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家庭教育中的集體無意識比立法更重要

2020-09-09 家庭心理學張老師



最近,不少的地方都要準備出臺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法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說明了我們國家對家庭教育的足夠重視,但是話又說回來真正的教育是無法通過立法來實現的,立法只是保護了人受教育的權利,學的好壞最終還是得靠教育規律本身起作用。立法是相對容易的,而真正要做好家庭教育是需要真正懂教育的人來引領和啟發的,人的成長是無法通過簡單的立法來實現。


我覺得當下家庭教育最需要的是陳舊的觀念的升級,以心理學的語言來表述就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急需「集體無意識」層面的升級,破除落後的家庭教育觀念對實際教育孩子的誤導。教育觀念的升級是不容易的,它不是靠想當然的喊口號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認識和遵循人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規律。家庭教育觀念的升級需要爸媽們懂得利用好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發展的科學:心理學。家庭教育觀念的升級有很多內容,就是給我三天三夜我覺得的也是說不完的,這裡我借用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概念結合親身經歷的案例就先講一點關於「孩子犯錯應該怎麼教育」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爸媽們升級家庭教育觀的一小部分,從一小步開始重塑新時代的家庭教育觀。


精神分析學大師和創始人榮格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用他的天才般的大腦對人的無意識心理現象在佛洛依德的基礎上提出了個體無意識和非個體(超個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好理解,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通常都會有的一些無意識的行為,例如口誤、筆誤、嘮叨等等;非個體無意識是指在基因和文化層面就決定了的普遍存在的個體無意識行為,例如男性都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講到這裡有些爸媽們可能還是不明白我要說的是什麼,不明白就對了,說明就需要我去介紹的,那麼我就以上周末在商場遇到的我們每天隨處可見爸媽「教訓」孩子的案例來做個說明。很多爸媽現在都是不同意「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後教育觀念的,這是時代的進步但大多人只是「表面」的進步。為什麼說是表面的進步呢?因為這是爸媽意識裡認識到了這樣做不對,但是集體無意識裡大家又都是這麼做的,這是認識與行為的矛盾。無意識這個東西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通常不用經過你的理性思考和批准,自己就「擅作主張」的幫助你做出行為反應,最後給你留下的就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飯」,於是你為了避免自責心理只能努力的給自己的教訓孩子的行為找理由,推卸責任。



上周日,因為要給上小學的兒子準備收拾書籍的收納筐,於是帶著孩子去商場採購。到了商場兒子非得坐電梯,上去得坐下來還得坐,就在採購完了坐電梯下來的時候,有一位爸爸帶著兩個兒子,我估摸著也是給老大準備開學的東西。這一開學,商場就瞬間恢復了往日的繁榮,那人山人海的場面比過春節還熱鬧,如果不是一個個的口罩真讓人忘了還有疫情這碼事。就在孩子坐電梯下來的時候,這位爸爸帶著兩個孩子與我們一起乘坐電梯,我也是帶著兩個孩子,好在我和孩子媽媽一人一個。這位爸爸是一人帶著兩,雖然老大是八九歲的樣子了,但是老二估計也就3歲左右的。剛開始我也沒注意這個爸爸和他的孩子,只是在電梯停在中間樓層的時候有人下了電梯,電梯門就要關上的瞬間一個3歲的男孩要衝出去,差點夾著腦袋,也把我嚇了一跳,幸虧這位爸爸拽的及時。


因為這個事情我才注意到這對父子,這位爸爸當時在電梯裡就「教訓」了小兒子幾下,可能是電梯空間太小不好「發揮」,等我們都到了一樓出了電梯這位爸爸就開始發功一路「狂煽」小兒子的屁股,嘴裡還一直念念有詞「下次還敢這樣嗎!」。直到走出商場的大門口,我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聲音逐漸消逝在喧鬧的人群中,聲音雖然遠去但我知道每天這樣的教育模式都在中國這片土地重複上演著。


我想這位爸爸也是愛子心切的,也是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那一刻就是鬼迷心竅的對兒子下狠手,因為無意識裡有個聲音在告訴他「給我往死裡打,這樣他下次才能長教訓」。絕大多數的爸媽都是這麼在無意識裡認可這種教育觀念的,孩子犯錯了就得讓他長教訓,就算忍住不動手也得把孩子罵的體無完膚,即使是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朋友們也是不少的人堅定的認為沒有懲罰就沒法管好孩子。很少見到有爸爸遇到這種情況會溫和的跟孩子說「兒子,你這樣做很危險,你把爸爸嚇壞了。」


