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用品是現今全球社會使用範圍最廣的消費品。在中國,一次性用品的消耗量更是位居世界首位。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一次性用品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餐飲行業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大,不僅事關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而且關係到餐飲行業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責任,並與國家倡導的「低碳環保」理念等密切相關。
為了解消費者對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傾向及認識態度,中國烹飪協會近期對一次性餐具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從5月21日發布的調查結果來看,一次性餐具在我國餐飲行業被廣泛使用,這背後反映出的是消費者對餐飲業衛生的不信任,而要真正做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或者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次性餐具在餐飲行業被廣泛使用
中國烹飪協會所做的網絡問卷顯示,在餐館就餐時,消費者「經常用到」和「偶爾用到」一次性餐具的比例超過80%,而且「經常用到」的比例還略高於「偶爾用到」,「從來不用」的消費者僅佔2.83%。調查充分顯示,從目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來看,一次性餐具在餐館被廣泛使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外出就餐的機會大大增加。調查顯示,一周(以7天記)平均在外就餐(早中晚三餐)次數在5~9次的達到45.88%,10~14次的達到35.73%,更有9.21%的受訪者一周平均在外就餐次數超過了15次,在外就餐不足5次的僅佔9.18%。結合受訪者年齡層次,主要以70後、80後為主,這兩個年齡層消費意識比較超前,社會交際頻繁,外出就餐意願比較強烈,因此外出就餐相對頻繁。
調查中,對於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僅有不足15%的受訪者能做到「堅決不用」,大部分受訪者(比例高達78.38%)只是表示「無法保證完全不使用,但為了環保,以後減少使用」,更有7.09%的受訪者認為一次性餐具「用著方便,扔著瀟灑」,先用著再說。
調查說明,當前對於一次性用品,特別是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從根本上來看,是當前的一種消費習慣,更多地受社會消費風氣和社會消費理念的影響。要真正做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或者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一種節約、低碳的社會大環境。
小小一雙筷子,反映出消費者對餐館衛生的不信任
調查顯示,儘管一次性餐具方便快捷,攜帶方便,但是影響消費者在餐飲消費中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最主要原因是餐飲服務細節問題。一方面有超過25%的受訪者認為「對餐館衛生不放心,覺得一次性餐具相對衛生」,另一方面,更多的受訪者(比例高達42.94%)認為「餐館只提供一次性筷子,沒得選擇」。問卷所反映出的這兩方面的問題,反映了消費者與餐飲企業之間在信息溝通上的怪圈。一方面消費者對餐館衛生信息不信任;另一方面,餐飲企業不從正面引導消費者認識到自身餐館的衛生狀況,而是採取曲線路徑,為避免食品安全糾紛,只提供一次性餐具,打消消費者的疑慮。
在問到「哪種情況下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時,有62.41%的受訪者認為,「在正規餐館酒樓用餐時」。這說明消費者對正規餐館酒樓的衛生安全相對放心,只要餐飲企業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真正嚴格控制餐具清洗消毒和衛生安全,讓消費者認可餐飲企業的衛生安全,消費者是可以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放心使用餐館酒樓提供的消毒餐具。
另外,有接近25%的消費者認為「在就餐打包時」也是可以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的。這需要餐飲企業和消費者雙方面共同努力,餐飲企業不能單純追求菜品的銷售,應更多地擔負起宣傳節約環保的任務,在餐飲消費過程中鼓勵和引導消費者用餐時「量力而行」;消費者應該從觀念上樹立更加健康環保的消費習慣,從而減少外出就餐過程中「吃不了兜著走」的情況。
調查顯示,小吃店小飯館由於進入門檻低,監管難度大,衛生安全隱患較多,因此,很少有受訪者(僅有5.53%)能做到在小吃店小飯館用餐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外賣送餐能滿足繁忙工作中人們就餐的需要,帶來了很多便利和快捷,外賣送餐中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也非常頻繁。
「誰使用、誰付費」,逐步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不久前媒體披露的「我國一次性餐盒合格率不到一半」的報告,雖未得到國家權威部門的證實,但在社會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根據調查,一些受訪者在指責相關部門監管不力(比例約26.37%)和餐具生產企業惟利是圖(比例約25.04%)的同時,更多的受訪者(比例接近40%)選擇「以後自己多注意,儘量不使用這類產品」。對於這個報告也有接近10%的受訪者感到吃驚和懷疑。目前消費者對一次性餐具的合格率與安全性依然存在疑慮和擔憂,惟一能做的只能是減少使用甚至不使用。
對於如何解決一次性餐具的衛生安全問題,受訪者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對一次性餐具生產加工、流通環節加強監管,提高一次性餐具的合格率和安全性」,同時加大「對不提供消毒餐具,使用不合格一次性餐具的餐飲企業進行處罰」。
僅有不超過10%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採取「政府對一次性餐具使用企業提供補貼,將企業的一次性餐具的進貨和回收渠道納入規範化管理」的舉措。總體來看,消費者比較認可對一次性餐具採取從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管,從而保證一次性餐具的合格與安全。
對於如何踐行低碳環保理念,從受訪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目前階段承諾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有22.31%的受訪者希望能從技術層面,「提高一次性餐具生產的環保和技術標準,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也有19.72%的受訪者贊同「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對一次性餐具進行收費,從而逐步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相關連結
我國一次性餐具使用歷史
1984年我國生產了第一批發泡塑料餐具,1986年開始在中國鐵路使用,由於對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1995年起全面禁止在鐵路車站的使用。1999年1月,原國家經貿委6號令《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國範圍內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同年《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頒布實施。2005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再次將一次性發泡餐具列入淘汰類產品。從2008年1月1日起,國家開始對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製品生產企業實行QS生產許可制度,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國家標準《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代替《一次性可降解餐飲具通用技術條件》,進一步規範了塑料一次性餐飲具的生產及使用。截至2010年2月底,全國獲得各種一次性塑料餐具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已有1000多家,一次性紙質餐具企業180多家。目前,全國各種一次性餐飲具如杯、盤、盒、碗等的年產能達到500多億隻,而一次性塑料餐盒的需求約為150億隻,其中90%以上為塑料餐盒。
教你辨別真假環保餐盒
真環保餐盒有哪些特徵:
1.產品顏色、質地均勻,手感好,強度高;
2.盛冷熱食品時沒有異味散發;
3.易於回收和利用或環境降解;
4.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達到國家食品衛生標準;
假環保餐盒有哪些特徵?
1.手摸軟綿綿,一搓就掉粉,使勁一撕就破裂,聞刺鼻又嗆眼;
2.較合格產品重,價格便宜,如普通米飯盒在15g以上,價格一般在0.12元以下;
3.產品表面有「降解餐盒」、「環保餐盒」、「城市環保」等字樣,其實並不一定是環保餐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