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美國政治漫畫家芮南·勞瑞(Ranan Lurie)應臺灣方面邀請,創作了一個名叫「李表哥」的卡通人物,代表「中國人新形象」,這是臺灣當局以自我形塑的方式重建文化自信與尋求政治話語權的一次實驗。「李表哥」很像李小龍,作者對漫畫的處理反映了當時美式流行文化對中國的認知方式,這個漫畫人物的製作過程及其產生的影響,反映了臺灣地區在戒嚴尾聲和現代化初期對政治困境的應對以及多層次的社會文化心理,這也是冷戰意識形態從強硬宣教轉而與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風潮結盟的案例在視覺文化上的投射。
關鍵詞:政治漫畫 冷戰 視覺文化 國族形象 擬人化
一、引言
在視覺理論和觀圖傳統中,圖像創作和觀賞從來不是純粹的個人體驗,而是與族群歸屬、政治立場、文化認同等因素糾結在一起共同發生作用。圖像的產生有其複雜的歷史使命,在中國近現代的變革語境中,繪畫特別是帶有政治諷喻功能的漫畫更是與民族主義、現代化進程、自我意識覺醒和身份認同等現實相關聯,承載著百年來國族形象變遷的歷史記憶。
1985年美國政治漫畫家芮南·勞瑞(Ranan Lurie)應臺灣方面邀請,創作了一個名叫「李表哥」的卡通人物,以此代表「中國人新形象」。現代視覺史中存在著大量以西方視角觀察中國的圖像文本,由官方主動尋求西方作者形塑自身的案例並不多見。「李表哥」的形象伴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和「中華民國」的英文縮寫R. O. C.出場,由於處在冷戰後期的敏感年代,「李表哥」成為臺灣當局重建文化自信與爭奪政治話語權最具影響力的創意作品,臺灣地區亦想假手勞瑞改變近代中國人「東亞病夫」的負面形象。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形象將以臺灣當局的名義「代表」中國和中國人,用較為柔性的民族、文化意味覆蓋強硬的主權國家概念,為臺灣地區在國際社會找到文化立足點,也為迷惘遊移的臺灣社會心理創造一個平衡點。作者勞瑞的美國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官方認為目標可能實現的前提條件,因為近代中國國力衰弱,屢遭侵略,在西方視野中被塑造為一系列屈辱形象,疊加了大量負面信息。「李表哥」作為來自西方強國美國的正面形塑,是臺灣當局試圖逆轉文化自信力闕失狀況的重要砝碼。由於兩岸長期處於對立隔絕狀態,製作「李表哥」的方案也旨在藉助國際環境的認同爭奪對「中國」的冠名及正統解釋權,承繼了臺灣當局在冷戰之下言說內戰的宣傳策略,又體現了融入大眾文化、消費主義等時代元素的意圖,綜合以上因素,「李表哥」漫畫可以作為冷戰意識形態投射於視覺文化的一種經典形式。
本文擬通過對「李表哥」漫畫的創作過程以及在臺灣方面與民眾中所造成的反響進行雙向考察,以揭示西方視覺傳統在冷戰思維框架下是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形象的,也擬由此案例出發探析官方政治宣傳機制背後的運作策略及其產生的實際效果。
二、隆重登場的卡通人物
1985年12月10日早上7點45分,美國漫畫家芮南·勞瑞搭乘華航班機到達臺北。此前他受邀創作一個卡通人物代表「中國新形象」,這次到臺北就是為了發布創作的成品。因此,勞瑞此行受到了臺灣當局最高級別的接待,臺灣地區的新聞媒體也全程追蹤,進行了詳細報導。12月11日,《中央日報》刊登了勞瑞偕夫人抵達臺北的消息以及新聞學會理事長楚崧秋至機場迎接的照片,《自立晚報》刊登的照片出於立場的考慮剪掉了政府官員,照片上只有勞瑞夫婦。更受關注的當然還是勞瑞的作品,這個形象名叫「李表哥」(Cousin Lee),與真人尺寸等量齊觀,畫作1.53米寬、1.88米長,為了不使「李表哥」提前曝光,整幅畫用牛皮紙牢牢裹住,一到臺北就被送到市立美術館典藏室保管,由館長蘇瑞屏親自負責。①
「李表哥」揭幕現場
12月12日下午3點30分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國新聞學會」為「李表哥」舉行揭幕典禮暨酒會 ,由「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主持。現場收到正式邀請的嘉賓有一千多人,但整個美術館一樓大廳、三樓天井走廊以及落地玻璃窗外面都擠滿人群。致辭之後,主席臺正中安放的大紅幕布從中間徐徐拉開,眾人企盼的「李表哥」形象終於曝光。畫面上的「李表哥」是個年輕男子,鳳眼、獅鼻、招風耳,下巴突出,身穿練功服,腰系寬布帶,擺出扎馬步的造型。彩繪的「李表哥」白衣黑褲,胸前佩戴的青天白日旗非常醒目。作者籤名於人物腳下,畫面右端空白處則是勞瑞加於每幅作品上的獨特標誌:一枚小小的金色太陽。揭幕儀式過後,現場舉辦了「我愛臺北——中國人臨摹漫畫比賽」,近兩百名市民以「李表哥」為原型,發揮想像創作。
「李表哥」 (Ranan Lurie 繪)
美國漫畫家塑造中國新形象,這在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地區既是一個文化事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李表哥」揭幕次日,《中央日報》頭版刊登了「李表哥」全圖以及揭幕現場的彩色照片,並在第三版(文化版)報導了儀式過程和民眾臨摹「李表哥」的現場照片。《中國日報》、《民生報》、《自立晚報》、《大華晚報》等媒體也全程報導了「李表哥」的發布,反覆收集民眾意見並刊登評論文章,「李表哥」成為臺灣地區全社會熱議的公共事件。
勞瑞曾對「中央社」記者說,他花了14個月為「李表哥」構思,當年7月訪問臺灣後,又花了兩個月才完成草稿。這說明在臺灣當局和作者之間已經有過至少一年多的時間就此事醞釀溝通,又用半年時間加以落實。《中央日報》稱,「勞瑞此行訪華,系由新聞局在『促進國際了解計劃』下贊助成行,將停留六天,預計十五日離華」。②但絕大多數媒體都把塑造中國形象作為美國漫畫家的自主創作行為,把「李表哥」作為勞瑞送給中國的「禮物」,勞瑞也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他在構思及籌繪『李表哥』的過程中,從未感受到來自任何方面的『壓力』,完全是根據他個人的觀察和獨立思考,完成這幅他心目中現代中國人的漫畫造型」。③
三、高層會晤「尋找靈感」
勞瑞這時53歲,發表「李表哥」是他第三次來到臺灣地區。第一次是1977年,他停留了兩周,並曾去金門寫生。④第二次是1985年7月21日,勞瑞由女兒陪同乘機到達臺北,此行目的是為創作中國人形象收集素材。這次與八年前明顯不同,勞瑞在臺灣地區停留10天,不僅受到當時臺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的接見,而且頻繁與政府官員會晤、召開記者招待會、出席公共活動,《中央日報》對此進行了密集系列報導,緊湊的日程表和活動規格顯然是由臺灣官方特意安排,以擴大勞瑞的知名度和事件的影響力。
7月22日下午,勞瑞和女兒由「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和「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張京育陪同,與臺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見了面,後者「就中國人特具的民族性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為求全體中國人的自由、福祉所做的努力與奮鬥,和勞瑞廣泛交談」。⑤
