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假錯案啟示:判斷法律真實主要靠證據,追尋客觀真相還需要良知

2020-12-20 柏文喜Kevin

第一件事是在2014年的夏秋之際,我在參與起草一個文件,工作中遇到了一個法學理論問題,當然也是一個法治實踐問題。即在評判一個案件的事實認定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時,是用「客觀真相」還是用「法律真實」來表述,對此頗有爭議。查閱學術界和實務界的觀點,專家學者的說法不一,政法各部門的意見也不一致。進一步了解,把案件的事實真相分為「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的觀點似乎已成定論,辦案要堅持法律真實的論點似乎佔了主導地位。

一些學術型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們對此深以為然,認為執法辦案就是通過證據發現和認定案件事實,即法律真實,而不可能脫離證據來認定或判斷客觀事實,故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兩分證據說兩分話,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客觀真實。所以很多人把堅持法律真實作為圭臬,而把追尋客觀真相也就是堅持客觀真實棄如敝屣。這種觀點從邏輯上講是有道理的,故在當時很有市場。

為了準確表述並統一認識,我便以起草司法解釋遇到疑難問題的名義,打電話請教陳先生等刑事訴訟法學大咖們,詢問如果要求司法人員保證公正司法,對事實的認定究竟是要求做到法律真實還是客觀真實?大咖們的意見果然也有分歧,但陳先生的意見則非常明確:「我主張符合客觀真相!」陳先生電話裡的語速雖然很慢,重要的地方有多次重複,但他反覆強調,法律真實也好,客觀真實也好,最終都必須符合客觀真相,不符合客觀真相就可能出冤假錯案,就可能危害司法公正。

陳先生的意見對我們是有力的理論指導,最後形成的文件裡明確寫上了「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後來,陳先生在一個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司法改革精神的場合,特別強調說這段話是新時代關於公正司法的新標準、新要求,要按照這個新標準、新要求開展研究和貫徹落實等,對之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事實上,他並不了解形成這段話背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堅持的學術觀點對於形成這段話的貢獻。

現在我們已經越來越能看出堅持客觀真相說的正確。司法人員認定的案件事實只有與客觀發生的事實相符合,司法公正才能立得住。因為公正往往藏在事實真相之中或者長在事實真相之上。如果我們只滿足於證據證明的所謂法律真實,而對案件發生的客觀真相不予深究,就可能導致司法認定的事實與客觀發生的事實相背離,那些因誤解受騙、證據滅失或舉證不能的當事人就可能得不到公正。

判斷法律真實主要靠證據,而追尋客觀真相還需要靠良知。故有些國家的憲法或訴訟法規定,法官要根據良知進行裁判。我國訴訟法規定司法人員辦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沒有明確良知處於什麼位置,但這並不意味著辦案除了事實和法律之外不再需要良知等「主觀法律」。我以為可以把「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律理解為「雙重法律」,即作為文字法條的「客觀法律」和作為內心良知的主觀法律,二者都是公正裁判的準繩。實踐中一些司法人員和律師辦案常常引發公眾對於人性、良知的質疑或拷問,虛假訴訟案件一度十分猖獗,這與有的法律人有意無意地把良知或真相拋在一邊至有關係。

第二件事情是關於聶樹斌案的再審問題。大約是2014年秋冬之際的某一天,領導把我叫去,問我對於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冤假錯案嚴格防範和及時糾正機制」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我便說,聶樹斌案現在是籠罩在公眾頭上最大的一片烏雲,社會各界普遍關注,都想知道這個案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連我也想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現在申訴複查遲遲沒有下文。而每到全國「兩會」召開之時,質疑和炒作這個案子的輿情就非常洶湧,最高人民法院和河北高院就像「過關」一樣招人指責。與其這樣,不如下決心啟動再審,是真是假做一個了斷。

領導聽了以後對我說,這個案子比較敏感、爭議很大,你講的只是一個方面。如果你有時間就去了解一下學術界的看法,特別要聽聽高銘暄教授、陳光中教授和刑法學研究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兩位會長的意見,然後再說。這樣我便給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趙秉志教授打電話,請他組個飯局請高銘暄老師、陳光中老師和卞建林會長吃飯,趙秉志教授當即答應,並很快就告訴我,已經與幾位老師約好在北京師範大學的京師大廈餐廳共進晚餐。

