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影綽綽,人頭攢動,下雪的西安,一夜之間變成了長安;風情萬種,笑顏如花,身穿唐裝的小姐姐一顰一笑都帶著風韻;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極具現代感的燈光秀把這個十三朝古都打上了現代精緻的烙印。
某音上2004年的大唐芙蓉園夜晚如同白晝,距離它780公裡外的祈州市,佛光寺坐落在靜謐的夜中。這個鮮為人知的寺廟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日本人之所以敢這麼剛,來源於他們對於唐代木結構建築的全方面保護。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條,有這樣一座古寺院,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和尚親手新建的盛唐建築風格寺廟,不僅保留了完整的唐代建築風格,還被日本譽為國寶,那就是唐招提寺。
招提寺的主體建築金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正面五間設門,正中間的門稍寬,前簷下設柱廊,柱網布局屬於宋《營造法式》的「金廂鬥底槽」,內部設金柱一周。金堂初建於天平寶字始創時期( 奈良時期) ,為唐式抬梁架構,元祿年間發生大地震,唐招提寺遭到破壞需要改修,此時日本獨特的「小屋組」技術就被應用進去了,後經明治改修後成為現存的和樣折中式小屋組架構。緩和的坡屋面,出挑深遠的屋簷,是我國唐代建築的重要特徵。
除了古建築,唐代的城市建設也在日本城市中還原出來了。京都,即平安京,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古代的平安京作為日本的首都,以唐代長安城為模板建設而成。受地形所限,平安京的規模相當於唐代長安城的三分之一,但其整體格局基本仿照長安,城市方方正正,街道橫豎筆直,中軸線兩側近乎完全對稱,猶如棋盤一般。
正式因為擁有了相對完整的文化體系的傳承,才有了類似於 " 日本才是傳承了真正的中華傳統文化 "、" 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消失了,在日本卻被發揚光大了 " 這樣不太負責任的文章和說法。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人都持著不屑一顧的看法,一是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被日本人學去,還能發揚光大也是件好事去;再有就是,硬要把經綸典籍汗牛充棟、擁有 50 處世界遺產、每年傳統佳節全國上下一片紅的中國說成沒有傳統,怎麼想也覺得不符合邏輯。
當然,說到某些具體的傳統,說我們遺失了,日本卻很好地保留下來,確實是存在的。例如,中國傳統的宮廷音樂 " 雅樂 " 雖然在中國已經失傳,卻漂洋過海到了日本並生根發芽,直到現在,《蘭陵王》、《蘇幕遮》等劇目還依然在日本上演。
(起於我國的蘭陵王入陣曲,今屬日本雅樂)
馬未都曾比對中國人跟日本人對待古代瓷器的態度,感嘆說 " 我們可能是因為家大業大 , 太富有了 , 所以拿什麼都不當事兒 , 對這些東西理解也不夠深。日本由於地域褊狹 , 過去的文化都是外來的 , 所以對文化反而特別尊重 "。這話是有道理的,同為東亞文化,中國的文化延續時間長,並且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說到亞洲文化,世界其他地區的人第一印象更多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國。這和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完整繼承和開拓性的創新有著緊密的關係。
政策法規健全
古建築和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是完善文物古蹟保護法律體系。20 世紀70 年代以來,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保護運動發展蓬勃。到80 年代,各國的保護運動已普遍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納入到城鄉發展的總體規劃,並推行了文化遺產管理制度改革,成效顯著。
日本在這方面起步很早,19 世紀的明治初年,日本開始了對於文化遺址保護的立法,並且稱之為「文化財」。1871 年頒布《古器舊物保存方》,之後又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897),《失物法》(1899),《國寶保存法》(1929),《古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護法》(1919), 《重要美術品保存法》(1933)等。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經歷了從單一法律到法律體系的完善過程。
日本將文化財富按有形和無形來劃分的做法,至今被聯合國在文化遺產劃分上採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法典中劃定了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明確規定縣,區政府將文物博物館事業經費,文化維修經費,文物徵集經費等文物事業專項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而逐年增加,年度城市建設維護費安排不低於2%的經費專項用於文物維修。
有效利用與管理
文物古建築和歷史環境中保存著歷史的信息,繼續著原有的功能是最有利於文物的利用方式。日本的歷史建築基本上都是在保護的同時合理地利用,他們稱之為「活用」。一般來說,政府的大型文物建築大多用來做博物館,圖書館等。
比如,為了再現東京的歷史,日本政府出巨資興建了江戶博物館。博物館的屋頂是日本古典建築風格,但一走近它就會感到其現代氣息。上了數十個臺階以後來到一個平臺,平臺上橋墩式的巨大支柱託起一座七八層的建築,從平臺乘電梯可以直達博物館內。一層到七層是各種各樣的展室,江戶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武士和市民的生活,近代東京的文明開化、產業革命、關東大震災、市民文化。而社會團體所有的保護建築則一般仍然延續著原來的用途。
(江戶博物館中立體的「江戶上河圖」)
隨處可見的歷史博物館有兩種作用:一是傳統文化使日本人了解自己的歷史,在精神上沒有失去自己的家園,從而產生自信和面對未來不失前驅的勇氣;二是傳統文化豐富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日本人的生活質量。
保護形式多樣化
日本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政府保護,一般是針對重要的文物建築(日本稱「文化財」),完全由政府出錢,政府管理。二是民間社團保護,即針對一些相對次要或社團所有的文化遺產由社團出錢及管理。例如寺廟等。但是國家也有相應的管理制約。三是私人保護,在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由私人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管理。但是也相應地有制度上的約束,例如不得改變建築的原貌。同時政府也提供修復和保護技術上的支援。多種形式的管理方法即使政府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關注重要的城市文化遺產。
本國的保護到位了,日本的文化輸出也隨之提升。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不需要向發展中國家一樣"積極融入"國際秩序,反而可以保持自身的一些特質,不必耗費那麼多心思去學"國際化",因為日本本身就是國際秩序的引導者之一。
因此在現代文化的領域中,日本繼續在自身社會的延長線上發展,通過前網際網路時代的遊戲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動畫向西方繼續提供新的"東方想像"素材。這種持續不斷地,各種位面的自我形象構建,某種方面也是將世界記憶中的日本形象加強,形成自己的獨有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