7月23日一早勞瑞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上午在希爾頓飯店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新聞界和影視藝人參加了活動,勞瑞公布此行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找塑造中國人新形象的卡通造型之靈感」。勞瑞當場為藝人孫越畫了一幅速寫,這時的孫越因主演電影《搭錯車》在兩岸有很大知名度。因孫越其貌不揚,影星胡茵夢和在場人士都不停打趣,說「中國人新形象的靈感,可別從孫越身上去尋找」。⑥
7月25日上午10點30分,勞瑞前往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會見「文工會」主任宋楚瑜。11點半,由新聞局局長張京育陪同前往會見臺灣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俞國華,「就漫畫藝術與我國人民的民族性,廣泛交談」。⑦
7月26日上午勞瑞參加了臺灣地區漫畫家為他舉辦的歡迎座談會,下午又趕往高雄,5點在高雄市政府市長室與高雄市市長蘇南成見面,並即席為他畫速寫一幅,晚間接受蘇南成市長的宴請。⑧
7月28日下午三時,為歡迎勞瑞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前廣場舉辦「漫畫上街頭」活動,勞瑞到場指導示範,館長蘇瑞屏、臺北市市長許水德、教育局局長毛連塭、新聞處處長唐啟明到場,臺灣地區漫畫家二十多人也參加了活動。⑨
7月31日是勞瑞離開臺北的日子,當天上午勞瑞在臺北圓山飯店記者招待會上宣布,自己已有初步想法,將這個中國人形象命名為「林表哥」,他將回美國完成創作,於當年9月中旬再度訪臺,將這個代表「中華民國」形象的卡通人物在雙十節前正式公布。⑩
推出「中華民國」卡通形象作為雙十節慶典的一部分,是政府的計劃之一。雙十節是武昌起義紀念日,1912年9月28日北京的臨時政府通過臨時參議院決議,將10月10日定為中華民國國慶日。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後,雙十節成為每年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政治慶典。80年代,雖然蔣中正已去世,蔣經國繼任負責人,將發展臺灣本土經濟作為施政重心, 但仍堅持「不與匪建交」的原則。「反攻復國」的宣傳比先前有所淡化,但在新聞語彙中,仍然用「中國」、「華」作為臺灣當局的正式指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大陸」,對其執政黨稱「匪」或「共匪」。直到1999年,臺灣地區高中教科書「統編本」才去掉「毛匪」、「共匪」等字眼,11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從政府公文開始,原先使用「華」的字眼全部改為「臺」,這是「去中國化」意圖的一個重要表現。12
一個主權國家有明確的疆域和民族屬性,蔣中正執政時期是用虛擬的時間遠景(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模糊「中華民國」的行政疆界,「鐵幕」降下之時,「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涇渭分明,國際反共陣營(主要是美國)的支持一直是臺灣地區的心理安全底線。冷戰格局的改變顛覆了臺灣地區的國際角色,20世紀70年代退出聯合國標誌著臺灣當局徹底失去了自稱「中國」的合法性,與美國斷交等一系列事件導致臺灣地區民眾心理普遍迷惘失落。
使用漫畫這種富有親和度的方式從文化上重建自身合法性,是臺灣方面做出的新嘗試,勞瑞設計的卡通形象從一開始就承擔著以臺灣地區的名義代表「中國」以及「中國人」的雙重任務。所以,7月勞瑞尋找靈感之行伊始,媒體反覆通過勞瑞之口強調,「臺灣的中國人具有樂觀進取、充滿智慧及勇氣的特質,而這些特質較足以代表散布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 ,13「他去過很多中國人聚集的地區或國家,沒有一處像此地聚集了各省籍的中國人,他不必到大陸去,此地的中國人就足以代表現代中國人的新形象與標的 」。14媒體同時強調,這一形象是「新」的,不僅完全不同於近代華人在西方人眼中的醜陋屈辱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象徵著一個現代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已經取得了新的一席之地。
出於這些考量,在雙十節推出這個「中國人」的新形象意義非常重大。勞瑞回美國後,「中央社」仍持續追蹤報導,8月下旬,勞瑞在華盛頓宣布,他創作的象徵中國人的卡通形象已經定稿,中美文化協會專門為此舉辦了酒會, 勞瑞透露,這個人物名叫「李表哥」(Cousin Lee),其形象文雅、自信、友善而高尚,將非常容易被中國人喜愛,同時也會為國際社會接受。15
然而,已定稿的「李表哥」未能按原計劃在雙十節慶典前登陸臺灣地區,延宕原因不得而知,報界的解釋是作者堅持要給「李表哥」一個完美的誕生典禮。但實際上,一個由政府支持資助、全程由媒體追蹤報導的設計方案真能如作者聲稱,直到揭幕一刻才讓所有人一睹真容嗎?
四、作為記者、畫家、商人的勞瑞
為什麼要請一位美國人來設計代表中國的漫畫人物?這是從勞瑞作為設計者來到臺灣地區之時,就必須解釋的問題。「國內漫畫家有些認為中國人新形象應由中國人塑造,而勞瑞則提出,在國際上各國的國家形象多由外國人來建立的,那種心情與景況如同一個好的外科醫師父親不替自己的孩子開刀一樣」,16把外國人——美國人作為中立的、全無利益關係的觀察者和診斷者以及善意的幫助者來接受和推崇,其實延續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對美國角色一向的闡釋策略。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1983年勞瑞剛剛為日本設計了一個漫畫形象「太郎先生」,這個人物有一雙冒號似的小眼睛、八字眉、圓鼻頭,誇張的笑容,頭扎有「日本」字樣的頭巾,上著西裝,胸前有日本國旗,下著日本傳統寬褲和木屐。這個形象是被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推出的,勞瑞特意為這個人物配了一幅漫畫刊登在《朝日新聞》的英文版,象徵美國的山姆叔叔、象徵英國的約翰牛以及象徵法國的瑪麗安都身穿舉重運動員的短裝聚集在一副巨大的槓鈴前,兩端槓鈴是地球圖案,象徵全球。太郎先生身穿緊身上衣和運動短褲,露出強健的肌肉,雙手躍躍欲試比出代表勝利的V字,山姆叔叔、約翰牛和瑪麗安滿臉笑容,都做出歡迎的姿勢。槓鈴前正好空出一個人的位置,因「太郎先生」的加入而取得平衡。漫畫標題為《這是你的位置,太郎先生》(Take Your Place, 『Taro San』)。作者的用意是,此時的日本已經被三個西方強國接納為盟友,共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卡通的具象化,這一場景對臺灣當局具有非常大的感召力。
太郎先生,這是你的位置 (Ranan Lurie 繪)
「李表哥」的作者芮南·勞瑞生於1932年5月26日 。維基百科詞條對他的概括是:美籍以色列裔政治漫畫家和新聞記者,1990年加入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簡稱CSIS),聯合國記者協會成員、《漫畫新聞》雜誌(Cartoonews)創辦者和主編。
