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榮格心理學的勝場

2020-12-25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網)

魔法師榮格

弗洛伊德和榮格給現代文學與藝術提供了靈感。他們也是現代主義的參與者、觀照者,特別是榮格。彼得·蓋伊自稱是「弗洛伊德的忠實追隨者」,他的大多數著作都圍繞著弗洛伊德而展開。但在《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2008)中,他提到弗洛伊德在1928年的一篇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承認:「在小說家和詩人面前,精神分析必須繳械投降。」

事實並非如此。

文學也是榮格心理學的勝場,榮格揭示了更深層次的人類共同心理的反抗,如果採用榮格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對現代主義有更深入的理解。

藝術作品是個人的創造,但在被創造出來後就不再屬於藝術家個人。在漢譯本《心理學與文學》中,榮格說:「藝術是一種天賦的動力,它抓住一個人,使他成為它的工具。藝術家不是擁有自由意志、尋找實現其個人目的的人,而是一個允許藝術通過他實現藝術目的的人。他作為個人可能有喜怒哀樂、個人意志和個人目的,然而作為藝術家他卻是更高意義上的人即『集體的人』,是一個負荷並造就人類無意識精神生活的人。為了行使這一艱難的使命,他有時犧牲個人幸福,犧牲普通人認為使生活值得一過的一切事物。」

榮格把藝術家當作藝術天賦的寄主,寄生的天賦控制了藝術家。這段話也適合評價榮格和他的心理學。他受到內心驅動,這種能力被稱為天賦。如果沒有天賦,刻苦不能夠有大的創造。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屬於神秘主義。

黑塞:掙扎的精神病患者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一個經歷過嚴重精神危機的小說家和詩人,還不到15歲的時候試圖自殺,被父親送進精神病院。他的小說中的人物也多是精神病患者。《在輪下》(1906)是黑塞的青春期半自傳體小說。在這部小說中,約瑟夫·吉本拉特是一位商業才能平平的中間商,「真誠地由心底崇拜金錢」,「對上帝和官府均懷有適度的敬仰」。黑塞說,約瑟夫和任何鄰居都沒有區別。他又說:「(約瑟夫)對一切更自由、更美好的事物,一切精神上的事物,因嫉妒而產生的本能的敵意,也都和全城的其餘家長無分軒輊。」這種思想的統一是小說的背景。小說的主角是約瑟夫的兒子漢斯。

聰明的漢斯被寄於希望。他參加補習、考試,進入神學校,又要為升入神學院做準備。同學海爾涅是潛伏在漢斯的無意識之中的另一個自我。海爾涅熱愛自由,批評周圍的一切,後來逃離神學校。而耗盡精力的漢斯不得不退學。他企圖上吊,最終溺水而亡。

國民的平庸是漢斯「在輪下」的原因,也是德國捲入希特勒輪下的原因——雖然小說發表的時間甚至早於一戰。

1916年,黑塞的父親去世,兒子病重,妻子精神分裂,他的抑鬱症加重。黑塞的心理醫生是榮格的學生朗格(Joseph Lang),他因此在1917年認識了榮格。在長期接受朗格治療的同時,黑塞也和榮格往來,並盛讚榮格的《轉化的象徵》(1912),後來短期住在榮格家中接受他的治療。

一戰之後,黑塞用筆名發表小說《德米安》(1919),也是《在輪下》那樣的兩個少年的故事。辛克萊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接受來自「光明世界」的德米安的指導。這兩個世界也是衝突中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都是辛克萊的自我的投射。克羅默是惡的象徵,操縱辛克萊;貝雅特裡斯是一個意象,同名者有但丁《神曲》在地獄中引導詩人的女性;愛娃是德米安的母親,也是辛克萊的情人,引導辛克萊在愛欲中達到與自我的同一。當辛克萊不再需要德米安的指導時,他進入精神的世界、自由的世界。

《德米安》是關於兩個對立世界統一的故事,其中有老子哲學的影響。黑塞出生在德國南部的施瓦本,他的父親是新教牧師。他的外祖父長期在印度傳教,他的母親出生在印度。因此,黑塞自幼已接觸到印度哲學,在1922年寫了小說《悉達多》,一部關於佛陀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

