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心理和集體無意識|讀勒龐《烏合之眾》和榮格《心理學與文學》

2021-01-08 騰訊網

上學時學歷史,每次學到農民起義的章節,最後基本都會有一段文字來講述此次起義的歷史意義,如果失敗了,一般還會捎帶著講講歷史局限。說到歷史意義,一般會講諸如「根本上動搖了某某腐敗王朝的統治根基」、「加速了某某王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等等。

隨著年歲漸長,尤其在讀過很多史料,諸如講述太平天國運動那些令人髮指的暴行時,我對這種意義產生了懷疑。當自己的溫飽都沒有保障時,當然要想方設法捍衛自己生存的權利;當受到壓迫快被逼死時,當然要奮起反抗反對壓迫,這些都是沒有異議的。但問題是,如果反抗邪惡的手段還是邪惡,謀求生存的途徑是剝奪他人生存的權利,就像美國電影《現代啟示錄》裡描寫的,美軍上尉威拉德一行尋找已經失蹤而且已經陷入瘋狂、野蠻、血腥的科茨上校,結果最後威拉德也陷入了瘋狂、暴虐一樣,那麼,這種意義難道不應該澆點冷水降降溫嗎?平日老實巴交的農民,在被一種強大的力量裹卷進來,竟然一個個都變成了嗜血的惡魔,這種歷史觀難道不需要細細反思嗎?

在讀了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後,聯繫上以前讀過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寫的《心理學與文學》,於是就有了上邊這些淺薄的思考,於是也就有了這篇文章。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他所指的群體,指的是「若干個體帶著一個目的聚集成群」,而且一旦成為群體,「就會產生某些不同於民族性格的新特徵」。群體是一個新的生命體,它有自己的性格、情緒、行為模式,例如衝動性、輕信性、情感單向極端化、排異、保守等等。

群體會抑制個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旦進入群體,個體智商就會驟降,就像上世紀末大陸流行的氣功術,很多高官、明星狂熱地吹捧某些神功附體的氣功大師一樣。

群體還容易受暗示,容易受傳染,而且個體會因為成為群體的一員感到力量無窮,即使做出喪盡天良的惡事也會認為在為民除害,為光榮而戰。就像法國大革命時期攻佔巴士底獄,一個平時守法的廚師會在別人的慫恿下殘忍殺害無辜的監獄長而不會感到絲毫的畏懼。

群體容易情緒高漲、激情滿滿,而且會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不顧死活,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頭頂上會氤氳著宗教情懷的光芒,豪情萬丈,無論是幹好事,還是行惡果,往往無往而不利。

……

寫到這,想起了德國。

德國,這個出過康德、歌德、席勒、黑格爾的國度,閃耀著智慧和理性榮光的德意志民族,被人詩意地描寫成「在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裡頭,好象有種大森林的氣質:深沉,內向,穩重和靜穆。」的德國,為什麼都是它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最殘酷的兩次世界大戰?

那個留著一撮鬍鬚,在監獄裡寫出《我的奮鬥》,標榜殺盡猶太民族從而獲得本民族生存空間的希特勒,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本事,能用慷慨激昂、手舞足蹈的演講、唾沫橫飛的咆哮,就能控制全場聽眾,讓他們一起癲狂?

歌德曾經說過,德意志就個人而言十分理智,而整體卻經常迷路。那他為什麼會經常迷路?

可以從經濟上找原因,也可以從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迷思上找原因,是否也可以從群體心理上找原因?

