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幸在茹楠老師的介紹下上了2天的創新創業的課程,也顛覆了我對於創業的原有的認知,並不是給創業者開設的課程,而是給高校老師們進行雙創的培訓!
最開始我還有好大的疑問,老師們學習創業是讓老師們去創業?後來學習之後才明白它的深遠意義,才明白雙創在中國的戰略地位。
創業精神
工業化的教育更多是標準化教育,這個時候教材是標準的,學習內容是統一的,答案是固定的,每個教師就像在不同階段的工廠流水線工人一樣,每天勤勤懇懇地加工自己那道工序的學生,再往下一個階段輸送,最後經過最後一道程序(大學/研究生/博士)直接輸送給社會,是好是壞概不退換!
教育一直沿用200年前培養工人的方式在培養現代的孩子,其實是特別值得商榷的,因為我們的老師如果站在現在,他的學生一定站在過去,而「教小鳥」的方式是很難培養出卓越的人才,因為人才並不是靠書本固有知識而成為人才的,而人想轉變成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思維轉變、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這才是真正培養人才的方式。
我特別欣喜地看到雙創課程其實在做一件特別偉大的事情,就是先轉變老師的思維,因為老師的教學思維理念和教學思路方法不變,就非常難做到教育真正的變化,只有老師站在「未來」才能將學生引領到「未來」,每個老師的使命不單單是「教會」,更重要的「育人」,對於「育」其實有更多的理解是喚醒、賦能、引導,讓學生往自己的「道」上大步前行。
2天創業基礎課
當老師站在更高的「創業者」視角,其實就是站在了時代最前沿的「思維層面」,因為「創業者」是在不確定時代站在風口浪尖上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面對未知世界的價值觀與態度,這其實是讓學生可以面對未來最重要的「資本」!
這並不是一個鼓吹「創業」的課程,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去應對未來變化的課程,尤其我們明顯能感覺到這個社會加速的變化,明顯地感受到很多事情都不在掌控,明顯地感受到未來不會存在什麼「鐵飯碗」、「金飯碗」,所以呀,這個世界發展如此之快,到底給面向未來的學生最好的教育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可以面向未來的「創業思維」!
投入高校老師
在創新創業課程上,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如何面對「不確定性」與「未知」,這真的是一個特別大的課題,最近一年半時間,隨著我開啟自由職業,我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這樣的人,也有很多斜槓為轉變身份而努力著。
其實未來會有一個特別大的趨勢——方向尚不明朗、計劃暫時失效、風險不可預測、結局很難預估、任務無法獨立完成,每個人為了生存,就需要擁抱快速變化,並且不斷在中間轉化角色和方向,隨時在危機與挑戰中創造新的機會與可能,這就是創業思維。
創業思維是一種行動過程思維,根據現有資源最大化的撬動,從0到1的不斷迭代小步快跑,在不確定結果、不明晰的方向,將資源轉化成價值,鎖定風險,讓風險有底收益無限,不斷在意外中調整方向與姿勢,通過與更多多元的人合作共贏,把事情變成一群人的事業,在共創中獲得更大的成長,讓自己可以在不可控中掌控自己的關注點,在聚焦中獲得更多機會與可能性!
積極主動
當我體會創業思維是什麼的時候,我覺得它背後就是《低風險創業》、《反脆弱》、《聯盟》、《終生學習》、《個人建構主義》中所提倡的內容,而通過一個創業思維將這些核心理念串聯起來,我覺得特別了不起,這些問題的確我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都遇到了,當我們用這種思維去學習和工作,其實是對於自身成長、組織發展、社會推進都有巨大好處,因為更加「聚焦」,在「有限」資源中創造「無限」可能。
老師群體真的把這種教育的思維和理念用到了教學當中,其實學生會有更強的自主學習動力、自我實現勇氣、自我成就信心,一切都是可以由自己去創造,就像《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有自己能定義自己是誰!」
佛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本自具足!其實這是真的每個人周邊都有很多的資源,除了外界資源外,其實人最大的資源就是自己,當一個人對於自己認知和外界認知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撬動非常大的資源,比如我們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特質、能力、欲望這些都構成了「我是誰」,我們曾經所擁有的教育、培訓、經驗構成了「我知道什麼」,而私人人脈與工作生活人脈又構成了「我認識誰」,通過對於自身的盤點,其實我們自己就是最大的寶藏與資源,需要好好去挖掘一下。
溝通交流
基於我們自身的資源,我們就可以可以去思考一下,我們有哪些資源,我可以為哪些人群提供什麼價值,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過往積累去創造價值,只是有大有小,不過資源是可以不斷積累和提升的,當我們有意識去塑造自己、培養自己、沉澱自己,一定會成為自己期待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我深有體會,如果沒有同行的夥伴,做任何事情舉步維艱,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那種一個人就可以玩轉的世界啦,一個人做永遠都是在販賣自己的「精華」時間,而每個人「精華時間」恆定有限,不可再生,所以一個人做事情很難做大,也很難做強,因為資源有限、能力邊界、時間恆定。
所以團隊就變得異常重要,因為每個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資源,每個人的差異性分工協作,每個人都是六邊形的一個角,只有通過組合才能各司其職發揮到最大,並且在這個過程中1+1>2,在不斷地碰撞和共創中,實現從有限到無限地突破,所以在「創業團隊觀」特別強調視所有合作夥伴機會,不是目標手段!
