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血脈,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一座城市乃至國家的「金色名片」。對於開封而言,文物遺存不僅是古都開封的歷史記憶,也是文化開封的傳承基因。
近年來,開封市以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契機,將文物保護工作作為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重要內容。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的文物保護工作,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擴大開封古都文化影響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讓歷史折射出新光芒
三月的古城,暖意悄然而至。柔和的陽光灑在御龍灣明代遺址的地磚上,斑駁而滄桑。然而,就在不久前,這裡卻被泥土掩埋著,長滿了荒草。
很多人對古代開封人的日常生活感到好奇,是《東京夢華錄》所描繪的夢幻之境,還是《清明上河圖》中的一攬芳華?隨著御龍灣明代遺址發掘的推進,考古人員為我們揭開了層層面紗。錯落有序的房址,質樸的木床、木桌、木門、鐵鍋,精緻的瓷碗、瓷盤、銅鏡、燈臺、瓷香爐……遺址內大量出土的器物生動描繪了近400年前開封人家的真實生活圖景。
御龍灣明代遺址位於我市解放路臥龍街段東側御龍灣小區內。2016年4月,在該小區北部挖掘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在距地表約6米深的坑底發現磚瓦、瓷器殘片等物品。後經考古發掘證實,該遺存為一處明代建築遺址,並搶救發掘出德化窯達摩像、「馮太華造」四乳八禽銅鏡等一大批珍貴文物。
深厚的歷史文化在不斷沉澱的同時,也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正因為如此,多年來在這片熱土上,伴隨著一次次考古發掘,伴隨著一件件珍稀文物的出土,一道道通往歷史的大門漸漸開啟,一個個先輩留下的謎團正逐一解開。
由於多次經受黃河洪災和泥沙掩埋,開封地下疊壓著戰國至清代2000多年間的6座城池,且均沉睡於開封城下。1981年,開封市園林部門在湖底清淤時,意外發現許多殘磚碎瓦,後經考古發掘證實,這些殘磚碎瓦是明代周王府遺物。隨後,一場大規模的考古工作從此拉開帷幕。歷經20多年的考古發掘,2002年,我國考古學家宣布,在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兩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為重現開封「城摞城」歷史奇觀,開封市2012年正式啟動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項目。目前,新鄭門遺址考古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清理深度最深處已超過8米,先後發現兩層洪水淤泥層和5層不同時期的文化層,清理了五代、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大量文物及考古遺存,直觀展示了開封「城摞城」歷史奇觀。而此次我市御龍灣明代遺址發掘工作順利完成,不僅使地下文物免於破壞,為開封城市歷史研究提供難得的資料,而且為開封「城摞城」現象的研究增添了證據。
在新鄭門遺址發掘現場,記者看到該遺址規劃建於遺址區域以上,完全依照北宋新鄭門形制恢復主城門及城牆部分。採用現代的玻璃、鋼材等材質,打造富有特色的遺址博物館。遺址博物館項目的定位,是將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打造成集遺址保護、科研、教育、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封「城摞城」文化體驗地,充分展示了開封「城摞城」文化、城門文化魅力。
「發掘文物、保護文物、利用文物,讓更多人了解歷史,也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的家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王三營說,所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於文物來說更是如此,留得住文物才能記得住鄉愁。
守住民族文化之魂
開封,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
說古老,相比華夏5000年文明史,開封就有4100年建城史、700多年建都史;春秋戰國文化、五代文化、北宋文化等都在滋潤著這片熱土。
說年輕,因為開封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加快構築文化高地示範區;「宋韻彰顯、親切溫潤、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古今文明交相輝映,老城新區各展風採;這裡朝氣蓬勃,迸發出發展的激情與活力。
「開封,是一座看一眼就忘不了的城市;是一座來了一次就不願意走的城市;是一座住下來就不願意離開的城市。」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吉炳偉在接受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報導中心採訪時對「開封」城市名字有了新解,「開」是開放創新,「封」是堅守傳承。開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八朝古都,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堅守和傳承,開封的「封」並不是封閉,而是傳承和堅守。
「開封人把歷史文化名城豐厚的文化資源變成了經濟資源,把經濟資源變成了促進城市轉型的強大動力,增強了開封人的文化自信。」吉炳偉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而開封的文化自信來自於豐厚的文化資源。」
文化,是開封無與倫比的驕傲。歷史給開封留下了數不清的遺產,饋贈了得天獨厚的文化遺存。目前,開封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22項、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44處47項,全市共有332處338項文物保護單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開封的文化基礎和文化積澱,凝聚了中華文明發生和形成階段最重要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價值、信仰,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市是文物資源大市,文物遺存是古都開封的歷史記憶,也是開封文化基因的傳承載體,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2016年11月,在開封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前夕,市委書記吉炳偉、市長侯紅分別對開封市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吉炳偉指出,近年,開封市文物部門忠誠履職,全市文物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要認識到開封是我國文物資源大市。目前,開封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今後,各級黨委、政府要更加重視文物工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責任,統籌推進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各級文物行政部門要敢於擔當,守土盡責,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走出一條符合我市實際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侯紅對開封市文物保護工作作出批示。她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文物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本著對開封歷史負責、對開封人民負責、對開封未來負責的態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改善保存狀況,確保文物安全,使文物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融合、與旅遊發展相融合、與文化產業發展相融合。