勞瑞的父母住在特拉維夫,因是家中長子,按習俗,他降生在埃及的祖父家中。1995年《紐約時報》用半版篇幅詳細介紹了勞瑞的經歷和作品。勞瑞在以色列接受教育,從小擅長繪畫,10歲時在校報上刊出了自己的第一幅漫畫。16歲時他的第一幅政治漫畫很順利地在以色列主流報紙(Yedioth)上登出。16—18歲期間在以色列空軍學校度過兩年,18—22歲在讀高中期間勞瑞同時擔任軍事記者和執行編輯。19歲時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漫畫小冊子,22歲進入一家新聞雜誌做主編,同年因撰寫自己冒充澳大利亞記者混入一艘埃及海軍旗艦的紀實故事而獲得以色列最高寫作獎項。此後開始給美國《生活》雜誌(Life)投稿,24歲時《生活》雜誌用雙面對開的篇幅推出他的漫畫,打開了勞瑞在美國的知名度。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時,勞瑞正在蒙特婁辦展覽,這時他的身份是以色列後備軍少校。很快他把自己費盡周折趕往戰場的經歷寫成報導發表在當月的《生活》雜誌上,題為《一名少校奔赴一場短暫戰爭的漫長徵程》,因為這篇文章以及之前對開漫畫的表現,勞瑞得到了《生活》雜誌一年的聘任合同,不久又獲得續聘和美國公民資格。勞瑞在美國白手起家,1973年開始成為《新聞周刊》(Newsweek)國際版的專欄作者,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雜誌(U. S. News & World Report)擔任政治漫畫家和分析評論家,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並建立了自己的辛迪加出版公司。為了增強自身的國際履歷和視野,他曾用五年時間攜家人旅居各國,在當地重要媒體供職,包括德國《世界日報》(Die Welt),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日本《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到1994年,已有兩個政治漫畫獎項以芮南·勞瑞命名。新聞圖片中的勞瑞西裝革履,文質彬彬,接受採訪時思維敏捷,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有明晰的規劃。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公開表示自己未來的計劃是寫作自己的家族史,內容可以上溯到2000年前猶太人譜系中那些顯赫的名字。17
勞瑞的漫畫圖文並茂,以色列猶太裔的身份和成長經歷使他在報導中東事務時具備特別的優勢,20世紀80年代他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政治漫畫家,他本人的經歷和成就也成為美國民族共存和文化多元價值的寫照。在美國新聞界,勞瑞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作品影響廣泛,同時他還有出色的經營頭腦,其業績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作為世界上最廣泛地通過報業辛迪加組織出售作品的政治漫畫家。勞瑞通過辛迪加這種形式,可以將作品同時賣給100多個國家的1000多家報刊,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收取豐厚的利潤。勞瑞的妻子是房地產經紀人,勞瑞也是一位精明的不動產投資者,1985年他用58.35萬美元購入位於紐約第五大道Trump Tower的一居室公寓,2003年他又以156萬美元的價格買入這座大廈的一套兩居室公寓,到2005年他已擁有該大廈中的四套公寓。18為臺灣當局設計「李表哥」時,勞瑞的妻子同時將自己的房地產公司在臺北增設代理,成為跨國房地產經紀規模擴張的出色案例。19
勞瑞的新聞理念是要提供給讀者他們最感興趣的信息,他說,新聞可以就一個事件提供多種觀點和意見,政治漫畫只能提供一個觀點,「我要贏的時候,我必須把對手一拳擊倒」。20這個觀點在臺灣地區接受採訪時他也曾說過。勞瑞在每幅漫畫作品中都會留下自己的籤名「Lurie」,以及一枚小小的太陽圖樣,因為他的名字有「白晝」的意思。1977年勞瑞來到臺灣,不僅僅出於週遊世界的愛好,中國大陸的開國領導人剛剛去世,西方世界眾說紛紜的「毛主義」將何去何從,臺灣地區出現了各種傳言,體現了波動的民眾心理,臺灣當局的姿態也變得相當微妙。臺灣地區的報界仍是將勞瑞作為反共漫畫家予以介紹的,「『共產主義』經常是勞瑞作畫諷刺的對象,他曾經訪問過蘇俄,他昨天告訴記者們:在共產國家裡不可能享受自由表達意見的政治漫畫」,當美國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的步調又向前推進時,美國政治漫畫家訪臺被認為「臺灣將成為人們注意的『熱點』」。21
美國國籍、外來移民、關注國際事務,勞瑞身上表現出的這些特性都是臺灣當局非常看重的。勞瑞對媒體宣稱他為「中華民國」創作「李表哥」形象完全是義務性的,沒有收分文報酬。媒體則推論「勞瑞之所以如此熱心,和他對猶太祖國以色列的情感有關,在他看來,臺灣地區在某些方面頗似以色列當前的困境」。22任何文化產品的生產必須成為反共宣傳中的一環,仍是這時臺灣一切官方鼓動策略的基本出發點,勞瑞對此一直非常配合。在7月臺灣之行所做的第一幅政治漫畫題為《中國大陸有麻煩了》,畫面上一個頭戴八角帽的胖男人坐在漏水的浴缸中,水中伸出一隻帶R. O. C(「中華民國」)標識的潛望鏡對著他表情狼狽的臉。報載這幅漫畫為「揭匪瘡疤」,「受到現場觀眾以熱烈的鼓掌聲表達內心的『共鳴』」。23
五、作為種族、國籍、文化符號的「李表哥」
「李表哥」揭幕的12月12日上午10時,勞瑞先是由「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張京育陪同前往「總統府」,將等比縮微的畫作呈獻給負責人蔣經國。和7月的拜訪不同,這次勞瑞沒有得到蔣經國的親自接見,而是由「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代為接待,將「李表哥」畫作轉呈蔣經國,並將「國之重賓」畫冊和蔣經國肖像作為禮物致贈勞瑞夫婦。24
蔣經國的缺席理由不得而知。因為作者在設計之前曾與臺灣當局高層官員有廣泛接觸,官方必然需要對「李表哥」漫畫的現身有所回應。揭幕次日上午8時,臺灣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俞國華偕夫人由新聞局副局長戴瑞明陪同,前往市立美術館觀賞「李表哥」,「仔細地端詳」之後,院長表示「以漫畫而言,這畫得不錯」。25上午10時,勞瑞夫婦至臺北市政府拜會市長許水德,獲贈臺北市鑰匙。在7月的「漫畫上街頭」活動中,勞瑞現場為許水德畫速寫,題為《市民的保姆》,許水德高興地說,他已用這幅漫畫印發了新春賀卡。當勞瑞問及臺北市民對「李表哥」的印象時,市長回答:「『李表哥』露面後,臺北市民對它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體上說,對『李表哥』的印象還算不錯。」26
官員們對「李表哥」的表態趨于謹慎,但「李表哥」的整個製作過程已經過官方的反覆預熱和大力推介,一時成為輿論熱點,在社會上引發了多種多樣的議論。
首先在名稱上,為什么姓「李」,且被稱為「表哥」呢?在畫作公開之前,作者勞瑞就為此做了解釋,他曾考慮用「林」,因為「林」是臺灣大姓,後來改為「李」,而且是英語中固有的「Lee」,因為「李姓在中國很普遍,且在西方人中也有此一姓,較易為西方人士所接受、牢記,也可以縮短中華民國與世界的距離」。27勞瑞最初公布「表哥」稱謂時,被《中央日報》模糊解釋為「一表三千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28有人質疑美國叫「山姆叔叔」,中國叫「李表哥」,豈不是成了美國的晚輩?報界又提供解釋:「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如美國的表親一般。……更何況『表哥』也代表著『年輕』的意義,恰能迎逢西方崇拜年輕的精神」。29
最直觀的疑問,是針對「李表哥」的面容和身體特徵。發布之前,勞瑞就為「李表哥」製作了身高和體重數據:身高1.78米,體重72.6公斤。30記者總結「李表哥」的特徵為「長臉、濃眉、鳳眼、招風耳、朝天鼻、厚唇、有點戽鬥,表情似笑非笑,身著功夫裝,擺出一個弓箭步架勢」。31有人覺得李表哥相貌平平,甚至不好看,尤其是戽鬥,又叫兜齒,俗稱「地包天」,一般被認為是容貌缺陷,令人難以接受。 應邀參加揭幕典禮的韓國大使金相臺表示,「『李表哥』很像韓國人」,32漫畫家羅慶忠也覺得「他的面孔或許會引人猜測究竟是日本人或韓國人」。33
