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編者:
第一次見到沈老師是兩年前,這兩年儘管很少有交流,但沈老師朋友圈和微博裡小朋友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始終吸引著我,同樣也吸引著無數志願投身於新疆教育事業、紮根教育一線以及對這片土地有所好奇的人。
沈老師的外貌形象並不能用一兩句話描述清楚,他是紮根邊疆的熱血青年,是學生筆下的「長腿歐巴」,是每天為改善當地教育環境焦頭爛額的喀群鄉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還是那個穿爛了很多雙鞋踏實淳樸的「馬雲鄉村教師獎」獲得者。
他的故事,是我們在教師節這一天最想講述的故事之一。
比起我的選擇,更是這個職業選擇了我
這是我紮根在鄉村教育的第九年,教書育人這條路我走得越來越堅定。
我是新疆第一批公費師範生,還在讀高中的時候我並沒有想過要做老師,更別說是紮根在偏遠鄉村的老師。
那時候年輕,總是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過更多姿的生活。
當時被家裡人以穩定之名強烈要求在志願欄裡寫下喀什大學師範專業的自己應該也不會想到,僅僅幾年的時間我就毅然決定留在這裡了,甚至想要一直陪著孩子們。
2011年我開始工作,但一畢業就要扎進生活環境如此艱難的地區,心理上是有一定牴觸的。
分配工作時,我被分配到了一個特別偏遠的村級小學——沒有交通工具,離縣裡20多公裡,四周都是農戶。
剛開始的兩年除了環境的艱苦,還有不斷地自我懷疑。暫且不談孩子們十幾分的成績,就連日常的溝通也都會有問題。
「我真的可以做好一個老師嗎?」
我不止一次地質問自己,隨之而來的還有越陷越深的低迷。
在這樣的低迷中,我渾渾噩噩地過完了兩年。2013年,由於各項政策的調整和實施,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有了非常明顯地提升。
也正是這一年,孩子們的成績從十幾分的平均分慢慢地提升到了六十分。
看到這勢頭,心中的火就像是被點燃了。我開始更加努力地教學,甚至數不清有多少日子是在講臺上一站就是6、7節課的。
但是,這種看得見前方希望的辛苦不會讓人覺得疲憊。孩子們成績的提升不僅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是對我教學價值的認可。
看著孩子們慢慢進步,我開始期待這些一開始連國語表達都很困難的孩子們有所成長,可以走出鄉村,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在那幾年裡,我每天的生活幾乎就只有孩子們。他們單純可愛,彼此間的感情是真摯、淳樸又直白的。
有一天我的學生麥爾丹跑來跟我說:「老師,同學們都說你是『爸爸老師』。」
「為什麼呀?」我問。
「因為大家都喜歡你呀!」
簡簡單單的對白帶給我的感動和溫暖是無法衡量的。
我想,孩子們喜歡就意味著我被認可了,雖然說他們只是一群孩子,但感情不會騙人,一切表達都顯得非常真摯。
就這樣,這顆愛的種子伴隨孩子們稚嫩卻真摯的表達在我心裡越埋越深。
現在回想起來,決定繼續陪伴著孩子們並傳遞給他們知識與力量,這些決心不是在哪一個時刻瞬間被點燃的,而是在和孩子們的相處中、在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裡,不知不覺就深根在心裡了。
與其說我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倒不如說,是教師這個職業選擇了我。
要教書,更要育人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我要教書更要育人。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有好的素質教育,更希望他們能有好的硬體設施;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相信「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也希望他們在腳踏實地的同時看得見璀璨的星空。
鄉村裡的學校環境很艱苦,克服起來還有些困難。優秀的師資不會輕易被這裡吸引,甚至有人到了門口轉身就走。但是師資的匱乏不能成為孩子們得不到良好教育的理由。
所以,僅有的老師就得「身兼數職」。
我幾乎教過所有的科目,甚至包括音樂課和美術課。儘管我自己都搞不懂那些繞來繞去的樂理知識,但是孩子們的生活裡不能只有語文和數學。
作為一名「音樂老師」,我的教學方法就是站在講臺上唱一句讓孩子們跟一句;作為「繪畫老師」我帶著孩子們在牆壁上作畫,孩子們也一撇一捺地畫著。
「沈老師是長腿歐巴」「沈老師我們愛你」,類似這種的簡筆畫會放在講臺上或是塞在作業本裡。
我用不同的方式激勵他們,告訴他們好好學習就能有機會改變命運。
我曾和一個叫木拉提的小男孩許諾:「如果你能考到第一名,我就帶你去北京。」孩子們的世界很單純,一旦有了希望就會一直記在心裡。
後來他真的考了第一名,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帶他去北京,但也帶他實現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做高鐵、第一次吃肯德基.......