我的願景
我也反思了一下我自己,我特別希望做的事情是「為中國創新教育做點事兒」,其實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這是在一個生態下共同需要完成的事情,是需要藉助每個人資源,我們共同努力把有限事情變成無限可能,所以明年我也會戰略轉型,去盤點我的資源,去加入一些團隊,把「推動中國教育變革」的事業做大,做的更加充分與落地!
我自己研究課程設計和教學法,所以我會特別留意整個課程設計和節奏感,也會從別人的身上去學習,這次我有幾點的學習和思考,也會嘗試在我的培訓去實用!
我發現每個部分在反思總結的部分,都有特別棒的一步步地深入地提問,在體驗環節之後,我覺得這些特別「具體」,特別有「指向性」的問題,給了夥伴特別好的方向,我覺得這個可以優化我自己的「舞動」教學法的復盤,讓每一個部分的問題更加具象,去引導更多人一步步思考,而不是一個「大而模糊」的問題,讓人無法更好的描述和回答,所以在「提出好問題」方面,是接下來我要精進的,並且怎麼更好地下「明確指令」,我覺得我還可以藉助「視覺」方式做的更好!
指點江山
我發現另一個部分做的特別好的就是每個部分結束,都有「金句」和「總結」,對於此環節高度概括,並且是把內容的高度再次拔高,並且起到了升華的作用,我覺得這種「金句」真的特別重要,其實它背後就是理念,我在想我的理念站位環節,可不可以把它設計的除了跟本課程的理念相關,是否可以設計每個理念就是對應一個部分結束的總結,這樣在加速教學中,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複」,可以加深理解與記憶,並且前後有對應關係!
我特別喜歡它每個部分的梳理的落地方法,都是非常經典簡單的工具,並且都比較落地,所以不斷現場演練和實操特別重要,在實踐和反饋中才有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才有更多的教學點,「問題」才是最好的教學「切入點」!
雖然這套理論是從國外引入,不過我覺得特別特別好的就是它的五個原則都是來自於隱喻,都是通過隱喻的手法去詮釋它背後的價值與意義,所以隱喻如果可以跟場域、過程、內容、成果等方面再深度連結,我覺得會有更大的價值,這方面也給了我特別大的啟發,能不能把這部分再深入下去!
高效,可視化
從整體呈現上已經非常成熟了,如果有一點點的可以提升的部分,我覺得是以下三個方面:
我自己的感覺,整體很好,就是內容太多,其實如果做三天或者兩天半的話會更加充分,明顯的感覺很多部分時間有點趕,版塊內容太多,有點消化不良,我自己是又整理了2天,我覺得我勉強可以把內容關係梳理出來,我覺得如果三天的話,很多部分會更加深入,因為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彼此碰撞的部分,那部分一定要把時間留夠,哪怕少講點,也讓每個部分都得到需要達到的效果!
我覺得這個整個隱喻的部分增加理解與記憶我覺得特別好,不過我在想從國外引入的內容它是有自身的社會背景的,有的時候不太理解,還需要在隱喻的部分花很多時間去解釋,其實用隱喻的目的是為了快速理解,之後達成一致的,如果這個隱喻沒有達到效果,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是否需要在升級一下!
加勒比海盜
所以當我學習完之後,我自己復盤的時候,我馬上就想到一個隱喻來比喻創業原則的就是加勒比海盜原則,創業的過程本來就跟海盜探險是一樣一樣的,有什麼結果不知道、過程遇到什麼風險不知道、肯定不能自己一個人去需要有一群「團夥」、上船後資源有限去探索無限可能的寶藏、隨時都會有意外發生、我們能掌握的就是手中的「舵」,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可以用一些比較容易達成一致的內容把這個過程串聯起來,反而更容易記憶,因為在這個場景下,彼此之間是有關聯的,反而更加容易記憶!
這部分是我在跟茹楠老師聊天的時候,我自己的一個覺察,也可以成為未來的方向。
其實無論是兩天的課程,還是三天的課程其實我們都是把內容高度濃縮,其實這個階段只能解決從「不知道」變成「知道」,但是之後怎麼賦能老師,讓他們從「知道」到「做到」,我覺得這部分其實是很多培訓中的一個缺少的環節,也的確很有難度,不過我覺得知識只有轉化到內化,之後輸出了才會形成價值,如果單純的只是知道了,如果沒有在「知道」和「做到」之間架一座橋,我覺得很多東西真的有難度,比如說我自己在做課程研發的時候,我可能需要2-4周不等的時間去打磨,讓整個兩天的內容是融為一體的,但是針對於拆解成專業課,每次只有90分鐘的課程,需要怎麼去上,怎麼樣可以每節課都有好的呈現,對學生有正確的啟迪,對於課堂保持熱度,這部分真的是需要有一些懂得課程設計的人,把一些東西做好之後,把這些老師扶上馬再送一程,所以這部分也引起我的思考!
加速教學
無論是我自己的課程,還是類似於生涯規劃、創新創業這類的課程,學員學了回去就真的能上課了嗎,我們還可以做一些什麼,可以幫助到這些老師呢?尤其當這些老師內心被點燃之後,我們能不能給他們搭建一個緩坡,讓他們從「知道」變成真的「做到」,怎麼更好地「賦能」老師,這個是特別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部分!
總體來說,兩天的創業基礎課對我本人有非常大的啟發,讓我看到更高的山峰和更多的可能性,我也將創業思維融入了我的遊戲思維、生涯思維當中,一起服務於課程設計,我特別好奇當「思維」遇到「設計」會有什麼新的火花,它是否能在加速教學中拓寬無限可能,我期待再次的整合、碰撞、升華,更多願意與「中國教育事業做點事兒」的人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