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容易發生的九大口腔疾病,一定要做好預防

2020-12-11 寶寶知道

寶寶出生時,口腔內沒有牙齒,正常的寶寶平均六個月大開始萌牙,寶寶萌牙時,以每個月增加一顆的速度,寶寶出生後 1 年內(1.5 個月 - 11 個月)所有乳牙釉質礦化完成,出生後 2 年內(6 個月 - 24 個月)所有乳牙萌出。

出生後 1 年內,如果寶寶出現全身或局部紊亂疾病,將影響乳牙釉質的發育,導致牙齒發育缺陷,易患齲齒。當寶寶萌牙開始時,麻麻要將寶寶的牙齒護理好,這樣才會讓寶寶牙齒更健康。

因此,河馬牙醫特意整理了萌牙期問題、舌系帶過短、鵝口瘡、奶瓶齲、馬牙等在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幾種口腔問題,簡單的說一下這幾種口腔疾病的發病特點與預防措施。

萌芽期問題 / 萌牙症狀,口水問題

「萌牙狀況」的主要症狀:

寶寶想去摳牙齦、喜歡咬東西(因為長牙時會癢);

食慾下降,輕微腹瀉;哭鬧不安,脾氣比平常稍微暴躁一些;

口腔內有點紅腫,有硬塊凸起;喜歡流口水;

輕微發燒,這是因為牙齒穿出口腔黏膜過程中,所引起的正常發炎反應;

注意異常症狀,例如情緒起伏太大;

此外,若有腹瀉、發燒超過 38.5℃、脫水、起疹子及腸胃不適等症狀,要先前往小兒科就診,以排除其他感染。

「萌牙期」發燒的原因:

的確,有的小寶寶在萌牙的時候發燒的機率比較高,但是這不是絕對的。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發燒現象。

長牙時候出現的發燒現象主要是因為小寶寶在長牙的階段牙齦會癢,比較喜歡咬束西,如果咬到不清潔的東西就可能會造成喉嚨或腸胃道的感染,而發燒或拉肚子,並不是長牙齒本身會造成小寶寶發燒或拉肚子。

「萌牙期」流口水的原因:

牙齒萌出時刺激三叉神經,因而其唾液分泌增加,但由於小兒沒有吞咽大量唾液的習慣,口腔又淺。形成「生理性流涎」,這種現象睡著年齡增長自然消失。

寶寶長牙前 2 個月左右,大多數寶寶就會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爸爸媽媽如果仔細查看寶寶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這就說明寶寶要長牙了!

爸爸媽媽要注意寶寶乳牙萌生是否過早或過晚。有的寶寶一出生或出生後不久就萌出了乳牙,這種乳牙通常沒有牙根,極易脫落。如果落入氣管就會造成寶寶窒息,極易危及生命。因此,寶寶乳牙萌出過早,一定要及早去看醫生。

「萌牙期」的護理:

及時擦拭。寶寶一旦有口水流出,應馬上用清潔的小毛巾給擦掉。由於寶寶的皮膚比較嫩,擦的時候要小心,最好是「沾」。選擇的小毛巾也應是質地柔軟、吸水強的棉布手帕。用過的小毛巾要經常洗燙,並放在陽光下晾曬以殺菌。要避免用含香精的溼紙巾擦拭,以免刺激寶寶皮膚。

勤洗勤塗。經常用溫水洗洗口水流到的地方,塗上潤膚霜或油脂類的東西,保護寶寶稚嫩的皮膚。

勤換勤曬。寶寶一流口水,會把衣服、枕頭、被褥等弄溼。所以寶寶的衣服要經常換,防止細菌滋長。枕頭、被褥等也要勤洗勤曬,在太陽下晾曬殺菌。

給寶寶戴圍嘴。圍嘴是寶寶的一種特別服飾,可以保護外衣不被弄髒,選擇圍嘴時儘量選擇柔軟的、吸水性強的棉製品。圍嘴也要經常換洗,保持清潔和乾燥。

不要常捏寶寶臉頰。在寶寶流口水的階段,跟寶寶嬉戲玩耍時不要總是捏寶寶兩邊胖乎乎的臉頰,那樣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加重寶寶流口水情況。

