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藍狐筆記(ID:lanhubiji ),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前言:如何在不對比特幣做改變的情況下實現擴展,除了我們常聽到的layer2、大區塊、側鏈等方法之外,本文作者提出一個制度性的解決方案,以比特幣作為支撐準備金的比特幣銀行模式,這是否是一個好的擴展解決方案?留給大家探討。本文作者是Nic Carter,由「藍狐筆記」社群的「鑫鑫」翻譯。
接第一部分《在不做改變的情況下,如何擴展比特幣?(一)》
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
比特幣銀行在哪裡?
那麼,如果Finney的比特幣銀行能夠幫助擴展比特幣,那它們在哪裡?大型交易所和託管機構(我指的是交易所、託管機構和其他可以把比特幣和這裡的"銀行"互換的存託機構)只是另一組受信的第三方。作為比特幣的看門人,他們往往弊大於利,不利於開放訪問和自由退出。
好吧,標題有點誇張。Coinbase-BTC-IOUs、Bitfinex-BTC-IOUs和Xapo-BTC-IOUs並不授予用戶和原始比特幣相同的交易擔保,但它們仍然代表了一個被低估了的擴展向量。那些自稱相信制度性擴展的人包括Xapo的CEO,Wences-Casares:
Xapo中會發生很多交易。因為從Xapo到Xapo的交易不需要經過區塊鏈,所以它們可以實時免費地完成。因此,我們會發現對於通過區塊鏈運行的每筆交易,大約會有 20 個Xapo到Xapo的交易。
很容易看出,比特幣銀行是如何根據存款發行實際的票據並充當側鏈中的掛鈎的。但要使其可信,需要保證可贖回性。這和Tether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曾經一度沒有人相信它們真的可以兌換美元。正在進行的準備金證明將有助於保證這一點。
如前所述,準備金審計證明允許存託機構證明其持有一定數額的準備金,然後在受信的審計師的幫助下,利用該證明證實其負債與準備金相符。
或者,你可以讓用戶確定是否存在內部餘額以匹配他們的存款;如果有足夠多的用戶這樣做,可以相當有力地保證交易所具有償付能力。應該注意的是,準備金證明決不是銀彈。CoinDesk的Danny Bradbury注意到比特幣準備金和法幣操作都應得到證明,快照數據遠遠低於正在進行的準備金證明。
歷史上,許多交易所都進行過準備金證明。這些似乎主要是由於Mt Gox破產造成的。有趣的是,準備金證明的歷史大多是無法兌現的承諾。多家交易所刪除了其先前準備金證明的所有痕跡,而其他交易所則背離了持續進行準備金證明的承諾。
• 2011 年 6 月:Mark Karpeles通過著名的 424242 比特幣交易構建了一個粗糙的償付能力證明
• 2014 年 2 月:Coinkite發布(現已刪除)準備金審計證明
• 2014 年 2 月:在Gox破產之後,Coinbase、Kraken、Bitstamp、BTC China、Blockchain.info和Circle的高管們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承諾會進行審計並提高透明度。只有Kraken和Bitstamp證明了準備金,並且都沒有持續下去
• 2014 年 2 月:Coinbase召集Andreas Antonopoulos審查其資金儲備,儘管他沒有進行正式審查。隨後他刪除了相關的博客。
• 2014 年 3 月:Bitstamp對外發布償付能力證明,期間創建了歷史上最大的交易(當時)
• 2014 年 3 月:Kraken使用Merkle方法提供準備金證明,聲稱它們「打算持續進行定期審計」。實際上並沒有。
• 2014 年 4 月:英國交易所Coinfloor發布了其第一份可證明償付能力報告。與現有的其他比特幣交易所不同的是,它們在下個月跟進了另一份報告。一直持續跟進。上個月,他們發布了第 60 份報告,遠遠超過了其他交易所的總和。
