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
肖不斯說:天下沒有不關心孩子學習的父母!父母們聚在一起,十有八九都在聊,孩子學習,寫作業的話題。
肖不斯今天就把與孩子學習有關的幾大類型做了區分,並且針對每類不同情形的處理原則和方向也作了說明。
可以說,針對孩子的學習,這就是一個系統全面、有的放矢的「終結版解決方案」。
如果你對孩子的學習有困擾,那就趕緊看看其中有沒有你家孩子的影子吧!最好轉給你的好隊友,夫妻齊心,其利斷金,相信你懂這個意思,當然也可以轉給你第一個想到的朋友!
<1>
你的孩子屬於哪一類?
綜合大量數據,關於孩子學習的困擾,肖不斯把關於學習的情形,分成了4大典型現象。
1.拖拉、被動:催一下,動一下,不催不動。
2.專注力不足:寫作業時總是碰下這個,摸下那個,無法集中注意力在作業上。
3.直接抗拒:直接對作業說no,並且對家長的嘮叨很反感、煩躁。
4.很努力,但效果一般:非常用心努力學習,卻收效甚微,並因此非常受挫,進而影響到學習積極性。
這只是一個大概區分,不包括一些特殊情況。大家對照下自己孩子的情況,屬於哪一類呢?
<2>
現象背後可能的根源
第1類
拖拉、被動
拖拉和被動,有一個非常大的共同點——孩子的主動性不足。
為何孩子對於自己的作業不主動?這本來是孩子作為學生的重要職責之一。
孩子在學習上主動性的普遍缺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呢?
其實在接觸了很多孩子,並且跟他們的家長交流後,一個發現就是:家長操心太多。
因為擔心過多承擔,反而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變成了「家長的事情」,自然無法培養出孩子為自己的事情承擔責任的能力和意識。
而且家中的操心和替代,其實在孩子年幼時,已經開始。
而種種代勞,都壓抑了孩子感受自我、發展自我、發展自主感和責任感的機會。
再加上,進入學校之後,家長會迫於學校的要求,對孩子的學業進行很多管控。
如果方式不得當,對孩子有很多的催促、批評,就會進一步削弱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自主學習在孩子那裡就成了一件避之不及的事情。
第2類
抗拒
這類孩子,不僅不願意寫作業,面對家長嘮叨、提醒還很煩躁、有情緒。
這類情況大多發生在孩子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
孩子小的時候,你催下說下,他雖然不情願,但大都還去做了;慢慢大了,10歲、11歲,你說的多了,人家連聽都不聽了。
這類情形的出現,大家覺得關鍵影響因素是什麼?
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家長一直沉浸在管控的模式中,管了沒效果的時候,還有帶著劇烈的情緒。
管控行為是在對孩子說:「你不行,你沒用,總要我管才行。」
劇烈情緒是在對孩子說:「都怪你,讓我的付出都打了水漂,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
沒有一個人能承受另一個人的人生,何況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憤怒、抗拒,其實不僅僅是針對學習本身,也是通過抗拒學習來表達對家長這種控制的抗議。
因此,當孩子對學習產生劇烈抗拒情緒,也是家長過往教育問題的集中爆發的時候。
第3類
專注力不足
這類情況,是很多家長都提到的,專注力不足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剛剛有家長提到幾個因素,是孩子專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不好玩、沒意思。
除此之外,專注力跟孩子從小到現在,孩子專注力形成過程中,家長是尊重還是不斷打擾有關。
比如,孩子正專注玩用手戳墊子的探索,家長覺得這是不允許的行為,粗暴打斷;孩子正玩得開心投入,家長覺得要回家了,打斷......
一次次打斷,破壞的就是孩子的專注力。
如果是學習不好玩,在現有學校的方式不改變的前提下,我們家長可以做什麼?
如果是孩子小時候專注力就沒能培養出來,家長現在又可以做什麼呢?