鍛鍊寶寶的吞咽能力。添加輔食時,媽媽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其吮吸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寶寶長牙以後,要想法設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比如給寶寶吃磨牙棒、雞蛋餅等固體食物。

寶寶蟲牙 / 嬰幼兒齲,奶瓶齲

儘管兒童乳牙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只是個過客,但其影響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並且乳牙本身對齲壞高度敏感。嬰幼兒時期的蛀牙常被稱為奶瓶齲或嬰幼兒齲。

「奶瓶齲」的主要症狀:

起初,主要在嬰兒上頜乳切牙的唇面齦緣處出現白堊色斑點或脫礦帶。

隨後隨著病情發展向旁邊蔓延,脫礦帶顏色加深,侵蝕鄰近的牙齒形成環狀齲面,齲面呈棕色。

最終發生牙冠折斷,只留下殘根。

隨著病變加重,嬰幼兒會感到牙齒劇烈疼痛、牙齦腫脹、流膿,引發牙髓炎、牙周膿腫等併發症。

「奶瓶齲」的原因:

嬰兒新萌的乳牙牙質薄,表面結構不成熟,礦化程度低,抗齲力差;

長期使用奶瓶餵養,使得嬰兒吮吸動作不活躍,瓶塞長時間貼合在嬰兒上頜乳前牙上,並波及旁邊的乳尖牙和乳磨牙;

長時間含奶瓶睡覺,睡眠中嬰兒唾液分泌減少,吞咽功能減弱,口腔的自潔能力下降,而牙齒長時間接觸奶或易產酸發酵的飲品中,糖分發酵產生酸,繁殖出大量細菌破壞嬰兒牙齒;

家長忽視了嬰兒乳牙護理的重要性,沒有對嬰兒的乳牙進行保護。

「奶瓶齲」的治療:

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奶瓶齲,需要立即到醫院進行治療。

一般來說,輕度奶瓶齲患牙會採用敷藥法治療,以塗藥方法治療,而中、重度齲患牙要先去盡腐壞的部分,填充空洞,同時進行敷藥治療。有條件的患兒可以進行修復治療,恢復牙體的外形,抑制齲齒發展。

「奶瓶齲」的預防:

進行科學餵養。正確地使用奶瓶餵養嬰兒,改掉嬰兒含著奶瓶入睡的壞習慣。如果嬰兒習慣含奶瓶入睡,應用白開水代替其他飲品。

控制奶瓶的使用時間。一般來說在 10-15 分鐘內最佳,尤其注意不能讓孩子夜晚叼著奶瓶。

合理嬰幼兒膳食。不給嬰幼兒攝入過多糖分,少給寶寶飲用飲料和果汁飲品,選擇適合寶寶體質的奶粉。

重視嬰幼兒口腔的清潔。2 歲以下的嬰兒在哺乳後可以喝白開水稀釋口腔奶液殘留。在睡前可以用紗布蘸上清水擦洗牙床和舌頭。2 歲以上的幼兒要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進食完要漱口。使用兒童專用的護牙劑、牙膏、牙刷。

使用牙線。學會使用牙線清潔乳牙的縫隙和鄰面,每天一次。

只喝白水。不要給嬰幼兒飲用除白開水、奶粉以外的含糖飲料。

增強幼兒體質。及時更新嬰幼兒飲食的成分結構,增強幼兒體質。

定期檢查。從第一顆乳牙萌出開始,定期帶幼兒到醫院做檢查,隔半年複查一次。

一歲半以上不使用奶瓶。對於一歲半以上的幼兒,停止使用奶瓶,改用杯子喝奶、喝水。

舌系帶過短 / 俗稱「大舌頭」

舌系帶,即孩子張開口翹起舌頭時在舌和口底之間的博條狀組織。正常的舌系帶能使舌頭靈活地伸出口外,並能舔到人中穴位處或上卷舔到上前牙。

如果舌系帶過短,主要表現為舌的正常活動受到限制,舌頭不能伸長到口外,或往上不能接觸上唇;舌前伸時,因舌系帶短拉著舌頭,使舌頭的背面有小的凹陷,嚴重者影響吮乳,影響語音清晰和學語。

為什麼發音不準不能斷定為「舌系帶過短」?

