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書20年哪裡見過這號.貨?成才的樹不用育!」,面對班主任小童心給壞孩子小巴設立「進步獎」的提議,校長老王如是回答。
今天要說的,是影片《樹上有個好地方》所帶來的沉思:毀掉一個孩子,還是挽救一個孩子,方式都是「給他想要的」。
小巴是學校裡公認的差生,屬於學啥啥不行,搗亂第一名的主兒,從老師到校長都對他嗤之以鼻。
在一節語文課上,班主任讓同學們用「因為...所以...」進行造句,小巴自信滿滿地回答,迎來同學們的哄堂大笑,被老師一jio踹了出課室,並且從此以後,班上最靠近垃圾堆的那個看不到黑板的角落,就是他的專屬座位。
小巴對此絲毫不以為意,某程度上還巴不得有如此隱蔽的位置,畢竟上課他也只是看看小人書,偷吃辣條。
班主任給了小巴想要的「舒適」,從座位上牢牢給他貼上差生的標籤--無論是在他自己心裡,還是在同學、老師、乃至父母的心裡;
可以看出,小巴是一個非常機靈的孩子,起碼在智商上與其他同學並無差異,甚至在靈活程度、膽識、熱心腸上遙遙領先:
小巴之所以造出「因為肚子大,所以要生娃」的句子,是因為觀察到了班主任即將臨盆,但顯然還是個孩子的他,所學的知識並不包括孩子的孕育過程。
小巴也只是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觀察所得,不過基於他以往的種種劣跡,大家都忽略了他的細心。
而另一個問題,則是他的熱心腸。
這並不是一所條件好的學校,校長呼籲大家捐書建立學校圖書館,小巴毫不猶豫地就把自己心愛的小人書捐了出去,作為學校的一份子,他同樣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去給學校做奉獻。
只是校長的本意,卻是以捐書為名,實則沒收小巴的小人書。小巴隨即就偷回了自己的小人書。
孩子的不當行為通常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個錯誤的目標。尋求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是孩子不當行為的四個錯誤目標。---《孩子:挑戰》
孩子天生盡其所能地尋找歸屬感,如果成長健康,孩子保持了內心的勇氣,那麼他就能夠隨遇而安,通過展現能力和積極參與找到歸屬感。
而如果孩子覺得氣餒,沒有得到鼓勵,他的歸屬感就得不到滿足,於是他的重心就會轉向通過他人得到歸屬感和自我認知。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轉向這個目標,通過一切方式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小巴同樣希望贏得大家的關注,只是過去的經歷,讓他明白自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認同,所以他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取認同:在課堂上「冒死」回答問題,並給出搞笑的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引起關注,也是於老師的爭奪課堂主動性的權力之爭,從老師對待他的方式上來看,這顯然已經不是小巴第一次這樣做。
想要被過度關注的孩子一受斥責就會停止自己讓人惱火的行為,而想要得到權力的孩子,則會加強自己令人惱火的行為。
偷書,是他的報復,對校長欺騙的報復。在與外界權力之爭中越陷越深的孩子,就有可能發展出強烈的報復行為,因為內心沮喪的孩子會開始認為,只有報復才是體現自己有意義、有價值的唯一途徑。
小巴確定自己不被喜歡,也沒有足夠的權利,那麼他的價值感就需要通過傷害他人來體現,這是為了補償自己受傷的感情。
小巴的努力在學校中收到了重創,認為自己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壞孩子,由於他的行為離經叛道,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他真的是個壞孩子,老師的懲罰、校長的欺騙和嗤之以鼻,更加證明他的這一個認知。
徹底氣餒地孩子,就會產生第四個錯誤目標,表現為自暴自棄。完全放棄自己,他覺得無論做什麼事,不管有用的、沒用的,他都沒有成功的機會,從而用放大自己的弱點的方式,來迴避現實中的失敗。
再到後來,對自己贏得「專屬座位」的毫不在意,則是他自暴自棄的一個表現:你們都認為我是差生,那我就當一個差生。
從同學、老師、再到校長,都在給他「想要」的那個定位--差生。
這樣的孩子,真的就沒有價值嗎?不,事實上所有的孩子都有價值!
