自己與別人交流有很大障礙,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不敢正眼注視對方,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以致發展到與別人交流就渾身感到不自在,不敢用眼睛正視對方,甚至出現臉紅、神情慌張、渾身冒汗等症狀。    不堪這種症狀折磨的小張最近鼓起勇氣,來到醫院看精神心理專科。醫生採取藥物和脫敏療法,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小張的恐懼症狀漸漸消失。    據心理醫生介紹,小張的症狀屬於「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一般發病在青春期前後。
  • 恐懼症:社交恐懼症、恐高症...|變態心理學速遞
    像我的這些朋友一樣,許多人對特定事件、特定情境有很強烈的恐懼。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黑夜恐懼症」等這樣的標籤呢?小C,一個內向、懂事理的女孩,某天在路上遇到領導,感到緊張,沒有抬頭和領導說話,低著頭匆匆走過。旁邊有一同事看到這一情形,對她說:「你不跟領導打招呼,領導皺著眉頭看你呢。」小C聽到後感覺很內疚,第二天到單位裡,不敢抬頭看領導的眼睛。後來逐漸加重,看見別的領導也十分緊張,進而擴展到連普通人的眼睛都不敢看。
  • 靜進醫生: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懼症
    待他入室入座,顯得舉手無措、扭捏不自在、不敢直視我,隨之臉紅冒汗不止,回答問題吞吐無序,間歇無語沉默。冷靜一番後,他吞吞吐吐說出個人苦惱:「打入學以來,就害怕與他人交流,不敢看別人的臉或眼睛講話,尤其害怕與女同學說話,不願去人多地方,進入滿座教室尤感焦慮和恐懼,或乾脆逃課。別人問話,緊張不已,佯裝有事,立馬走開。同學和室友都覺得他很難接近,說他高冷或是缺乏禮貌,漸漸不怎麼搭理他。
  • 社交恐懼症只有內向的人才會得嗎?
    在這個網絡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慢慢出現很多問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習慣於面對著手機電腦直抒胸臆卻每每在他人面前臉紅、發抖甚至緊張冒汗。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場合,有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難堪。
  • 自卑、敏感、不說話,不是內向害羞,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嗎?
    社交恐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上有這樣一條獲贊很高的回答:跟人相處很累,帶來的壓力感遠遠大於舒適感;路上怕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人多的地方就會不安,第一反應永遠是躲;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自己會出錯;害怕麻煩別人,或者別人厭煩的表情
  • 一和別人說話就緊張?你可能得了社交恐懼症
    突然有一天,他向父母提出,不想上學了,把父母嚇了一大跳。帶著種種疑問,父母帶著他來到市七醫院看心理諮詢門診。在門診中,交流了大約半個小時,小張終於說出了深藏在心中長達三年的痛苦――三年前的一天,他和幾個同學(男女同學皆有)一起聊天,聊著聊著,突然感覺自己心跳很快,吐字都變得困難。
  • 膽小不敢跟人說話?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從小到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害怕的事情。恐懼也是我們人類進化所必須的進化機制。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事情吧。比如有的人害怕昆蟲,有的人害怕黑暗,還有的人對長滿刺的生物感到害怕。而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就是社交恐懼症了。社交恐懼症又叫做社交焦慮障礙,常見於兒童時期或成人早期。患者的主要表現為在公共場合與人溝通交流是十分的擔心,緊張、害怕。嚴重的社交恐懼症給我們的工作生活發來了很多麻煩。
  •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看了西瓜視頻漲知識了
    社交恐懼症顧名思義就是害怕社交,害怕跟人打交道,嚴重的甚至不敢跟人說話。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社交是肯定避免不了的,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在集體活動的時候,總會一個人待著不敢加入集體活動中,害怕自己融入不進去,也害怕別人會不喜歡自己,那大家了解社交恐懼症嗎?
  • 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懼症」
    學生時期,害怕和別人交流,不敢看別人的臉或眼睛講話;教室人一多就恐懼焦慮;同學和室友都覺得很難接近,從而漸漸疏遠...上班時期,懼怕嚴厲的上司;囿於自己工作的小區域;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同事對視;非常地迴避社交...
