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
曾經有一所「特殊」的學校——
臨青學校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所學校
1919年五四運動後,中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掀起了「到民間去」的熱潮,他們興辦義務學校,開展平民教育。中國共產黨誕生後,更致力於工人運動,到工人中辦學校,團結教育職工,培養積極分子,由此誕生了許多「平民學校」,而位於滬東地區臨青路上的「臨青學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臨青學校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它是在國家危難之際,由部分優秀共產黨員領導創辦的。
△臨青學校部分校友在舊址前的合影,中間一位為第四任校長鍾韻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鄧劼剛、嚴鏡餘、任崇高等一批地下黨員奉命疏散到上海,在中共滬東區委代理書記鄧錦珊的支持和幫助下,租借了臨青路臨青坊(今臨青路116弄10號)內的一幢民房,以創辦臨青學校做掩護,開始了一場新的戰鬥。
△今臨青路116弄10號↑ (沈勇/攝)
△今臨青坊樣貌 (徐小萌/攝)
創辦學校首先面臨的是資金問題,為解決辦學經費,全校教職員工群策群力、艱苦奮鬥。一方面利用各自的社會關係找進步人士募捐。鄧劼剛校長曾在上海川鹽銀行經理李先生家做過家庭教師,他設法爭取到了李先生的資助,其他教師也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得到了一些進步人士的支援。另一方面學校提倡勤儉辦學。教職員工不拿工資,只享受學校提供的食宿,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們卻毫無怨言。學校裡的黑板、課桌椅都由師生一起動手油漆,每學期招生廣告都由師生上街張貼,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決不花錢僱人做。
臨青學校的教職員工除了要克服經濟上的困難外,尤其艱難的是要對付險惡的政治環境。對於這所革命學校,國民黨當局從未放鬆過監視,經常派特務、巡捕、「包打聽」來幹擾,甚至公開來檢查,妄圖找到藉以封校的證據。為了減少敵人對學校的騷擾,學校請了幾位進步的社會知名人士出面支持辦校,成立了校董會。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任名譽董事長,上海著名律師李伯申先生任義務法律顧問。
△陶行知(圖片來源於網絡)
臨青學校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的理念,一面給學生、青年工人上文化課,一面將文化教育和國難教育相結合,讓學生明白救國的真理,鍛鍊成為抗日救國的戰士,成為革命事業接班人。學校的四任校長都是共產黨員,老師大部分是黨的地下幹部,半數以上都讀過大學,文化水平較高,有人曾當過教師,還具有教數學、英語、音樂的專業水平。
當時,臨青學校講授的課本都是全國統一使用的課本,但臨青人「舊瓶裝新酒」,注以新觀念、新內容。不論是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等課程都和國難、抗日結合起來,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
每周一早上的周會,老校長都要講述國難形勢。有一次,任崇高校長在講話前,把一幅方桌大小的「毒蠶侵華圖」掛在黑板上,綠色的桑葉形似我國的地圖。他將毒蠶的身子引在桑葉的東北部,兩隻毛刺的爪子已覬覦著桑葉北部,兇惡的頭部張開了血盆似的大口,馬上就要吞噬中、南、西部的桑葉,他一邊講一邊流淚,「同學們,桑葉就如同我們的祖國,祖國就是我們的母親!毒蠶就是我們東鄰的日本強盜,它的野心就是吃掉全中國!我們要拿起刀槍,把日本鬼子殺死,保衛我們的母親呀!」說到這裡,他難過得泣不成聲,全場的同學也隨之哭了起來,內心激憤的同時也燃起了為革命而戰的火苗。
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臨青學校開展了豐富的活動。舉辦課外閱讀活動,學校裡有個小圖書館,裡面有《革命文豪高爾基》、《我的童年》、《吶喊》、《表》、《小草》等書目,都是學生喜愛的書籍。那時,生活書店出版了一本《獄中寫給弟弟的十封信》,內容講述的是東三省人民如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其中一個故事講的是吉林省一個中學生,看了一本抗聯的書就被關進監獄,如果不投降,就被狼狗咬死;他父親是教師,因為上課時說東北是中國的地方,結果被日寇活活打死······孩子們聽完這些故事,心中不由地激起對日寇的仇恨,也更加堅定了抗日救國的決心。
1935年春,臨青學校推行陶行知先生創導的「小先生」制,挑選了10多位活動能力強的學生當「小先生」,每天放學後深入附近居民區教群眾讀書識字,廣受歡迎。「小先生」活動不僅使五六百個讀不起書的兒童和成人得到了識字的機會,同時也受到了抗日救亡教育。
此外,學校也注重課堂外的學習。每逢周日和假日,老師會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魚市場、大世界,遊覽南京路,參觀哈同花園······學校還成立了學生自治會,各班派代表參加,自己管理自己;辦壁報,每周出版《學習園地》;開展演講、辯論比賽,一學期比賽一次,以抗日為主題,不僅鍛鍊口才,也提高抗日的覺悟;成立孩子抗日歌詠隊,由音樂老師講課、教歌,每月對外演出幾次,表演曲目有《槍口對外》、《大路歌》、《太行山上》、《五月的鮮花》等30多首救亡歌曲;建立孩子演劇隊,在鍾韻明擔任校長期間,演劇隊排演了兒童獨幕劇《抓漢奸》、《仁丹鬍子》、《最後一課》、《放下你的鞭子》等到市區演出。
△1936年成立的臨青學校孩子歌詠隊
信息來源:最憶楊浦
編輯:張允允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