黑塞在精神上認同東方。1922年,在給作家茨威格的信中,黑塞說:「(《悉達多》)穿著印度的外衣,但其智慧卻更接近老子而不是悉達多。」1929年,他在給衛禮賢的一封信中說:「如果要我坦白幾個重要的曾經對我發生持久影響的經歷,那麼,他們大概是尼採、印度人(博伽梵歌和奧義書)、您翻譯的中國著作,大約還有弗洛伊德和榮格接觸和推動。」黑塞在晚年寫的自傳(實際上只是一份簡歷)中說:「在西方哲學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有:柏拉圖、斯賓諾莎、叔本華和尼採;還有歷史學家布克哈特對我也有影響。但他們對我的影響都不及印度和中國的哲學那樣大。」

《德米安》的辛克萊痊癒了,黑塞還在掙扎。《荒原狼》(1927)是一部關於無意識的小說,也有相互交織的兩個世界:現實和魔法劇院。小說的主角哈立·哈勒是一位中年知識分子,也是有自殺衝動的精神病患者,處於理性和欲望的緊張對立之中。他在「只供狂人觀賞」的魔法劇院看到一篇論文《論荒原狼》,從此自稱「荒原狼」——那實際上是他心中的野蠻力量。在夜半的舞廳裡,他遇到一位美麗姑娘,猜出她的名字是赫爾米娜——黑塞之名赫爾曼的陰性拼寫,是他的靈魂。在赫爾米娜的引導下,荒原狼經歷各種魔幻場景,最後殺死赫爾米娜遠去。

病態、絕望的20世紀

德語文學在20世紀前半期的基調是壓抑的,如卡夫卡的《城堡》(1914)和《審判》(1918)、亨利希·曼的《臣僕》(1914)、託馬斯·曼的《魔山》(1924)、黑塞的《荒原狼》(1927)、穆齊爾的兩卷本《沒有個性的人》(1930、1933)等等。這些描述病態的小說都不是輕鬆的讀物。

穆 齊 爾 (Robert Musil,1880-1942)得到同行的推崇,卻在去世後多年才贏得巨大聲譽。這位奧地利人在柏林大學研讀哲學和心理學,博士論文導師是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斯圖姆夫是布倫塔諾的學生,與胡塞爾和弗洛伊德同出一門。穆齊爾對中國有特別的好感,部分原因是他閱讀衛禮賢翻譯的中國經典。他還為衛禮賢翻譯的《金花的秘密》寫過評論。下文會提到榮格為這個譯本寫的長篇序言。

從這些小說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德語國家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精神病院,滿街都行走著平庸的病人,極少數作者則是拒絕分享那個偉大時代快樂的病人。他們被國家排斥,也遭到愛國同胞們的譴責。這是心理醫生弗洛伊德、榮格出現的背景,也是希特勒出現的背景——希特勒是失敗的藝術生、精神疾病患者。

在德語區的東邊,俄語文學家筆下多是關押另一種病人的流放地、古拉格。這些不肯屈服於時代的病人飽受折磨,也記錄了民族的苦難。黑塞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過去詩人中距離精神分析學原理最近的。黑塞在《藝術家和心理分析》(1918)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在直覺上走到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學生面前,而且也已經具有某種實踐這種心理學的技術。」這是因為俄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病人吧。

德國作家豪克(Gustav RenéHocke,1908-1985)發表《絕望與信心——論20世紀末的文學與藝術》,一本主要討論歐洲文藝的小書。那些沒有歷經精神絕望的文化,可能只是歷史的姍姍來遲者,或者不被允許表達絕望。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總是敏銳的極少數、民族的先知。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群眾都信心滿滿。豪克認為,在焦慮之夢中也有信心。他說:「關於這一點,弗洛伊德和榮格都沒有給予令人滿意的說明。顯然在無意識中存在著某種希望和信心的生命因素。」他指出,如果文學和藝術只表現絕望,那只是表現了生命的一半。

《絕望與信心》出版於1974年,那時20世紀還剩下1/4多,作者豪克也將在世紀末到來之前去世。因此,這個「世紀末」不是時間的,更多是世紀末的絕望。信心只是豪克寄予的希望。現在對21世紀初的文學與藝術做出全面評論為時尚早,但歐洲當前的政治和社會的諸多問題顯示,歐洲還沒有走出對自身文化的「絕望」。在一些非基督教文化中,宗教有替代品,例如權力。權力的衰退也會引起崇拜者的精神疾病。

