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評家簡介:
雷海基,江西進賢人,軍旅詩人,著名詩詞評論家,榮獲全國第七屆華夏詩詞獎優秀論文獎,多次參加全國中華詩詞研討會、海峽兩岸中華詩詞論壇、中華軍旅詩詞研討會等會議發言。著有《詩詞快速入門指導》《古今名家論詩詞語錄》《好詩創作談--雷海基詩論文選》。
雷海基點評塗運橋詩詞
(本期點評作品見《滿庭芳苑》塗運橋詩詞選(1)
——錦繡峰前相望久,原來心在白雲端)
疫情日報
灑淚一何哀,更驚通報簿。
死亡聞又添,總是難堪數。
評:詩從疫情通報數字下筆,以小見大,切入生活,親近讀者,比較那些大而空的同題材詩作更具可讀性。又在死亡數字上用力,易發聲,更感人。將淚,哀,驚,死,難等表達哀傷的詞語組成一首短作,字雖少,情卻重,意尤深。仄聲韻更添沉重感。
封閉小區
嚴控不知春,測量及自身。
君看窗外柳,空羨小區人。
評:封閉小區也是抗疫戰的一部分,詩從這個具體事例反映抗疫戰的廣泛性,人們居家封閉的自覺性,也能揭示取得最後勝利的原因,在於舉國一致,同心同德。詩用春、柳作為參照物,美景雖在眼前而能自禁,不出門欣賞,既反映了封閉生活的特點與無奈,又無意間彰顯民眾的自覺性,紀律性。
聞蜀客至,自豐城筆會提前返漢,寄偉明、啟宇、仁德、盛元、東遨、蜇堪諸先生
風塵萬裡送餘霞,只為江梅落在家。
劍氣沾身春捲袖,鶴樓擲筆鼓傳花。
尋芳不覺東湖盡,倚閣猶思蜀道斜。
何日前賢肩並立,草堂相望一天涯。
評:題目為詩做了很好的鋪墊,介紹了寫詩的背景,利於讀者理解詩的敘述描寫,領會所傳遞的情感。作者家居武漢在豐城與會,得知四川友人到了武漢,便提前離開豐城返回武漢,與四川友人相聚。故詩中出現了蜀地、武漢多個名勝景點,借這些名勝發意,表達朋友間深厚的情誼。結尾兩句是高潮,不僅急著返回武漢相聚,更期待在成都同遊杜甫草堂,一吐胸懷。如果沒有題目的這些交待,怕是讀不懂。可見,作者善命題。
大境門抒懷
人在沙場箭在弦,山關高聳勢連天。
草原萬裡風刀卷,鼓角一聲肝膽懸。
烽火漸籠南海月,陣雲還擁宋庭煙。
莫言備戰無須慮,國少英雄怎靖邊?
評:此作勝在氣勢雄渾,起句用兩個「在」字,有盤馬彎弓待發之態,次句以「高聳勢連天」造噴發之勢。加「萬裡」對「一聲」,用極端數字對比,而完成波瀾壯闊之勢。再加結句之問,全詩氣勢豪雄,催人奮起。塗先生作為一名警官,軍旅詩人,內養襟抱學識,外修雄健筆法,詩詞多顯豪氣,其豪邁詩風此作可見一斑。
南沙感懷
踏浪南沙欲斬鯨,海深無語賴誰營?
長空鷹擊列強夢,群島旗揚華夏聲。
歌舞臺前金萬兩,國徽肩上月三更。
守疆固土男兒志,撫劍時聞風雨鳴。
評:首聯以問起,既有氣勢,又總領全篇,家國依賴誰來捍衛?作者自問自答,如杜甫《蜀相》筆法,「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作者在詩的結尾處表示:守疆固土是每一個男兒的志向,自己也不例外,每時每刻都關注時勢,持槍待命。作者的這一心聲借南沙而發,有立足的舞臺,情抒之自然。比那些憑空之作更有可讀性。
與景秀、泉名、艾詩人諸兄同登武漢東湖行吟閣有感
傾盡東湖酒一杯,凌空俯首出塵埃。
若非澤畔行吟久,那得民情入眼來。
滾滾龍舟雲際舞,瀟瀟風雨閣邊回。
兩三君子狂歌縱,直把江山信筆裁。
評:詩道出了與好友同遊的極其自在,乃至放縱的心情。縱情到傾盡酒杯,凌空出塵,雲際舞,閣邊回。狂放到高歌縱意,用筆剪裁萬裡江山。好友好到真性畢露,行色不拘,任意而為,縱情而歌的境界。有李太白風韻。
玉樹地震全國哀悼日感賦
九州淚漫曬經臺,玉樹凋傷萬戶哀。
落日高原旗半降,格桑結古寺齊開。
三江源起通天去,四海情關送炭來。
莫問廢墟緣底事,故園重建夢猶回。
評:此作的最精彩處在結尾:莫問廢墟,夢想重建。不僅為傷亡者哀,為救災者贊,更放眼未來,用未來的美好安慰災民,鼓勵大眾。寫哀傷之事,情感亦積極高昂,相比較那些僅止於哀傷或讚頌之作,格調更勝一籌。
漁家傲油菜花地採風
碧野藍天蜂蝶舞,春風漫捲黃金縷。曲徑深深逢老嫗。傳笑語,兒孫飛向高樓住。 不入群芳無所慮,甘為農戶添財富。調味佳餚香遠譽。聞鑼鼓,誰家今又新娘娶?
評:依採風時間順序寫,猶如一篇遊記散文,卻又有詩韻。先寫碧藍天,再寫黃金地,接著地裡的老者,少兒,最後歸於鑼鼓聲,以問作結:誰家娶新娘?有景色優美,還有空氣芬香,更有人家歡樂。詩美,生活更美,詩人的心靈亦美。美的心靈方能發現、體味生活中的美。
臨江仙夜巡
風雨如磐何所懼?戎衣立盡餘寒。英雄埋骨有青山。榮名身外事,心繫萬民間。 醉裡豪言君莫笑,前途道道重關。戰歌聲裡月初殘。壯懷時刻在,夜夜國門邊。
評:起句既有氣勢,又是點題,為全詩的總領。接下來講無所畏懼的理由和行為表現。理由是心繫萬民,表現是人立寒風,骨埋青山,步穿重關,夜守國門。情景相融,流利好讀。
江城子寄遠
少年壯志逐雲飛。舉金杯,對斜暉。如畫江山,何處不芳菲?投筆請纓邊塞外,揮利劍,展英姿。 軍旗獵獵馬奔馳。過伊犁,柳林低。大漠風煙,無悔故園辭。為保金甌長永固,凝眾志,護疆西。
評:這是主觀營造意境之作。通過描繪遠景抒寄豪情壯志的,這些遠景並非眼前所見,而是意識所及,摘取與抒發保家衛國有關的景點。如,邊塞,利劍,軍旗,奔馬,伊犁,大漠,柳林,故園,金甌,疆西。寄遠,是站立在家中遠望,借望遠方景色抒發情感。其手法有如嶽飛《滿江紅》憑欄遠眺中原大地,辛棄疾登北固亭北望中原,抒發收復被金遼佔領的失地的豪情壯志。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
主編:蔡大營(若水人生)
編委:王建勤 盧曉良 張愛芹 張培義 周致俊 周維 高慶森 韓新 蔡大營
本期組稿:蔡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