在餐敘過程中,我們先談了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的刑事司法改革問題,談的過程中自然就講到了聶樹斌案。有點意外的是,幾位教授對於這個案子出言都非常謹慎。陳先生說,關於聶樹斌案子當中存在的問題,被告方的申訴如何處理,我已經說過多次了,我的觀點非常明確,今天就不再說了。以後我會給你一個書面意見,讓學生轉給你。從陳先生的說話中似乎還能聽出有點不大高興的意思。我當時就有點納悶。過後問趙秉志教授是怎麼回事,他說:「我們誰也不知道你這傢伙的意思,現在社會上的傳言很多,有人說這個案子由於各方面的意見分歧很大,聽說你們院不會再審了。所以,我們以為你是來讓我們表態的,所以兩位老先生當然就不想多說了。」最後,我只得解釋今天是順便聽聽各位老師的意見,沒有任何傾向性。聶案雖然早就進入申訴複查程序,但最終是再審還是不再審,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還沒有討論過,所以無論是決定再審還是不再審的傳言,都純系謠言,不足為信。

記不得過了多長時間陳光中先生派學生送來了兩份材料,一份是他與天津市公安局主任法醫師宋憶光就聶樹斌案的法醫問題進行諮詢交流的記錄,另一份是他寫給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院領導建議再審聶樹斌案的信。我認真看了陳先生給我的兩份材料,了解到很多信息,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他講的很多問題比當時網上流傳的東西要可靠也可信的多。他本來就德高望重精通刑事訴訟法學,卻很謙虛地一一向宋法醫諮詢聶樹斌案的法醫學鑑定和證據認定問題,讓人看到了他堅持求真務實的大師風範。針對聶樹斌案原審證據存在的「三大缺失」之一即聶樹斌被抓獲後前5天的供述缺失問題,陳先生分析認為這極不正常,存在刑訊逼供可能!

他的這一分析判斷我們後來也是贊同的,再審時採納的也是這一觀點。又如聶樹斌案的現場勘驗和屍體檢驗存在的「五個沒有檢驗」問題,即被害人的身份沒有檢驗,被害人的傷情沒有檢驗,被害人的死亡時間沒有檢驗,被害人的死因沒有檢驗,被害人是否受到性侵沒有檢驗等,陳先生與宋法醫幾乎都討論到了並一一進行了分析,其分析意見與我們後來的再審意見也基本一致。陳先生和宋法醫還討論了聶樹斌作案工具花襯衣存在的疑點,辨認程序存在的瑕疵,卷宗材料籤字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王書金與聶樹斌哪個嫌疑更大等,都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對我們很有啟發。

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把聶樹斌案指定給第二巡迴法庭審理以後,陳光中先生仍繼續關心支持該案的再審工作,其中有三件事情應當說一說。

一是在2016年的9月9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召開了關於聶樹斌案法律程序適用問題的專家座談會,陳光中先生等9位專家出席了座談會。這次座談會為聶樹斌案再審的程序法律適用定了調、把了脈,意義重大。陳光中先生作為刑事訴訟法學界的掌門人和權威學者,他的發言和觀點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在2016年的12月2日,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姦婦女再審案在第二巡迴法庭公開宣判。我們特別邀請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專家學者和基層群眾代表等出席宣判活動。陳光中先生不辭辛勞出席了宣判活動,是應邀出席宣判活動的代表中年齡最大者,也是最資深的專家學者。當時可以看到,當我宣告聶樹斌無罪時,陳先生的臉上也洋溢著勝利的喜悅。他在庭審結束後法庭宣判的現場即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對最高人民法院最終按照疑罪從無原則宣告原審被告人聶樹斌無罪,給予了高度讚揚和很高評價,特別對再審判決給予了充分肯定,讓我們很受鼓舞、深受感動。

三是聶樹斌案再審宣告無罪以後,陳光中先生還發表一篇評論文章,對再審判決進行了評析。他指出,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東高院異地複查,並同意山東高院在複查過程中召開聽證會,聽取申訴人及其代理律師以及原辦案單位的意見,既體現了客觀公正,又體現了程序創新。他還以本案為例,對正確把握案件事實的客觀真相以及堅持證據裁判原則,作了深刻論述:案件事實的客觀真相或者稱案件本原事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案件發生時的真實情況,它不以辦案人員的意志為轉移,辦案人員不能否認、改變案件的客觀真相,而只能對其加以發現、查明和認定。辦案人員以證據為唯一手段來認定案件事實,還原案件事實真相,這就是證據裁判原則之要義,而冤假錯案絕大多數錯在司法機關認定的案件事實不符合客觀真相。