藝術可以反映絕望,也製造信心。在《心理學與文學》中,榮格指出希望的各種原型。他說:「這類原型意象舉不勝舉,然而除非由於普遍觀念的動搖,它們絕不可能被召喚出來,顯現在人們的夢和藝術作品中。每當意識生活明顯地具有片面性和某種虛偽傾向的時候,它們就被激活——甚至不妨說是『本能地』被激活——並顯現於人們的夢境和藝術家先知者們的幻覺中,這樣也就恢復了這一時代的心理平衡。」

榮格關心的目標從個人心理轉為「時代的心理平衡」。這正是他的主要貢獻之一。但他在這裡討論的是藝術家——遵從他們的靈感而不是理性的一群人。現代文學藝術的一個作用是滿足無意識,無論是創造還是欣賞。文學和藝術是一種治療方式,總會或多或少表現出希望,即使是最後的掙扎。同樣,黑色幽默派和荒誕派的作家也都沒有真正絕望,至少在他們還寫作的時候。真正絕望的人是不發聲的。

馬爾克斯:縈繞不去的魔咒

在拉美,作家們用另外的風格記錄他們的家族和國家。哥倫比亞作家加 西 亞·馬 爾 克 斯(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創造了魔幻現實主義。他流傳最廣的小說是《百年孤獨》(1967)。這是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小說的第一句被各種模仿:「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上校的意識從遙遠的未來回到過去,作家由此開始布恩迪亞家族歷史的敘述。

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代。冰塊是吉卜賽人帶來的。那個下午不是吉卜賽人第一次來到馬孔多——沼澤之中的一個小村莊。此前,父親在鬥雞之後殺死嘲笑他的家族豬尾巴的輸家,為了躲避一再出現的死者,他在逃跑路上和同夥定居在馬孔多。在觸摸滾燙的冰塊之前,父親還曾被吉卜賽人的星盤、鍊金術吸引,用家畜換下這些神奇的物件,卻沒有得到承諾的結果。在榮格心理學中,星象學和鍊金術揭示了通向無意識的路徑。

上校的父親(小說中人物多有相同的名字,在此只能這樣說,以避免混亂)不甘心居住在馬孔多,他要尋找通向文明世界的大海。在路上,「遠徵隊的人們被最古老的回憶壓得喘不過來氣。」他們終於到達海邊,但是,「他的夢想終於破滅,這灰白骯髒、泡沫翻騰的大海,不值得為之冒險和犧牲。」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象徵20世紀烏託邦的破滅。

上校父親的故事只是這部小說的開始部分。這位父親的堂兄弟有一個豬尾巴。這個家族的第七代在出生時又長著一個豬尾巴,還是嬰兒時就被螞蟻吃掉。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都不得善終。在小說的最後,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將被破譯,這好像弗洛伊德和榮格用揭示無意識來治癒病人。但馬孔多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在此之前將被颶風抹去。布恩迪亞家族將從世人的記憶中消失。

在父親之前已經開始的布恩迪亞家族的無意識,其實也是拉美的集體無意識。馬爾克斯否認《百年孤獨》的社會和歷史意義。他在《番石榴飄香》中說,這只是他的家族史、他的童年記憶,他為少數親友寫的一本書。馬爾克斯的這一聲明,不能否認《百年孤獨》中潛藏著一部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的拉美史。作者的天賦不允許他只完成家族史的初衷,他的小說已經使他成為榮格所說的更為廣泛的「集體的人」。

馬爾克斯希望魔咒消失,但事實沒有遂他的願。他為拉美眾多的專制者們寫了《族長的秋天》(1975),他認為這是自己最好的小說。對權力的迷戀是一種精神疾病,現實又被他們的病態扭曲,而專制者製造的殘酷現實同時也在扭曲他們自己。所以,這部小說也是魔幻的,雖然作者為此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在扭曲的時空之中,魔幻比寫實更接近人們感受到的現實。

博爾赫斯:無意識中的時間和宇宙

魔幻是虛構的,也是真實的。拉美並不特別。在另外地方的小說中,例如《第22條軍規》(1961)、《大師和瑪格麗特》(1966)、《1984》(1949)等等,也都存在著魔幻般的現實,但很少涉及到無意識。談到文學中的無意識,不能不提到豪爾赫·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按出生之年算,博爾赫斯比馬爾克斯年長一輩。

博爾赫斯是一位博學的作家,長期在阿根廷擔任市立和國家圖書館館長。很難說他受到榮格的直接影響,雖然他在瑞士度過少年時期。如果博爾赫斯不了解榮格,那麼,他的詩歌和小說則成為支持榮格心理學的獨立證據。如果從榮格的視角閱讀博爾赫斯,讀者將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

