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開學後,薄光碩已是新疆塔裡木大學水利建築工程學院一名大四學生。三年前,他考上塔裡木大學,隻身從河北邢臺老家來到南疆阿拉爾市。「當時沒考慮太多,只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可以獨立生活。」三年學習生活下來,薄光碩已深深地愛上了這片長滿胡楊的土地。
「我決定紮根在這裡」
▲ 在塔裡木大學水利建築工程學院就讀的薄光碩。
薄光碩所在的塔裡木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學校。1958年10月,為了適應國家屯墾戍邊事業和開發塔裡木墾區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在時任農墾部長王震將軍的倡導下創辦了這所學校。「天當房,地做床,田野是課堂,黑板架在田埂邊,講義放在膝蓋上」,是當時艱苦辦學的真實寫照。正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學校培育出了「艱苦奮鬥、紮根邊疆、自強不息、甘於奉獻」的胡楊精神,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這裡走出去,參與南疆各地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該校已經成為以農學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 塔裡木大學校訓。
就在薄光碩入學一年後的2018年10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塔裡木大學一些老師致總書記的信》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希望學校繼續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全校師生備受鼓舞,我也深刻領悟到胡楊精神的現實意義,決心努力繼承發揚優良傳統。」薄光碩說。
2018年到2019年,薄光碩連續兩年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塔裡木河流域「圓夢塔河」護水節水宣傳,用實際行動呼籲民眾樹立節水意識,關愛母親河。了解到南疆的水利建設、生態保護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薄光碩決定畢業後留在這裡,像前輩一樣建設南疆。當薄光碩把這一想法告訴遠在河北教書的父母時,得到父母的一致支持。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43歲的肖榮伶是阿拉爾市一家知名紡織企業生產車間副主任,由於之前在河北的服裝廠工作過,經驗豐富的她一進企業便成為帶班師傅。「現在每月工資有5700塊,很知足,這全得益於南疆的快速發展。」
1998年,肖榮伶從河北承德嫁到阿拉爾市。公公婆婆當年支邊留在這裡,愛人是地道的「疆二代」。肖榮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結婚時,婚房是一間40多平米的土坯房,「一間房子拉個帘子,裡面是臥室,外面就是廚房」。
後來,隨著國家對南疆開發和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肖榮伶一家人的生活與眾多家庭一樣日益好起來——從單位分的磚房,到後來在市裡買了樓房,冬天燒鐵皮爐子取暖的日子一去不返。
▲ 肖榮伶在手把手地教維族工人縫紉技術。
經過60多年的發展,阿拉爾市的GDP由1953年的2350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309.5億元。一個個現代城鎮、工業企業、科技農業公司在戍疆人和援疆人手上拔地而起。
▲ 在肖榮伶的生產車間裡,少數民族工人佔到70%。
在邊疆找到發展機遇
在阿克蘇市依幹其鄉巴格其村的現代農業種植園區內,來自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的張威、吳豔彩夫婦正在草莓大棚內勞動。「去年我們種了7個大棚,純利潤20萬。今年種了11個棚,預計收益也不差。」5年前,當很多人都湧入繁華都市打工的時候,夫妻倆選擇來到南疆。
從剛來時為別人打工,到學會種草莓技術自己租棚種植,不吝力氣肯吃苦的兩口子很快便在南疆站穩了腳跟。吳豔彩說,和當地的維族群眾分享技術和經驗,夫妻倆學會了在當地種植青菜和西紅柿,他們也把草莓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了維族朋友。而今,吳豔彩把自己和女兒的戶口落在當地,一家人打算紮根在這裡。她已經把南疆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鄉。
▲ 吳豔彩和丈夫在大棚內向記者介紹草莓種植情況。
巴格其村是阿克蘇地區的鄉村振興示範點,正朝著旅遊+農業+文化+休閒+特色新興產業的「五業疊加」模式發展,這給了更多群眾創業、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來到邊疆,在這裡找到了發展的機遇。
- END -
記者:馬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