肖不斯說稍後分析,接著看。
第4類
很努力,但效果一般
這類孩子,非常用心努力學習,卻收效甚微,並因此非常受挫,進而影響到學習積極性。
這類情況需要重點考慮的,一是,孩子在學習方面的生理基礎發育如何——視覺、聽覺、平衡覺、本體覺、大小肌肉發育情況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輕鬆度和效果。二是,不同性格的孩子,所擅長的學習內容及方式不同。
<3>
了解根源,有的放矢
第1類:拖拉、被動
引導關鍵詞:約定界限、信任放手、自然後果
約定界限
在一個彼此輕鬆的情況下,與孩子共同協商作業安排時間,並寫下時間表。
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建議,並與他取得一致意見,先不管執行效果,但不能家長說了算,不然作業就變成家長的事情。「
兒子,媽媽看你也長大了,有能力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了,作業的情況,媽媽跟你一起制定好時間表,以後你按照時間表來安排學習和玩耍時間,媽媽就不多過問了。」
信任放手
一旦與孩子一起制定好彼此都認同的約定,家長必須真正做到「只簡單提醒,不再催促、抱怨、嘮叨」,否則,這個改變就不可能真正發生。
「兒子,現在是八點,看看時間表你需要做什麼?」孩子如果不耐煩說「知道了」,家長回答「OK,媽媽只是提醒一下,你自己安排」。
這對很多家長來說非常難做到,因為擔心呀焦慮呀,更是因為——不信任。
如果你繼續催下去,孩子主動負責的能力就永遠培養不起來了,也正是因為你一直催,才壓抑了孩子這份主動的能力哦。
自然後果
如果有了約定,也有了放手與適當提醒,孩子主動完成了,家長及時肯定:「哇,看來兒子真是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男子漢!讚一個!」
如果孩子沒能完成,到了約定的休息時間:「兒子,不好意思,媽媽知道沒完成,你很著急,今天到了時間,不能繼續寫了,不過媽媽相信明天你會根據今天的經驗有新的安排哦。」
然後堅定地洗漱、睡覺,必要時拉閘也是可以的。
做到這三點,家長心裡需要有穩定的定力,做好哪怕孩子不寫作業被投訴,自己也能穩穩接住和面對,甚至能跟老師如實相告,一起合力讓孩子體驗到自然後果的感覺。
關於拖拉、被動,如果不是孩子學習能力有問題,沿著這個方向去實踐,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作業完成不了,孩子會比你著急,因為那是他自己得承擔的後果。
剛開始嘗試放手與自然後果時,家長必須有定力可以面對孩子自己安排的後果,而不加以嘲諷和批評,而是無論他是否做到,都以肯定的方式去交流。
做到了——哇,你這麼會合理安排時間,真是一個有效率的孩子;
沒做到——我看到昨天你到了約定時間還沒做完,早上起來有些著急是嗎?我想今天你會更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哦。
最好在孩子沒能做到的時候,多擁抱孩子,讓孩子有一個感受「無論我做到還是不做到,媽媽都這麼愛我。」這個感覺傳遞很重要,也是孩子哪怕失敗也願意繼續嘗試的動力。
第2類:專注力不足
實踐關鍵詞:了解、玩耍、趣味
了解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哪些因素影響了他專注力的形成:比如,重要階段的運動發育不足、孩子探索時經常被打斷、家庭氛圍過度緊張壓抑等,都可能抑制孩子專注能力的發展和形成。
有了這份認識,我們就不容易陷入焦慮和緊張,可以對孩子有多一份理解和接納。
玩耍和趣味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糾結:孩子總是說玩好再寫作業,為什麼?