• 2014 年 8 月:火幣發布了Stefan Thomas管理的準備金證明審計
• 2015 年 6 月:Bitfinex發布新聞稿,聲稱將使用Bitgo的多籤軟體擺脫匯總模式,將用戶的資金存儲在隔離帳戶中,這樣存款人就可以實時驗證他們的鏈上資產。 2016 年 8 月,Bitfinex遭到了多達119k比特幣的攻擊,它們放棄了隔離多籤方法。 Bitfinex隨後發布了比特幣,EOS和以太坊的冷錢包地址供公眾審查。
• 2018 年 11 月:Tether發布了類似的準備金證明; 它們的銀行合作夥伴Deltec銀行信託有限公司證明了他們的現金餘額。 雖然質疑者並不十分滿意,但這與流通中的Tethers數量相匹配。
等待交易所跟進初始的準備金證明
一個共同點出現了:交易所和存款機構往往只會在極端脅迫下出具準備金證明。 2014 年的一系列活動的起因是Gox破產。儘管有人聲稱準備金證明將在這些交易所成為持久和常規的程序,但除了Coinfloor,沒有人兌現這一承諾。
也許情況正在發生改變。Fidelity Digital Assets、Square Crypto、Bakkt和Erisx等新的存託機構正在進入市場,其中一些機構已宣布打算對比特幣用戶承擔更大的責任。隨著監管者變得越來越成熟,他們總有一天會期望比特幣銀行進行加密貨幣審計,這並非天方夜譚。據最新披露QuadrigaCX並非意外丟失私鑰,而是實際上已經破產並存在潛在欺詐, 2019 年可能是一些交易所重新審視其準備金證明協議的時機。如果他們不這樣做,新物種可能會蠶食它們的市場份額。
結論
比特幣是一種制度性技術,也許我們不應該強迫它進入一個不適合它的模式,而應該試著去考慮它當前的現實。是的,託管機構和銀行的混亂局面已經出現,它們中的許多人對用戶存款採取了肆無忌憚的態度,從這些蜜罐裡偷走或挪用了超過 10 億美元。
現實地說,能否修正這種情況以適應比特幣的天然特性?儘管有一句「不是你的私鑰,不是你的幣」的口頭禪,比特幣銀行仍會存在:便利性的折衷實在太吸引人了。如果我們承認只要它們提供有用的服務就可以一直持續運作下去,專注於而非帶來比特幣的擔保,那會怎麼樣?
十年過去了,比特幣已經進入青春期。也許可以把它看成一種奇特的野獸,適合於狹小的空間——它可以在自己的毛皮中變得更加舒適。通過往對比特幣固有透明度負責的實體集合中增加制度,我們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比特幣存託行業的現狀。
反對意見
比特幣銀行本質上與比特幣不相容
比特幣領域存在著某種虛無主義的觀點,它完全否認了交易所和託管機構的重要性,就好像它們不存在一樣。在我看來,這往往是出於對2010- 12 年那個時代的懷舊之情,那時的網絡確實相當扁平,沒有層級。當然,你不能阻止自由企業和商業,以及聰明的企業家決定為比特幣用戶創造有用的交易、託管和銀行服務。
正如大多數專家所說,這絕不是一個陰險的諷刺,我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自然進化。銀行現在是我們網絡中有意義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是的,運行一個用於驗證接收到的支付的節點很重要,但實際上,某些節點比其他節點更重要。特別是交易所節點、區塊鏈瀏覽器節點、區塊鏈API公司、商家服務以及將來會出現的大型閃電網絡中繼。這沒什麼問題,也不會影響比特幣。
現在流行一句"不是你的私鑰,不是你的比特幣「的口頭禪,儘管這是絕對正確的,但忽略了要點。對於那些決定把私鑰交給交易所換取銀行借據的人,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是否應該沾沾自喜地嘲笑他們不願意自己保管(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仍然不直觀)?或者,我們是否應該同情他們,試圖通過讓交易所承擔責任以改善他們的處境?我強烈建議我們做後者。
既然準備金證明如此失寵,為什麼會有人現在就開始證明它呢?
