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的戰略,向來是好的,只不過最近幾年的考研風、考公風、考師風來的有點不正常,大學非師範類院校報考的考生逐漸增多,很多市縣每年浩浩蕩蕩的教師考編人群,平均起來,每個崗位達到1:30以上的淘汰率,可謂是青年人群最熱的考試。
考編人群目的分析
這是202年某縣教師招聘報名確認情況,崗位一為縣城老師崗位,崗位二為鄉鎮老師崗位,在這場教師招聘中,就48人,報考人數將近500人,平均1:10的比列,可謂是每年競爭比較小的一年。
對於這場教師編的考試中,對於參考的人群,大致有幾類:
第一、工作幾年感覺很累,工作壓力大不穩定,想考入教師編,圖做教師穩定。這部分人大部分不是師範類院校學生,大都工作幾年,工作不順心,然後選擇考編。
第二、把做教師當成一份職業,不圖養家,只為了壓力小,每年的寒暑假,這不部分人群大多數都是女孩子,也佔了大部分。
第三、把教師當成一種事業,從大學專業就選擇了師範,畢業順其自然地選擇做老師。這部分人群佔了極少數。
每年形形色色的考生,都奔向學校這個舒適的地方,這個沒有多少競爭的溫水,公辦學校的老師,安全大於教學,只要學生不出事,成績差些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一些年齡大的,退居二線,也拿著極高的工資,這就讓更多的人年輕人湧入教師行業。
經常教的差生,成了同事
不知道什麼時候,各大論壇都流行起一個帖子:曾經教的差生,竟然成了自己的同事。什麼時候當老師的門檻這麼低了,曾經的差生竟然能夠拿到教師資格證,精彩能夠成為老師。
成為老師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學歷合格,二是教師資格證。
作為每年的考編,市裡還好些,對於老師的選拔標準較為嚴格,但是對於縣城及鄉鎮的招聘就尤為難些,優秀的老師不會選擇到基層教書,大部分優秀的老師都去了一線城市的名校。長期以往,就造成了教師資源分配不公平,市裡的教師水平比縣城的教師水平整體上不平衡。
差生,越來越多地流向了三線縣城,曾經的差生,在外求知無望下,只能選擇回縣城考編,慢慢的縣城的老師群體素養就發生了變化,最可怕的是教育經費不足,一些縣城小學初中竟然大量招聘臨時代課老師參與教學,這樣更沒有辦法保證教學質量。
為什麼好學生不做老師
在建國初期,師專的選拔可謂是嚴格,只有最好的學生才能考入師專,就意味著包分配,在後來的教師資格證改革中,由原本的師範類學生畢業只要成績合格就發放教師資格證,到現在的全民可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看似提高了門檻,實則降低了教師的行業整體水平。
在這場教師招聘改革中,大部分師範類的學生都參加研究生考試,從師範類專業轉到其他專業,而一些非985、211院校的學生,在研究者考試較大的壓力下,轉向公務員考試與事業編考試。優秀的學生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在相對低的工作報酬前,已經很難吸引到較高水平的學生了。
男教師更是成了小學裡奇缺的對象,小學老師大部分都是女老師居多,男老師較少,這樣也造成孩子的性格培養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