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上海深入推進「零起點」教學和「等第制」評價。 「零起點」「等第制」關注學生差異、重視學習習慣培養的積極導向。圖中,曹光彪小學教師正精心指導學生書寫。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8月29日電(洪衛林)長久以來,「唯分數論」一直為公眾詬病,竭力改變「刷題不讀書」、「育分不育人」的傾向已成共識。新學期開學在即,上海市教委發布了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指南。上海的小學率先全面實行「等第制」評價。以課程標準為橫坐標,以孩子的昨天和今天為縱坐標,凸顯優勢和不足的分項式「等第+評語」的評價模式將取代冰冷的分數,更加強調孩子的個性特長與成長變化,進而實現從「重分數」到「重素養」的教育轉向。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回歸育人本原」的「等第制」成為坊間熱詞。在傳統的「百分制」評價體系下,「分分計較」是不爭的事實;而對小學生而言,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基礎素養的培育則更為重要,實施「等第制」評價有助於呵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動力。
上師大附屬盧灣實驗小學的英語教師認真地對學生進行觀察評價。 芊燁 攝
教育家於漪一直鼎力支持小學全面推行「等第制」評價,她的觀點是:實施「等第制」可以「解放」一大批男孩子。研究表明,男孩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總體落後於女孩。小學時,男孩學業成績落後於女孩司空見慣。相比於「百分制」,「等第制」有助於改變男孩女孩的「失衡」現象。
「等第制」評價會不會「換湯不換藥」?據悉,上海的「等第制」評價並非簡單地把百分制折算成等第,而是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業成果」三個維度進行分項等第評價,而不再是單一的分數維度。
據了解,傳統的分數折算等第,通常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得到A或優秀;而今後,上海小學生只要達到課程標準,每一個孩子都可能得到A。這樣,每個孩子都會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有人擔憂,招考「指揮棒」不變,「等第制」出路何在?據悉,上海的「指揮棒」內涵和導向早就開始發生轉變。2014年9月,上海推出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實施多元錄取新模式。越來越多學生把自主參加社會實踐、志願服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已成校園新風尚。據統計,全上海七成以上高中高二學生擁有「人人有課題」。
同時,上海高中階段招考制度改革也正在醞釀中,考察學生學習、個性特長、創新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未來或將成為中考改革的重要方向。這一改革思路與上海高考改革、「零起點」教學、「等第制」評價、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等教育改革一脈相承。
據悉,「等第制」評價更考驗學校、教師和家長。 作為學校和教師,儘快更新觀念,更好地將多維評價融於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評價對學生學習的激勵、診斷和改進作用,已是當務之急;作為家長,在關注孩子學業水平的同時,更關注孩子最為寶貴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對於「等第制」評價,不少家長雖然仍在觀望,但多拍手叫好。有網友在微信上這樣留言:「希望改革能夠給孩子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發展空間就會有想像空間,有了想像就會探索,以至於找到自己的專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