加密貨幣行業有一個反常的特徵,可以稱為透明度悖論。簡單地說,你越透明,你的攻擊面就越大,你的批評者就越有機會破壞你。因此,開放和透明是不被鼓勵的。由於到目前為止,該行業的監管力度較輕,因此大多數成功的項目在運營中都模稜兩可。對於已建立的項目,沒有等價的10-K,對於新代幣的發布,也沒有等價的S1。
比特幣存託機構也是如此:這些機構受制於一系列含糊其辭的制度的監管,沒有針對特定領域的監管機構(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在這種背景下,儘可能少地披露他們的經營情況往往是有利的。此外,準備金證明費用很高;而且在過去的三年裡,交易所並未尋求通過信譽來實現差異化,而是通過流動性和上幣數量。
我認為,促使交易所開始提供準備金證明有幾個催化劑:
• SRO的增長。如果沒有任何新的立法或者更積極的監管機構,自治組織可能會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發揮更大的作用。日本在這方面已經領先了。SRO需要向其國家政府提議,他們正在對交易所強迫實施標準,可以很容易(而非很麻煩)地要求成員組織提供償付能力證明。
• QuadrigaCX的衍生後果。 醜聞的全部細節尚未披露,但越來越可能不只是丟失私鑰的問題。 法院指證這是一個蓄意的、長達數年的部分準備金問題。 這種欺詐在比特幣中是前所未有的; 在Gox事件中,交易所只是被黑客入侵,而不是故意從儲戶那裡竊取資金。
• 灰/黑市和合規交易所的分歧。一系列複雜的、對監管機構友好的交易所出現,與不受監管的交易所的下層階級徹底決裂。這一新的群體將尋求他們的差異化,不是基於交易的代幣數量,而是在可信度和安全性方面。引入包括準備金證明在內的審計,將是一個天然的差異化來源。
銀行的部分準備金永久性地破壞了比特幣的價值主張
有一種常見的誤解是,採用部分準備金的比特幣銀行永久性地削弱了比特幣的擔保。可以肯定的是,銀行的部分準備金會在其持續的時期內導致信貸(不嚴格地說,貨幣)供應量的膨脹。QuadrigaCX就是這麼做的:他們沒有足夠的準備金,而且他們秘密增加了比特幣的供應量,如果你在評估比特幣的供應量時包含了比特幣借據的話。
然而,隱性部分準備金是不可持續的——它們通常會被發現,就像Gox和Quadriga那樣。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比特幣廣義貨幣供應量(或者叫『M2』)會隨著欺詐被發現而收縮,而那些借據也會失去其可兌換性。部分準備金正在發揮槓桿作用,發現它們就是一種去槓桿化。因此,貨幣供應量的隱性通脹只在隱性部分準備金運作時發生。最大的銀行-——Coinbase、Bitfinex等——有強烈的動機不歪曲他們的償付能力,因為它們需要維護信譽,如果它們這麼做,高管們將面臨牢獄之災。隨著這個行業的成熟以及更多受監管的銀行在市場中佔據更大的份額,大多數被託管的基金將會選擇與最負責任的銀行進行結算。
部分準備金本質上是壞的/有害的
這更像是一個哲學立場,而非一個憑經驗得出的立場。我倒是認為,非全額準備金的比特幣銀行業務是在所難免的,而且由於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妨提倡它們儘可能地負責任和保持透明。我認為,比特幣銀行的部分準備金之所以不好,並非因為部分準備金本身存在任何固有問題,而是因為它們歪曲了交易所的償付能力。全額準備金交易所可以隨時贖回存款;部分準備金交易所則偶爾可能會違約。
如果我把比特幣借給朋友一個月,就增加了比特幣的M2。我創造了信貸。Genesis、BlockFi和Unchained資本都是這麼做的,但規模更大。機構大宗經紀業務——相同的概念,但規模更大——即將到來。當一家銀行持有部分準備金時,它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它們通過借出一部分用戶存款來創造信貸,通過向這些貸款收取比支付給存款人的利息更高的利率來賺錢。因此,為了讓部分準備金質疑者保持一致,他們必須反對所有與比特幣有關的借貸活動。我確實看到過這種觀點,但它看起來過於嚴苛,而且不切實際。顯然的確存在比特幣借貸的需求。
我對部分準備金的態度與我對託管機構存在的態度類似:它們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最好儘可能地使它們透明化。我建議將比特幣銀行暴露在導致比特幣增長的相同力量之下:自由市場。現在,我們有一個託管市場,每個人都天真地認為它是公平的,但隨著欺詐的暴露,我們將飽受衝擊的困擾。為什麼不建立一個各種不同準備金率都公開透明的託管市場呢?
