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時,口腔內沒有牙齒,正常的寶寶平均六個月大開始萌牙,寶寶萌牙時,以每個月增加一顆的速度,寶寶出生後 1 年內(1.5 個月 - 11 個月)所有乳牙釉質礦化完成,出生後 2 年內(6 個月 - 24 個月)所有乳牙萌出。
出生後 1 年內,如果寶寶出現全身或局部紊亂疾病,將影響乳牙釉質的發育,導致牙齒發育缺陷,易患齲齒。當寶寶萌牙開始時,麻麻要將寶寶的牙齒護理好,這樣才會讓寶寶牙齒更健康。
因此,河馬牙醫特意整理了萌牙期問題、舌系帶過短、鵝口瘡、奶瓶齲、馬牙等在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幾種口腔問題,簡單的說一下這幾種口腔疾病的發病特點與預防措施。
萌芽期問題 / 萌牙症狀,口水問題
「萌牙狀況」的主要症狀:
寶寶想去摳牙齦、喜歡咬東西(因為長牙時會癢);
食慾下降,輕微腹瀉;哭鬧不安,脾氣比平常稍微暴躁一些;
口腔內有點紅腫,有硬塊凸起;喜歡流口水;
輕微發燒,這是因為牙齒穿出口腔黏膜過程中,所引起的正常發炎反應;
注意異常症狀,例如情緒起伏太大;
此外,若有腹瀉、發燒超過 38.5℃、脫水、起疹子及腸胃不適等症狀,要先前往小兒科就診,以排除其他感染。
「萌牙期」發燒的原因:
的確,有的小寶寶在萌牙的時候發燒的機率比較高,但是這不是絕對的。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發燒現象。
長牙時候出現的發燒現象主要是因為小寶寶在長牙的階段牙齦會癢,比較喜歡咬束西,如果咬到不清潔的東西就可能會造成喉嚨或腸胃道的感染,而發燒或拉肚子,並不是長牙齒本身會造成小寶寶發燒或拉肚子。
「萌牙期」流口水的原因:
牙齒萌出時刺激三叉神經,因而其唾液分泌增加,但由於小兒沒有吞咽大量唾液的習慣,口腔又淺。形成「生理性流涎」,這種現象睡著年齡增長自然消失。
寶寶長牙前 2 個月左右,大多數寶寶就會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爸爸媽媽如果仔細查看寶寶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這就說明寶寶要長牙了!
爸爸媽媽要注意寶寶乳牙萌生是否過早或過晚。有的寶寶一出生或出生後不久就萌出了乳牙,這種乳牙通常沒有牙根,極易脫落。如果落入氣管就會造成寶寶窒息,極易危及生命。因此,寶寶乳牙萌出過早,一定要及早去看醫生。
「萌牙期」的護理:
及時擦拭。寶寶一旦有口水流出,應馬上用清潔的小毛巾給擦掉。由於寶寶的皮膚比較嫩,擦的時候要小心,最好是「沾」。選擇的小毛巾也應是質地柔軟、吸水強的棉布手帕。用過的小毛巾要經常洗燙,並放在陽光下晾曬以殺菌。要避免用含香精的溼紙巾擦拭,以免刺激寶寶皮膚。
勤洗勤塗。經常用溫水洗洗口水流到的地方,塗上潤膚霜或油脂類的東西,保護寶寶稚嫩的皮膚。
勤換勤曬。寶寶一流口水,會把衣服、枕頭、被褥等弄溼。所以寶寶的衣服要經常換,防止細菌滋長。枕頭、被褥等也要勤洗勤曬,在太陽下晾曬殺菌。
給寶寶戴圍嘴。圍嘴是寶寶的一種特別服飾,可以保護外衣不被弄髒,選擇圍嘴時儘量選擇柔軟的、吸水性強的棉製品。圍嘴也要經常換洗,保持清潔和乾燥。
不要常捏寶寶臉頰。在寶寶流口水的階段,跟寶寶嬉戲玩耍時不要總是捏寶寶兩邊胖乎乎的臉頰,那樣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加重寶寶流口水情況。
鍛鍊寶寶的吞咽能力。添加輔食時,媽媽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其吮吸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寶寶長牙以後,要想法設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比如給寶寶吃磨牙棒、雞蛋餅等固體食物。