教育孩子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死死的記住他錯在哪裡。爸媽們想當然的以為孩子讓孩子記住錯在哪裡了,下次孩子就不會犯錯了,但是人的心智模式是頭腦裡邊一直想著自己別犯錯最後往往就更容易犯錯,有過自行車學習經歷的人應該都有印象,在自己學車的時候越告訴自己不要往左邊倒結果自行車就是偏偏往左邊倒。回到坐電梯的例子,假如這位爸爸能夠用溫和的語言告訴孩子這樣很危險,孩子就能有時間思考自己的行為問題,獲得學習和成長,但是爸爸卻是選擇一直打到孩子後悔來到這個世界,孩子光是害怕了根本沒有時間去認識自己的問題和總結自我成長經驗,孩子最終記住的只是對犯錯的恐懼。


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孩子不是爸媽,孩子不是被「教訓」才能長大。這是需要改變的集體無意識,是需要升級的教育觀念,爸媽們需要深刻的明白孩子是自己長大的。爸媽給孩子的「教訓」最終不過是讓孩子用其一生的時間來防範著不要犯錯,而生命的意義是用來追逐美好,不是用來恐慌、焦慮、緊張和抑鬱的,不是以犧牲心理健康為代價的追求所謂的成功。


當我認識到這個普遍把「教訓」當做教育的集體無意識後,我知道了孩子犯錯後的教訓行為是後患無窮,所以在後來孩子犯錯了我會刻意的把自己要「教訓」孩子的衝動壓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幫助孩子成長的三步法:首先是喊「停」,及時清晰的指令幫助孩子停止錯誤的行為;其次是問孩子「發生了什麼?」,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錯誤行為,由於孩子心智能力局限導致他們很多行為都是「不過腦子」的;最後是再問孩子「你怎麼看?」,把成長權利交給孩子,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成長。


我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爸媽早日發現自己的教育問題和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不是跟孩子較勁而是靈魂的相互幫助相互影響,爸媽們真正需要較勁的是自己的無意識行為。