無法對比特幣銀行進行有效審計
對比特幣準備金模型最嚴厲批評者之一是Eric Voskuil。 在他的Libbitcoin wiki的一篇文章中,Eric推翻了Ammousian的觀點,否認比特幣是可以被商業或者中央銀行使用的可靠儲備,類似於我們的貨幣體系中的黃金(Eric還在 2018 年的Baltic Honeybadger上就這個主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演講)。
Eric否認了存託比特幣的紙質憑證是可信的這一觀點,並指出:
發行的比特幣借據與準備金的比率永遠無法得到有效審計。
Eric的批評似乎依賴於一些信念:
• 商業銀行將會受到國家的控制——事實上,銀行只不過是國家的延伸
• 準備金證明無法為儲戶提供充分的保障
• 準備金率必須通過信託來維持,因此無法強制執行
• 整個比特幣市場將和這些存託機構連成一體,解決彼此的借據問題
我沒有足夠的版面來做一次全面的辯論,但我遵從Juice精彩的逐點反駁。坦率地說,我只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和Eric意見不同。我認為,如果能正確提供準備金證明,並且有信譽良好的審計員,那麼就可以為存款人提供的足夠的償付能力保證了。我也不認為政府會立即控制比特幣存託機構的整體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是獨立的,處於非受控狀態,並且會一直如此。
讓我們倒回去一點。要想相信比特幣銀行系統能夠擺脫以黃金為基礎的系統註定要出現的問題,你必須相信比特幣和黃金相比更適合作為儲備資產。我冒昧地說情況就是這樣的。特別地:
• 比特幣從設計上就是可審計的。當運行一個完整節點時,它所做的不僅是持續地審計供應量並確保合規,並且還會審核完整的歷史交易序列,確保每筆交易都是合法和合規的。
• 審計比特幣的M1 很便宜。運行一個節點每個月只需要花費幾美元。相比之下,黃金節點是昂貴的。X射線螢光光譜儀價格昂貴,操作困難。一個完全值得信賴的黃金供應鏈也極其昂貴,以至於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倫敦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在實踐中,在私人黃金市場上驗證任何一塊黃金的成本都非常高,以至於需要建立整個可信的供應鏈,從而黃金可以在有圍牆的花園中流通,而不必每一步都被重新驗證。如果你對此感到好奇,請閱讀LBMA的良好交付規則。目前,在這一框架內,倫敦持有價值 3 萬億美元的黃金。另一種方案是,中央銀行自己保管大量的黃金,並且從不轉移。
• 評估比特幣的M2 的規模至少是行得通的,而對於黃金來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裡的M2 指的是比特幣信貸經濟的價值。如果交易所像現在一樣發行用於兌換比特幣存款的借據,我們就有工具來驗證他們有沒有欺騙我們。
簡言之,比特幣提供了比黃金更好的可審計性保證,消除了對可信供應鏈的需求、高昂的存儲開銷或者內部驗證開銷。比特幣的加密特性,可以通過簡單的準備金證明加以擴展,正是這種性質使得比特幣適用於信任最小化的託管。
為什麼需要中介?為什麼不推動一個所有人直接使用比特幣的世界呢?
我知道我的方法可以被視為解決方案。然而,我認為生活在一個單純使用無中介比特幣的世界裡的機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正常人對託管機構和銀行有著貪婪的需求——這是有道理的。我們也不會自行保管股票證券。這些事情對託管本身來說是一種挑戰,銀行的額外好處——賺取利息、提供安心等等——使它們非常受歡迎。
據Coinshares分析,目前Coinbase、Xapo、Greyscale Bitcoin Trust、Binance等實體託管了約 290 萬比特幣。Coin Metrics告訴我們,過去 5 年中,約有 1400 萬比特幣活躍(發行總量為 1760 萬,但大部分供應量丟失或鎖定),因此我們將比特幣有效供應量的20%交給了第三方!
在BH2018 上的演講幻燈片
我不相信有一天我們會集體醒來並決定自己保管。我看到這個行業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託管機構繼續辜負我們的信任並失去用戶存款,另一個是要求他們提高責任標準。對於後一種情況,我們需要承認,無論好壞,它們都是比特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介的存在意味著比特幣已經失敗,那麼教條主義者應該放棄這個項目。
坦率地說,即使你不喜歡比特幣銀行這個想法,你也可以要求它們提供準備金證明。正常的金融機構需要遵循嚴格的規章制度,因為失敗的後果極其嚴重。我們不妨遊說交易所自行審計,而非對比特幣存託機構實行監管制度。
如果比特幣出了問題怎麼辦?這是普適的嗎?
我提議的框架適用於任何可審計的數字承載資產。這就是黃金和虛擬貨幣/商品之間的區別:它們本來就可以被審計,而黃金的審計和驗證非常麻煩。隱私幣更具挑戰性,但也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viewkeys或選擇性公開對其進行審計。
比特幣銀行的貸款有效地增加了比特幣的供應量
精明的讀者會記得他們的Econ101 課程,它證明了低準備金率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是級聯的,這會有效地創造新資金——遠遠超過存款資金量。
這就是當出現一個充滿活力的非全額準備金的比特幣銀行行業時的情形。事實上,如果你稍微眯起眼睛,會發現這就是當前的現實。比特幣衍生品交易所票面上的交易量已經超過了現貨交易所的交易量。比特幣的交易量遠遠超過交易所的存款量,正是因為Bitmex以保證金的形式向用戶發放了貸款。這就是創造信貸。
我不認為創造信貸有什麼本質上的錯誤,因為它是金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如果信貸是以透明的方式創造的,並且建立在沒有負債的準備金資產之上,這就是對我們現有系統的重大改進。我認為這是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