不夠英俊,不夠可愛,不夠代表中國人,功夫造型不夠現代……這些疑問在揭幕典禮現場紛紛產生了,這迫使勞瑞在酒會上用了三個小時來回答關於「李表哥」的問題,他說並不期望每個人都喜歡「李表哥」,有異議很正常。「問過考古學者、心理學者、醫生及藝術家後,大家普遍認為中、日、韓三種人無大差別,僅舉止有異,但身高以中國人最高;他在韓國住過,韓國人眼睛小,比不上李表哥眼大」。「至於突出的下巴,勞瑞解釋是表徵堅毅與決心」。34為什麼把「李表哥」做成功夫造型?勞瑞脫口而出:「因為我喜歡啊!」然後解釋說:「對西方人而言,『功夫』與『中國人』幾乎是同義字,為了讓他們一目了然『李表哥』的國籍,功夫裝與功夫動作仍然是最直接有效的表達方式。」35作者表示,以後會設計各種服裝造型的「李表哥」,「就像『山姆叔』與『約翰牛』,『李表哥』身上也有國旗標識,這是作者故意要強調的,但他認為可得各地中國人的認同」。36
針對令很多人難以釋懷的下巴問題,記者還採訪專家,臺北市立仁愛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許郡安表示自己不太喜歡「李表哥」。他認為,「就『面相』來說,我們中國人向來普遍認為『天庭飽滿,下顎方圓』才『主貴』,尤其是我國政治、財經、學術各界精英很少有『戽鬥下巴』」。37榮民總醫院牙科部主任張哲壽認為,李表哥的下巴屬於下顎骨過突症,多為先天遺傳,歐美人有此症的比例遠高於中國人,林肯、裡根、艾森豪等幾位總統都有一個突出的下巴。38因此除了像日本人、韓國人,「李表哥」的下巴又使他像美國人,漫畫家朱德庸則說:「有人說畫家筆下多少有點像自己,我看李表哥的下巴就有點像勞瑞的下巴」。39
最難置評的是:「李表哥」一揭幕,就有人驚呼與功夫明星李小龍很像。問及是否參照了李小龍的形象,勞瑞不置可否。20世紀70年代初李小龍塑造了勇猛剛毅、有強烈民族自尊心和正義感的華人形象,雖其人早逝,卻擁躉無數,在華語世界乃至歐美各國都有持久的影響力。為「李表哥」揭幕典禮助興的「我愛臺北——中國人臨摹漫畫比賽」中被勞瑞本人點評為第一名的高中生沈家琦就是李小龍的影迷,他臨摹的「李表哥」不僅加上了李小龍標誌性的雙節棍,連表情都變成李小龍式的叱吒,被採訪時他很興奮,對記者說:「好像李小龍,當初宣布叫『李表哥』,我就知道會像李小龍」。40《自立晚報》很快刊出李小龍劇照與「李表哥」作比較,「無論架勢、動作、服裝都與李小龍的模樣相仿,有人認為有仿冒之嫌,也有人認為勞瑞以李小龍的模式繪出『李表哥』,刻畫了當代中國人奮鬥、進取的精神」。41
其實在「李表哥」面世之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胡臺麗就曾評論為什麼從「林」變成「李」:「是洋人家喻戶曉的Bruce Lee(李小龍)在發揮作用。『李表哥』也許沒穿功夫裝,他八成會中國功夫」。作者還評論了勞瑞曾考慮設計成女性人物,但是在臺灣地區親身體驗中國文化之後改變了主意,因為臺灣領導階層大多是男性,女子人微言輕,不足以代表,以及取「表哥」的稱謂似乎可以得到「山姆叔叔」的照顧,但「表哥」還是難以像「叔叔」一樣自由批評時政。42
胡臺麗對「李表哥」的評論可謂相當有預見性,也婉諷了臺灣當局迎合美式文化霸權以及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實。與官方的大力宣傳相反,知識分子多對這一事件表示不以為然。臺灣大學教授曾永義、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王建柱都對「李表哥旋風」表示不解,認為塑造中國人形象是國人自己的事,假手他人沒有意義。43「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的表態很微妙,他說:「勞瑞是畫政治漫畫的,政治漫畫又以諷刺的畫面居多,因此,勞瑞沒有在『李表哥』身上挖苦中國人算是不錯了」;「大家也不必把『李表哥』看得很嚴重,知識分子應該看得淡些」;「『李表哥』像李小龍也不錯,外國人看李小龍印象都還好」。44
在官方始作俑邀請美國漫畫家塑造代表中國人的漫畫形象時,已把改變中國人在西方的負面形象作為目的之一。「李表哥」面世雖沒有引起一致喝彩,也沒有遭到激烈反對,乃是因為這畢竟是以往少有的西方人創作出的一幅中國人正面形象。漫畫協會理事長李闡對勞瑞的創作表示歡迎,認為「已將過去『頭戴瓜皮小帽,身拖長長辮子』的中國人形象做了相當修正」。45報載有民眾打電話給新聞局,表示極為欣賞「李表哥」的功夫造型,認為「是中國人終於擺脫『東亞病夫』形象,衝破劣勢,站穩腳步」。46
六、卡通人物背負的嚴肅使命
那麼,民眾是否真的對美國人塑造出的「李表哥」的形象表示滿意呢?各報紙無法就此得出一致結論。「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在12月18—22日間,以電話訪問的形式採集了1096名看過「李表哥」漫畫的臺北居民意見,結果顯示,喜歡「李表哥」的民眾比例為55.7%,表示不喜歡的佔33.4%。除了「年輕」、「有活力」,「像李小龍」也成為民眾喜愛「李表哥」的理由之一。47
輿論對「李表哥」的容貌、裝扮、姿態、氣質往往會形成正反兩方面的評價,唯一受到一致肯定的是他胸前佩戴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從一開始這個標誌就被認為是勞瑞對「中華民國」的善意之所在。「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杭立武最喜歡「李表哥」胸前的「國旗」,認為「深具反共及爭自由精神」。漫畫家牛哥說:『李表哥』胸前的國旗很重要,那才能代表自由中國。」一位署名「誓還」的作者激動地撰文說,「從『李表哥』身上看出只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才能代表中國」。48還有評論將「國旗」和勞瑞的影響力結合在一起:「一幅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畫在『李表哥』功夫裝的胸膛上,光憑這一點,已足夠我們深思和喜悅了。大家要知道:勞瑞是當今數一數二的著名政治漫畫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各國最著名的報紙發表,每日閱讀人數超過五千萬人,這一幅帶著中華民國國旗的李表哥,將周遊列國,呈現於世人之前,這幅中國人的新形象,給國際人士的印象,勝過我們自己的國旗宣傳文件不知多少倍,這一無形的不可估量的形象效果與政治意義,實遠超過一件普通漫畫所代表的意義。」49
新聞學會理事長楚崧秋說:「代表我們的『李表哥』面世之後,國人應不致在一些不必要的枝節問題上來爭論,尤其不必求全責備地來自我困擾。要緊的是如何將他推廣出去,讓包括大陸十億同胞在內的中國人都認同他,全世界各方面的人士也能接受他,儘快將七八十年來,每以骨瘦如柴抽鴉片、打躬作揖豬尾巴、頭戴瓜皮帽、嘴蓄八字鬍來代表中國人的侮辱形象,完全埋葬到歷史灰燼中去」。50這番言辭急迫的評論,說出了官方邀請勞瑞設計中國人形象的初衷。國旗是國家的象徵,當臺灣地區無法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甚至在國際體育賽事奧運會上,也不能出現青天白日旗時,「國旗」就已失去了其大部分意義。1981年臺北為重返奧運,籤訂了「奧會模式」協議,以「代表團」、「會旗」、「會歌」代替「國家」、「國旗」、「國歌」等名稱註冊參加奧運,以梅花旗代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入場,1984年7月臺灣第一次以此特殊的形式參加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請勞瑞設計「中華民國」形象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動議的。無論「李表哥」形象如何,「國旗」都使他成為直接、醒目的政治載體,讓他有機會像日本的「太郎先生」一樣與「約翰牛」、「山姆叔叔」站在同等位置上,使「中華民國」至少作為一個漫畫形象得到在主權國家世界出場的機會,同時,讓「李表哥」代表所有中國人,用一個大而化之的模糊種族形象填補丟失掉大陸行政疆域造成的缺憾,使臺灣當局自信能成為文化和族群概念上「中國」意義的承載者。