造成寶寶發音不準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先天性生理缺陷,比如先天性唇裂和顎裂、牙齒缺失或畸形、以及舌系帶過短等;

二是後天疾病所致,比如孩子小時候因神經系統疾病致使發聲器官運動不協調、因聽力受損等情況造成聽不準音而無法正確模仿、大腦發育障礙等都可能引起發音不準!

孩子的發音與聽覺功能、語言環境、智能發育、發音程度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一般在 4~8 周歲逐步完善。

「舌系帶過短」的判斷:

如果餵奶時發現嬰兒吃奶裹不住奶頭而出現漏奶的現象,就要考慮是不是舌系帶過短的可能。

舌頭不能自由地作前伸運動,勉強前伸時舌尖呈「W」形。多數人,包括一些醫生,就是依據這一條判斷舌系帶過短的。

舌尖上抬困難。怎麼樣才算是困難呢?其中有一個很簡單地判斷方法,就是寶寶在伸舌時,舌尖能否越過下唇(當然,能越過的也可能存在「W」形舌尖哦~)。

檢查舌系帶是否過短應該至少在寶寶 6 個月大以後,在 1 歲以上會更準確。

「舌系帶過短」的危害:

寶寶發舌顎音和捲舌音(如:l、r、s、z)受限,造成孩子說話不清或英語發音不準。

不但會造成語言障礙,也會引起其他諸如潰瘍及營養不良等病症。

寶寶舌頭不能正常活動,其吸吮能力便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吸奶無力,吸不到足夠奶水,致使自身營養不足。

還可導致牙列排列不齊和心理障礙。建議舌體嚴重活動受限者要及時進行手術矯治,創造良好的發音條件,並加強語言訓練,恢復寶寶的良好發音。

「舌系帶過短」的治療:

舌系帶過短的處理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舌系帶延長術」即可。  

那麼,什麼時候手術為宜呢?大多數專家認為最佳年齡為 4 周歲半到 5 周歲,因為寶寶在這個年齡段的舌系帶較薄,術中及術後的出血較少,傷口也易於癒合且不易留有疤痕;同時,寶寶能夠配合醫生手術,可以減少孩子本身的痛苦,而且對孩子以後的發音、認字都不會有影響。

鵝口瘡 / 口腔黏膜發紅,白斑

如果寶寶排斥吃飯,一進食、飲水就很痛苦,同時煩躁不安、不停啼哭,甚至伴有輕微發熱的情況,粑粑麻麻就要注意寶寶的口腔黏膜,看看有沒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就要考慮寶寶是否得了鵝口瘡。

「鵝口瘡」的名詞解釋:

鵝口瘡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多發於新生兒和2歲以內嬰幼兒。

「鵝口瘡」的症狀:

此病初起時,口腔黏膜充血和發紅,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樣、針尖大小的柔軟小斑點,不久即可相互融合為白色斑片,像奶凝塊一樣,可鋪滿整個口腔黏膜;

好發於頰、舌、軟顎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

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

「鵝口瘡」的原因:

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 6~7 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的預防:

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 10~15 分鐘。

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上皮珠 / 俗稱「馬牙」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 4~6 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

「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馬牙」的原因:

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這就是「馬牙」。

「馬牙」不是病,它是牙齒發生過程中伴發的現象,並不是人人都長,也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另外,「馬牙」並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狀以及內部結構都不像牙齒,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

「馬牙」的誤區:

寶寶長馬牙可以用針挑或用紗布擦嗎?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因為嬰幼兒口腔黏膜非常薄嫩,黏膜下血管豐富,而嬰兒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針挑和布擦損傷了口腔黏膜,而且局部繁殖的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中,發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發生敗血症,危及寶寶生命。