他還充分肯定了聶樹斌案再審所體現的證據裁判、獨立審判和人權保障等價值,高度讚揚了最高人民法院堅持有錯必糾的立場和態度,凸顯了糾正冤假錯案的決心與擔當,體現了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最後他還熱情洋溢地評論道「聶樹斌案不僅以其案情複雜離奇、平反過程曲折引起世人矚目,而且能夠起到警示、宣傳、教育的標杆作用,這個案件應當載入史冊!」這是我見到的評價聶樹斌再審的一篇雄文。

節選自:《法制日報》 作者:胡云騰 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會長、法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刑事訴訟中的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
    「法律真實」是指司法工作人員運用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達到了法律所規定的視為真實的標準,這個真實就是證明原發案件事實的證據,以及由證據組織起來的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法律真實可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從法律意義上看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以及由證據證明的事實的真實性;二是從法官確認的程序上、判斷上的真實性。
  • 為什麼說法律事實不是客觀真相?
    你好,歡迎來到劉含法律思維30講。我是劉涵。在第1個模塊我給你講了法律人的6種基本思維模型,從這一講開始,咱們正式進入第2個模塊。事實的發現與描述,我將帶你看看法律中的事實和普通人眼裡的真相有什麼不同?在普通人的眼裡,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法律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事實真相嗎?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活動一直以「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為原則,尤其在奉行訴訟職權主義的年代裡,我國受到前蘇聯的司法理念地影響較大,大部分學者以「實事求是」的哲學判斷標準作為理論依據,將這個「事實」定位為「客觀事實」,認為這個「事實」應該是客觀的、全面的、絕對的事實,追求「還事物本來的面目」。然而,這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況,「以訴訟的方法令人完全確信地重現過去是不可能的」。
  • 淺論我國證據裁判主義
    由於人類文明的不發達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限制,人們最開始創設的並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盛行於各國的是神示證據制度,即人們認為神明能夠洞察所有的糾紛的真相,將發現糾紛真相的途徑全部都寄託到神的身上,企圖通過所謂神的啟示來查明糾紛事實,最終判斷是非曲直。神誓、水審、火審、決鬥等,都是神示證據制度的主要方式和體現。這是一種完全由當事人不可見的方式斷案的制度,其殘忍性、低極性和荒謬性顯而易見。
  • 訴訟證據制度問題研究
    我國解決民事糾紛案件最主要的機制應當是法院,但是絕大多是矛盾得到化解仍然是在社會,社會化解機制如調解委員會等,已經呈現不同的形態。但是民事糾紛得到化解始終要查明事實真相,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作出合情、合理、且合法的裁判。
  • 疑罪從無、證據確實充分與自由心證——張玉環殺人再審無罪的啟示
    疑罪從無儘管有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但是某種角度而言,他仍然更多的是一種「超規範的理念」,其落實更多的要靠人的思想轉變,而非僅有紙面規定。河南趙作海殺人案、浙江張氏叔侄強姦案件等冤假錯案都是典型的疑罪從有、留有餘地的裁判。那麼,為何「疑罪」現實很難「從無」呢?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差別
    但是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分享不止是這麼簡單,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事實」是具有深層含義上的,是法律上大家需要了解的。那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相信對這個詞彙不太了解的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有些迷惑。怎麼事實這個詞還有什麼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呢?
  • 《中國周刊》評論:致敬良知,懲處枉法
    幸虧我們的社會還有良知存焉,還有正氣浩然。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錢仁鳳接觸到富有良知和正義的法律援助律師楊柱,從此,楊柱和錢仁鳳的家族歷經了五年多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上訴、上訪歷程。  以楊柱律師為首,在知名律師楊名跨,新聞工作者程權、劉海川、煙雲、吳通青、陳鴻燕等人士和媒體機構持續接力關注下,這個巨大的冤案才得以再審昭雪:  2015年5月,雲南省檢察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建議再審",向雲南省高院發出了《再審檢察建議書》。2015年12月21日,錢仁鳳被無罪釋放。
  • 從「排除合理懷疑」看實體真實相對性