早於希特勒幾十年的勒龐,在《烏合之眾》裡就指出,群體需要有上層的領導者,這個領導不見得多英明但卻深諳群體心理。此人天賦異稟、氣場強大,他會用斷言、套話和形象以及類似催眠的方式去招攬跟隨者。而斷言,則沒有任何根據,不帶任何邏輯,不帶任何理性。希特勒的演講,就是不在乎邏輯,不講究論證,卻帶著一套歇斯底裡的心理鼓動程序。讓人吃驚的是,具有理性的聽眾竟會鬼使神差地被他感染,並趨附於他。沒有任何時候能比此時讓人感慨人類群體智能的低下了。

勒龐在敘述群體心理的性格特徵、群體思想觀念的形成因素時,一直指出民族性是最大的誘因。而民族性,也可以說成魯迅所說的國民性,或者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

說到這,就可以過渡到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中描述的「集體無意識」了。

現代人類認識到,潛意識(無意識)這種東西的確存在。榮格的老師弗洛伊德認為,表面的生活習俗覆蓋了潛意識,潛意識不能侵入到意識中去。藝術家為了挖掘個人的深潛意識,通過半夢半醒的方式進行寫作,穿透表層抵達深層,讓在下意識領域裡躲藏已久的自我來創造藝術。這種藝術也就是超我藝術。於是,產生了各種潛意識外化的藝術作品。

但是,個人潛意識裡邊夾雜著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就像很多意識流小說會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障礙,因此,個人潛意識並沒有普遍的研究價值。

在這種前提下,榮格提出的「集體無意識」,可謂高明的多。他認為只有由種族的發展歷史沉澱成的深層心理才值得深入研究。

在榮格看來,集體無意識與個性心理相反,具備了某個範圍內所有地方、所有個體皆有的大致相似的精神價值和行為方式,是無意識的深層結構,它是先天的,而且普遍存在於該集體每個人的身上。由於榮格的立論依據的主要是考古學、人類學、神話學,因此,他的集體無意識學說又天然地溝通了文學和藝術。

榮格的這段話可謂意味深遠:

詩人是否意識到他的作品與他一起出生,生長和成熟,他是否以為他的作品是他通過構思從虛無烏有中創造出來的,這都無關緊要。他的看法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他的作品超越了他,就像孩子超越了母親一樣。創作過程具有女性的特徵,富於創造性的作品來源於無意識深處,或者不如說來源於母性的王國。每當創造力佔據優勢,人的生命就受無意識的統治和影響而違背主觀願望,意識到的自我就被一股內心的潛流所席捲,成為正在發生的心理事件的束手無策的旁觀者。創作過程中的活動於是成為詩人的命運並決定其精神的發展。不是歌德創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浮士德》除了作為一種象徵,還能是什麼呢?我所謂象徵,不是一種寓言,其所指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是一種表現。它所代表的東西尚未認識清楚,然而卻根深蒂固地存在。這裡有某種東西,它活在每一個德國人的靈魂中,而歌德則促成了它的誕生。我們除了把他們視為寫作了《浮士德》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德國人外,還能把他們想成是什麼人呢?這兩部作品都接觸到某種在德國人靈魂中激發出反響的東西,也就是一度被雅可布 布爾克哈特稱為「原始意象」的人類導師和醫生的形象。人類文化開創以來,智者、救星和救世主的原型意象就埋藏和蟄伏在人們的無意識中,—旦時代發生動亂,人類社會陷入嚴重的謬誤,它就被重新喚醒。

榮格說的真好,「這裡有某種東西,它活在每一個德國人的靈魂中,而歌德則促成了它的誕生。」因此「不是歌德創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榮格說的真妙,不是德國人寫不出《浮士德》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我們不妨模仿榮格的口氣,也這樣說說——

不是美國人寫不出《老人與海》。因此,不是海明威創作了《老人與海》,而是《老人與海》創造了海明威。《老人與海》裡邊那個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從不被命運屈服,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他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也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正是美國人的集體無意識。

同樣的道理,不是中國人寫不出《阿Q正傳》。因此,不是魯迅創作了《阿Q正傳》,而是《阿Q正傳》創造了魯迅。儘管我們不得不承認,《阿Q》寫的是讓人感覺不舒服的中國人的國民性。雖然刻畫的也是農民,但阿Q不是典型的農民形象,而是象徵著整個國民性。用假想的勝利來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也是我們中國人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