2016年以來,開封市文物部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嚴格貫徹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宗旨,不斷優化文物管理體制和水平,全力推進市博物館新館陳列布展,穩步推進開封城牆搶救性保護工程及「申遺」工作,做好新鄭門遺址考古發掘及展示工作,推進劉青霞故居周邊環境改造南配院維修及陳列展覽工作;完成開封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努力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和宣傳教育水平,規範非國有博物館管理和扶持,做好基建項目審批及考古發掘工作,推進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和維修方案的編制,推進省、市級文保單位管理提升和開放利用,積極探索符合開封市實際的文物事業保護利用之路。
文化就像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源頭很遠,流過歷史,流到今天,還要流向未來。為了讓這些歷史遺存能夠得到更好的展示,並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懷著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一方面加大市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力度,另一方面規範非國有博物館管理和扶持。目前,開封市有行業博物館5家、非國有博物館21家,向公眾展示著開封的歷史文化,傾心呵護千年文脈的傳承。
定格流逝的美好時光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的很多珍貴文物和古蹟,經過千年歲月的洗禮,留存至今,如同是穿越到過去的大門,向我們傳達了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市文物局局長、研究員劉順安說,文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如何在「保護文物」與「發揮文物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點,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我們一直有著更深切的關注、更深入的思考、更積極的行動。
加強開封城牆維修保護和「申遺」工作。繼續開展城牆搶救性保護工作,啟動開封城牆北牆西北豁口至北門段修繕工作;根據聯合「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工作總體要求,繼續推進城牆「申遺」工作,完成《開封城牆保護規劃》的修改工作及城牆周邊環境測繪工作。
加強北宋東京城遺址的發掘和展示工作。完成北宋東京城新鄭門遺址主門道發掘工作,啟動新鄭門遺址出土文物標本整理工作與遺址保護設施立項工作,完成北宋東京城遺址保護規劃綱要文本的編制和報批工作。
推進市博物館新館建設提升工作。完成市博物館新館陳列布展和安防工程,確保今年菊花文化節前對外開放;加強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做好故宮數位化館·開封分館的前期籌備工作。
做好博物館建設工作。做好劉峴紀念館的籌建工作;加強縣(區)博物館建設,為力爭2020年以前屬縣建立博物館創造條件,豐富布展內容,提升布展水平;舉行第三批非國有博物館掛牌儀式,啟動第四批非國有博物館和行業博物館的申報工作,著力指導各縣發展一批非國有博物館;加強非國有博物館運行評估,建立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機制,發揮非國有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完成劉青霞故居3號院修繕工程,充實並整體提升劉青霞故居基本陳列展;完成延慶觀玉皇閣維修立項和繁塔石刻課題研究工作;完成《延慶觀保護規劃》的頒布工作;完成山陝甘會館《保護規劃》的修改審批和保養維護工程;指導祥符區、尉氏縣、通許縣、杞縣做好興隆莊火車站舊址、劉青霞故居、曹植墓、杞縣農民起義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維修保護工作。
推進提高文物景點的開放水平,逐步推進一些新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2020年前完成鎮河鐵犀、張鍅故宅、紅洋樓、河南省立女子師範學堂舊址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部對外開放或對特定人群開放工作;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歷史街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做好雙龍巷和徐府街改造等工程;推進革命文物保護維修三年行動計劃,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配合市人大教工委、法工委完成《開封市文物保護條例》市級立法調研工作;開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遴選工作;完成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設立工作;啟動編制啟封故城、鹿臺崗遺址和椅圈馬遺址等大遺址保護展示立項工作;促進文物保護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文博創意產品研發。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文物,則將那段光陰封存定格。你也許會從銘文的縫隙中聞到她的味道,也許會在文物折射的淡淡光影中尋到她的蹤跡,而文物讓人在找尋的歷程中再度回到那段流光溢彩的時代。
「2月17日,市政府第41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開封市《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為我市文物工作科學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劉順安說,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和系統闡發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提高我市文物保護水平和管理能力,讓文物穿越時光再現曾經光彩奪目的「工匠精神」,重啟文化自信的引擎。(開封日報 嶽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