博爾赫斯的祖輩在反抗獨裁的戰鬥中死去。在《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中,詩人獻給情人的是他的家族史:「我給你我已死去的祖輩/後人們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親的父親/陣亡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邊境/兩顆子彈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時候蓄著鬍子/屍體被士兵們用牛皮裹起/我母親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歲/在秘魯率領三百人衝鋒/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馬背上的亡魂。」

詩人真實的家族史在這首情詩中佔有主要位置。與《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相比,詩人的祖輩經歷的似乎是另一種生與死,其實沒有大的不同,他們都被國家歷史挾裹而去。博爾赫斯給予情人的、屬於他個人的則是「一個久久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此外,他寫到:「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饑渴/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這些寂寞、黑暗、危險有多少來自沉積在詩人心中的家族記憶?

詩是不可翻譯的。絕大多數詩在翻譯中失去原有的美妙而變得平淡。讀者最多只能像讀散文那樣去理解翻譯的詩。不過,博爾赫斯給了譯詩一個方便之處。評論家指出,博爾赫斯的詩像散文,而他的散文像詩。《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收錄七篇小說,合在一起也只是一本小冊子。這些小說都沒有清晰的情節,好像是夢中痴語。其中有《通天塔圖書館》。這座無數層的圖書館是博爾赫斯的宇宙意象,每一層「由許多六角形的迴廊組成」。重複而且連接的正六邊形組成穩定的結構,可以無限擴大。人們猜測有一本書是所有書的總和,但只有一位圖書館員翻閱過。這說明確實存在這樣的宇宙秘密,只有一人知道。

博爾赫斯還把圖書館看作監獄和天堂——宇宙由此組成。《贈禮之詩》說:「我漫無目的跋涉在這盲目的/圖書館,這座高大而幽深的監獄。」他又說:「我,總是在想像著天堂/是一座圖書館的類型。」他意向中的圖書館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地方,有無數藏書、無數秘密,就像人的無意識。《小徑分岔的花園》中有《環形廢墟》。一個外鄉人夢見自己在一個環形階梯劇場的中央。劇場像是一座毀壞的廟宇,階梯上坐滿了學生,鴉雀無聲,他們的臉仿佛在幾個世紀之外。他在給學生們講解「解剖學、宇宙結構學、魔法」。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是圓的,例如曼陀羅。博爾赫斯要探索的不僅是宇宙,更是潛藏在內心之中的人類秘密。他的《詩藝》也出現這一圓形主題:「靈魂(那麼我告訴自己)會以一種秘密而充分的方式,懂得/它是不朽的,它巨大而沉重的/圓環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比這渴望更遠,比這首詩更遠,/無窮無盡的宇宙在等待著我。」

這本小說集中還有《小徑分岔的花園》,博爾赫斯稱之為「偵探小說」。故事說,在一戰期間,一位德國間諜,青島大學的前英語教師餘準博士,探知英國的炮兵陣地在艾伯特(地名)。他要刺殺漢學家艾伯特(姓)向德國傳遞情報。餘準不認識艾伯特,艾伯特卻知道餘準的曾祖父彭 。艾伯特把他請進書房,向他講述彭 的歷史:彭 當過總督,精通天文、佔星以及士大夫的一切知識和技能。但彭拋棄了這一切,閉門不出,要寫一本小說,建一座迷宮。迷宮即小徑分岔的花園。

這個花園其實是一部小說。漢學家艾伯特說:「誰都沒有想到小說和迷宮是一件東西。」這兩者都有無限可能。艾伯特從彭 留下的一張寫著小楷的紙上發現:小徑分岔的花園就是他那部留給後人的小說,是「時間而非空間的分岔」。艾伯特告訴餘準:「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他們又說了一會,餘準要求再次看那張紙,在艾伯特轉身的時候開槍殺死了他。他被隨後趕到的偵探抓住,被判絞刑。《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篇關於時間的小說,也是關於小說的時間。分岔的時間產生無數可能的空間——現代物理學家提出有平行宇宙;時間也不再是單向的。誰知道餘準殺死的不是他自己呢?畢竟,艾伯特洞察到他的曾祖父製造的秘密,而這本來應該是這位曾孫的責任。

