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小區微信群裡罵鄰居,攤上事兒了

2020-12-20 半島晨報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住在同一棟的兩位鄰居程某和吳某卻因為曾經的過節而積怨甚深,最終矛盾升級為名譽權糾紛。近日廣東珠海市香洲區法院審結該案,被告吳某因在微信群內出言辱罵原告程某,被判令賠禮道歉並賠償2000元。

來源:視覺中國

鄰居幫忙「看病」,竟是非法行醫

2017年夏天,程某曾為吳某的兒子治療咳嗽,但經治療後病情並未好轉。2018年4月8日,珠海市香洲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以程某在未取得醫師執業證書的情況下,在其住所為他人開展中醫診療活動為由,對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程某停止非法診療活動,並罰款2000元。

鄰裡產生過節,微信群內「怒懟」

2020年7月21日,吳某在小區同樓棟住戶微信群中參與討論並發言稱:「你說的那個騙子神醫住×××,專門嚇唬人,很討厭……就因為之前他給我兒子看過咳嗽,後來才知道他是騙子……他有點神經病……」「一顆老鼠屎」「為了自己能賺錢一點不留口德」「小區裡好多鄰居被他騙過」等,吳某的發言引起了微信群內其他成員的互動討論。

矛盾升級成官司,昔日鄰居對簿公堂

程某了解上述情況後,認為其隱私權、名譽權受損,於是向香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吳某在法庭上當面真誠認錯和賠禮道歉,在小區同樓棟住戶微信群上連續三天發道歉信,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停止侵害,並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10萬元。

吳某在庭審中辯稱,當時微信群內的議論是鄰裡間的日常對話,並沒有出現不當言詞與散布造謠,更沒有捏造事實與危害他人的信息。她在群裡發表的言詞僅代表個人的感受和客觀存在的事實,並未侵害程某的任何權利。

微信群內發言不謹慎,被判賠禮兼賠錢

香洲法院經審理後認為,該案糾紛原由發生於2020年7月,距離程某因從事非法診療活動而受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行政處罰已逾兩年,程某是否仍存在非法行醫行為應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依職權予以處理,吳某也可向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反映。

吳某在成員達124人的微信群內公開程某所住房號,貶稱程某為「騙子神醫」「為了自己能賺錢一點不留口德」 「小區裡好多鄰居被他騙過」等,已高度可能造成他人降低對程某的社會評價,構成對程某隱私權、名譽權的侵害。

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成員在微信群中的言行應受法律約束,若有違反法律規定,侵犯他人權利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程某未舉證證明其因吳某侵權行為所致精神損害造成的具體嚴重後果,其主張的精神損害賠償10萬元理據不充分。

最終,香洲法院判令吳某在小區同樓棟住戶微信群連續三日向程某賠禮道歉,並向程某支付精神損害賠償2000元。

法官釋法

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依法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本案中,被告吳某在微信群公開發表的不當言論降低了原告程某的社會評價,侵犯了原告程某的人格權利。

法官提醒,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自身權利的邊界即義務,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我們在享受微信便捷發布和獲取信息的同時,發聲前也應三思,發表的內容有沒有事實根據,有沒有侮辱他人人格,是否降低他人社會評價等,切勿逞一時口舌之快,帶來侵權之禍。