    根據上述主張和解釋,筆者認為,排除合理懷疑的內涵應當包括以下內容:(1)它是一個道德上的確定性,它是一個理念標準和要求,要求辦案人員具備良知和真誠。(2)排除合理懷疑必須通過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證據的證明力,進行主觀的推理、判斷,它是辦案人員主客觀的綜合運用,就主觀而言包括辦案人員的認識能力、經驗判斷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自由裁量能力。
  • 證據的基本定位與法治化問題
    第三,證據作為案件事實認定的基礎,是社會糾紛化解的隱含前提。但是,證據問題還更多被局限在訴訟領域,證據作為社會整體的合法性提供者和證據作為實體法實施的前提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即便在訴訟領域當中,對於證據的強調依然任重而道遠。此外,我國證據法的法律規範條文尚未形成一個相對合理的法律體系,尚需完善。
  • 冤假錯案的制度根源——檢察院「不能輸」
    檢察院「一定要贏」,也就導致他們不能接受主要公訴意見被辯護律師推翻。我庭後與主審法官溝通時,主審法官面對該案存在明顯的證據漏洞,也無可奈何說「判無罪則檢察院必然抗訴」,讓我放棄無罪判決甚至緩刑判決的訴求,退而求其次接受改變罪名1年多的刑期。
  • 冤假錯案看到希望,執行與法律監督工作平臺來了
    而對於涉民營企業的冤假錯案,國家也專門開展了對冤假錯案的糾錯和平反行動。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以後的路還很長,平反冤假錯案依然是任重道遠。之所以平反速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快,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案件已經被擱置了很多年,一些有力的線索和證據基本都已模糊不清,甚至已經消失。對案件的重審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 司法良知:法律與道德的完美結合
    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據此提出「致良知說」,作為道德修養方法。司法良知則是法官作為司法主體時所具有的法律職業良知,其建立在對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對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是基於對法律規則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種對善惡正誤的理性判斷,體現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義追求、職業道德、責任擔當及人文情懷等內心意志。
  • 法院判決是以證據為準還是以事實為準
    我們經常聽到法官說我們裁判案件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不是聽完這個結論你會很鬱悶,到底什麼是事實為依據,什麼是以法律為準繩呢?而且到底是以事實為依據重要還是以法律為準繩重要呢?所謂以事實為依據指的是什麼呢?這裡的事實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其實這個事實最容易被人們誤解。這裡的事實指的不是客觀事實。所謂客觀事實是指實際發生的事實。
  • 冤假錯案為何發生?律師怎樣做才能成功幫當事人洗冤?
    目前翻案的冤錯案件絕大多數與刑訊逼供有關,多數案件當事人平反後表示曾遭受辦案人員身體、精神上的折磨,不得已而「認罪」,或以辦案人員提供的現成口供、誘導當事人作出辦案機關想要的供述內容,定案的證據主要集中於口供,忽略物證等實體證據。
  • 測謊結論在我國的法律定位
    反對將測謊結論作為證據使用的學者認為,測謊結論只能作為輔助審查判斷證據的手段,主要有以下觀點:其一,測謊檢查違背了反對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其二,測謊技術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不夠高,易導致冤假錯案;其三,測謊結論不具有客觀性;其四,測謊結論與案件的關聯程度不可靠。筆者以為,這些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於考慮相關因素不夠全面,難免有失偏頗。
  • 9778天,正義終於伸出了手,張玉環案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案件背後的法律啟示第一個啟示可能就是關於案件背後的刑訊逼供,在二十多年前我國的法制與現在相比還不健全,自1997年新刑法頒布實施後,我國的法制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同時張玉環案能夠成功得到平反更是我國法制健全的進一步體現。
  • 尊重客觀事實 確保司法公正
    一些人認為:要以法律事實為依據。也就是說你能提供什麼樣的證據、提供多少證據我就認定你多少法律事實,至於這個事實是否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則可在所不問。裁判也將以此為依據來維護你在法律上的權益,這就有把審判法庭演變成當事人訴訟技巧的競技場的可能。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說客觀事實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
  • 法律判斷大小前提的建構及其方法
    事實藉助物質性證據和人的陳述顯現出來,弄清什麼是事實,實則又是主要圍繞陳述的真假展開。「我說的是事實」指「我對客觀存在狀態的陳述是真的」。陳述之真假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接近事前客觀存在狀態。在靜態上,這裡把事實區別為:    (一)生活事實或原始事實。它是既存的已發生的事實,如張三駕車在街道上以50公裡/小時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