我帶他從小村莊走到了烏魯木齊,我們像哥們兒一樣,一起去看電影、去海洋館、去爬山。
這次的旅程對他的觸動很大,他看到了外面更絢爛的世界。我也慢慢意識到,我和孩子們之間的相處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教授與學習了。
或許鄉村教育資源的匱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但愛的力量不分大小。當有人真心實意地關心這些孩子,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這種幫助不僅讓孩子們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好,更幫助小村莊留住了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給孩子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鄉村教育的環境也會越變越好。
我期待著這樣的改變,雖然這些改變還沒有發生,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勤勤懇懇教書,踏踏實實育人。
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我始終都銘記著:
「教書是我的職責,育人更是我的使命。」
得到很多愛,也要懂得回饋愛
我想要陪伴他們成長,希望他們不會誤入歧途,在最美的年紀為自己爭取「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
但我也知道,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精神上的陪伴與激勵確實可以給孩子們很多鼓勵,但是他們更迫切需要的是好的學習環境。
孩子們需要新的課桌椅,需要足球場。甚至,孩子們需要書包、鉛筆、本子和可以在冬天保暖的大衣。
我想,這也是我的課題。自2017年我開始擔任喀群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以來,一直都在致力於改善學校的硬體設施和軟體條件。
很早之前就開始,我就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我和孩子們的日常,分享那些天真無邪的笑容。久而久之,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些開始了解並表達出了想要幫助孩子們的意願。
我漸漸意識到這是一個契機,一個可以讓我為孩子們尋求幫助的渠道。
我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發布信息,尋求愛心人士和企業的幫助,幫當地的孩子募捐了衣物、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
2019年9月,我聯繫了當地的駐村工作組幫喀群6村小學解決了1800平方米的土地。此外,還聯繫到了一個公益組織建成了面積950多平米,價值23萬元的夢想足球場,這也是喀群鎮的第一個標準足球場。
自2016年以來,在眾多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家的幫助下,我們的孩子得到了非常多的幫助。有高校捐來的書籍和文具,還有企業家們捐贈的圖書和書包。
除此之外,我也聯繫了駐村工作組幫喀群6村小學建立了價值5萬元的「暖流音樂教室」。
後來,也在當地駐村工作組的協助下,爭取到了湖南衛視的芒果基金,幫助孩子們建立了價值10萬元的愛心書屋。
當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帶給我越來越多的好消息時,那些忙到連續二十幾天穿著一條褲子奔波、穿壞一雙雙鞋的日子以及被誤解、被質疑的難過,就越來越淡了。
我想讓孩子們感受到愛,更想讓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回饋愛。
每次得到幫助後,我都努力地全程反饋給孩子,讓孩子們也在心裡慢慢積攢來自世界的善意,我帶著孩子們把這些愛匯集在了一件件的感恩教室裡。
我想要把現在的學校建設起來,吸引更多的人來這裡從教。我期待著能有「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們長期在這裡教學。
硬體和軟體都是一流,教育質量上乘,培養好更多的農村孩子,就是我畢生的追求。
說到最後,還是要感謝每一個幫助過這些孩子的愛心人士,也請你們放心,孩子們正帶著對你們的感恩認真努力著。
我會照顧好他們,繼續譜寫我們的故事。同樣,我也會把這些故事分享在我的微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