在「李表哥」形象揭幕的歷史時刻,勞瑞在致辭中提醒大家:「要幫助『李表哥』,使『李表哥』將來也能幫助中華民國。」51臺灣從官方到民間,都非常崇拜勞瑞的國際影響力,勞瑞也多次對媒體表示,將通過自己的網絡將「李表哥」形象傳播到全世界。顯然,臺灣地區對「李表哥」形象的認可將成為「李表哥」發揮國際作用的前提。「國旗」在國際社會的失效令人沮喪,因此「李表哥」將以另一種方式承擔「國旗」的象徵作用。有評論說:「勞瑞創作『李表哥』的著眼點,不是導引中國人看自己,而是導引多數的西方社會大眾認識中國人。」5212月15日,勞瑞夫婦按計劃飛回美國,臨行前舉行記者招待會,勞瑞總結說,他已得知民眾對「李表哥」形象有種種異議,這些都不重要,中國的漫畫家也許能畫出更俊俏的「李表哥」來。問題在於,中國人自己畫的,在外國人眼中都不客觀,是純宣傳。「李表哥」就像一個杯子,可以往裡面注入各種內容,對「李表哥」的詮釋比創作更重要。只有他以外國人的眼光,加上自己特有的發表渠道,才能有力推廣「李表哥」。53
七、政治邊緣的利潤訴求
「李表哥」形象一揭幕,作者勞瑞就向臺灣的「內政部」著作權審定委員會提出了著作權申請登記,獲得著作權保障,「凡採用該漫畫從事營利行為者,必須先取得著作權人或授權者同意」54,為「李表哥」登記著作權的楊鴻基律師表示已有外銷成衣的商標設計人諮詢在商標上使用「李表哥」的法律程序。當時有消息稱使用「李表哥」只象徵性收取版權費1元臺幣,勞瑞糾正了這種誤傳,他強調凡是涉及商業用途使用「李表哥」形象時,須取得他同意,他已委託一家公司受理相關手續,收費很「合理」。55
在返美當天的記者招待會上,勞瑞談了很多推廣「李表哥」形象的構想,首先為臺北設計一套四到六張不同服飾及姿態的「李表哥」郵票,然後考慮出版以「李表哥」為主角的連環畫。勞瑞說,已擬定一整套推廣計劃,包括電視動畫、電影,以及報紙的漫畫連載專欄,以吸引全世界各國兒童,使「李表哥」成為國際明星。同時勞瑞也想再構思創作一個女性人物,這樣「李表哥」很快就會有一位妹妹或女朋友。56
「行政院新聞局」很積極地推廣「李表哥」,通過十餘種出版物印發了「李表哥」新年特刊,以及新春賀卡、年曆,《自由中國評論》、《光華雜誌》等新聞局刊物也以大篇幅報導「李表哥」,又接洽西德《世界日報》推出特刊報導,勞瑞的郵票製作計劃也進入設計日程。571986年4月6日勞瑞再次飛到臺北,1986年4月12日上午在環亞飯店舉行籤約儀式,勞瑞與「中央社」籤約,將每周向「中央社」供應一幅「李表哥」漫畫,同時與中視新聞部籤約,由中視放映勞瑞的所有電視政治漫畫作品,每周播出三件。勞瑞也與聯廣公司、臺灣省玩具公司、裝飾陶瓷輸出同業公會、臺灣某動畫公司籤訂了商業合同,授權他們在商標、廣告等產品宣傳中使用「李表哥」造型。58當記者再次提問「李表哥」是否根據李小龍形象「仿造」時,勞瑞說「那是胡說(nonsense)」,並堅稱「李表哥」完全原創,和李小龍無任何關聯。59
四個月後勞瑞又來到臺北, 配合「李表哥」陶瓷塑像上市,參加了8月15日下午在臺北市興來百貨公司舉行的典禮,並對記者說「這是他見過的最完美的雕像之一」,瓷像的生產商、陶瓷輸入業公會理事長魏銘輝發言說,「希望『陶瓷李表哥』能夠協助推廣國民外交」。60緊接著「中央社」和《中國郵報》宣布聯合主辦「李表哥」國際漫畫比賽,「以介紹漫畫人物『李表哥』為中華民國國民嶄新形象為宗旨」,截稿期在同年年底,入選作品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前三名中,外籍人士將獲贈所在地到臺北往返機票以參加頒獎典禮,以及在臺灣免費觀光一周的獎勵,本地人將獲得臺北至紐約或阿姆斯特丹往返機票及1000美金旅行費。第4—25名將獲得獎金300美元或12000元新臺幣。這次比賽共有40人、50件作品送選,但只有29人、39件作品合乎規定。1987年1月21日在臺北福華飯店舉行評審,評選出17人、20件獲獎作品,獲獎人包括臺灣地區6人、西班牙2人、馬來西亞1人、美國4人、墨西哥1人、以色列1人、荷蘭1人、丹麥1人。評審小組由勞瑞主持,成員包括新聞學會理事長楚崧秋,「立法委員」紀政、林鈺祥,漫畫學會理事長李闡,漫畫家牛哥、趙寧,臺灣大學教授顏元叔,以及曾對媒體表示設計「李表哥」沒有意義的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王建柱。61
獲第一名的是西班牙人梁梅茲,他畫的「李表哥」換上了西裝革履。評審委員顏元叔評價他的作品「極具中國風味,世界為金龍環繞,李表哥騎著猛虎向前奔馳,一手提著貼有國徽的皮箱,一手按著啟動世界的按鈕,不但有傳統中國風格,更具有電腦化、現代化象徵工商業起飛的世界性,極符合『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期許」。62
1985—1987年這兩年是「李表哥」作為「中國人新形象」最受關注的時期,很多人想利用「李表哥」盛名之下形成的商機,圖謀各自的利益。1986年高雄市要舉辦世界自由日大會,曾款待過勞瑞的高雄市市長蘇南成決定讓中學生扮演李表哥,同時加上「李表妹」,表演功夫舞。後來,又在高雄市舉辦「李表哥」、「李表妹」真人秀選拔活動。63李表哥、李表妹同米老鼠、唐老鴨一起出現在這一年的雙十節花車遊行隊伍中。64當時臺灣地區只有三家電視臺——中視、臺視和華視,都爭相推出以「李表哥」命名的節目製造噱頭,結果新聞局通知三家電視臺,「日後播『李表哥』內容,事先需照會,如有涉及商業營利,審核將從嚴」,同時也有很多廠商用「李表哥」形象做電視廣告,因侵犯勞瑞的著作權和商標專利被新聞局禁播,新聞局申明,要使用「李表哥」形象,需聯絡勞瑞在臺北的代理人。65臺北的「學者公司」要投拍電影《李表哥》,也同時註冊了片名《李表弟》。香港娛樂圈也得到消息,有思遠公司參與投資《李表哥》,並在港臺、新加坡等地徵求最能代表中國人形象的男主角。德寶公司擬請當家花旦楊紫瓊扮演女中豪傑「李表妹」;寶禾影業公司也在開始籌備新片《表哥到》,由午馬執導。66
在此期間,勞瑞也非常賣力地推廣「李表哥」。為「中央社」創作的系列漫畫中,「李表哥」的確換了多種裝扮:或腳踩「臺灣製造」標識的汽車滑板,表現臺灣地區工業突飛猛進;或西裝革履由美國為之點燃嘴裡的香菸,一派成功商人的造型;或穿網球裝;或穿舉重運動衣,胸前都保持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1986—1987年勞瑞至少五次飛到臺北,洽談版權、會見商戶和代理、參觀商業建築,與官方、文化界、商界高層人士接觸。在與外貿協會董事長張光世、臺灣玩具公會顧問崔中一行參觀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後,勞瑞提出推廣「李表哥」的很多建議:第一,可以為「李表哥」建立一座高水準紀念雕像,就像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和法國的凱旋門,讓李表哥成為臺北的地標;第二,將「李表哥」頒發給各行各業外銷產品中業績最好的部門,使「李表哥」成為臺灣高品質的象徵;第三,可以用剛剛上市的「李表哥」瓷像作為臺北世貿中心的代言形象,讓「李表哥」為臺灣商品在國際貿易市場的營銷發揮作用。67這次回國,勞瑞把「李表哥」瓷像帶到紐約,在自己的作品發布會上加以介紹。68
1986年美籍「臺裔」科學家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臺灣地區的風雲人物,勞瑞為此繪製了「科學李表哥」,讓「李表哥」戴上眼鏡、身穿唐裝在化學實驗室工作,身上寫著「李遠哲」三個字。在有關單位刻意安排下,勞瑞在圓山飯店親自把漫畫和李表哥瓷像送給李遠哲,並表示「『李表哥』代表各行各業的中國人」。69據說勞瑞還曾嘗試授權華航使用「李表哥」造型,刻印在餐盤、餐巾上,讓「李表哥」隨華航班機到處飛,他也曾建議給所有出口產品都印上「李表哥」標識,由他收取一定百分比的版權費。因「茲事體大」,這些建議都沒了下文。70