雙牙畸形 / 俗稱「融合牙」

雙牙畸形是指牙齒在發育時期,兩個正在發育的牙胚融合或結合為一體的牙齒發育形態異常,也就是寶寶兩顆牙長在一起的情況。

壓力發生的時間不同,造成的異常形態不同,或是因一個牙胚分裂為二,牙冠呈兩個牙的異常形態,這種形態為雙牙形態。

「融合牙」的原因:

牙齒在發育期間由於機械壓力因素的影響,使兩個正在發育的牙胚融合或結為一體的牙齒形態,可以是兩牙冠完全融合成一個較大的牙冠,也可以是兩個牙冠形態結合在一起。乳牙融合牙多見於下頜乳中切牙和乳側切牙,或乳側切牙與牙尖融合。

「融合牙」的應對:

乳牙融合牙對於乳牙列無任何影響,可不做處理,待乳恆牙替換時,融合牙有可能延緩牙根的生理性吸收,影響下方繼承恆牙的萌出,故應該定期複查,根據恆牙發育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乳牙融合牙常常會伴隨 一顆恆牙胚缺失的情況,缺失者多為側切牙牙胚。若兩顆繼承恆牙都存在的話,待恆牙萌出時間其間隙可能會不足,會造成恆牙列的擁擠,所以乳恆牙替換時應予觀察並做好預防性矯治。

另外,融合牙由於形態異常,或融合處呈溝狀、嵴狀,有礙美觀並容易發生齲病,故應早做窩溝封閉或光固化樹脂修復。

多牙少牙 / 多生牙、少生牙

正常情況下乳牙是 20 顆,恆牙除智齒外是 28 顆。少於這個數即是少牙,多於這個數即是多牙。少牙和多牙與遺傳有關,也與牙齒的發育有關,比如母親懷孕時生病,營養不良等。

多生牙

多牙可見於牙床的任何部位,但兩顆大門牙(上中切牙)之間的多生牙最為常見。多生牙一般是錐形的,比較小。

多出來的牙齒會影響上下牙正常的根尖窩交錯的咬合關係,還會影響牙齒之間的鄰接關係,造成牙齒的齲齒等疾病;

如果是兩顆上中切牙之間的多生牙,對美觀的影響使不言而喻的。所以,像這種多生牙的情況,一般是採取拔除的方式,只要確定它是多生牙,越早拔除越好。

少生牙

對於口腔中發現牙齒數目減少,最好拍X線片確定是萌出障礙還是先天缺失。

一種情況是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牙齒雖然發育形成了,但萌出障礙,這時候拍X線片就能看見牙槽骨中埋伏的牙齒。這種情況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少牙,需要請專科醫生檢查,考慮能否通過外科手術將這顆牙齒暴露,再通過正畸的方法把這顆牙齒牽引出來,因為牙齒長期埋伏在牙槽骨中有形成囊腫的風險。

另外,牙齒因擁擠而需要矯正的兒童在人群中佔比例很高,如果因為牙齒擁擠需要拔牙矯正,有可能會選擇拔除埋伏的牙齒。所有這些,都需要專科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涉及治療方案。

口腔中牙齒數目減少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先天缺失,這時候拍X線片發現牙槽骨中根本就沒有牙齒的蹤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少牙。

這時候如果有較大的牙間隙或咬合關係紊亂,可能就需要通過正畸、修復等手段來治療了。這必須向專科醫生諮詢,根據具體情況來定治療和修復的方案。如果缺牙對咬合關係、美觀等都無明顯影響,並不一定要處理。

口腔中牙齒數目減少時,很多時候會有一顆乳牙因為繼承恆牙的缺失或萌出障礙而滯留,因而不容易被發現,這時候需要鑑別乳牙與恆牙的能力。對於乳牙滯留的情況,需要考慮是否要即刻拔除乳牙,遇到這種情況也需要請專科醫生檢查,設計治療方案。

瘻管 / 牙齦膿包

小朋友牙齦上會起膿包,在臨床上我們把這個膿包稱之為「瘻管」,這是牙根周圍組織存在炎症的可靠指標。

「瘻管」的原因:

