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發布君 圖據天府七中
7月29日,成都市2020年中考成績發榜,作為今年備受關注的天府第七中學(下簡稱:天府七中),其首屆畢業生在中考中呈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首屆初三參考學生超重點率位居成都市前幾名(此數據含直升),創造了天七奇蹟。
2016年,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一所學校拔地而起,取名天府七中。這是一所為實現區域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創新體制機制,由天投集團舉辦的優質品質學校,其於2017年9月迎來了首屆初中學生,作為一所選課走班示範校,天府七中從辦學以來就一直採取選課走班模式,也因此成為眾多學校探索、交流和學習的一個樣板。
陳剛出任天府七中校長。提到這個名字,業界並不陌生。根據履歷來看,陳剛是一位極具教育情懷校長,其教育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
從2003年放棄宜賓縣教育局副局長的身份,到成都七中做一名普通教師;到2009年受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七中委派,到災區領辦七一聚源中學和八一聚源高中;再到2011年被成都七中派遣到金牛區創辦成都七中萬達學校……
在陳剛的帶領下,天府七中已成長為口碑度和關注度都極高的學校,以至於在民辦學校還未取消面談招生時,學校的報名火爆程度位居民辦類學校前列。除了對資源生的吸引,天府七中還吸引了眾多名師加盟。那麼天府七中究竟哪裡好?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復旦大學博士生陳倉佚把遇見天府七中稱為自己職業生涯裡最美的一段緣分。
● 首屆畢業生則表示天府七中讓他逐漸成長為一個熱心善良、自信大方的人。
● 家長感恩學校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和成長,更多的是讓孩子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有溫情、有活力、有實力,這都是師生、家長對天府七中的感觸,當然,一所學校要想在業界打響名號,出口成績是「硬門檻」,今年天府七中憑實力向外界展示了一份答卷。
今天不說遠了,發布君就重點聊一聊,為什麼創辦僅3年,天府七中卻走出了王者風範。
亮點一
選課走班,分層分類教學
在天府七中,每生都有專屬的定製課程
天府七中作為一所選課走班示範校,其採取的是選課走班模式。當然,選課走班是不是意味著隨便選隨便走?這樣做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選課走班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按照學業診斷和自我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層次或類別。在此基礎上又囊括了不同的選課基本思路,具體分為學生完全自主選課、學術診斷+老師建議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是針對藝、體等社團類課程、文化學科選修類課程;後者針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學術類課程。然後學生按照自己選擇的課程前往相應的學科教師上課。
依據學校的教學安排,通常入讀天府七中的學生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實行選課走班,而學校也會根據學科和學段的實際,逐步擴大走班和選課的課時比例,此舉更好的保障了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平穩過渡。
以就讀於學校的一對孿生雙胞胎為例,兩人的選課不同,故課表也會不同。對於學術類課程,因兩人所擅長的學科不同,兩人位於不同的層次和班級,而非學術類課程,就是完全依據兩人的興趣愛好來定製。當然,學生只能在規定的課時內進行選擇,比如語文課時就只能上語文課,依次類推,從而保障了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更好的完成國家規定的課時。
究竟何為選課走班,這與傳統的教學區別在哪?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教學方式不同,學生層次具有流動性。」
除了選課走班,在天府七中教學離不開另一個關鍵詞:「分層分類」。到底什麼是分層分類?
以語文為例,學校將國家教材校本化。通常語文一周安排為7個課時,學校將其拆分為「6+1」的模式,用「6」完成國家規定的內容,剩下的「1」則是根據學生實際的掌握程度進行「短板」和「拔高」教學。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就是,在天府七中分層分類教學模式下,每個學科的高階就是發展特長的課程。數學高階、物理高階、作文高階、排球高階、高階社團,等等,每個學生都可以尋找到適合他自己的特長層次。
而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則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分別在不同的層次進行學習。常規有B、C、D三個層次,B層的最低教學標準參照全省頂尖學校。E層是競賽和培優,A層是援助層,對於BCD各個層次需要幫助的學生,學校會派出全年級經驗最豐富的老師來進行強化輔導,以此實現精微教學、精準育人的目標,真正做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從而激發學生內驅力。
此外,除了常規的學術課程,每天下午,天府七中學生都有80分鐘自主發展課時間,包括學術選修和社團活動,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天府七中的三年、乃至六年時間,都能熟練掌握一門藝術或者體育技能,創建或者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保證每個學生都有閃閃發光的特長,即每生有特長。
亮點二
打破傳統班主任制度
雙導師全天候陪伴,實現精微教學、精準育人
天府七中另一亮點則是實行「主任導師」和「全員導師」。
何為「主任導師」?根據名詞解釋,「導師」指引路人和在政治、思想、學術或某種知識上的指導者。而導師制最早需追溯到十九世紀,其最大特點在於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簡單來說,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
天府七中正是引用了此制度。在選課走班背景下,主任導師既從事學生日常管理,擔負著指導、幫助、督促學生完成學業任務的責任;同時又要幫助他們進行學業規劃,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關心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並在關鍵的青春期逐步樹立人生理想,真正引導學生心理上的健康發展。
概括起來就是,主任導師既教學生如何做人,又教學生如何做事,做到思想上領引,學習上指導,生活上關心,心理上疏導;既激發點燃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又理性引導,以確保學生在成長路上不偏離航道。
什麼是「全員導師」?