  • 什麼是社交恐懼?全球百分之十的人有特定恐懼症,西瓜視頻帶你看
    你是不是覺得有些時候自己不想跟人和人相處,就想自己待著,不想說話,不想社交,感覺了無生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別想那麼多!或許是社交恐懼症呢?也或許只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就像笑、哭、被刪、難過一樣。那什麼又是社交恐懼症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EyeOpener」看一看。
  • 恐懼症測試:測你是否有社交恐懼症?
    社交,是現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是,許多性格內向的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會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惶恐不安,並出現臉紅、出汗、心跳加快、說話結巴和手足無措等現象,這一現象稱之為「社交恐怖症」。想不想知道你有社交恐懼症呢?下面就一起測試下吧!
  • 心理問題急救手冊 | 社交恐懼症患者內心OS
    2、在人面前臉紅讓我很難受。3、聚會及一些社交活動讓我害怕。4、我常迴避和不認識的人進行交談。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違背了一個人類社會的本性——人是群居的社交動物,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能實現社會的互助互惠。
  • 心理學這三種人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懼症,你是嗎
    很多人就是在這種失去常態的思想、觀念和心理支配下害怕與人交往,平白無故地自尋煩惱。這種後天觀念的束縛讓多數人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出現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口乾舌燥等症狀。心理學中還將這種現象稱為「接近焦慮症」。就心理上而言,你往往害怕的不是接近而是遭拒。
  • 哪些方法能消除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相信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聽說過,它的症狀表現就是當處於周圍人所矚目的場合,過度害怕被品頭論足,有強烈的焦慮反應,感到不舒服或害怕,而對於社交恐懼症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和影響,那麼哪些方法能消除社交恐懼症?需要做哪些護理?
  • 社交恐懼症的幾大症狀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社交場合及人際接觸過分擔心、緊張的一種症狀,發病群體多為青少年和早期成年人。即使是普通人在人多的場合也會有一點害怕和焦慮,如何判定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懼症,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相應的症狀。十分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人多的場合總是覺得有人在觀察你,從而表現的很不自然,過分的隱藏自己,以至於不敢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吃東西。與人交流的時候十分費勁,害怕與人交流甚至逃避。與人交流的時候會語無倫次或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容易臉紅或害羞的低下頭來。總是小心翼翼的處理與別人的關係,過度敏感,或者對別人的一個舉動,一句話過分解讀。
  • 不敢社交?掌握這兩種方式戰勝你的「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的人和內向的人都不喜歡在人群中,但是不同的是:社交恐懼症的人他們是想要去社交,但是因為害怕不敢去社交。而內向的人只是單純地喜歡獨處,喜歡向內求。內向的人並不是不敢去社交,他們只是不想,不喜歡。如果把跟人社交和獨處比做一個人從公司到家的兩條路。
  • 見人就焦慮?羅振宇推薦一本書幫你戰勝社交恐懼症
    他不敢坐大巴、高鐵、飛機,一和人說話就臉紅心跳,身處陌生人群中甚至會感覺窒息。醫生診斷後,稱他患上了「社交恐懼症」。小孟的遭遇被媒體報導後,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交恐懼症。其實,「社恐」一詞,正是2018年的網絡熱詞之一。就連女神高圓圓近日也自曝曾在20多歲時患上社恐症,一度非常害怕與人打交道。那麼,有沒有辦法戰勝社交恐懼呢?
  • 社交恐懼症,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如何戰勝它
    個人覺得不僅不能緩解社交恐懼,反而會加社交恐懼,更加依賴虛擬社交。比如釣魚時,有些人害怕蚯蚓,不敢用蚯蚓當餌。選擇用魚料替代蚯蚓當餌。再也不會使用蚯蚓當餌了。社交恐懼症開始惡化,逐漸侵蝕生活中方方面面。與領導或者「權威人士」說話,都會緊張,臉紅,發抖。與同事、領導吃飯,最怕的是拿起酒杯敬酒。
  • 害怕社交?害怕說話?我們要怎麼克服社交恐懼症?
    我們都是社會人,每天不可避免地會參與到一些社交場合中。課堂上的小組討論,上臺演講、發言、與好朋友的朋友見面,同學聚會、公司聚餐、工作上的餐桌洽談等等。看見過網上的一條「段子」:一個社交恐懼症的人在網上加入了一個社交恐懼症互幫互助的群,結果從進去到解散這群的人就沒說過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