簡單來說疾病的發展過程就是:齲齒 — 牙髓炎症 — 根尖炎症。

由於乳牙的牙槽骨疏鬆,血運豐富,骨皮質薄,牙根周圍組織感染迅速到達骨膜下並穿破牙齦,最終形成膿包。

而小朋友的根尖炎症一般都是由於齲齒發展而來,發展緩慢,牙髓逐漸壞死,加上乳牙牙髓的神經系統結構不完善,對各種感覺反應不靈敏,小朋友一般無牙齒疼痛等不適表現。

「瘻管」的危害:

因為乳牙可以被替換,本身就存在生理性吸收,根尖炎症可刺激牙根引起病理性吸收,如果兩者疊加,牙根吸收速度加快,會使治療困難。最終失敗的治療將導致患牙的拔除,乳牙早失。

正常情況下,乳牙根的下方是繼發恆牙胚,乳牙根尖的病變可侵犯恆牙胚周圍的骨板,甚至影響恆牙胚的發育。

「瘻管」的治療:

如果家長發現小朋友的牙齦上長了「膿包」,請一定要帶小朋友找牙醫進行牙齒根管治療,以免影響下面恆牙的發育甚至引起感染。

另外,有媽媽自行用牙籤戳破膿包,放了點消炎藥在傷口上,膿包暫時消失了。但短暫的消失並不代表治癒,治標不治本,更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舌面問題 / 地圖舌、裂紋舌

寶寶舌頭上有一塊沒有舌苔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一般是「地圖舌」的表現,是一種舌部淺層的慢性炎症,常常發生在舌尖、舌緣及舌背部,乳頭剝脫區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紅色斑塊,外圍是白色或黃白色弧形邊緣,且微微隆起,多個紅斑的擴大融合損害區呈邊緣清楚的地圖狀,故稱作「地圖舌」。

這是 4~5 歲幼童比較常見的一種口腔疾患,多發於體質虛弱的兒童,病程可長達數年。本病有自限性,有隔緩解期,舌黏膜表面能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症狀或繼發性感染可以不做處理。

寶寶舌面上有很多溝裂是否正常,需要處理嗎?

