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立秋將至,「6月秋趕死牛,7月秋慢悠悠」啥意思?6月立秋好嗎?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在三伏中又分為頭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是最熱的一段時間。如今中伏已經到了有一段時間了,馬上就要進入8月份了。在8月初就要迎來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了。
這對於農民來說,是一個非常關注的節氣,從民間不少關於立秋的農諺就看得出來,古人對於立秋節氣的研究很深入。立秋節氣到了,那俗語「六月秋趕死牛,七月秋慢悠悠」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立秋是24節氣中第十三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35°就迎來了立秋節氣。其時間節點在每年公曆的8月7—9日交節。而今年的立秋則是在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日,也就是下周的星期五就要立秋了。不過立秋節氣到了,並不意味著秋天來了,就算是立秋了酷熱也不會結束,民間還有「秋後一伏,熱死老牛」的說法,意思是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如果出現秋老虎天氣,那酷熱時間還會延長。
不過,雖然立秋在公曆的時間比較固定,但是在農曆的時間卻是波動很大的,有些年份是在農曆六月份就立秋了,有些年份就要農曆七月份才立秋。今年因為多了一個閏四月,所以是農曆六月份立秋。而農諺「六月秋趕死牛,七月秋慢悠悠」的意思是說,如果在農曆六月份立秋,那農作物的成熟就會提前,農民就會非常的忙碌。而如果在農曆七月份才立秋,那糧食成熟就會延遲了,農民就可以「慢悠悠」的收割糧食了。這話有沒有道理呢?
在古代的時候,農民耕種農作物都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的,現在農村有些老人也是如此,在什麼節氣就種植什麼農作物,比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頭伏蘿,二伏菜」等等,因此對於節氣是十分關注的。而如果農曆六月份就立秋了,那就表示秋季也會來得早,而農作物的成熟就會提前,這樣的話生長周期也就縮短了。像南方立秋前正是「雙搶」的關鍵時期,既要搶收又要搶種,收割了以後就要馬上用水牛耕田了,就是為了不耽誤農時,讓晚稻有足夠的生長期,因此就有了「趕死牛」的說法。如今是機械化了,自然不用像過去那麼辛苦了。
但是如果是在農曆的七月份立秋,那就意味著來得晚,而農作物就有足夠的生長周期,農民在收割了早稻以後,不用馬上就耕田插秧了。因為即便是晚幾天插秧,後面的晚稻生長周期有保障,莊稼有足夠的時間來成熟,因此農民就可以慢悠悠的趕著牛車收莊稼、耕田。
古人的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有道理的。別看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相差也就是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對於莊稼來說有著「秋到莊稼老」的說法,立秋到了莊稼就馬上要成熟了,是不等人的。因此要想產量高,就必須要及時播種和收割,保證有足夠的生長周期才行。尤其是在過去,種植技術落後,糧食產量低。
在有些地方關於立秋,甚至還有「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農諺,當然這個就有點誇張了。立秋早了,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短,農民農活重,所以就有此一說了。但是,農作物的收成好不好,不光是看立秋,還和種植技術息息相關。就算是生長周期短了,但是如果管理得當,一樣可以大豐收。大家說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