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星級晶胞」——面心立方晶胞的分析
一、晶體和晶胞
無數晶胞「無隙並置」得到晶體,或者說晶胞平移可以得到晶體。
晶胞並非像細胞一樣真實存在,而是我們從晶體中抽象或切割出來的有代表意義的最小重複單元。
立體晶胞必須是平行六面體,八個頂點是同種粒子的中心,所以頂點、稜上和面上的粒子都被切割開了,並不是完整的粒子(如圖1右),這樣得到的平行六面體上下左右前後平移才能得到完整的晶體。
我們將晶胞中的粒子抽象成點,用不同顏色大小的球來表示,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晶胞了。
立體晶胞中最標緻的晶胞就是立方晶胞了,其次是六方晶胞,還有四方、三方、正交、單斜等晶胞(高中階段一般接觸不到)。立方晶胞中比較基礎的是:簡單立方、體心立方和面心立方(如圖2),其中面心立方尤為重要,它是很多複雜晶胞構成的基石。
二、面心立方晶胞中的「空隙」
面心立方可以由二維密置層(圖3a)以ABCABC…的方式堆積而成,垂直於層的方向是晶胞的體對角線方向,這種晶胞結構屬於最密堆積的一種,原子的空間利用率達到74%。面心立方晶胞也可以由(圖3b)結構錯層堆積而成。
「正八面體空隙」:如圖3(c)所示六個面心的原子距離最近的都相切,它們構成了一個正八面體,其中的空隙我們稱之為正八面體空隙。空隙的形狀並不是正八面體,而是構成空隙的原子形成了正八面體,該空隙的中心就是大立方體的體心。除了該晶胞的體心外,每個稜心也都是正八面體空隙的中心,所以該晶胞中所含正八面體空隙的數目為1+12×1/4=4個。
「正四面體空隙」:如圖3(d)所示四個原子之間都相切,它們構成了一個正四面體,其中的空隙我們稱之為正四面體空隙。空隙的形狀並不是正四面體,而是構成空隙的原子形成了正四面體,該空隙的中心就是小立方體的體心。所以,每個小立方體的體心都是一個正四面體空隙的中心,該晶胞中含有8個正四面體空隙。
面心立方晶胞中「微粒數」:「正八面體空隙」:「正四面體空隙」=4∶4∶8=1∶1∶2。
三、晶體的「填隙模型」
面心立方晶胞中最近的原子都相切的叫做面心立方最密堆積,如果不相切就只能叫做面心立方堆積或結構了。
1、NaCl型晶胞
Cl-構成面心立方,Na+填充在所有的正八面體空隙,所以配位數為6,粒子個數比為=4∶4=1∶1。(如圖4Ⅰ)
2、氟化鈣晶胞
Ca2+構成面心立方,F-填充在所有的正四面體空隙,所以F-的配位數為4,粒子個數比為=4∶8=1∶2,Ca2+的配位數為8。(如圖4Ⅱ)
3、金剛石晶胞
碳原子首先構成面心立方,另有4個碳原子填充在互不緊鄰的正四面體空隙,所以配位數為4,每個晶胞中包含的微粒數為8(如圖4 Ⅲ)。根據碳碳鍵長等於晶胞體對角線的1/4,可以計算出原子的空間利用率為34%,為體心立方的一半。
圖5
如圖5,可以清楚地看到立方體內碳原子的位置。
金剛石晶胞為面心立方結構,即在一個立方體的每個頂點有一個原子(共八個),在每一個面的中心有一個原子(共6個)。每一個在頂點上的原子為8個立方體所共用(在空間結構上,每個晶胞緊密連接),因此每個原子對於此晶胞的貢獻為1/8;同理面上的原子對於晶胞的貢獻為1/2,所以每個晶胞內含有的原子數=8*1/8+6*1/2=4。
下面的動圖,是金剛石中碳原子成鍵的空間伸展情況。
如果將構成面心立方的碳原子(或空隙中的碳原子)都換成矽原子,則變為SiC的晶胞。BN、AlP、GaAs等晶體的晶胞都類似於SiC的晶胞。
另外,冰的晶胞結構也類似於金剛石晶胞,把每個水分子看成一個點即可。也可以說冰的晶體結構類似於SiO2,一個O連4個H,一個H連2個O,只不過一半是共價鍵一半是氫鍵。
4、乾冰的晶胞:
如果將CO2分子,想像成一個點,也就是不考慮分子的空間取向,其晶胞也是面心立方結構(如圖4Ⅳ)。許多分子晶體的晶胞也都是面心立方結構。
許許多多的晶胞結構都可以由面心立方晶胞衍變而成,所以,面心立方晶胞是名副其實的五星級晶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