寶寶舌面上有很多溝裂屬於溝紋舌,又稱「裂紋舌」,是指舌面上出現深淺不一、長短不等的縱向裂紋。

出現溝紋舌的寶寶一般沒有什麼不適表現,舌體柔軟、運動自如、味覺正常存在。但如果舌體溝裂較深,其內會因存留食物殘渣而引起微生物滋生,容易繼發感染,出現輕度刺痛。

目前,出現溝紋舌的原因不明,多認為是一種先天性的發育畸形,也有人認為和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溝紋舌一般不需要治療,但出現溝紋舌的寶寶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腔感染。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河馬牙醫_Mkmw)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張志願院士:口腔疾病應以預防為主
    新華網上海8月23日電(劉丫)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志願是我國第二個口腔醫學領域的院士,他為我國口腔頜面外科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張志願參加了「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座」之「行為評估與健康幹預」 講座,給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口腔疾病課。
  • 學會這4點,正確維護口腔衛生,預防口腔疾病!
    審閱者: 信義(北京大學口腔醫院) 我們從小就知道,每天都要刷牙,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是在「假裝刷牙」,如何正確而有效地口腔衛生維護,你都了解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 一、什麼叫口腔衛生維護?
  • 兒童常見口腔疾病與正確預防
    兒童期是蛀牙齲齒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很多兒童喜歡吃甜食,而且沒有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一系列口腔疾病就會產生,影響兒童營養吸收及身體正常發育,還會影響頜面部的正常發育,發生疼痛時也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因此,口腔疾病須從小開始預防。
  • 孕期口腔疾病不容忽視,準媽媽做好口腔護理很重要
    那麼當孕婦面對棘手的口腔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女性懷孕後機體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體現在體內激素變化、身體免疫力降低以及對營養物質需求的改變,如進食次數增加,偏愛酸甜飲食。若不注意口腔衛生,容易使孕婦多發齲齒、牙周病和牙齦炎等口腔疾病。
  • 預防口腔疾病,這些知識要了解!
    紅網時刻7月22日訊(通訊員 費點)口腔疾病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健康問題之一,全球絕大部分的成年人以及近九成的兒童都或多或少地被口腔疾病所困擾。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口腔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學會聰明地愛護牙齒、保護口腔,定期光顧牙醫,不但能遠離牙醫手中那惱人的鑽頭呲呲聲,還能輕易省去一大筆口腔健康的經費開支 !根據我國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的口腔疾病發病率在90%以上,但是目前口腔疾病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仍十分普遍。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老病號」——補牙、拔牙、鑲牙、洗牙…反覆就診,苦不堪言。
  • 預防孩子蛀牙,刷牙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情
    孩子愛吃甜食是天性,但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在小孩吃完甜食後要及時漱口,做好口腔清潔,導致現在小孩的患齲率不斷上升!當然了這裡要強調一下,吃糖不是直接導致孩子蛀牙的原因,而且食用後沒有做好口腔清潔導致的!但即便如此,糖還是儘量少攝入的,特別是夜間。
  • 口腔預防保健從嬰幼兒開始
    加強口腔預防保健,可以有效預防嬰幼兒齲齒(「蟲牙」)、牙齦炎、口腔黏膜病、口腔頜面部畸形等口腔問題的發生。那麼,嬰幼兒時期應關注哪些問題呢?  嬰幼兒還沒長牙時,不用清潔口腔?  寶寶出生後,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衛生。出牙之前,在哺乳後和睡前,家長用手指纏上消毒紗布輕輕擦洗口腔黏膜,進餐後給寶寶餵一些溫開水以清潔口腔。  哪些孩子要剪舌系帶?
  • 口腔疾病晚治花銷增10倍 創新牙病保險重在預防
    第2頁:不注重口腔疾病預防 花銷就要提升十倍 第3頁:口腔疾病治療越晚費用越高  韓亮:口腔疾病是多發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把口腔疾病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它兩項為腫瘤和心腦血管病)。口腔疾病中發病率很高的是齲病和牙周病,會導致牙齒鬆動和脫落,以前說「老掉牙」,老年人掉牙,不是到了一定年齡,牙齒應該掉,而是牙周病發展到那個階段了,如果牙周組織健康,老年人不會掉牙的。
  • 關注兒童健康成長,預防疾病發生