「李表哥」出現後,的確曾在體育賽事和股市行情中被用來指代臺灣地區,但「李表哥」的宣傳熱潮不久就開始迅速降溫。李表哥瓷像並沒有如預期一般大賣,第一批成品共12000個,按包裝和型號差異,每個價格從600元到2000元新臺幣不等,一個月後只賣出200個左右,生產商一邊降價30%促銷,同時「希望有關單位能予以輔導,使『李表哥』漫畫不致成為一時的熱潮而已,而能發揮其宣傳的功效。」71做成瓷像的「李表哥」已經對漫畫做了修正,改掉了受爭議的戽鬥下巴,變成濃眉大眼,似乎更好看,但也失去了特色。瓷像比漫畫還多了一個明顯的創意:人像腳下的基座是臺海地圖,「李表哥」一腳踩在臺灣島,弓箭步的重心則落在大陸,是「反攻大陸」的具象化,也是官方要求的「宣傳功能」在「李表哥」身上所補的最後一筆。1988年李登輝就任臺灣當局負責人,因姓李和突出的下巴曾被稱作「李表哥」,此時人們已經漸漸淡忘了「李表哥」的來歷,勞瑞也從臺灣輿論視野中慢慢消失了。
「科學李表哥」 (Ranan Lurie 繪)
八、本土漫畫的分水嶺
「李表哥」出臺過程中,角色最尷尬的是臺灣地區的本土漫畫家。從勞瑞赴臺尋找靈感到「李表哥」發布,「行政院新聞局」都邀請了島內漫畫家出席作陪。1985年7月28日臺北市立美術館廣場的漫畫上街頭活動中,絕大部分臺灣漫畫家都在場:牛哥、亞子、山巴、陳弓、洪德麟、LCC、海山、林晉、王流、彭錦陽、林鑫、王丁泰、小董、詹漢能、漁夫、蔡志忠、洪義男、翁登科、徐耀東、邱若龍、鄭問、鄭松維、王平、劉興欽、敖幼祥、劉漢鈺,等等,二十多位島內漫畫家集體創作了《快樂的中國人》和《世界難民圖》兩幅畫配合勞瑞,繪畫題材仍是一直以來官方宣傳的主題,諸如自由臺灣的建設成就和美好生活,以對比大陸的悲慘狀況。72
在勞瑞的七月「靈感之行」中,漫畫家牛哥(李費蒙)畫了兩幅以勞瑞為主角的漫畫,一幅是勞瑞頭戴廚師帽,身穿白色圍裙,站在簡易料理臺前,右手掌鍋,左手持鏟,鍋裡一個模糊人形,上書「中國人新形象」,周圍有一大群華人男女圍觀,其中有臺灣漫畫人物形象,也有漫畫家,人群中冒出「煎、炸、蒸、烤、涮、煮、燜、炒」字樣。這幅畫一方面表現了「眾口難調」的意味,一方面也顯示出勞瑞在華人漫畫家的關注下炮製「中國人新形象」的荒誕。另一幅漫畫是勞瑞身穿僧袍僧鞋,雙手合十持念珠,頭頂多出一個誇張的戒疤光頭,像腫瘤一般,畫面右端的標題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牛哥還請勞瑞在畫上簽名,勞瑞很可能看不懂這句中國俗語中的諷刺意味,在畫幅上方用英文大書:「給李,你的朋友勞瑞」,並加上了他的太陽標識。
製作「中國人新形象」 (牛哥 繪)
牛哥是臺灣漫畫界資格老、名氣大的人物,此時他剛剛結束一樁長達四年的漫畫訴訟,精疲力竭之時,面對美國同行勞瑞在臺灣地區受到的重視,感慨頗多。「李表哥」正式發布的前一天,新聞局副局長戴瑞明在臺北來來飯店七星廳設宴為勞瑞接風,牛哥稱之為漫畫界的「國宴」,「同席二十餘人,除新聞局的官員之外,有三位大學教授,外事新聞記者,漫畫家六人:我,新任漫畫學會理事長李闡、卸任理事長楊齊爐、羅慶忠、漁夫、彭錦陽」。請美國漫畫家設計「中國人新形象」,牛哥心中頗感不滿,卻明白官方用意:「臺海兩岸政治作戰對峙,我國很多地方遭遇到『統戰』的挫敗,環繞著的許多國家『斷交』,變成非官方的『關係協會』。連掛一面國旗出去都會有很多顧慮」,因此牛哥把勞瑞的「李表哥」比作美國將軍陳納德的「飛虎隊」,都是在戰時來增援的。73牛哥這一代漫畫家活躍於蔣中正遷臺初期,當時的文化環境更加肅殺,漫畫只能用作「反共抗俄」宣傳,不能諷刺現實。政治禁忌使人人自危,無法自由創作,而美國、日本的漫畫作品漸漸佔領了臺灣地區的讀者群。出版機構考慮銷路,更追捧國外作品,本土創作萎縮,形成惡性循環。有評論說本土漫畫界「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部分原因在於國人總有「土不如洋」的意識。74「李表哥」受到官方的隆重禮遇,更加深了這種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對外來「中國人新形象」的逆反心理,記者總結「漫畫界及藝文界人士,對於勞瑞所繪的『李表哥』,普遍感到失望,認為大家似乎寄望太高了」。75《中國日報》請年輕一代漫畫家儒林、鄭問、王平、朱德庸評論「李表哥」,他們提出「過去外國人把中國人畫成豬辮子是偏見歧視,現在畫成功夫打仔,是不是也有窄化意識呢」?76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牛哥 繪)
令官方始料不及的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影響,「李表哥」登陸臺灣,使民族性與政治性、何為傳統與現代等問題浮出輿論表層。由誰來代表?代表的是誰?這樣的疑問加深了臺灣當局正試圖緩和的政治困境,也刺激了合法性危機。更具戲劇性的是,「李表哥」誕生於國民黨把一黨意志強制推行全島的尾聲,1987年4月9日,「行政院新聞局」在「立法院」預算聯席審查會上被「立法委員」質詢請勞瑞製作「李表哥」的費用,局長張京育只得出面解釋除了來往機票等費用之外未付酬勞。77很快臺灣解除了戒嚴令,民進黨建立,隨著黨爭加劇,臺灣擁有了本土的政治諷刺漫畫,國民黨政府催生的「李表哥」在本土漫畫家筆下開始充當複雜曖昧乃至尷尬狼狽的角色。曾經參加接待勞瑞的羅慶忠(LCC)在1987年就畫過多幅「李表哥」漫畫,「李表哥」敞開單衣面向世界表現了臺灣解嚴後的未知前景;「李表哥」和山姆叔叔與一女子同床來調侃雙重國籍;「李表哥」黑暗的背影站在明亮的玻璃窗外,踮腳觀望「亞銀年會」的宴會大廳,表達無法參加的失落;身穿功夫裝的「李表哥」一手持劍,一手持有NT標誌的盾牌,表情驚慌,而對手是個使雙錘的彪形大漢,星條旗紋樣的衣服上有USA標誌,漫畫標題是「面對美方強大的匯率,臺幣節節敗退」。78黨徽「國徽」不分,「國旗」只是把黨徽植入紅底,一直是臺灣地區「黨國」意志高高在上的標誌,臺灣當局領導人直選進入政治議程,青天白日的黨徽失去了法定的正統威嚴,在漫畫中被廣泛用於選戰,政治依賴表演、尋求觀眾、娛樂全民的時代漸漸在臺灣拉開帷幕。旁觀了「李表哥」事件的另一些漫畫家,有人用漫畫表現古代典籍,如蔡志忠;有人把中國傳統元素做創意發揮,如敖幼祥;有人描繪現代都市生活的情境和趣味,如朱德庸。他們不再像前輩一樣同官方直接聯手,而是以疏離政治的姿態融入時代,贏得了更廣闊的讀者群,成為新的漫畫明星。
美元與臺幣的交戰 (羅慶忠 繪)
九、結語:後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視覺呈現
作為歷史事件的「李表哥」從1984年動議到1988年聲息漸消,發生於冷戰即將結束的歷史時期,此時的蔣經國政權對日益衰落的國際形象備感焦慮,「反攻復國」 已經成為上一代遺留下來的政治包袱,解除戒嚴和隔離後,臺灣地區的主體性很可能被進一步抽空。與此同時,全球輿論倡導的多元價值觀開始緩和冷戰意識形態造成的僵冷對立,如何與大陸建立新型關係逐漸提上議事日程;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也在浪潮奔湧,形塑「中國人」不僅是一種文化權力,而且將轉變為政治能量和經濟利益。對臺灣方面來說, 製作「李表哥」用來「代表中國」體現了臺灣當局採取的宣傳導向和自我闡釋策略,也是在中國的文化框架內重建政治合法性的最後努力。
製作「李表哥」作為事件,尚有兩個層面無法確知,由於臺灣相關機構的裁撤和公文的銷毀,目前只能推測。一是「行政院新聞局」請勞瑞設計這個卡通人物時提出的要求與透露的信息。勞瑞是一位資深政治漫畫家,除了自主創作,其工作模式在很多情況下是根據稿件內容、選題需要配以圖像,將給定的觀念、立場具象化。「中國人新形象」無疑是一個命題作文,由臺灣當局動議、資助並全程引導,不可能由作者完全自由發揮。至少可以肯定,青天白日旗是臺灣方面要求必須出現的元素,「李表哥」最大的使命是進入山姆叔叔、約翰牛、瑪麗安以及勞瑞剛剛設計的「太郎先生」行列,在臺灣無法在國際社會出場的時期,至少在新聞和漫畫世界中擁有一個同主權國家等值的象徵物。