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

相關焦點

  • 女子在微信群裡罵人,攤上事兒了
    女子在微信群裡罵人,攤上事兒了 2020-12-17 1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信群裡罵人,女子被判罰2000元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住在同一棟的兩位鄰居程某和吳某卻因為曾經的過節而積怨甚深,最終矛盾升級為名譽權糾紛。近日珠海市香洲區法院審結該案,被告吳某因在微信群內出言辱罵原告程某,被判令賠禮道歉並賠償2000元。
  • 缺德鄰居把鞋櫃裝在公共過道,攤上這樣的鄰居,該怎麼辦?
    缺德鄰居把鞋櫃裝在公共過道,攤上這樣的鄰居,該怎麼辦?城市不比農村,壓力太大了,不管是工作壓力還是住房壓力都要大很多,好不容易買了房子了,可卻碰上了缺德的鄰居。把鞋櫃裝在過道上,攤上這樣的鄰居,該怎麼辦呢?
  • 小區微信群裡罵業委會主任:公開道歉並賠償2300元
    一男子微信群裡多次辱罵他人被起訴!微信群裡辱罵甚至污衊他人洩憤,逞一時口舌之快卻構成名譽侵權。9月10日銀川金鳳調解一起名譽權糾紛案件。被告馬某某在小區微信群辱罵原告趙某某,侵害趙某某的名譽權。趙某某一紙訴狀將其告了,馬某某被判決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2300元。
  • 微信群裡公開鄰居住房號、怒罵「騙子」…被告了!香洲法院這麼判
    」「小區裡好多鄰居被他騙過」等,吳某的發言引起了微信群內其他成員的互動討論。 03 矛盾升級成官司 昔日鄰居對簿公堂 程某了解上述情況後,認為其隱私權、名譽權受損,於是向香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吳某在法庭上當面真誠認錯和賠禮道歉,在小區同樓棟住戶微信群上連續三天發道歉信,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停止侵害,並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10萬元。
  • 自從有了微信群,小區裡的氣氛好多了
    依託於小區總群,5個苑區的微信群,以及各種興趣愛好群也相繼建立,「突然之間,感覺小區內的氣氛就變了,讓人覺得暖洋洋的。」建群後幾天,有人在群裡發了這麼一句感慨。陳波去年年底才住進錦園小區,算是標準意義上的新人,剛到小區裡,他就懵了,「怎麼小區裡大家互相都不說話,連兩對門也不打招呼。」這對於陳波來說,未免太過難熬,「我是喜歡參加活動的人,天生就閒不住,可小區裡這樣的氛圍,上哪裡找這份痛快去?」他和小區裡幾個認識的朋友說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建議,現在大家微信用得多,為什麼不建一個微信群?」
  • 女子在微信群稱「在小區車庫被綁架」,警方通報調查結果
    針對「女子自稱在地下車庫被人強行帶走」一事,昨晚(9月8日),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公眾號闢謠稱,該案非網傳的綁架案,帶走涉事女子的系其前夫,雙方因感情問題起爭執,後女子查看小區監控未果,遂發布「被人綁架」等誇大事實信息指責物業,目前涉事女子及其前夫均已被批評教育。9月4日,永康一名女性伍某在微信群中發布「在小區地下車庫被人強行帶走」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
  • 聊天群裡罵大街,平度一女子被拘留五天,還要賠錢!
    窗臺上放了一面鏡子,引發前後鄰居之間的糾紛,攻擊性的語言波及到多個相關的聊天群中,最終導致訴爭。那麼,在微信群內發布攻擊性信息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呢?近日,平度法院審理了這起名譽權糾紛案件,一起來看一看法官是如何審理判決的吧。
  • 這位司機,你攤上事兒了
    這位司機,你攤上事兒了 2020-09-24 0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業主開「涼皮微信群」
    商品房普及後,人們住進「鴿子籠」裡,街坊鄰居逐漸變成了「比鄰,若天涯」。但隨著QQ群、微信群的出現,鄰居之間「熟悉指數」悄然回升。南京仁恆翠竹園業主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該小區居民已創建了六七十個各種各樣的微信群,「前兩天剛開了一個『涼皮群』,一天之內,就有六七十個鄰居參加。」
  • 女子砸壞婆婆房間門窗,導致婆婆寄住鄰居家,被親戚發到微信群後怒而起訴
    因為和丈夫的矛盾,劉蓮一氣之下砸壞了婆婆房間、浴室、廚房的門窗,78歲的婆婆無奈寄住在鄰居家裡。劉農知曉後,將事情發到了同村村民所在的微信群裡,請大家轉發,反覆要求村上處理。見自己被扣上「惡媳婦」的帽子,劉蓮一氣之下以名譽權被侵犯為由,將劉農訴至法院。到底劉農的行為夠不夠成侵權?近日,益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審理了該案。