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或者說人格結構中最積極的一面,是幾千年前古人提出的「君子」。其反面,就是「小人。」對這兩種人格做出最精彩詮釋的,還是孔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用和小人的對比來定義君子,因此說到底,還是孔子機智。

結語:任何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說集體無意識中都有善的成分,也有惡的成分。但我堅信善良是人的天性,也是民族的天性。如果非要抬槓,那麼我只好模仿法學中論述犯罪的名言:「不存在根本性的邪惡,因為所有的邪惡都是正義的缺失。」來說一句:「不存在根本性的惡,因為所有的惡都是善的缺失。」

相關焦點

  • 讀勒龐的《烏合之眾》,靠想像的群體心理學
    讀勒龐的《烏合之眾》,靠想像的群體心理學首先,這是一本出版於1895年的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很多人說他經典,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從當代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勒龐的這本《烏合之眾》,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理由稱它為經典。
  •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想要加入群體提高自己,須慎重
    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更替的勒龐,發現民眾們在這些歷史時期的表現是驚人的相似,於是就以法國的歷史為藍本,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深刻研究了民眾的群體行為產生的原因、表現的特點、使用的場合等等,這些最終集合成了一部傳世名著《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
  • 看透人性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沒有人沒聽說過這本書的名字。這本書於1895年首次出版,到2013年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2018年入選40年25部有影響力的外文翻譯作品。它的影響是許多書無法比擬的。
  •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解讀勒龐《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這個名字對於很多國人來說是陌生又熟悉,我們或許對這位心理學家的生平並不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聽過他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的名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加印幾十次,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在心理學暢銷榜上看到它名列前茅,那麼這本書究竟有什麼魔力呢?
  • 《烏合之眾》被譽為是群體心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
    和那個時代的很多學者一樣,勒龐是一位跨學科的通才,研究領域橫跨人類學、自然科學和社會心理學。一百多年後,我們往回看,卻發現他在社會心理學和大眾傳播學領域的成就遠遠高於他在醫學上的成就,主要原因就在於烏合之眾這本書。烏合之眾這個詞在漢語裡頭是帶著貶義的,其實它的英文版譯名是the cloud,意思就是群體,其實就是個中性詞。
  • 《烏合之眾》:讓人望而生畏的群體心理
    在弗萊堡和巴塞爾城,猶太人被成群趕入巨大的木製建築中活活燒死。看到這,你也許會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人們有了這樣古怪的想法,這樣的沒有理智,甚至是愚蠢的。答案可以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找到。《烏合之眾》,被譽為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跨越政治經濟管理的心理學經典。作者是法國心理研究專家古斯塔夫勒龐。首次出版於1895年。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
  •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自我生存策略反思
    這種無意識機制所造就的現象跟結果,在《烏合之眾》這本講述群體心理學的書中被反覆提及。」什麼是群體的無意識,群體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事業和生活的,我們又該如何認識群體的心理,以便更好的把握自己?《烏合之眾》裡面有答案。
  •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以心理學知識探討文學藝術
    >和弗洛伊德一樣,榮格也是文學家、特別是文學批評家特別倚重的一位心理學家,例如加拿大學者、神話原型批評的提出者弗萊就對他推崇備至(尤其是他的《心理學與煉丹術》)。與弗洛伊德的《作家與白日夢》相似,《心理學與文學》是榮格的一篇極為重要、影響極大的論文,同樣以心理學知識探討文學藝術。在論文的開頭,榮格即說:「顯然,心理學作為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來研究文學,因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學和藝術賴以產生的母體。」這篇論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藝術作品」,二是「詩人」。
  • 《烏合之眾》經典巨著,大眾心理學研究
    勒龐在長時間的研究實踐中發現當一個人是獨立的個體時,有自己鮮明的觀點和主張,但是一旦處於一個群體中,他的思想就很容易被群體思想所取代,顯現出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本書重點敘述個人進入群體之後,容易喪失自我意識,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