    家長群裡也每天都是焦慮的媽媽在詢問,一到冬天孩子就容易生病,到底該怎麼預防呢?冬季如何提高免疫力讓孩子少生病呢?01、孩子做個水寶寶冬季寒冷乾燥,孩子皮膚中的水分散失較多,皮膚容易出現乾裂。所以一定要讓小朋友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熱水,早晚用溫水洗手和臉,再適當塗點護膚霜保溼。
  • 年紀大了,口腔容易出現這4種問題,提前預防或能少吃苦頭
    上了年紀的人,某些疾病患病率會增高,如果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措施,重視口腔的護理,會發現牙齒,牙齦功能保持正常,不容易出現炎症或者其他病變影響正常生活。很多人牙口不好,吃東西會受到影響,甚至經常牙齒疼痛,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來保護口腔,降低疾病的患病率。
  • 第27個全國愛牙日:定期口腔檢查 遠離口腔疾病
    比如說齲病,我們說牙齒最外一層叫做牙釉質,牙釉質非常堅硬,是人體中最堅硬的組織,當它發生齲齒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感覺,特別是早期幾乎沒感覺,只有發生到中間那一層牙本質層,因為上面有很多微細小管,能夠把外界刺激傳達到牙神經上,這時候人可能有些不舒服的感覺,只有接近到牙神經、牙齦發炎的時候才會出現劇烈疼痛。很多人都是到這個階段才想起去醫院看口腔。
  • 做好寶寶的第一任牙醫!這些口腔護理知識,爸媽一定要知道
    其實,寶寶的口腔黏膜很嬌嫩,用紗布擦拭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口腔黏膜損傷,而這種損傷還是肉眼難以看見的。寶寶口腔黏膜遭到破壞,黴菌、細菌就會趁機而入大量滋生,這就容易讓孩子惹上黴菌性口腔炎這類疾病。注意,在給寶寶清潔口腔前,一定要用流動的水和洗手液清潔好雙手哦~清潔口腔時,先用棉籤蘸點溫開水或淡鹽水擦拭寶寶兩頰部和齒齦外面,然後擦拭齒齦內面和舌頭。如果寶寶不願張嘴配合,大家可以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將寶寶兩頰捏住,這樣寶寶就張嘴啦~請注意,給寶寶擦拭口腔的物品一定要保持乾淨衛生,已經消毒過的物品不要弄髒造成二次汙染。
  • 孕期容易出現哪些口腔疾病? 怎樣防止牙痛?
    孕婦在懷孕之後身體會發生很大的改變,身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都會下降,孕期也是口腔疾病的高發時期。
  • 冬季容易引發這些口腔疾病!4招保養口齒健康
    牙齦出血等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容易引發這些併發症 1、心血管疾病 口腔疾病產生的細菌進入到血液當中 3、糖尿病 口腔疾病引起的細胞因子具有破壞性,不利於人體健康,例如:過多的細胞因子會破壞胰島腺,減少人體必要胰島素的分泌量,容易引起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可以說,高血壓、糖尿病是口腔疾病的併發症,因此想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要注意口腔護理。
  • 家長如何讓孩子遠離肺炎?這些行為要做好,早預防
    注意日常衛生:孩子肺炎感染的途徑與飛沫傳播有莫大的關係,尤其在肺炎高發期,孩子若是接觸了患有肺炎患者的唾沫,就很有可能誘發疾病。所以在肺炎高發的期間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帶好口罩,儘量不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出現,注意做好孩子的衛生才是避免肺炎發病的關鍵。
  • 冬季孩子容易生病,一定要做好這兩件事
    到了冬季之後,很多孩子都會生病。即使父母照顧得再小心,也難免可能會出現孩子感冒發燒的情況。這是跟孩子自身的抵抗力差有關,等到孩子再大一些,自然會好的多。不過馬上冬天就要來了,想讓自己的寶寶健康的度過這個冬季,父母一定要做好這兩件事。老是捂住胃部孩子胃部不舒服,就會做出捂住胃部動作,此時他是想用這個動作來緩解疼痛。
  • 中國康復醫學會丨兒童如何做好口腔衛生
    新冠肺炎疫情經過全國人民凝心聚力,眾志成城攜手抗擊,已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但全球疫情情況趨於嚴峻,要打贏這場防疫狙擊戰仍需努力。口腔頜面部處於消化道與呼吸道的起端,通過口腔和鼻腔與外界相通,容易遭受病毒侵襲,特殊時期對孩子們進行科學的口腔健康護理是做好居家防疫的重中之重。
  • 高齡產婦預防早產一定要做好這些,孕媽建議一看
    但是由於身體狀況有所下降,高齡產婦在懷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意外情況,早產就是其中一種,因此,對於高齡產婦來說,在懷孕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預防,才有利於自身和胎兒的安全,以下幾點一定要做好。高齡產婦預防早產一定要做好這些
  • 這些口腔疾病,居然「偏愛」女性
    正是由於不同性別的生活習慣和生理特點存在差異,與之相關的疾病在不同性別個體的發生情況也有所不同。口腔疾病種類繁多,其中有3類疾病常常困擾女性。那麼這些口腔疾病為何如此偏愛「女性」?我們又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些疾病呢?一、牙齒問題主要表現為蛀牙和牙齒酸蝕症。
  • 春夏交替容易高發三種疾病 請儘早預防
    那麼春夏交替之際要注意什麼呢?春夏交替之際容易高發3種疾病一、感冒春夏交替之際很容易發生風熱感冒,祖國醫學認為,這種疾病是因為身體受到了風熱之邪的侵犯,致使肺氣失和導致的。一旦患上此病,會出現頭脹痛、發熱嚴重,咽喉腫痛、鼻塞、出現黃色鼻涕等等。如果身體比較差,免疫力不夠強的話,感冒就會很容易反覆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