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時間就是金錢」的來歷可以追溯到 至少17世紀。我們在閒聊時也會說「花時間」 或者「浪費時間,」表示時間被無效使用。
人們說「時間就是金錢」,往往是從 成本會計層面上考慮問題。他們先假定,一件 事情所花時間越多,成本就越高。經驗似乎也 證明了這一點。那些超出預定工期的工程,其 費用通常也會超出預算,比如英吉利海峽隧道 或者是大英圖書館新館。
另一方面, 為了節約成本,而把時間縮短,其結果卻未必 總是成功。90年代早期,在產品和市場均未成 熟情況下,蘋果公司(Apple)的設計和營銷 人員把牛頓牌(Newton)掌上電腦倉促推向市 場。 Newton 「半生不熟」進入市場,結果很 快就被對手PalmPilot超過。
要理解時 間和金錢的關係,一個更好、更有創意的思路 是把兩者都看作商品,可以買賣。兩者也可以 相互交易。金錢可用來購買時間,而時間也可 用來創造金錢。
企業經常需要購買時 間,而它們每天都要購買的就是——從僱員身 上購買勞動力。美國工程師哈林頓•愛 默生 (Harrington Emerson)早在1913年就說,許多 公司誤以為僱傭工人就是購買他們的產出,而 工人們則認為自己是在出賣時間。愛默生說, 這種誤解是導致勞資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之 一:公司希望對每個單位產量的投入越少越 好,這樣可以壓低成本,而工人則渴望因自己 付出的時間,而獲得更多回報,使自己利益最 大化。
他認為,解決辦法就是創造一 個機制:在增加產量的同時,能夠給工人所付 出的時間以獎勵。付給工人更多薪酬,更好地 對待他們,這樣他們就會為你付出更多時間, 而且更有效利用時間;由此而造成的產出增 加,會超出勞動力成本增加值。
公司 在進行技術革新或者從事創造活動時,就是在 花時間創造金錢。牛頓牌掌上電腦的例子表 明,時間投入不足,會導致什麼後果。
一個相反的例子可能是寶麗萊的故 事。寶麗萊公司(Polaroid) 創始人埃德溫 • 蘭德(Edwin Land)1947年就開始研製一次成 相(instant photography),但他直到1972 年才推出著名的Polaroid SX-70。此前,寶麗 萊曾推出使用黑白膠捲的一次成相相機,但公 司最終目標是彩色一次成相相機。蘭德不滿足 於做第二。他不願意匆匆上馬,否則會佔用其 它重要項目的資源。他指定要把SX-70暫時作 為次要項目,讓它自己慢慢成熟。該產品的完 善歷時25年之久,但一投放市場,就大獲成 功。
時間與金錢之間關係密切,並沒 有像會計學意義上的「時間耗費金錢」那麼簡 單。它們不是反比關係,而是投入時間越多, 就能創造越多的金錢,反之亦然。注意這個簡 單的公式:什麼東西出來越快,那麼就越便 宜。還要記住另外一句格言: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