在「主任導師」之外,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一名願意交心的老師作「全員導師」。無論教齡偏大還是教齡偏小,「全員導師」都是學生心靈的陪伴者和生涯發展的引導者。很多優秀年輕的全員導師,相比「主任導師」,其與學生在年齡上差距更小,既是學生心靈的守護者,也是生活中無微不至的陪伴著。
從學生入校開始,「全員導師」就會陪伴在他們左右,從寢室到教室,從生活到學習,全員導師給予孩子關愛與陪伴,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用身體力行實現真正的「教育即生活」。
他們是學生的心理守護者,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他們暢聊人生,說說近期的煩惱或是分享生活的樂趣,他們還是班級創意活動的設計者,與孩子們一同為班級文化建設出謀獻計。高學歷的全員導師團將用最新的教育管理理論與學生的興趣點融合,創新教育管理新方式,通過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通過實行雙導師全天候的陪伴成長,讓天府七中的班級管理既有外在約束,又能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從而使班級充滿活力卻不失沉穩,同時實現精微教學、精準育人這一核心目標。
亮點三
「六年一貫」培養模式
高中統領 ,打通初高銜接關鍵節點
天府七中還有一大亮點不容小覷,即「六年一貫」培養模式。
這樣的培養模式重在強調課程的貫通性,實現全課程的全融通,其基本原則是高中統領、進度重構、人文築基、特長發展。
六年一貫2.0版。語文、英語注重回歸語言學科的本位。建立六年一貫語文分級閱讀課程體系,建立六年一貫語文分類課程的縱向貫通和模向融通。而外語,建立強調六年一貫聽說讀的課程資源和課程體系師資配置,初中畢業即能與外國友人大膽流利地交流;建立二外的分類分級課程體系。數學,則要打通學段融合、分層推進的關鍵節點。政史地等要探索基於大單元教學的學科融合。
據悉,天府七中首屆高中已正式啟航,首批160餘名天府七中初中優秀學子選擇了這所還沒有高中出口的學校,繼續肩負「開拓,創新,實幹,前行」的首屆精神,為天七書寫首屆高中的輝煌。
亮點四
名校基因,牛師雲集
學校管理團隊2/3來自名校
早在前面,發布君就已經介紹了校長陳剛的教育生涯。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天府七中還有哪些牛師。
首先是專家顧問團隊,學校是唯一聚齊曾在成都七中擔任三位校長的學校。戴高齡校長擔任天府七中顧問委員會主任,王志堅校長擔任天府七中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劉國偉校長擔任天府七中榮譽校長,他們將參與、高標準把關天府七中的頂層設計、課程建設、備課組活動、課堂教學等。
此外,發布君了解到,天府七中的管理團隊有2/3來自系列名校,其中出任學校副校長的幾位分別是:
張江平
天府七中副校長,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嘉祥外國語學校原校長助理,分管「二四課程」、高中五大學科競賽、中國大學先修等精英計劃項目和初中高中其他所有課程改革項目。成都市特級教師,知名課改專家;四川省中小學骨幹教師,四川省教育系統優秀教師,成都市學科帶頭人,錦江區優秀教務主任,錦江區先進教育管理工作者。
張珩
天府七中副校長,綿陽東辰初中部原常務副校長。四川省首屆新課程物理賽課一等獎、全國第三屆物理創新教學大賽一等獎,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吳波
天府七中副校長,成都樹德中學原辦公室主任。物理高級教師,四川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成都市物理中心組成員,成都市教師培訓專家組成員,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
此外,來自七系名校骨幹教師和成都市內外頂尖名校教師佔比超2/3。據統計,目前天府七中教師隊伍已有200餘人,在職教師主要來自成都市內外名校的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省骨幹、教研組長、金牌教練等。青年教師主要面向北大、清華、北師大、華東師大、西南大學等名優高校招聘,其中入職新教師中60%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經歷,應屆畢業生碩士以上學歷佔90%以上,博士已達5人。
亮點五
課程衍生出活動
「π」節玩轉數學,採摘節探秘自然
教學上有妙招,在「玩」方面,天府七中稱得上是「課代表」。
首先,校長很會「玩」,比如開學典禮上,除了有舞獅子和紅包雨帶動氣氛外,校長陳剛上臺跟著節奏感極強的音律歡快地打起了鼓;開個運動會,他會穿上「大白」服裝一起互動,因此學生親密的稱呼他為「大白校長」。
與陳剛有關的另一個就是「船長面」,儘管學校食堂的「龍大廚」已經圈粉無數,但口感一流且限量出產的「船長面」更為緊俏,它更被學生們看作是「勳章」。要想吃到這份面,這需要經歷一個挑戰。起初,學校設置的是「21天養成計劃」,就是學生定一個目標,在這個時間段裡達到目標,則可以獲得獎勵,後續還提出了多樣的考核辦法,比如嘉獎成績進步的孩子、習慣好的孩子等等。
再來說說其他玩法。先來看一組數據:π=3.1415926……
見到這組數據,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這不就是圓周率麼?」的確,這是圓周率,但對天府七中來說,這裡面其實還有更多的延伸,比如他們就突發奇想的在學校設置了一個「π」節。
「π節」要做啥?緊跟其後的數學周系列活動中找到了答案。各式各樣的趣味數學遊戲應有盡有,比如21點、數獨、24點,學生分成小組闖關比賽,讓天府七中的學生盡情的玩轉數學,也讓一些還在為數學「摳腦殼」的娃娃些,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樂趣。
不得不說的還有學校的採摘節。每年金秋,學校生態果園都會迎來大豐收。此時,由生物老師特聘的一群採摘「小果農」宣布正式上線,開始忙碌起來。果實採摘完就能開吃了?不,剛剛指揮你如何採摘果實的生物老師再度登場了,現場給你解剖一個顆果實,還得給你好好聊一聊這果實的成長記,於是孩子們在「玩」中就這樣結束了一堂生物課,正如陳剛所言:「從天七走出的學生不應僅僅是成績好,更該是會玩的資優生。」
至於天府七中為何創辦三年,就走出了王者風範?相信,答案已經明了。
註:本文為推廣文案,非成都商報教育發布採編新聞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