相關焦點

  • 「吃肉喝湯論」中的集體無意識
    置於當時的情境來看,那番「吃肉喝湯論」可謂生猛,一則講話的背景是一次公開的會上,如此言論顯然不合時宜,要知道溯源「吃肉喝湯」,可追溯到《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故事;二則講話的內容不僅是對受賄的「正義凜然」,更是對領導的直接衝撞,而且,這還不是簡單地「衝撞」,如果書記真的自顧「吃肉」,聽聞此言,想必是大為光火,而如果沒那回事,那就不是簡單的冤枉了,是對書記的嚴重誹謗,
  • 人類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人的集體意識和人的集體無意識!每個人都被連接到一種集體意識中,通過判斷他人的做法,人們會有意識和無意識的修正自己的行動和行為。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建立和在企業內部的宣導,包括但不限於某些企業每天早上抽瘋式的跳操,也是「人的集體意識和人的集體無意識」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這是一種更加隱形的、利用人的原始的渴望被接受的人性本能。
  • 「末日情結」源於集體無意識恐慌
    當前位置:首頁 >> 主打 2011.12.26 星期一 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王成義訪談 「末日情結」源於集體無意識恐慌 作者:趙雙勇   □本報記者 趙雙勇  濟南時報:你相信2012年是「世界末日
  • 高考倒計時:集體意識還是集體無意識?
    高考倒計時、高考誓師這類集體行為,與其說是通過集體意識塑造考生的個人意識,不如說是任由集體無意識綁架考生的個體意識。個人的考試結果只關係個人,本無關於集體利益。當然,或許關係到老師的福利、學校的招生、父母的面子,但這些原本是不該考生考慮的問題。考生此時需要的是個體關懷,而非標準化的「集體召喚」。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及原型
    在關於榮格的第一篇分享中,我們提到過榮格將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分為了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關於集體無意識,像之前幾期分享的那樣,如果我們將無意識中的一部分認為是一種「遺傳」的時候,這是可能的。
  • 李穎: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曾長期從事刑事審判工作的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穎多年來持續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結合法院工作實踐,她就加強家庭教育提出建議。「建議國家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李穎說,家庭教育是預防、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她在法院長期審判實踐中發現,未成年人犯罪與其家庭監護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有著密切關係。
  • 華夏的古老智慧與榮格,集體無意識和天垂象
    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於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於想像或回憶的。此種辨識真偽的能力,任何其它腦區都沒有。當人在睡眠時,意識腦區的興奮度降至最低,此時無法辨別腦中意像的真偽,大腦進而採取了全部信以為真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夢境」。意識腦區沒有自己的記憶,它的存儲區域稱作「暫存區」,如同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只能暫時保存所察覺的信息。
  • 庹慶明代表:家庭教育儘快立法,讓父母「持證上崗」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是從源頭保障家庭教育切實發揮教育和價值引領功能的一項必要行動。」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校長庹慶明建議,家庭教育儘快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確家庭教育核心內容、擴大公共服務供給、規範家庭教育行為,從制度層面推進解決家庭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促進家庭教育工作持續發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法治保障。
  • 榮格口中的集體無意識,應該是人類的全體共同意識信息庫
    西方學術界,關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研究,要數弗洛伊德和榮格。榮格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並對他的無意識的構成內容作了全新的修改。榮格認為,人的意識從廣義上包括意識和無意識,而無意識有兩個層次:「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 榮格心理分析:集體無意識、情結、陰影與人格面具
    其實,人人都想要去北上廣發展的背後,有一股巨大的力量,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就是個性化的那一部分,集體無意識就是族群的祖先們傳給我們的生存經驗與情感體驗,我們雖然幾乎意識不到、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在一定條件下會被喚醒、激活,成為了種族的共性。
  • 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
    【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  答案是都很重要。一個人和母親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親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的是否勇敢自信,未來的事業是否有成就。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和「家庭教育立法、父母持證上崗」一回事嗎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窮人家的孩子,耳濡目染,主動學會了節儉。父母忙於生計的家庭,孩子缺少關愛,更沒有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機會,也得不到過多的照顧。就會變得獨立、懂事,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努力,得到自己希望的東西,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關注。對孩子來說是及早的學會了忍讓與承受。
  • 儒家文化的最大遺毒就是「習慣虛偽和集體無意識」
    儒家倫理正是順應了這種時代的需要而產生出來的,在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緩慢進程中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它的那些基本信條和思維模式,已經成為了這個民族長期習焉而不察的生活態度。  這種生活態度已經積澱在民族文化心理深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它包含的核心內容,首先就是作為一個國家的臣民對一個聖王或明君的渴望。
  • 從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到高科技時代的本能觀想
    榮格與佛法的淵源,幫助其思想同時在東西方得以傳播,並以其宏大的集體無意識「原型」理論架構對社會與人文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學術圈不少觀點認為同時代的弗洛伊德「性本論」並非想像的那麼具有說服力。高科技正主導著全球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神話故事中的「天上1日地上1年」逐漸變為現實,現代社會一天的進步速度甚至相當於史前1萬年的概念。
  • 美術研究|論「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
    他認為,相對於「精神需要」而言,「性需要」並不能作為人生活中唯一的基本需求。從人抽象的、潛在的、普遍的心理結構出發,榮格賦予「無意識」非個人甚至超個人的特徵,通過文化解釋學闡釋他對「無意識」雙重性質的理解。榮格對「無意識」進行了詳盡地劃分,明確了由淺入深的三個層級:即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就這一划分而言出現了一個形象的理論比喻——「冰山理論」。
  • 家庭教育被立法,如何實現個性化教育?大咖知識學堂創始人璐瑤媽媽...
    據全國婦聯調查數據顯示,90%的被調查者認為,家庭教育對個體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74%的人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通過法律來規範家庭教育服務和管理工作,78%的人認為政府應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64%的人認為政府應對家庭教育工作進行監管。
  • 家庭教育工作發展中的重要裡程碑
    家庭教育工作發展中的重要裡程碑 2015-10-20 來源:教育部   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現代公共教育體系,推進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
  • 群體心理和集體無意識|讀勒龐《烏合之眾》和榮格《心理學與文學》
    在榮格看來,集體無意識與個性心理相反,具備了某個範圍內所有地方、所有個體皆有的大致相似的精神價值和行為方式,是無意識的深層結構,它是先天的,而且普遍存在於該集體每個人的身上。由於榮格的立論依據的主要是考古學、人類學、神話學,因此,他的集體無意識學說又天然地溝通了文學和藝術。
  • 《家庭教育法》草案為家庭教育正名
    「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家庭教育作為監護的核心組成部分,需要通過專門立法的方式進行明確,對怎樣實施家庭教育、國家怎樣進行支持和幹預等內容作出規定。制定家庭教育法,既是構建未成年人法律制度體系的要求,也是堅持問題導向、回應社會關切的立法舉措。」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苑寧寧說。
  • 這些童話故事裡,有你不知道的集體無意識
    作者是臺灣榮格心理分析師和治療師,她順著童話故事的線索,對集體心靈無意識作深入開掘。閱讀這本心理分析類書籍,可能會讓我們習以為常的故事擁有嶄新的切入視角,進而讓自己能夠有希望超越個人的局限性。此外,本周書單從文學、經濟、藝術等類別選擇了6本好書為大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