寶寶蟲牙 / 嬰幼兒齲,奶瓶齲
儘管兒童乳牙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只是個過客,但其影響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並且乳牙本身對齲壞高度敏感。嬰幼兒時期的蛀牙常被稱為奶瓶齲或嬰幼兒齲。
「奶瓶齲」的主要症狀:
起初,主要在嬰兒上頜乳切牙的唇面齦緣處出現白堊色斑點或脫礦帶。
隨後隨著病情發展向旁邊蔓延,脫礦帶顏色加深,侵蝕鄰近的牙齒形成環狀齲面,齲面呈棕色。
最終發生牙冠折斷,只留下殘根。
隨著病變加重,嬰幼兒會感到牙齒劇烈疼痛、牙齦腫脹、流膿,引發牙髓炎、牙周膿腫等併發症。
「奶瓶齲」的原因:
嬰兒新萌的乳牙牙質薄,表面結構不成熟,礦化程度低,抗齲力差;
長期使用奶瓶餵養,使得嬰兒吮吸動作不活躍,瓶塞長時間貼合在嬰兒上頜乳前牙上,並波及旁邊的乳尖牙和乳磨牙;
長時間含奶瓶睡覺,睡眠中嬰兒唾液分泌減少,吞咽功能減弱,口腔的自潔能力下降,而牙齒長時間接觸奶或易產酸發酵的飲品中,糖分發酵產生酸,繁殖出大量細菌破壞嬰兒牙齒;
家長忽視了嬰兒乳牙護理的重要性,沒有對嬰兒的乳牙進行保護。
「奶瓶齲」的治療:
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奶瓶齲,需要立即到醫院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輕度奶瓶齲患牙會採用敷藥法治療,以塗藥方法治療,而中、重度齲患牙要先去盡腐壞的部分,填充空洞,同時進行敷藥治療。有條件的患兒可以進行修復治療,恢復牙體的外形,抑制齲齒發展。
「奶瓶齲」的預防:
進行科學餵養。正確地使用奶瓶餵養嬰兒,改掉嬰兒含著奶瓶入睡的壞習慣。如果嬰兒習慣含奶瓶入睡,應用白開水代替其他飲品。
控制奶瓶的使用時間。一般來說在 10-15 分鐘內最佳,尤其注意不能讓孩子夜晚叼著奶瓶。
合理嬰幼兒膳食。不給嬰幼兒攝入過多糖分,少給寶寶飲用飲料和果汁飲品,選擇適合寶寶體質的奶粉。
重視嬰幼兒口腔的清潔。2 歲以下的嬰兒在哺乳後可以喝白開水稀釋口腔奶液殘留。在睡前可以用紗布蘸上清水擦洗牙床和舌頭。2 歲以上的幼兒要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進食完要漱口。使用兒童專用的護牙劑、牙膏、牙刷。
使用牙線。學會使用牙線清潔乳牙的縫隙和鄰面,每天一次。
只喝白水。不要給嬰幼兒飲用除白開水、奶粉以外的含糖飲料。
增強幼兒體質。及時更新嬰幼兒飲食的成分結構,增強幼兒體質。
定期檢查。從第一顆乳牙萌出開始,定期帶幼兒到醫院做檢查,隔半年複查一次。
一歲半以上不使用奶瓶。對於一歲半以上的幼兒,停止使用奶瓶,改用杯子喝奶、喝水。
舌系帶過短 / 俗稱「大舌頭」
舌系帶,即孩子張開口翹起舌頭時在舌和口底之間的博條狀組織。正常的舌系帶能使舌頭靈活地伸出口外,並能舔到人中穴位處或上卷舔到上前牙。
如果舌系帶過短,主要表現為舌的正常活動受到限制,舌頭不能伸長到口外,或往上不能接觸上唇;舌前伸時,因舌系帶短拉著舌頭,使舌頭的背面有小的凹陷,嚴重者影響吮乳,影響語音清晰和學語。
為什麼發音不準不能斷定為「舌系帶過短」?
造成寶寶發音不準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顎裂、牙齒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帶過短等;
二是後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時候因神經系統疾病致使發聲器官運動不協調、因聽力受損等情況造成聽不準音而無法正確模仿、大腦發育障礙等都可能引起發音不準!