博爾赫斯的詩《謎語》說:「今天吟唱著詩篇的我/明天將是那神秘的,是死者,/居住在一個魔法與荒漠的/星球上,沒有以往,沒有以後,沒有時辰。/神秘主義者如是說。」

相關焦點

  •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以心理學知識探討文學藝術
    >和弗洛伊德一樣,榮格也是文學家、特別是文學批評家特別倚重的一位心理學家,例如加拿大學者、神話原型批評的提出者弗萊就對他推崇備至(尤其是他的《心理學與煉丹術》)。與弗洛伊德的《作家與白日夢》相似,《心理學與文學》是榮格的一篇極為重要、影響極大的論文,同樣以心理學知識探討文學藝術。在論文的開頭,榮格即說:「顯然,心理學作為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來研究文學,因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學和藝術賴以產生的母體。」這篇論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藝術作品」,二是「詩人」。
  • 榮格心理學的秘密
    榮格深信,心理現象,必將遵循著一種有別於物理法則的法則。「共時性原則」是榮格對中國「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應」觀念的理解,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道」,這個中國文化中最為神奇的概念,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一種內在的基礎。
  • 《榮格心理學關鍵詞》:全面解讀榮格心理學關鍵術語
    1961年去世以來,讀者對於分析心理學以及運用並發展分析心理學理論的興趣大大增長,但是許多讀者對榮格學派中使用的術語都不熟悉。《榮格心理學關鍵詞》基於以上原因由三位國際知名榮格學者共同打造而成,是一部系統介紹榮格心理學關鍵詞的經典作品。
  • 心理學琅琊高手榜--榮格
    這不是某個精神病患者的自言自語,而是「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一次對於生命本質的質問。有沒有覺得很像「莊周夢蝶」?其實榮格先生研究了一輩子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分析心理學可以說是一個道家理論的「心理學化」。 榮格與其他心理學家不同,他一生致力於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並且探索出分析人類精神世界的一套理論,即分析心理學。
  • 榮格心理學 | 薦書
    榮格的著述富含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知識,幾乎涉及所有的生活領域和知識領域。《榮格心理學》是一部介紹榮格心理學的著作。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非常清晰形象、簡明扼要地闡明了一個著作等身的人60年的研究成果——榮格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這部經典著作60年來暢銷不衰,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是較為易懂的入門讀物,而對於專業人士,則可以通過此書進一步加深對分析心理學的理解。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然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並非弗洛伊德,而是另一位同樣的頂級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神秘而陌生的,然而他的那些心理學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分析心理學。
  • 群體心理和集體無意識|讀勒龐《烏合之眾》和榮格《心理學與文學》
    在讀了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勒龐的名著《烏合之眾》後,聯繫上以前讀過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寫的《心理學與文學》,於是就有了上邊這些淺薄的思考,於是也就有了這篇文章。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研究群體心理的,他所指的群體,指的是「若干個體帶著一個目的聚集成群」,而且一旦成為群體,「就會產生某些不同於民族性格的新特徵」。
  • 榮格分析心理學,你與名師之間的距離只有……
    對於心理分析的愛好者而言,如何學習榮格分析心理學呢?如果他缺乏這種感覺,他便會茫然而不幸……因此說,教科書不能教授心理學,只有通過實際經驗才能學到。」——《人及其象徵》《人及其象徵》由榮格及其學生所著,這是榮格晚年,應出版社的要求,以「通俗」的方式來介紹其分析心理學,相對通俗易懂,但由淺入深,是學習榮格的入門書,也是學習沙盤遊戲最好的一本書。
  • 第274本,《榮格與分析心理學》.
    《榮格與分析心理學》是對沙盤遊戲治療的理論基礎---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系統介紹,包括榮格思想的背景、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方法、實踐及發展。《榮格與分析心理學》作者申荷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心理分析師,國際沙盤遊戲或治療學會和美國沙盤遊戲治療學會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會長,瑞士愛諾斯東西方文化圓桌會議主講人。
  •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32開      頁數:280    上架建議:暢銷·心理自助   魯網10月16日訊 (瑞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是公認的、傑出的榮格心理學繼承者