  • 周末閱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法國大革命後,資產階級學者將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看作是理性的勝利。然而,這一看法並不能解釋理性號召人們趕走了國王,為什麼還出現了雅各賓專政的恐怖。在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的學者中,勒龐成為一位佼佼者,他獨闢蹊徑,開拓了大眾心理研究的心理學視角。
  • 《烏合之眾》:人人都要讀的社會性心理學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是由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書中詳細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的演變——文明之中的巨大變革是民族思想變化的結果——現代人對群體力量的信念——它轉變了歐洲各國的傳統政策——大眾階級的崛起是如何發生的,他們施展自身力量的方式——群體力量的必然後果——群眾除了搞破壞之外,不能扮演任何重要的角色——破碎不堪的文明的分崩離析是群眾作用的結果——對大眾心理學的普遍忽視——立法者與政治家研究群體的重要性
  • 文學:榮格心理學的勝場
    但在《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2008)中,他提到弗洛伊德在1928年的一篇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承認:「在小說家和詩人面前,精神分析必須繳械投降。」事實並非如此。文學也是榮格心理學的勝場,榮格揭示了更深層次的人類共同心理的反抗,如果採用榮格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對現代主義有更深入的理解。
  • 《烏合之眾》為什麼暢銷 因為烏合之眾一直都不少
    當然,與勒龐老祖的高度相比猶如螢火與皓月,差距那是相當的遠的。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本《烏合之眾》,部分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討論。勒龐說的烏合之眾指的是一種群體,這個群體不是簡單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叫群體了,構成群體的關鍵是要有相同的心理訴求,不一定要聚集在一起。
  • 榮格心理分析:集體無意識、情結、陰影與人格面具
    其實,人人都想要去北上廣發展的背後,有一股巨大的力量,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它最初由弗洛伊德的學生,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提出,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就是個性化的那一部分,集體無意識就是族群的祖先們傳給我們的生存經驗與情感體驗,我們雖然幾乎意識不到、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在一定條件下會被喚醒、激活,成為了種族的共性。
  • 心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奠基之作。深刻影響了弗洛伊德、榮格、託克維爾等學者,和羅斯福、邱吉爾、戴高樂等政治人物。合群 歸屬感 組織勒龐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
  • 不容錯過的心理學書籍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內容不多,卻字字珠璣作者: (法)勒龐他自1894年始,寫下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本書最為著名;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響的,也是這本並不很厚的《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在他在書中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觀點新穎,語言生動,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佳作。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及原型
    在關於榮格的第一篇分享中,我們提到過榮格將弗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分為了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關於集體無意識,像之前幾期分享的那樣,如果我們將無意識中的一部分認為是一種「遺傳」的時候,這是可能的。
  • 從美國的暴亂,再看大眾心理學經典《烏合之眾》
    導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書中對群體心理的研究有很多經典論述,雖然為心理學書籍,但是與現今生活中的事件、現象緊密相關。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加入了很多群體之中,成為了各個群體之中的烏合之眾。
  • 華夏的古老智慧與榮格,集體無意識和天垂象
    關於取象比類,易經和梅花易數這些套路,對中國的易學好手以及廣大的愛好者,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現在我們要知道的是,外國人有沒有這些思維,今天要關聯的一個概念就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可能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這樣的名稱在中國人聽來,其實也是很玄乎的。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大眾主動服膺於領袖的心理原因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作者在這本書上詳細論證了大眾心理的特點以及集體行為的形成等內容,堪稱是&34;的研究典範,值得一讀。雖然《烏合之眾》這本書是學術性著作,但由於作者本人即對&34;有極為深刻的了解,所以這本書語言生動形象,例證詳實,對大眾心理分析的鞭辟入裡,入木三分——這從本書在社會心理學上的名望即可看出。今天,主要想給大家講一講領袖是如何對大眾進行專制統治的,以及大眾對領袖主動服從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深層心理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