孩子的發音與聽覺功能、語言環境、智能發育、發音程度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一般在 4~8 周歲逐步完善。
「舌系帶過短」的判斷:
如果餵奶時發現嬰兒吃奶裹不住奶頭而出現漏奶的現象,就要考慮是不是舌系帶過短的可能。
舌頭不能自由地作前伸運動,勉強前伸時舌尖呈「W」形。多數人,包括一些醫生,就是依據這一條判斷舌系帶過短的。
舌尖上抬困難。怎麼樣才算是困難呢?其中有一個很簡單地判斷方法,就是寶寶在伸舌時,舌尖能否越過下唇(當然,能越過的也可能存在「W」形舌尖哦~)。
檢查舌系帶是否過短應該至少在寶寶 6 個月大以後,在 1 歲以上會更準確。
「舌系帶過短」的危害:
寶寶發舌顎音和捲舌音(如:l、r、s、z)受限,造成孩子說話不清或英語發音不準。
不但會造成語言障礙,也會引起其他諸如潰瘍及營養不良等病症。
寶寶舌頭不能正常活動,其吸吮能力便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吸奶無力,吸不到足夠奶水,致使自身營養不足。
還可導致牙列排列不齊和心理障礙。建議舌體嚴重活動受限者要及時進行手術矯治,創造良好的發音條件,並加強語言訓練,恢復寶寶的良好發音。
「舌系帶過短」的治療:
舌系帶過短的處理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舌系帶延長術」即可。
那麼,什麼時候手術為宜呢?大多數專家認為最佳年齡為 4 周歲半到 5 周歲,因為寶寶在這個年齡段的舌系帶較薄,術中及術後的出血較少,傷口也易於癒合且不易留有疤痕;同時,寶寶能夠配合醫生手術,可以減少孩子本身的痛苦,而且對孩子以後的發音、認字都不會有影響。
鵝口瘡 / 口腔黏膜發紅,白斑
如果寶寶排斥吃飯,一進食、飲水就很痛苦,同時煩躁不安、不停啼哭,甚至伴有輕微發熱的情況,粑粑麻麻就要注意寶寶的口腔黏膜,看看有沒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就要考慮寶寶是否得了鵝口瘡。
「鵝口瘡」的名詞解釋:
鵝口瘡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多發於新生兒和2歲以內嬰幼兒。
「鵝口瘡」的症狀:
此病初起時,口腔黏膜充血和發紅,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樣、針尖大小的柔軟小斑點,不久即可相互融合為白色斑片,像奶凝塊一樣,可鋪滿整個口腔黏膜;
好發於頰、舌、軟顎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
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
「鵝口瘡」的原因:
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 6~7 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的預防:
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 10~15 分鐘。
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上皮珠 / 俗稱「馬牙」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 4~6 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
「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馬牙」的原因:
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這就是「馬牙」。
「馬牙」不是病,它是牙齒發生過程中伴發的現象,並不是人人都長,也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另外,「馬牙」並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狀以及內部結構都不像牙齒,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
「馬牙」的誤區:
寶寶長馬牙可以用針挑或用紗布擦嗎?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因為嬰幼兒口腔黏膜非常薄嫩,黏膜下血管豐富,而嬰兒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針挑和布擦損傷了口腔黏膜,而且局部繁殖的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中,發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發生敗血症,危及寶寶生命。
雙牙畸形 / 俗稱「融合牙」
雙牙畸形是指牙齒在發育時期,兩個正在發育的牙胚融合或結合為一體的牙齒發育形態異常,也就是寶寶兩顆牙長在一起的情況。
壓力發生的時間不同,造成的異常形態不同,或是因一個牙胚分裂為二,牙冠呈兩個牙的異常形態,這種形態為雙牙形態。
「融合牙」的原因:
牙齒在發育期間由於機械壓力因素的影響,使兩個正在發育的牙胚融合或結為一體的牙齒形態,可以是兩牙冠完全融合成一個較大的牙冠,也可以是兩個牙冠形態結合在一起。乳牙融合牙多見於下頜乳中切牙和乳側切牙,或乳側切牙與牙尖融合。
「融合牙」的應對:
