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最近在網上某論壇就看到了一位家長發的一篇帖子,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術業的確是有專攻的。不要輕易試圖在別人的專業領域裡去挑戰權威性,正如古話說的,不要以年齡的大小來評判學識的高低,只要這個人有你所不會的,那麼他就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這位家長的兒子有一天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後和他說,老師讓他們在第二天要帶一萬粒大米去學校。這位家長雖然對老師的這種要求百思不得其解,但想著既然是老師布置的任務,還是決定幫兒子去完成這項作業,畢竟兒子還小還數不清一到一百。
於是,當天晚上,這位家長便拿出了大米和兒子一起數了起來,不過才剛開始數沒多久就已經不耐煩了,這才數到一百多,何況是要數到一萬。
這位家長一方面覺得老師的目的可能是要鍛鍊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但是又覺得兒子還小老師布置的作業非常不合理,真要一粒粒數完一萬粒大米那整晚怕是都不用睡了。
於是,這位家長不但沒有幫助兒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更是在第二天送兒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很氣憤地直接質問老師:為什麼給幾歲的小孩布置這麼不合理的作業。
然而面對這位家長的憤怒,老師好像早有預料,表現得很冷靜絲毫沒有生氣,並耐心地告訴這位家長其實很簡單,只要先數完100粒米,然後再根據重量稱出一萬粒米就好了。聽完老師的解釋,這位家長頓時覺得羞愧難當,連連向老師道歉。
通過這件事,不少網友們也是表示還真是「術業有專攻」,不要隨便質疑別人的專業權威。
最近恰逢開學季,很多寶爸寶媽們都是第一次把孩子送入幼兒園、學校,上述這位家長的經歷其實也是給我們提了個醒,在日常和老師的互動溝通過程中還是應該注意一下方式方法的。
其實大多數老師都和父母一樣,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考慮,雖然老師也只是普通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不可否認老師在教育這方面比一般的寶爸寶媽還是更加專業的。所以,當家長對老師的做法有疑問或者不解時,應該靜下心來和老師探討更為合適的處理方式。
那麼孩子上學之後,家長與老師的互動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充分信任和尊重
良好的溝通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上的,尤其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
在教育這方面老師是專業的,而且不論你的學歷地位多高,在學校都是由老師負責教育傳授知識,要相信老師的專業。
遇到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但是注意避開孩子,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質疑老師。
2、主動和老師溝通請教
每個家長只要管一兩個孩子,方方面面自然考慮的更加周全,但是每個老師至少要管班級的三四十名學生,精力有限。所以家長一定要定時主動的和老師溝通聯繫,一方面可以及時的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生活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多讓老師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互通有無。家長在日常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及時向老師請教,聽聽老師的專業建議。
3、控制交流的頻率和時間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容易關心則亂,經常稍微有點問題就要找老師。但是老師除了要帶三四十個孩子之外,還有很多教學輔助工作。
所以家長遇到問題時首先要先冷靜尋找解決辦法,同時注意控制和老師溝通的時間和頻率。避開老師休息時間,溝通過程儘量簡潔明了,避免耽誤互相的時間。
4、客觀評價孩子的優缺點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可以成為人中龍鳳,同時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也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實際的好。
在和老師的溝通過程中,家長應該端正心態全面的認識自己的孩子,承認孩子的缺點同時也要肯定孩子的優點。客觀的評價孩子,才能更好的和老師一起教育好孩子。
5、牢記自己才是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出生到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也是家長,孩子是依附於家長而不是老師,家長首先要明確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首要責任人其次才是老師。家長應該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來,而不是一味的把教育責任推到教師身上。
孩子上學後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和老師同學一起度過的,孩子在學校裡的很多情況家長都沒辦法完全詳細了解。和老師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關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的同時也讓老師知道孩子在家的情況,互相合作,共同教育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