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到八月底,各大醫院產科都擠滿產婦和待產孕婦,甚至還有通過剖宮產搶生「開學寶寶」。原因在於,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規定,必須在8月31日之前年滿6周歲才能入學,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晚一天就晚一年,晚一年就年年晚」。一切的一切,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
拼命生下「開學寶寶」,只為孩子能早點上學,在很多省市小學的招生簡章中都寫到,「根據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小學入學年齡為年滿6周歲」。由於是9月1日開學,所以8月31日也就成了入學截至日。這一硬性規定,也讓很多家長在8月下旬這個時間點各顯神通。有的家長修改孩子的戶口和出生證明;一部分更有「遠見」的父母,把孩子的搶跑線放在出生前;還有的家長會找生源不充裕的民辦學校,讓孩子先上了學,再想盡辦法把孩子轉到心儀的學校去。
8月份通過剖宮產搶生「開學寶寶」,已成為近年來的常見現象
家長們之所以都這樣大費周章,暴露出焦慮的心態。焦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為讓孩子更有競爭優勢,家長都願讓孩子早學一點、多學一點;其二,目前社會上還存在「神童情結」,有些家長拿孩子考上大學的年齡作為炫耀資本;其三,過去20多年來,一個毫無教育理論支撐的商業性教育口號「不輸在起跑線上」,被家長廣泛接受。諸多因素影響下的家長甚至是準家長,難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晚幾天出生就晚一年入學的事實,認為9月份出生的孩子,打一開始就「輸」了。
當心,提前上學可能是在坑孩子,家長搶生開學寶寶的初心,是不想讓孩子們輸在年齡上。殊不知在孩子尚未成熟時,提早學習是在傷害孩子。經濟學家的研究普遍發現,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後的孩子比同年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孩子測驗分數更高、較少被診斷為有學習障礙,在升學上也表現得更好。這一差異被稱為「截止日期現象」。這一發現在美國、加拿大、智利、英國、德國、瑞士、芬蘭、冰島、挪威、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數據中均有證實。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研究。北京大學教授劉德寰和北京大學博士李雪蓮對昆明市中學生的研究發現,在按規定年齡正常入學的青少年中,出生在7、8月的學生在學習上存在適應性危機,對課堂時間的利用率不高、對自信心的建構也更不成熟,因而進入重點高中或普通高中重點班的可能性較低。相比之下,出生在9、10月的孩子由於按出生日期門檻的規定要推遲一年入學,所以他們在上述方面表現較好。
不僅僅是學業,過早入學對孩子的健康和社交能力都有負面的作用。
清華大學《我國青少年體質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研究》項目的研究者,根據陝西省某市全體中小學學生入學年齡和年級數據,確定了79475個研究樣本,分別對三類學生的身體機能、視力不良檢出率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提早入學的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有較高的營養不良與體重偏輕情況;與適齡入學和超齡入學相比,提早入學的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明顯較高。總體而言,提早入學的學生在身體機能和視力水平上都差於非低齡學生,這對他們的健康非常不利。
社交對孩子生活以及成長的影響,遠遠超乎想像。它不但決定著孩子自身的幸福感,還影響孩子對世界,對他人的認知。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年齡最小的孩子貝比諾經常遭受欺負,甚至被壞孩子蒙丹趕出床鋪。面對以大凌小的欺辱,貝比諾常常不知所措,嚇得瑟瑟發抖,變得更加閉塞。不能很好建立同學、朋友圈,不但讓孩子身心受挫,還容易傷害自信。
《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一些發達國家,將兒童的入學年齡定為5歲。但是,5歲入學,並不意味著接受小學教育。如美國的基礎教育稱為「K-12」教育,這裡的K指的是Kindergarden,實際上是學前教育,也就是說,美國將學前教育的最後一年納入到了義務教育。當然,5歲的孩子年齡幼小,家長也可以選擇不送學前班,自己在家教育,所以,6歲直接去上小學也是可以的。英國也有類似的規定,將義務教育的入學年齡規定為5歲,但接受的也是學前教育。
為什麼會產生「截止日期現象」?出生在入學截止日期之後的孩子表現更好,確實與年齡相關。年齡的效應分為兩類,一類是絕對年齡效應,另一類是相對年齡效應。絕對年齡效應是指,通常只有成長到某個絕對年齡時,兒童才會在認知、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接受正式教育的準備,這種準備好的狀態不僅能使其較快適應學校的學習,而且一個好開端會給未來打下良好基礎,其優勢在隨後的學習中會繼續積累。
而相對年齡效應是指,在兒童發展早期,相對年長的孩子,即便僅年長一歲甚至幾個月,都可能會明顯比相對年幼的孩子更成熟,也積累了更多學前技能,故而在學習和其他方面的在校表現上有優勢。但這一年齡優勢會隨孩子長大而逐漸消失。
中國的孩子們教育壓力實在是太重了
新生兒的差異是按天算的,嬰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月算的,幼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季度算的。即使到了兒童期,半年的年齡差也會在孩子們的各種行為中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
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就曾說:「就普遍性來說,秋冬季出生的孩子一遍就能夠聽懂的內容,在春夏季出生的孩子那裡可能需要多兩遍;秋冬季的孩子能夠輕鬆達標的一項體育成績,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練習幾次。可以說,春夏季出生的孩子,在實際的低年級學習中是比較吃虧的。」另外,信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孩子的自信是在一次一次獲得成就感慢慢建立的,如果在最初的學習中,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喪失信心,從而失去對學習的樂趣。
所以,雖然小學分數不重要,但還是提倡一年級要考100分,因為人都是有求勝求好的心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不過,孩子出生在入學截止日期之前的家長也不必過分焦慮。相對年齡效應造成的差距仍有可能在日後的同步學習中追上。家長需要做的是更多地關心孩子在學校的適應和發展,幫助其適應和提升自信心,不因「別人家的孩子」而妄自菲薄。
別再相信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謊言了,的確,從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看,實行彈性入學是相對於年滿6周歲「一刀切」的上學規定的更合理。但是,鑑於家長普遍存在「早上學、早成才」的功利心態,即便放寬了入學截止日期,或者實行彈性入學,還是會有家長想盡辦法地趕早。
「贏在起跑線」上的觀點讓家長們一刻都不敢鬆懈,不停地催促著自己的孩子往前跑,然而過早的教育卻不一定能夠讓孩子們一直受益。有研究比較了在學前期玩耍和學習兩種早教模式的影響,證明識字、算術等學術訓練也許能短期內提升相應的測驗成績,但是這種學習模式的優勢僅維持1-3年就消失了。
童話作家鄭淵潔就認為: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