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話匣妹要帶大家走近一位
上海市民都熟悉的「老夥計」!
——上海地鐵1號線
它是上海的第一條地鐵
圓了上海人近半個世紀的「地鐵夢」
1993年建成通車後
它猶如一條巨龍不斷延伸
1997年一號線延伸至莘莊
這個外環線以外的偏遠小鎮
從此邁入發展的快車道
不過,你真的熟悉這位「老夥計」嗎?
你知道剛剛通車時沿線還有養豬場嗎?
你知道一號線最初只作觀光用途嗎?
你知道它差點止步於錦江樂園嗎?
話匣妹專門拍攝了一支vlog!
邊逛邊聊,走起!
20多年前一號線周邊沿線風景是什麼樣的?
話匣妹找到了「最有資格」
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鏘鏘鏘 \(^o^)/
——上海地鐵第一代老司機 沈世昉
1993年,1號線南段開通試運行,從徐家匯站至錦江樂園站僅有5站,供市民觀光遊覽。這一年,沈世昉坐進駕駛室,和其他3位搭檔輪流上崗,上海首批地鐵司機啟程了!
首批4名地鐵列車司機在1號線通車當天合影,左一為沈世昉
沈世昉說,當年在駕駛室聽到身後的車廂裡乘客議論紛紛,都在討論這輛行進中的「大傢伙」。一到站,乘客們紛紛湧到司機室門外,「我感覺我有點像動物園的動物,大家都圍過來看司機在做什麼?畢竟是上海的第一條線。」
「剛開通的時候車很少,15分鐘到20分鐘一班。也沒什麼客流,平峰的時段每個人可以找一個長凳躺下。」
沈世昉駕駛ing
1997年,一號線南延伸段開通,回憶起當年開往莘莊這一路的景色,沈世昉用了兩個字概括,就是「農村」。
沒有高樓,只有農田、工地,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滬閔路對面還有一個養豬場。在梅隴基地培訓時,總是能聽到豬群的叫聲......
20多年前的莘莊確確實實全是農田,這裡是上海的一個蔬菜基地。閔行區原區委書記黃富榮說,當年莘莊的交通很差、事故很多,路面坑坑窪窪。老閔行離開莘莊14公裡左右,中間只有一條滬閔路是通的。大量的工人上班怎麼辦?只能每天早晨用上百輛大客車接送。
黃富榮接受採訪,憶莘莊往事
交通不方便,許多優秀人才也就不願來莘莊。於是,當地鐵一號線來到錦江樂園後,閔行區提出自籌部分資金,把地鐵延伸到莘莊。黃富榮說:「 當時為了爭取市裡的支持,動拆遷和土地的路基全都由閔行區負責。市里舖軌道花了三個億左右,閔行區花了兩億不到。」
「也有人說地鐵開到莘莊將來沒有人乘的,我開始也擔心。地鐵開通以後的第一個禮拜,我天天早晨到地鐵站去看,每天要站一個多小時點人頭,第一第二天比較少,兩三百人,後來越來越多,第七天的時候已經超過1000人。 」黃富榮回憶道。
地鐵通車猶如一聲春雷,喚醒了莘莊地鐵站周邊蟄伏的土地。居民從各地聚集而來,學校、圖書館、城市劇院和大型購物中心拔地而起。如今,莘莊已從一片農田變為擁有約30萬常住人口、財政收入超60億元的上海城市副中心。
今年的莘莊商務區
今年78歲的張佩娟2003年從徐家匯搬到莘莊春申萬科小區,她感到十五年間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看病可以去閔行區華東醫院分院,買東西到莘莊龍之夢,看戲還有城市劇場。更多的時候就在街道的鄰裡中心,聊聊天、唱唱歌。
除了宜居,還要宜業。莘天置業機電設計師董棟住在大華地區,每天花45分鐘坐7號線換乘1號線來到莘莊上班。莘莊給他的感覺,就是一個「新」字,新小區、新馬路,還有各種新建的項目。
他正參與建設的莘莊地鐵上蓋項目,未來將打造一座集商業、住宅、辦公、休閒於一體的「空中之城」。
四個月前剛剛擔任一號線司機的張志偉說,現在每天早晨從莘莊站出發,等待他的都是一大片黑壓壓的人頭。「每天能帶著這麼多乘客,白天送他們去上班,晚上再把他們接回來,挺有成就感的。開往莘莊的路上,可以看到好多正在建造的樓盤,越來越高、越來越多。」
最新一批地鐵司機之一張志偉
司機室窗外的農田農舍
早已變成高樓林立
而不變的是這輛列車
帶給城市的希望
承載過往、接軌未來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