乳牙融合牙對於乳牙列無任何影響,可不做處理,待乳恆牙替換時,融合牙有可能延緩牙根的生理性吸收,影響下方繼承恆牙的萌出,故應該定期複查,根據恆牙發育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乳牙融合牙常常會伴隨 一顆恆牙胚缺失的情況,缺失者多為側切牙牙胚。若兩顆繼承恆牙都存在的話,待恆牙萌出時間其間隙可能會不足,會造成恆牙列的擁擠,所以乳恆牙替換時應予觀察並做好預防性矯治。
另外,融合牙由於形態異常,或融合處呈溝狀、嵴狀,有礙美觀並容易發生齲病,故應早做窩溝封閉或光固化樹脂修復。
多牙少牙 / 多生牙、少生牙
正常情況下乳牙是 20 顆,恆牙除智齒外是 28 顆。少於這個數即是少牙,多於這個數即是多牙。少牙和多牙與遺傳有關,也與牙齒的發育有關,比如母親懷孕時生病,營養不良等。
多生牙
多牙可見於牙床的任何部位,但兩顆大門牙(上中切牙)之間的多生牙最為常見。多生牙一般是錐形的,比較小。
多出來的牙齒會影響上下牙正常的根尖窩交錯的咬合關係,還會影響牙齒之間的鄰接關係,造成牙齒的齲齒等疾病;
如果是兩顆上中切牙之間的多生牙,對美觀的影響使不言而喻的。所以,像這種多生牙的情況,一般是採取拔除的方式,只要確定它是多生牙,越早拔除越好。
少生牙
對於口腔中發現牙齒數目減少,最好拍X線片確定是萌出障礙還是先天缺失。
一種情況是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牙齒雖然發育形成了,但萌出障礙,這時候拍X線片就能看見牙槽骨中埋伏的牙齒。這種情況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少牙,需要請專科醫生檢查,考慮能否通過外科手術將這顆牙齒暴露,再通過正畸的方法把這顆牙齒牽引出來,因為牙齒長期埋伏在牙槽骨中有形成囊腫的風險。
另外,牙齒因擁擠而需要矯正的兒童在人群中佔比例很高,如果因為牙齒擁擠需要拔牙矯正,有可能會選擇拔除埋伏的牙齒。所有這些,都需要專科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涉及治療方案。
口腔中牙齒數目減少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先天缺失,這時候拍X線片發現牙槽骨中根本就沒有牙齒的蹤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少牙。
這時候如果有較大的牙間隙或咬合關係紊亂,可能就需要通過正畸、修復等手段來治療了。這必須向專科醫生諮詢,根據具體情況來定治療和修復的方案。如果缺牙對咬合關係、美觀等都無明顯影響,並不一定要處理。
口腔中牙齒數目減少時,很多時候會有一顆乳牙因為繼承恆牙的缺失或萌出障礙而滯留,因而不容易被發現,這時候需要鑑別乳牙與恆牙的能力。對於乳牙滯留的情況,需要考慮是否要即刻拔除乳牙,遇到這種情況也需要請專科醫生檢查,設計治療方案。
瘻管 / 牙齦膿包
小朋友牙齦上會起膿包,在臨床上我們把這個膿包稱之為「瘻管」,這是牙根周圍組織存在炎症的可靠指標。
「瘻管」的原因:
簡單來說疾病的發展過程就是:齲齒 — 牙髓炎症 — 根尖炎症。
由於乳牙的牙槽骨疏鬆,血運豐富,骨皮質薄,牙根周圍組織感染迅速到達骨膜下並穿破牙齦,最終形成膿包。
而小朋友的根尖炎症一般都是由於齲齒發展而來,發展緩慢,牙髓逐漸壞死,加上乳牙牙髓的神經系統結構不完善,對各種感覺反應不靈敏,小朋友一般無牙齒疼痛等不適表現。
「瘻管」的危害:
因為乳牙可以被替換,本身就存在生理性吸收,根尖炎症可刺激牙根引起病理性吸收,如果兩者疊加,牙根吸收速度加快,會使治療困難。最終失敗的治療將導致患牙的拔除,乳牙早失。
正常情況下,乳牙根的下方是繼發恆牙胚,乳牙根尖的病變可侵犯恆牙胚周圍的骨板,甚至影響恆牙胚的發育。
「瘻管」的治療:
如果家長發現小朋友的牙齦上長了「膿包」,請一定要帶小朋友找牙醫進行牙齒根管治療,以免影響下面恆牙的發育甚至引起感染。
另外,有媽媽自行用牙籤戳破膿包,放了點消炎藥在傷口上,膿包暫時消失了。但短暫的消失並不代表治癒,治標不治本,更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舌面問題 / 地圖舌、裂紋舌
寶寶舌頭上有一塊沒有舌苔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一般是「地圖舌」的表現,是一種舌部淺層的慢性炎症,常常發生在舌尖、舌緣及舌背部,乳頭剝脫區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紅色斑塊,外圍是白色或黃白色弧形邊緣,且微微隆起,多個紅斑的擴大融合損害區呈邊緣清楚的地圖狀,故稱作「地圖舌」。
這是 4~5 歲幼童比較常見的一種口腔疾患,多發於體質虛弱的兒童,病程可長達數年。本病有自限性,有隔緩解期,舌黏膜表面能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症狀或繼發性感染可以不做處理。
寶寶舌面上有很多溝裂是否正常,需要處理嗎?
寶寶舌面上有很多溝裂屬於溝紋舌,又稱「裂紋舌」,是指舌面上出現深淺不一、長短不等的縱向裂紋。
出現溝紋舌的寶寶一般沒有什麼不適表現,舌體柔軟、運動自如、味覺正常存在。但如果舌體溝裂較深,其內會因存留食物殘渣而引起微生物滋生,容易繼發感染,出現輕度刺痛。
目前,出現溝紋舌的原因不明,多認為是一種先天性的發育畸形,也有人認為和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溝紋舌一般不需要治療,但出現溝紋舌的寶寶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腔感染。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河馬牙醫_Mkmw)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