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一家醫院的精神心理專科接待了一名男大學生,他說自己與別人交流有很大障礙,一跟人說話就臉紅冒汗,不敢正眼注視對方,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這種狀態從去年高考結束後就開始了,已持續一年。
23歲的小張來自蘇北農村,現在南京某大學讀書。他性格內向,父母對他期望很高。小張進入高中後,成績一直不錯,每到期末考試階段,都通宵達旦拼命讀書。可沒料到去年高考考砸了,沒有考上理想中的重點大學,僅考取南京某高校二級學院。看著父母失望的眼神,他由此產生很強的自責感,覺得自己沒出息。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以致發展到與別人交流就渾身感到不自在,不敢用眼睛正視對方,甚至出現臉紅、神情慌張、渾身冒汗等症狀。 不堪這種症狀折磨的小張最近鼓起勇氣,來到醫院看精神心理專科。醫生採取藥物和脫敏療法,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小張的恐懼症狀漸漸消失。 據心理醫生介紹,小張的症狀屬於「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一般發病在青春期前後。患者往往誇大自己的弱點,主觀要求過高,存在極強的完善欲。只要做不到盡善盡美,就會非常痛苦。這種病症不僅影響患者的基本社會交往功能,甚至個別人還會有輕生的念頭。為此,醫生建議,青少年要多到戶外活動,多與同學朋友交流。家長也要注意留心孩子的言行,多與內向的孩子溝通。
不要推測或者提供可能不準確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回答倖存者的問題,盡你可能去了解事實。
一、災難中感情和心理要考慮的因素
1.災難中會影響到感情恢復的因素:
•家人失散了嗎?如果家人一起撤離了,那麼家人在何處和近況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外界的幫助有效麼?
•是否有一個適當的領導者決策和指引方向?如果有,那麼挫折感和困惑就會大大減少。
•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渠道暢通麼?減少社區謠言傳播的渠道暢通麼?
•疏散計劃是否與人的安全一樣被仔細考慮過?
2.災難本身就是一個危機,但當與以下因素一起時情況就會更加惡化:
•死亡
•受傷
•家庭問題
•工作和財務困難
•疾病
•丟失個人的物品
3.對抗各種危機時要考慮的情況,不管是你自己還是親朋好友的:
•關鍵的是要把經歷和感覺講出來
•真正認識到到底發生了什麼
•接著做災害以前的一些具體工作以便恢復•到災前的生活
二、給予心理急救指導的方法
•首先禮貌地觀察,不要侵入他目前的狀態,接著問一些簡單的尊重話語以決定你如何幫助他。
•接近倖存者的最佳方式常常為他提供具體的幫助(食物,水,毯子)。
••在你觀察倖存者和家人的具體情況後,確定接近他不會打擾他,不會使他慌亂,然後再接近他。
•做好心理準備•:倖存者可能拒絕你,也可能過度依賴上你。
••平靜地講話,要耐心,敏感,反應靈活。
•用簡單的話語慢慢講,不要用縮略語或者專業術語。
•如果倖存者想要講述,準備傾聽。當你傾聽時,注意聽他們想告訴你什麼,想讓你如何幫他。
•積極回應倖存者為保持安全感做的努力。
•提供資訊幫助倖存者考慮自己的想法和問題,有必要重複澄清答案。
•提供給你的幫助對象準確的並適合其年齡的信息。
•當通過一個翻譯進行溝通的時候,看著並跟你要幫助的那個人交談,而非翻譯。
•切•記:心理急救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倖存者的悲痛,•滿足其當前的需要,提高其適應能力,並不是疏導他講出創傷經歷和損失。
三、災後心理急救需要避免的一些行為
•不要臆斷倖存者的經歷或者遭遇。
•不要臆斷每個接觸災難的人都會受傷心靈巨創。
•不要用病理學用語。大多嚴重的反應在一個接觸了嚴重災難的人身上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料想到的。不要認為這些反應是「症狀」「病理」「障礙」「病情」等。
•不要壓過倖存者的聲音或者高人一等的姿態地對待他,不要聚焦於他的無助感,無力感,錯誤,或者是心理、機體失能。聚焦於他做了什麼有效的行為舉動,•或者他致力於救助需要幫助的他人。
•不要臆斷倖存者都想講述或者需要和你講述,以一種身體上的支持、安慰的方式可以讓那些倖存者感覺到安全並更能應對目前的狀況。
•不要通過詢問發生了什麼的方式來「聽取匯報」。
•不要推測或者提供可能不準確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回答倖存者的問題,盡你可能去了解事實。
現在,資訊越來越發達,很多人會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獲得很多醫學方面的知識,但有的人群往往有點身體不舒適,就會盲目的將那些疾病的症狀和自己對比,如有相似就懷疑自己一定患有此類疾病;有的人群因為親人因癌症去世,或者患有某種疾病,也會一直擔憂自己患有癌症,而成日惶恐不安;即使醫生排除其患病,卻仍要反覆化驗,做些不必要的檢查才願意相信,這類人群就是典型的「恐病族」。
丈夫因癌症去世而恐病
40歲的陳女士(化名),10年前丈夫患有肺癌而匆匆離世,那時的陳女士才剛剛懷有身孕。丈夫的突然去世給了她沉痛的打擊,癌症給她造成了可怕的陰影,她害怕腹中的孩子也會遺傳到癌症,強忍悲痛將胎兒打掉了。
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陳女士漸漸走出了失去丈夫及胎兒的悲痛,可是對癌症的恐懼卻與日俱增。曾經因為連續幾日吃東西感覺吞咽不順,而懷疑自己得了食道癌。到醫院就診,醫生簡單檢查後就告知不可能是癌症,但是她依然很擔心,一定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一定要看到檢查結果顯示無癌變,才算放心。
這不,這幾天大便出血了,陳女士來到了南京市中醫院的肛腸科就診,不停地說:「我的大便是玫瑰紅色的,是不是癌症啊,我上網查了沒有我這種大便的顏色呀,是不是得了癌症呀。」該院樊志敏主任醫師,通過肛門指檢並未發現明顯異常,於是讓陳女士先做個簡單的大便常規,確定一下是不是存在腸道內出血的可能,結果出來是陰性,並無腸道出血,並告知如果連續三日大便隱血結果陰性就不用擔心了。但是陳女士依然不願意相信。樊主任只得讓其再做腸鏡檢查,並告知這個檢查比較難受,但是陳女士堅持要做,寧願檢查的過程痛苦也要看到結果。腸鏡報告也證實了陳女士並無癌變,又是虛驚一場。幾日惶恐不安,加上沒有進食,做完腸鏡的陳女士臉色蒼白,虛弱的坐在診室裡,仍然輕聲問道:「你們沒有騙我吧,我肯定沒有得癌症吧。」樊主任再次肯定的告知陳女士確實沒有患癌症。
如何矯正「恐病族」的病態情緒
專家提醒:如何矯正「恐病族」的病態情緒呢?首先,要以樂觀的精神對待日常生活,平時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擴大人際交往,尋找生活樂趣,藉以衝淡恐病心理,解開鬱結在心頭的疙瘩。其次,要正確學習和理解醫學知識,特別要避免盲目自我猜測,必要時去醫院做一些相關檢查,藉助科學手段排除疑慮。第三,要學會宣洩恐病情緒,找知心朋友傾訴心中的疑慮和恐病感。若無合適的對象,也可以寫下來,讓恐病情緒在筆端得到發洩。第四,家人要給予密切關心,多溝通、常疏導,讓「恐病一族」多「曬曬」心理。這樣多管齊下,也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