第二個未知層面是勞瑞設計的「李表哥」在臺灣當局引起的反應。「李表哥」的樣子揭幕之前對普通民眾來說是個謎,但對官方未必如此。在漫畫發布之前,作者與官方之間可能已多次交換意見,雙方有各自的訴求、原則和底線,「李表哥」是各種政治考量相互博弈的產物。從「李表哥」推遲發布、沒有按原計劃出現在1985年雙十節慶典上,到勞瑞攜「李表哥」抵臺沒有獲得蔣經國本人的接見,官員對「李表哥」的評價措辭謹慎等新聞可以推測,勞瑞定稿的「李表哥」沒有滿足臺灣方面的某些要求,從勞瑞此後的待遇也可看出,「李表哥」只能被有限使用於商業,而無法像臺灣當局預期的那樣作為臺灣地區的政治符號加以推廣和使用。
除了青天白日旗這一政治信息外,「李表哥」承載的最醒目的中國元素是中國功夫,華人讀者可以一眼認出其和功夫明星李小龍的相似性。儘管作者否認參考過李小龍造型,但作者本人喜愛功夫電影並深受影響是個不爭的事實。意味深長的是,功夫電影被反覆使用的一個場景是身手不凡的主人公以比武或復仇行動打破「東亞病夫」這一加諸華人的恥辱印記,李小龍正是作為這一題材的成功典範被西方觀眾接受的。在薩義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理論中,西方一直在通過話語霸權對東方做本質主義的構陷,中國功夫同樣可以作為西方的異質化元素構成東方主義描述的一個組成部分。至少在這時的勞瑞看來,積極正面而又有代表性的中國人形象,只可能以功夫造型出場,中國功夫曾經是反抗東方主義語言暴力的有力工具,這使其更具有被雙重和雙向言說的價值。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臺灣當局對功夫造型「李表哥」的接受必然有某種心理障礙。中國功夫經過通俗小說的虛構神化,通過傳播性極強的現代電影工業加工放大,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根深蒂固的市井性,在臺灣地區的統治理念中很難與官方形象兼容。勞瑞曾以辛迪加形式出售作品而進入金氏世界紀錄,他本人對「李表哥」的流行抱有與臺灣當局背道而馳的商業期待。對西方觀眾而言,功夫是最具觀賞性的中國題材,會功夫的「李表哥」只不過是勞瑞龐大的漫畫辛迪加王國的一分子,他可能在連環畫、商業廣告中演繹有娛樂價值的中國故事,而在臺灣官方的眼中,「李表哥」卻被賦予更為嚴肅的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正因如此,如何在人物造型上詮釋「中國」意義,臺灣當局與美籍漫畫家勞瑞之間的博弈頗有貌合神離的意味。
從圖像學維度看「李表哥」,可以把它視為國族形象人格化的一次實驗。貢布裡希(E. H. Combrich)曾在《象徵的圖像》中譯本序言中提出過這個問題,他認為,擬人化(personification)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固有特徵,在西方藝術史中有著豐厚的傳統,印歐語系的語言結構也更傾向於將抽象概念人格化,而在遠東傳統中似乎沒有這種傾向。79 除了來自印度和梵文的佛教傳統,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確有一套不同於西方的象徵體系,其中更多地用事物和風景來況喻作者的情懷趣味,例如梅蘭竹菊象徵高潔品格、牡丹象徵富貴、林泉象徵歸隱、寒江釣雪象徵孤寂,等等,其中還有大量源自諧音、比興、典故等語言傳統造成的隱含意義以及筆墨風格呈現的意境。人格化的圖像表現,尤其是將國家作為人格形象則在西方畫家筆下駕輕就熟,例如在1895年,德國宮廷畫家赫曼·克納科弗斯(Herman Knackfuss)按照威廉二世的意圖所做的「黃禍」版畫中,歐洲七國都用古裝人物表現,而中國和印度是遠方黑雲中的龍與佛像,被排除在畫面主體人物關係之外。
擬人手法運用於圖像,能夠直觀有力地傳達作者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訴求,中國近代以來受西方圖像傳統影響也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創作和觀賞習慣,尤其在民族國家及相互關係日益成為中國人的思考焦點時,擬人化觀念在宣傳畫、時政漫畫的創作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在冷戰時代,對立的國家關係經常在漫畫中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將國家形象製作得傳神生動是非常重要的宣傳技術。在臺灣地區20世紀50—60年代的宣傳中,常常直接使用領袖肖像和青天白日旗代表自身形象,視覺效果往往刻板生硬,令人產生厭倦和逆反。嚴苛的政治禁忌和出版審查制度可以杜絕一切調侃,也同時戕害了一代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作能量。而來自美國的「李表哥」身上帶著20世紀80年代全球大眾文化風氣的影響,這個形象會調侃和自嘲,詼諧生動,頗有親和力。臺海軍事對峙即將結束,冷戰思維與消費主義結合,進入到軟性宣傳的新階段,其中曲折值得深入解讀。
【注釋】
① 《「李表哥」今亮相》,載《自立晚報》(臺北)1985年12月12日。
②《勞瑞今天抵華發表中國人畫》,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0日。
③《在嚴謹獨立客觀心態下,勞瑞畫出現代的中國人》,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④《勞瑞筆下的金門戰士》,載《聯合報》(臺北)1977年10月10日。
⑤《總統接見勞瑞,稱許漫畫造詣》,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3日。
⑥《為中國人塑新形象,勞瑞會晤記者影星》,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4日。
⑦《俞院長宋楚瑜分別接見勞瑞》,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6日。
⑧《勞瑞會晤國內漫畫家,暢談政治漫畫五要素》,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7日。
⑨《臺北市美術館舉辦漫畫上街頭活動,勞瑞將至現場示範》,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8日。
⑩ 《中國人新形象造型,暫時可能叫林表哥》,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8月1日。
11《高中教科書明年開放審定》,載《中央日報》(臺北)1998年8月19日。
12《來華留學法變來臺就學,招收外籍生教部搞正名》,載《中央日報》(臺北)2005年 7月24日。
13《為中國人塑新形象,勞瑞會晤記者影星》,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4日。
14《勞瑞會晤國內漫畫家,暢談政治漫畫五要素》,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7日。
15《勞瑞為中國人塑造新形象》,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8月24日。
16《勞瑞會晤國內漫畫家,暢談政治漫畫五要素》,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7日。
17「The World According to Ranan Lurie,」 The New York Times, Apr. 9, 1995.