家長會覺得,先寫作業再玩才是積極主動的狀態,其實,投入玩耍的過程,本身就是提升孩子專注力非常棒的方式之一。
今天回家,如果孩子哼唧不願意寫作業,不妨瀟灑地說:「好吧,寶貝,我們先來玩十分鐘遊戲,十分鐘之後再寫作業吧!」
當然,你得提前了解些親子之間互動的遊戲,很多球類遊戲、肢體碰觸遊戲,都是非常好的讓孩子放鬆、聚焦的活動,都鼓勵大家帶回到家庭中。
肖不斯說:可以說,學會玩,是智慧家長的必備能力之一,推薦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和孩子快樂的玩起來《遊戲力》,需要電子書的,加G號【肖不斯說】。
第3類:抗拒
關鍵詞:積極暫停、如實反饋、修復關係
積極暫停
當孩子情緒來臨,家長是否能積極暫停,等情緒平靜下來再溝通是很重要的。
孩子情緒來了,家長也被激發,就成了情緒大戰,不僅對問題解決沒幫助,也惡化親子關係。
所以,很多時候表面看起來是孩子學習的問題,背後其實是家長一直以來的情緒管理問題。
如實反饋
積極暫停後,不代表家長就隱忍下來,而是在當下可以如實表達:「看到你這麼憤怒,媽媽很難過,現在媽媽需要靜一靜,等我們感覺好一點媽媽會來跟你溝通。」
或者,你自己沒什麼情緒,但孩子情緒很激烈,你也可以如實反饋:「媽媽看到你現在很生氣,或許你需要先到房間安靜一下,平靜下情緒。」
這種表達是需要家長作出示範和引領,不然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的就是發脾氣或者逃避。
很多時候,孩子對學習的抗拒和逃避,都源自他內在自信不足,而自信不足的最大根源,源自孩子從家長那裡感受到的愛和接納不足。
修復關係
如果孩子經常因為學習或其他事情,跟家長衝突,這已經是重要的預警信號,告訴家長,修復親子關係迫在眉睫。
修復關係的第一步,就是看清當下真實狀態、通過表達進行心靈連接。
「看到你這麼開心,媽媽也好開心呀!」「看到你這麼傷心,媽媽也很難過。」等表達,慢慢地跟孩子、家人建立起如實而正向的溝通。
第4類:很努力,沒效果
關鍵詞:肯定、發育、發揮所長
肯定
肯定法則對於上面任何一類情形,都非常重要和適用,對於這類很努力但效果不好的孩子,肯定更加重要。
這類孩子,自信心往往比較低,所以家長首先要重點關注如何提升孩子自信心。
如果不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只盯著孩子的作業,無法真正幫助到孩子。
肯定是什麼?是通過如實反饋,讓孩子清晰自己當下的狀態,心靈開放後再進行更深入的溝通和引導,才會有效。
發育
學習用力,卻效果不好的孩子,往往在身心發育上,也存在不足。
比如,爬得少的孩子,核心不足,寫作業坐一兒就累,累了就容易分心,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比如,小時候自己吃飯比較晚的孩子,手部肌肉鍛鍊不足,如果玩抓握遊戲也少的話,拿筆會很費勁。
如果存在這些發育不足的情況,就需要家長針對性的帶孩子玩相應的活動和遊戲,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提升學習的基礎和能力。
發揮所長
每個孩子性格特質不同、大腦優勢不同、所擅長和喜歡的學習方式也不同。
左腦優勢的孩子,一般屬於老師和家長認為的「好學生」——注重細節、遵守規則。
右腦優勢的孩子,則容易被認為是「不聽話」——天馬行空、不受拘束、耐心不足。
實際上,右腦優勢的孩子只是更加喜歡豐富有趣的學習方式,右腦型的孩子是情緒體驗者,開心的情緒下,他們會有很多主動和創意;情緒不好時,就會陷入煩躁中不能自拔。
如果你的孩子是比較明顯的右腦型學習風格,那麼日常生活中,陪他多些創意的活動和體驗,開闊眼界、放鬆身心,就特別重要。
現有學校教育無法關注這些,但家長必須有意識地發現和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僅僅被作業牽著鼻子,盯著孩子表象言行,不僅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也破壞親子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肖不斯說:父母與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相處,更多美好的體驗,永遠記得【愛是一切的答案】。
更多育兒乾貨盡在拍【肖不斯說】,歡迎循著足跡來找我,賦能媽媽,輕鬆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