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下文簡稱中傳)拉開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8月6日,中傳公告指出,2021年招生年度開始,將對碩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方式全面改革,包括初試自命題科目設置、複試選拔流程、複試考核辦法等。
中傳在選拔錄取中,初試增設了材料評審環節,多維度考核學生綜合素養;規範科研訓練等方面,取消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專家表示,探索多元化學術創新成果評價體系,有助於激勵研究生把更多精力用於科研和實踐。
中傳舉行研究生教育會議。圖片來源:中國傳媒大學微信公眾號
初試達國家線即進入複試選拔 增加材料評議環節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傳改革複試選拔流程,增加材料評議環節,破除「唯分數」論。初試成績達國家線的考生可進入複試選拔,複試選拔流程包括材料評議和複試考核兩個環節。
材料評議環節通過考生提交的報考材料,對其既往學業水平、科研創新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價並給出評分。由材料評分和初試成績按一定比例計算出綜合成績,按綜合成績劃定複試分數線,綜合成績達到複試分數線的考生可參加複試考核。
「按考研分數從高低錄取,必定會助長應試考研,也不利於學校選拔有學術興趣、學術潛能的學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按1.5:1或1.2:1比例確定複試線,學校選擇空間並不大,而把國家線就作為複試線,對入圍複試學生採取材料評議+複試考核的方式,就拓寬了選擇空間,對扭轉應試考研有積極作用。
他指出,如這一改革能做好,其他高校也可採取這種方式,不再單獨劃線,而以國家線為基礎,形成國家線+材料評議+複試考核的新招生模式,也就是統一考試成績+綜合學業表現+大學面試考察方式。這種模式也同樣適合本科招生,在本科強基計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中,都可採取這種方式。
通過更多維度考核學生綜合素質,對許多正在備考的考生意味著要準備更多了。準備報考中傳編導研究生的張夢(化名)告訴記者,由於考綱變化,之前的學習大部分要重頭開始,令她更著急的是現在需要準備報考的材料,因為跨專業考試所以沒實踐過,「我需要在這段時間參與一些拍攝項目或實習,做出一些好作品,競爭力才會更大一點。」
取消碩士生發論文與學位掛鈎
中傳通知稱,取消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要求學碩生參加論文寫作訓練計劃,提升論文寫作能力,鼓勵學術發表。要求專碩生在學期間參與實踐基地活動、校企合作課題、專業創作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等,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我國《學位條例》規定,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碩士、博士學位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相應學術水平者,授予碩士、博士學位。規定明確,對研究生只有學位論文要求,並未規定必須發論文。
研究生期間發表論文作為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前置條件,是近20年來許多高校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該措施雖增加了研究生論文發表數量,也出現了抄襲、弄虛作假等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樣讓學生更有自由度去研究科研項目,而不是僅僅盯著論文作為唯一指標。僅僅強調論文重要性是片面的,也是不完整的評價。「單一追求論文數量,容易出現急功近利的問題,每年曝光的研究生炮製論文、代寫論文的現象,值得高校和社會警惕。」
中傳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初試自命題科目。中國傳媒大學微信公眾號
研究生學歷會變更「水」? 專家: 評價體系需科學和完善
取消論文指標後,研究生畢業是否會變得更容易?儲朝暉表示,需要對學生整體專業評價進行完善,對不同指標進行考核,來保證考核全面。每個專業特性不一樣,基礎學科的研究生主要是科學實驗訓練,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則側重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工程技術類及應用性較強學科的研究生應加強社會實踐能力訓練。
他表示,探索多元化學術創新成果評價體系,有助於激勵研究生把更多時間精力用於科研和實踐,「比如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平時成績等,也可對研究生學習成果作出專業評價。」
傳媒大學指出,碩士生課程構建以史、論、法為核心的新型課程體系。同時,將論文寫作課程納入學位課程類,將外語文獻精讀或選讀課程與公共外語同等看待。專碩生強化實踐課程,全面提高實踐課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學、創作教學內容比例。
熊丙奇認為,在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與學位申請掛鈎的基礎上,還要健全導師制建設和研究生課程建設,強調教師對研究生的培養、指導。這要求進一步明晰導師權責,並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投入教育教學,花心思指導學生,而不是把教師精力導向申請課題項目、發表論文之中,疏於對學生的指導。
此次改革,中傳還表示將建立覆蓋博士、學術型碩士、專業型碩士所有專業培養全流程、各環節研究生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從師德師風、生源質量、學術成果、教書育人、學位論文、學生就業發展及導師盡責評估等七大類指標,對研究生培養單位和導師進行年度質量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