18「Drawing Up a Good Deal,」 The New York Times, Sep. 11, 2005.
19《勞瑞夫人推廣美東房地產》,載《經濟日報》(臺北)1986年1月16日。
20「Drawing With a Global Point of View,」 The New York Times, Feb. 12, 1989.
21《美著名政治漫畫家勞瑞訪華》,載《聯合報》(臺北)1977年10月3日。
22《「李表哥」面貌 「掀蓋頭」才知》,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2日。
23《訪華首次政治漫畫,勞瑞傑作引起共鳴》,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9日。
24《勞瑞畫作呈現總統,沈昌煥昨代表接受》,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
25《俞院長觀賞「李表哥」》,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26《勞瑞昨拜會許水德》,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27《勞瑞夫婦昨天抵華,攜來中國人畫,明介紹與世人》,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1日。
28《中國人新形象造型,暫時可能叫林表哥》,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8月1日。
29《「李表哥」面貌 「掀蓋頭」才知》,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2日。
30《勞瑞今天抵華發表中國人畫》,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0日。
31《李表哥濃眉大耳小戽鬥》,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2《散發年輕朝氣積極活力,李表哥受國人喜愛歡迎》,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3《李表哥誕生,喜不喜歡?眾說紛紜》,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4《既敦厚,又活潑,樸實俊秀好拳腳:漫畫家勞瑞介紹「李表哥」》,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5《李表哥堂堂亮相,漢家郎純樸健壯》,載《聯合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6《漫畫家勞瑞介紹「李表哥」》,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7《下顎方圓面相主貴,戽鬥下巴美中不足》,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38《牙醫看李表哥,下巴咬合不正》,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39《李表哥濃眉大耳小戽鬥》,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40《李表哥誕生,喜不喜歡?眾說紛紜》,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41《李小龍與「李表哥」》,載《自立晚報》(臺北)1985年12月23日。
42《李表哥露面之前》,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9月5日。
43《新形象模樣頗有趣,渾身洋溢精神朝氣》,載《自立晚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44《「李表哥」模樣 吳大猷覺得不錯》,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45《國內漫畫家們認為表現動態活力,內涵似嫌不足》,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46《大家談論「李表哥」》,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47《「李表哥」民意測驗,過半數民眾表中意》,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24日。
48《李表哥》,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9日。
49《「李表哥」形象問題》,載《自立晚報》(臺北)1985年12月20日。
50《怎樣看待「李表哥」》,載《聯合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51《漫畫家勞瑞介紹「李表哥」》,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52《話說李表哥》,載《中央日報》1986年1月13日。
53《勞瑞提妙喻,贈給漫畫家》,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5日。
54《「李表哥」漫畫已著作權登記》,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55《大家談論「李表哥」》,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4日。
56《勞瑞夫婦搭機返美,推廣李表哥形象》,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6日。
57《新聞局為「李表哥」打知名度,派赴全球新春報喜》,載《中央日報》(臺北)1986年1月6日。
58《中央社與勞瑞籤約,將其「李表哥」漫畫供應海內外訂戶》,載《中央日報》(臺北)1986年4月13日。
59《對有人指其「仿造」,勞瑞剖白認為胡說》,載《自立晚報》(臺北)1986年4月11日。
60《「李表哥」陶瓷像昨正式公開》,載《中央日報》(臺北)1986年8月16日。
61《「李表哥」國際漫畫賽》,載《中央日報》(臺北)1986年8月17日;《「李表哥」國際漫畫賽近日舉行評審》,載《中央日報》(臺北)1987年1月21日。
62《「李表哥」國際漫畫賽,西班牙梁梅茲獲首獎》,載《中央日報》(臺北)1987年1月22日。
63《蘇南成新點子,岑雅國中將擔綱》,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8日。《誰像李表哥,歡迎來報名》,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24日。
64《國慶慶祝活動,吸引萬千人潮》,載《民生報》(臺北)1986年10月11日。
65《廣電處通知三臺「李表哥」不可亂用》,載《民生報》(臺北)1985年12月19日。《新聞局通知電視臺,勿侵害李表哥版權》,載《聯合報》(臺北)1985年12月19日。
66《李表哥將上銀幕》,載《聯合報》(臺北)1985年12月18日;《臺港合資拍攝李表哥》,載《聯合報》1986年1月14日;《誰家表妹》,載《民生報》(臺北)1986年1月16日。
67《如何藉「李表哥」打響我國產品新形象》,載《經濟日報》(臺北)1986年8月13日。
68《勞瑞漫畫立體化,李表哥是第一位》,載《聯合報》(臺北)1986年8月16日。
69《勞瑞畫贈「李」表哥》,載《聯合報》(臺北)1986年12月29日。
70《「李表哥」身價未定,勞瑞「如意算盤」多》,載《民生報》(臺北)1987年2月19日。
71《勞瑞介紹陶瓷李表哥,譽我裝飾陶瓷品質佳》,載《經濟日報》(臺北)1986年8月16日;《「李表哥」銷路差》,載《經濟日報》(臺北)1986年9月21日。
72《保姆許水德推動市政》,載《中央日報》(臺北)1985年7月29日。
73《李表哥與我》,載《大華晚報》(臺北) 1986年1月2日。
74《國內漫畫界宜自求多福》,載《自立晚報》(臺北)1986年5月3日。
75《新形象模樣頗有趣,渾身洋溢精神朝氣》,載《自立晚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76《李表哥濃眉大耳小戽鬥》,載《中國時報》(臺北)1985年12月13日。
77《勞瑞製作李表哥,新聞局未付酬勞》,載《中國時報》(臺北)1987年4月10日。
78《臺灣政治漫畫精選集》,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版。
79《象徵的圖像:貢布裡希圖像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版。
海青: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Sarah She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上一篇:李俊領:儀式政治——陝甘寧邊區政府對黃帝與成吉思汗的祭祀典禮下一篇:呂文浩:思想史視野中的民國社會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