改變這樣的孩子,只需要我們移除孩子行為導致的結果,讓他們的這些錯誤行為變得毫無用處。當孩子不能達到他們想要的達到的目標時,他們就會重新考慮新的行為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僅僅讓他們的錯誤行為失效,那麼挽回的機率是非常隨機的--我們不知道這個孩子會重新選擇什麼樣的行為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是重複新的一次惡性循環,還是建立新的形象突破自我。
與其讓他們自己胡思亂想,不如來個直接幹預!--幸運的孩子,總是能遇到能用正確方式引導他們的人,或有意、或無意。
而小巴,就是這麼個幸運的孩子---他遇到了小童心老師。
很快大腹便便的班主任就回家待產了,學校迎來了一個新老師--小童心。
小童心老師一來,第一件事就是讓小巴脫離他的專屬座位,讓他和後排同學擠一擠,起碼保證能看到黑板;
學校午睡是在班級桌子上的,小巴睡覺時摔了下來,剛好被小童心老師見到了,於是老師把他帶到自己宿舍,讓小巴在她的床上休息。
她絲毫不在意小巴渾身髒兮兮的,只是囑咐小巴把手洗洗、把鞋子脫掉就睡覺,還把自己的毛巾、拖鞋都借給小巴用。
小童心老師還以看小人書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為由,解開了不能看小人書的「封印」,在小巴強烈地自薦下,讓小巴當了班上小人書管理員。
不單只小巴,班上所有同學都感覺這個老師和其他老師不一樣,和他們玩、給他們看小人書,還從來不發火。
而小巴呢?他看到老師的床不穩,就幫老師把床腳修好了,帶著老師來到他的秘密基地--一顆埋藏著他所有寶貝的大樹,和老師一起蕩鞦韆、找鳥窩,展示自己的收藏品。
小巴終於找到一個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人,只是光是這樣還不夠,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很快學校迎來了一次統考,這關乎著學校名義的考試,愛面子的校長很是重視。
校長特意交代小童心老師要「關照」小巴,別讓他拉了後腿,甚至乎歪招百出:示意孩子們作弊,並主動給孩子們製造作弊機會。
小巴有多缺正面關注,他就多在乎小童心老師對他的看法,他不想給老師拉後腿,但是短時間內他沒辦法提高成績,於是他就在身上寫小抄,腳上、手上的位置寫滿了,就寫在肚皮上。
小童心老師發現了他這個舉動,責令他洗掉小抄,並且和他約定只要他考及格,就可以繼續給他開放小人書(此前校長以分散注意力為由,勒令停止給孩子們看小人書)
為了不讓自己喜歡的老師失望,小巴一改常態,早晨認真背書,下課放學都在看書,甚至一大早就到了學校,坐在桌球桌上繼續學習。在老師的輔導下,小巴對待學習的眼神已再無怠慢。在這段時間裡,熬夜都成了他的常態。
終於,成績出來了,學校順利拿到統考的第一名,班上有兩個同學不及格,但小巴並不在此列。
可是當小童心老師向校長提出設立一個「進步獎」來鼓勵小巴的時候,校長拒絕了,於是就出現了文初的那一幕:「我教書20年哪裡見過這號.貨?成才的樹不用育!」
表彰大會上沒有得獎的小巴很失望,於是小童心老師,用自己的口紅給小巴做了個獎狀,那一刻小巴那份自豪,自信,那份機靈、努力,全部被記錄在一張照片上。
小巴在小童心老師的照料下,脫離了差生的行列,而小童心老師所做的,僅僅是兩點:
小童心老師開放了「禁忌」小人書,這並不單單為了小巴,還有全班同學。沒有幾個孩子不喜歡小人書,只是沒幾個有勇氣去「冒天下之大不韙」。
而小人書也並不如我們成年人看待的那般不堪,如小童心老師所抱有的態度:小人書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作文能力。
猶如化學一般,有人用之製藥造福百姓,有人用之製毒危害一方。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和使用。
人的做事習慣只有一個,小童心老師能挖掘出小人書的有利之處並加以引導,同樣也挖掘出了小巴這類差生的優點,並持之以恆地給予這類孩子想要的關愛、正面的關注。
在一個班級上,大部分孩子都能找到努力學習的動力,像小巴這類孩子屬於少數派,卻是這些少數派充滿著無限可能。
淅爸寄語:
這部電影在闡述著一段師生關係,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用心對待。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會如小巴那般幸運,能遇到一個充滿童心的老師。
但現實中的每一個「差生」都有一個幸運的「可能性」--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如小童心老師一般,「差生」就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