  • 榮格為心理學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他與弗洛伊德之間又有什麼分歧?
    榮格為心理學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他與弗洛伊德之間又有什麼分歧?卡爾·榮格,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 金花的秘密——成仙,夢境與榮格心理學
    衛禮賢同任何虔誠的傳教士一樣,他當時來中國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向廣大的中國人傳播上帝的福音,但衛禮賢並不屬於那種宗教狂熱分子,他是一個對文學與藝術有著較高天賦和良好修養的人(此處當是存疑的,我沒有找到該說法的證據,衛禮賢也有可能是通過別的方式接觸到了這本道家的修仙著作)榮格心理學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
  • 【論壇專家】呂旭亞:榮格心理學的童話分析
    童話通常短短的,頂多兩、三頁,故事人物的性格也不像文學作品裡的角色那般複雜,許多童話的主人翁是沒有名字的,僅以他們的排行或地位稱呼他們為三公主、小女兒、王子,或根據穿著就被叫做「小紅帽」、「熊皮人」。 故事情節也挺樣板的・總是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場,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結尾,主角遇到的挑戰總是三次,三位武士、三把斧頭、三件任務... 了無新意。
  • 預示一生——「榮格第一夢」之詳解,榮格心理學的新發現
    幼小的榮格在出生時,他的兩個哥哥都夭折了,而榮格則活了八十多歲;榮格與妻子育有五個子女,且緋聞不斷。所以這個夢中高大的男性生殖器預示了榮格的生命力強大,而且很man。榮格開闢了精神分析學說的新洞天,心理學屬於隱秘的世界,這與「草地上黑色的、長方形的石砌的洞」的象徵意義吻合。「黑色」本身帶有神秘屬性,「長方形」則稜角分明,與榮格的性格特點相符,「石砌的」也是主觀努力的象徵。
  • 為什麼說,心理學大師榮格是「中國思想的學生」?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年),瑞士人,馳名世界的心理學大師,他創立的人格分析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齊名,同為現代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的主要基石人們說:榮格是「中國思想的學生」,人格分析心理學的源頭是中國道家,是這樣嗎,為什麼?
  • 榮格心理學中夢的工作
    基於情緒,並且這種情緒反應的是人類原始的體驗,用榮格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夢境意識與原型和本能更為接近。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偽裝和隱瞞,他認為:「由於(夢中的)象徵就是通過轉譯而來,理解象徵的難處就如同再次翻譯,要轉換形式而不改變和增加含義」(1983)。然而,對於榮格來說,夢是「無意識心靈活動的直接表達」。
  •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與塔羅的故事
    儘管許多塔羅的從業者將榮格式的心理學方法應用到塔羅牌的工作中,但仍有一個問題是:榮格本人是否對塔羅牌有所了解?,1950年,榮格將一種「直覺的、同步的方法」分配給了他的心理學俱樂部的四名成員。榮格提出的實驗在《超心理學雜誌》(1998年3月)上進行了討論:在一篇題為「萊茵-榮格書信:區分準心理學與同步事件——J·B·萊茵;卡爾·榮格」的文章中,作者是維克多·曼斯菲爾德、薩利·萊茵·費瑟、詹姆斯·霍爾。作者得出結論:「這樣的實驗符合我們對不被強迫、控制或操縱的描述,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困難。
  • 林國良: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二、榮格心理學與唯識學的根本差異 如上所說,榮格心理學與唯識學在意識與無意識理論上有許多重大差異,而這些重大差異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論背景的差異。 [2](P43) 如果我們觀察當代出現的新宗教,是可以發現榮格所描述的上述現象。那些新宗教的教條,確實有著它的最初的「原始經驗」,但隨著年代越來越遠而變得日益神聖,雖然那「原始經驗」早已失去,但每一個虔誠的信徒卻能毫不遲疑地接受和信奉那樣的教條。由此可見榮格的睿智。 3、從唯識學看榮格心理學的局限性 從佛教唯識學立場來看,榮格心理學有其局限性。
  • 心理大師|榮格心理學理論
    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論。榮格把心靈當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心靈是一個先在性的概念,與精神和靈魂相等。心靈是人的—切軟體內容的全體,如思維、情感、行動等一切意識到的,一切潛意識的內容。人格的原始統—性和先在整體性,不僅在理論上追求心靈整體綜合,而且在臨床上要求恢復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學的方法論實質上是一種整體論。
  • 心理學大師榮格名言
    作為一位能夠一直深入到他人靈魂深處的醫生,許多曾經接受過榮格治療的病人,後來雖然恢復了健康,卻一直保留著對榮格的深刻記憶。   一次榮格應邀去耶魯大學講學,大禮堂已經座無虛席。聽眾對榮格的報告報之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報告結束後,主持報告會的一位教授的夫人邀請榮格去家中出席茶會。茶會上,她流著眼淚告訴榮格:「你的報告我沒有聽懂,但我卻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