  • 一對因噪音反目的鄰居:放哀樂,咒罵斷子絕孫,分別搬離小區
    10月30日上午,廣東省東莞市御泉山莊業主金先生委託律師向其鄰居吳先生發出一份律師函。這份律師函稱,吳先生以「無法容忍,11-X-X金家在家非法經營製造噪音擾鄰」為由,在御泉山莊業主微信群散布金先生「非法經營」和「噪音擾鄰」的不實信息,並發布「出門遇車禍,全家染新冠,斷子絕孫」等粗俗言語。
  • 小區裡有一個「手粘」的鄰居
    68歲的華明是一名退休工人,住在唐山市開發區的某小區。他住的是個新小區。這個小區的居民來自全國各地,脾氣秉性、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剛開始,鄰居們互不了解,也很少接觸。小區的安全防範設施也不齊全,這就讓個別「手粘」(指手腳不乾淨,愛順手牽羊,將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人容易鑽空子。小區裡的物品經常丟失,這也影響到了鄰裡關係。小區甲3樓的住戶剛搬到小區不久,就遇到了鬧心的事兒,大家的物品頻頻失蹤。住5層的張先生,下樓準備去買東西,剛推上自行車,他發現忘了帶手機。返回家取手機後,發現放在自行車車筐裡的手套不見了。
  • 微視頻|石家莊小區裡的暖心事兒:「給老人孩子理髮,免費!」
    視頻拍攝: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 視頻剪輯:河北日報記者高珊「快2個月沒有理髮了,疫情之前就想去理,結果突然小區就封閉了。感謝鄰居幫忙免費剪頭髮,剪得真是又好又快!」1月15日上午10時40分,石家莊市裕華區國仕山小區地下車庫西南角一片乾淨的空地上,82歲的小區居民蘇銀環剛理完髮,老人用手撣了撣肩頭的碎發,精神煥發。從10時15分開始,短短20多分鐘時間裡,蘇銀環已經是第三位享受免費理髮服務的小區居民。為他們提供理髮服務的,是同為小區業主的喬天。
  • 鄰居把鞋櫃設計在公共過道,太缺德了,攤上這樣的鄰居自認倒黴
    鄰居把鞋櫃設計在公共過道,太缺德了,攤上這樣的鄰居自認倒黴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很多,但如何處理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我們就拿鄰居在公共過道上,設計鞋櫃的問題來討論討論。遇到這種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才能最大化保護自身的利益呢?
  • 溫州一小區200多名業主被齊刷刷踢出微信群,因為同一個理由
    今天,家住市區南塘某小區的業主程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88868886反映,他所在小區的業主微信聊天群有200多名業主被退群,原因是群主要求群裡所有業主將暱稱改為實名,這部分業主沒有改。支持實名制的業主認為,小區業主微信群實名制後,方便物業管理,大家可以更好地交流,同時也可以防止陌生人混進群裡發送廣告、詐騙信息等。反對實名制的業主認為,實名制會導致隱私洩露,萬一被不法分子獲得,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小區業主微信群採取實名制,有哪些利弊?如何改進管理使之發揮應有作用?
  • 你攤上事兒了!
    你攤上事兒了!你攤上事兒了!前言現在許多小夥伴都有養寵物的習慣,養貓貓狗狗已經不再成為稀奇,隨著買賣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另類寵物」也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但在不了解相關法律的情況下,大家飼養或買賣寵物也可能會攤上事兒!
  • 石家莊養狗人士建起養狗微信群 互相監督文明養狗
    除了互相幫助,微信群還有協調溝通的功能。曾經住在河北日報生活區的一家人要搬到北京,小狗帶不走,但又不忍心隨便送人,在群裡求助。後來通過群裡人的幫忙,找到一個愛狗人士收留了這條狗狗,而且新主人也加進了微信群,經常發狗狗的照片,讓原主人在北京也能了解狗狗的近況,能夠放心。
  • 一女子微信群內被吐槽「惡媳婦」起訴名譽侵權法院卻這樣判
    你還想在朋友圈或微信群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如果你還是這種想法的話,那就趕緊打消這種念頭。因為你的一句「口無遮攔」很有可能會損傷了別人的「名譽權」,成了被告中的一份子。益陽安化有一位劉姓女子,因與丈夫發生矛盾,一生氣把婆婆的房子給砸了。造成婆婆沒地方住只能寄住在鄰居家裡。一好心人知道了此事,就將這件事發到了同村所在的500人微信群裡,請大家轉發並要求村裡處理。
  • 磕磕碰碰 和和睦睦 說說鄰裡那些事兒
    樓上樓下有暖有煩李娜一家去年搬進了錦繡觀邸小區,住了將近一年,除了隔壁鄰居偶爾會見到之外,樓上樓下鄰居幾乎沒遇到過:「說實話,遇到也不見得認識呢!」不過,好在有單元樓的微信群,雖然沒見過面,但有什麼問題可以在群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