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試下來,有人歡喜有人憂,正確的答案幾乎是唯一的,而錯誤的答案卻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老師們很驚訝孩子們小小的腦袋中哪來的那麼多奇思異想,「創造性」的答案層出不窮。許多家長大概還不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孩子很委屈地說:我自己也很努力了,可還是學不好,考不好,該怨誰?
是啊,一樣的學校,一樣的教師,一樣的教材,為什麼別人就能學得很好,我卻這麼差呢?
學習是一種習慣,養成好習慣,能夠舉重若輕,能夠順其自然,沒有好習慣,在學習中就會舉步維艱,就會難遂人意。所有科目,所有知識,就能力運用來說,不外乎「概念——判斷——推理」這麼一個過程。優生全過程順當,差生首先差在概念上。
對於一個概念,從認知到運用,基本上符合「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這樣一個規律。有位名師說過一句話:「錯誤的知識比沒有知識更可怕」,就是指在認知過程中的錯誤的可怕程度。
高考,名句默寫要考5—6分,在不少人認為,這簡直如同考小學生一般,不就是個背誦嗎?感覺是個送分題,背一下就行了,沒什麼難度。可事實卻不是這樣,某校秋季開學的一次考試,學生的答卷就讓教師們哭笑不得。
是教師們檢點不夠,有了疏忽嗎?每周兩個早自習專門背誦語文,而需要背誦的課文,整個高中階段只有五篇散文,九首詩歌。當然,除了這兩個早自習外,還有其他不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用來背誦記憶。語文老師幾乎每天都在檢查默寫背誦。
是學生們不喜歡背誦,沒有足夠的背誦能力嗎?老實說,沒有多少學生會主動喜歡學任何一門功課的,但在學校和家長的齊抓共管下,學生們也早已經養成了言聽計從的習慣,所有的作業都是作業,都得完成。至於背誦的能力,且不說這種任務是教材的規定,高考的要求。就說這個標準,那是多少年來多少專家在教學實踐中制定的,肯定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再說,有不少學生是能夠準確記憶,正確運用的。
看上去考查的是知識,有人不在乎地說,不就五、六分嘛,全丟了又怎樣?假如真有一個學生在這個題上得了零分,那麼,他能夠考上大學的可能太低了。因為,這道看似考查知識的題目,其實考查的是能力——真正的認知能力。
在各種能力中,認知能力,即辨識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認知能力,顧名思義,就是認識,不會混淆;知道,不會用錯。單純地記憶古文,意義並不是很大,本身不值五、六分。可這道題考查的是認知能力,可以反映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知識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
學生為什麼錯誤?一定是其認知能力不達,能力不達,皆因學習習慣太差。
有的老師很不滿意默寫太差的同學,以「死命令」的方式要求學生努力背誦,可效果往往不佳。能夠準確背誦的同學和背誦太差的同學,在認知的先天能力上沒有太大的差距,差距主要在學習實踐中形成。
比如往柜子裡放衣服,有人習慣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按類別分得清清楚楚地放進去,不僅柜子裡整潔,而且尋找時方便。可有的人揉成團塞進去,柜子裡亂七八糟,尋找時大費周折,找出來的衣服也皺皺巴巴,穿在身上太難看。
這就是習慣,記憶差的同學,在背誦時,只注意讀,把小學甚至幼兒園時的做法保留到高中,指望通過朗讀遍數湊效。這種單純的以音節記憶為手段的記憶方式,根本應付不了高中階段的文章篇幅和內容。需要記的東西越多,記憶效率就越差。「認知」二字,是將「認」和「知」聯繫在一起的,以「知」為基礎的「認」才是可靠的牢固的,以「認」為結果的「知」才是有效的實用的。這也就是老師們常說的要去「理解」,不要死記硬背。
這種學習能力、記憶習慣,是從學習一開始就養成的。有的家長,為了早早「開發」孩子的智力,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讓其背誦詩詞,在那個階段,孩子根本沒有生活經驗,也沒有學習能力,憑辛苦是可以記住一些東西的,但絕對是機械記憶。於是,在記憶方面,家長就培養了孩子「死記硬背」的能力,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孩子在記憶的過程中獲得了「經驗」,也養成了習慣。
如果記得東西少點,這方法也有效,小小年經,大腦在發育成長,而沒有多少東西需要記憶,小孩子記性就顯得好,家長強求的詩歌一類的知識,也能記住不少。家長以此為樂為榮,錯誤地以為自己的孩子聰明,記憶力出眾。可沒想到,孩子對所記的東西不能理解,沒法分門別類地「歸入」記憶中,只能一股腦地塞入大腦裡。時間一長,東西多了,就亂了。就會出現答非所問,就會胡亂提取,答題時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在回答名句默寫時屢出笑話的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多半也好不到哪裡。
這是因為,長期的認知錯誤,使其大腦中的音節記憶能力發達而理解記憶能力萎縮,就像人的腿一長一短,每當有「記憶任務」,音節記憶能力就跑在前邊,而理解記憶能力就縮在後邊。畸形發展了。可更高級的知識卻成為了新的任務,單純的背誦能力不是符合要求的認知能力,如何能夠應付更為高級的更為複雜的認知要求?
從學生的答卷結果看,孩子們不是懶惰,不是消極,他們也想努力得分。可是,錯誤的記憶、缺失的知識,如何能夠滿足題目的要求?考場上的努力,就只能產生笑話了。
就像學生應該對自己的考試結果進行深刻「反思」一樣,家長也應該對自己孩子的「認知能力」進行反思。問題表現在學習上、考試中,可源頭卻在從小的培養。當孩子在形成認知、養成習慣的階段,如果老師的培養作用小於家長的培養作用,這種錯誤的、低級的認知能力,就養成了,會一直延伸下去。而糾正起來,要吃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