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關經文和命名
(一)相關文獻原文
1. 《針灸甲乙經》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 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
2. 《十四經發揮》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 耳尖,可容豆。」
別名:三陽五會:不能拆為三陽、五會。
天滿(《資生經》)(《西方子》將天牖穴 誤作天滿)
泥丸(《普濟本事方》):道家術語。
涅丸(《中華針灸學》):泥丸之誤。
維會(《標幽賦》、《通玄指要賦》):
原為神闕之別名,誤作百會別名。
巔上(《針灸聚英》):部位。
嶺上(1957年南京中醫《針灸學》):轉 自日本教材。為巔上之誤。嶺上天滿,系 巔上天滿之誤。
2•釋義:百,所有;一切;凡。
會:會意。從亼(音ji,古同 「集」),曾省。本義:聚會。
《太平經•丙部•卷五十》「灸刺訣第七十四」:「三百六十脈······ 出外周旋身上,總於頭頂,內繫於髒。」故名百會。
《針灸穴名解》(高式國):「道藏云:『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故名 百會。」
上文見《修真十書》卷十八《雜著捷徑》。 編者不詳。收入《道藏》第120至131冊。
二、討論百會穴定位的意義
1•百會穴為督脈之腧穴,位於巔頂之上。其不 但是臨床常用之要穴,且為頭部腧穴定位的 基準穴,故其定位尤其重要。
2•雖然關於百會穴的定位取穴,《腧穴學》述之甚詳,但筆者仍發現不少臨床醫師對文獻的記載理解 錯誤,從而造成定位不準。
3.隨著交通事故及顱腦手術增多,頭顱畸形 不但數量增多,而且形狀也變多。一些體 表標誌,如髮際、耳郭的形態、顱骨上的 凹陷都有改變或缺如,這些都為臨床定取 百會穴帶來困難。
三•頭顱大小及異常
1.百會位於頭部,故頭顱大小或形態異常, 有時可能會給造成取穴困難。
♦頭顱大小或形態異常可能反應出腦異常, 也可與遺傳因素相關,如家族性大頭(巨 顱症),或小頭(小顱症),不伴有任何 腦功能異常表現。
♦頭顱的大小以頭圍來衡量,其測量方法是: 以軟尺自眉間繞到顱後通過枕骨粗隆。
♦頭圍在正常發育階段的變化為:新生兒約 為34 cm,之後逐年增加,18歲可達53 cm 或以上,以後則幾乎無變化。
♦正常頭煩大小,形狀還可通過顱骨平片進 行測量。
♦頭煩大小與小兒囟門閉合存有一定關係。 前囟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後囟2-4個月 閉合。顱縫大多在出生後半年內骨化。骨 化過早使頭圍小於正常值,形成小顱畸形, 會影響顱腦的發育。
常見的頭顱畸形有以下幾種
♦小顱畸形 ♦方顱畸形 ♦巨顱畸形 ♦長顱畸形
令尖顱♦變形顱
四.百會穴定位的研究
♦定位的關鍵詞: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前後髮際) 旋毛中
陷可容指或豆(凹陷)
耳尖
1•文獻記載
令《靈樞•骨度》:「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 二寸。」
♦《神應經》明·陳會撰,劉瑾校補。刊於 1425 年。
據《甲乙經》中百會穴的記載: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推算出其位
於前髮際後5寸,後髮際前7寸處。
2•—般來說,患者髮際線邊緣大都清晰連貫,高 低適中,然亦有髮際線模糊不清、中斷缺失、 過高過低、或額項無發等。對後者則必須 設法糾正,以免定位出錯。
3.髮際線不標準的補救方法:
♦北宋《太平聖惠方》(王懷隱、王祐等) 記載:如髮際過低、過高、缺失,可以「患人 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為髮際」。「後取大椎
♦後髮際至眉心為15寸,即百會穴位於後髮際 上7寸,眉心上8寸交界處,即後髮際至眉心 中點後0.5寸。
♦大椎至前髮際為15寸,即百會穴位於大椎穴 上10寸。前髮際上5寸。
♦如前後髮際均過高、過低或缺如,則可將大 椎至眉心定為18寸,此時百會穴位於眉心直 上8寸與大椎直上10寸交接處,即大椎至眉 心中點前1寸。
4.此法缺點
♦除了操作不便外,又有頭顱大而項縮者及項長顱小者,後髮際的位置也隨頭之前傾或後仰,有所變化。
5.如何確定前後髮際的位置
(1)前髮際
♦原昌克《經穴匯解》:病人抬眉時,額頭最 上方皺紋不生處即為前髮際處。
由於人之額紋不一,臨床應用時較難掌握。
♦《類經圖翼》(張介賓)神庭條下云:「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
此說貌似簡便,實則無法應用。
(2)後髮際
♦部分人群後髮際形狀不規則,偏高或偏低, 特別是正中下緣偏低。對多數後髮際正常 者,用後髮際定位更便捷。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問曰:如後髮際 亦有項長腳長者•其毛直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腺穴,即無毛根,何而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與風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 二寸。此之定穴。
♦風府穴之定位不在髮際之上。
♦後髮際呈弧形,兩側相去各二寸,仍無法 確定後髮際之位置。 由此可見,採用髮際定取百會穴,會出現 誤差。要避免誤差只能靠印堂和大椎來定取,而此時仍需要向前或向後移動,進行修正。
本文由葉明柱先生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其他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