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在路上》成為公版圖書,一時之間,市場上湧現出多個版本的《在路上》,有的做成硬殼精裝,附贈手繪地圖、風插畫及88頁旅行手記;有的請出了音樂界人士高曉松、萬曉利做獨家推薦,出現在網頁上的宣傳語中還有明星「李現、劉濤推薦」的字樣;還有的以「鮑勃·迪倫、賈伯斯、披頭四的精神之書」為賣點;有的宣稱使用的是企鵝出版的原稿。
林林總總,花樣百出,各個版本表現相差無幾,似乎沒有引發巨大的閱讀熱情,但是也算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旅行圖書的關注。
眾所周知,《在路上》可謂旅行者心目中的「聖經」,比如以旅行為職業的背包客小鵬,讓他做出這個至關重要的人生決定的,就是這本《在路上》。近十幾年來,旅行圖書經歷了一個從波谷到波峰又到波谷的過程,有意思的是,在旅行圖書的盛衰背後,對應著國人生活方式的巨變。
開放式書架上的指南攻略
2009年之前,在人們的印象裡,旅行書就是走進新華書店一樓大廳時,有一個專架,陳列著一排又一排的各種目的地的攻略指南,一般由專業的地圖、地理出版社出版,多以「寶典」「一生必去」「不能錯過」「一日遊」這樣的字眼來命名,封面也是清一色的「旅行教材風」,內容就是路線加景點介紹加實用攻略,不帶個人色彩。
那時人們買書多半還在新華書店,甚至我們還沒有「旅行」這個概念,我們更多地稱之為旅遊。形式多為單位組織乘大巴車去風景區,寒暑假帶孩子去爬爬山、看看海,最多報個五天四晚的旅遊團,多以國內遊為主,就像趙本山在小品裡說的,「去趟鐵嶺,旅旅遊」。
讀者購買旅行圖書也多是出於剛需,家用汽車剛剛普及,自駕寶典顯然很符合家庭周邊遊的需求。而那些「一生必去的99個地方」等,也頗為吸引對世界滿懷憧憬的年輕人,那是人們對旅行的初始萌動期。
從「間隔年」到「背包十年」
2009年,一本名為《遲到的間隔年》的書進入大眾視野。
2006年12月,廣東男孩孫東純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開始了他的間隔年旅程。
這個出走計劃,源於他在柬埔寨的一次旅行,他在途中遇到一位旅行兩年多的英國姑娘,得知她每天都會去一個叫「燈塔計劃」的NGO工作,邊旅行邊工作,這在他聽來簡直聞所未聞。他發現,在那個組織裡,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暢談夢想;而且他還了解到,西方有一種「間隔年」(gapyear)的概念,即年輕人畢業之後、工作之前,會做一次長達一年的旅行,體驗與自己原來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世界。
孫東純就這樣義無反顧地出發了,從原來計劃中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劃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中國澳門經泰國、寮國、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
他把自己這一年多的經歷記錄下來,發在磨坊、天涯論壇,立刻成為超人氣熱帖,網友反饋極為熱烈,間隔年這個概念也開始引發關注。中信出版社恰好在2008年開始搭建旅行書產品線——「小步文化」系列,出版了幾本風格非常文藝的旅行圖書,如《一隻貓的巴黎晃悠》《一支被羅馬迷死的鉛筆》《越往南越南》《與世界熱戀308天》等,但表現都不溫不火,市場並未全部打開,仍屬於小眾讀物,直到2009年出版了《遲到的間隔年》。
這本書首印只有五千冊,剛一上市就立刻全渠道斷貨,當時的宣傳途徑還只有平面媒體的報導,並沒有微博、微信這些自媒體渠道,但它仍然迅速在讀者中口口相傳,一年之內印量達到了十萬冊。
就像被關得太久的洪水猛獸,對旅行的渴望以及旅行書的熱銷,在2010年達到巔峰。
經歷了經濟上的迅速騰飛,國人漸漸有了餘錢出國旅遊,很多人辦了人生中第一本護照。2009年前後,中國出境遊人數達到4765.63萬人次,和2000年相比,同比增長了四倍多。
2001年,在南開大學讀金融系的小鵬要畢業了,在論文答辯和畢業典禮之間恰好有十幾天空閒時間,他回宿舍收拾好背包,當天就坐上南下的火車,從天津到桂林,24小時硬座,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遠行。
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消停過,其他同學都紛紛優職高薪、穩定就業,只有他,畢業短短幾年就先後辭掉八份工作,剛攢下點錢就去旅行,直到他發現旅行也能賺錢,於是生活就變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從2001年到2010年,他已經整整在路上十年,他說「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人生不只車子房子,應該還有另一種可能」。在那十年裡,這樣的想法絕對稱得上是「離經叛道」了。
小鵬也出過旅行書,《我把歐洲塞進背包》和《蓮花之上》,都是他用心創作的,但是銷量令他灰心喪氣,只印到八千就再也不動了,這也一度讓他對旅行充滿迷茫。
2009年,他把寫了十年的旅行博客日記整理成書稿,投給出版了《遲到的間隔年》的中信出版社,那時無論是編輯還是他本人,都對這本書的銷量沒有太太信心。
那是一本看起來很普通、很個人化的旅行日記,再加上當時旅行這事還沒有達到全民關注的熱度,很難說這會是一本暢銷書,也許它就像小鵬的前兩本書一樣,八千冊之後便銷聲匿跡。
打動編輯的是小鵬超出常人的執著,還有他對旅行夢想的始終不變的追求。到出版社來做自薦的時候,在一個小會議室裡,他用筆記本電腦展示他做的PPT,配著他旅途中的照片,背景音樂傳來,是那首鮑伯·迪倫的《永遠年輕》,「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在2009年,人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別說是辭職去旅行,就連離開體制內、放棄鐵飯碗,許多人都要思量再三,難以抉擇。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旅行日記,就像《在路上》一樣,《背包十年》在2010年真正為國人開啟了背包旅行的大門。
這本書上市第一天就爆了,新華社首先發出報導,其他主流媒體迅速跟進,報導中說,「《背包十年》是一段歷經十年、終見彩虹的夢想旅程,一個以旅行為生的『狂徒』日記,一名網絡時代成就的新文藝青年,一部夢想擁有者的青春讀本。這是一本每個年輕人都應該一讀的好書」。該書在當時的亞馬遜、當當網圖書排行榜的排名上升迅猛,很快成為各大排行榜的總榜銷售冠軍。從首印一萬五千冊開始,這本書在上市十年內,加印了七十三次,印量達到八十萬冊,創下旅行文學圖書的銷售紀錄。
市場新寵和全民偶像
用今天的話說,《背包十年》絕對是當年的爆款圖書,銷量上升快,如一匹黑馬,坐上了火箭。但它的意義不只在於銷量,它鼓舞了當年的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實現夢想,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情,不輕言放棄,哪怕它看起來有些「離經叛道」。
《背包十年》之後,各種「在路上」的旅行達人成了全民偶像,雖然同為背包旅行的獨行客,但又各自有精彩的活法。從2010年開始,旅行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每天都有新鮮的旅行故事,每個人都在計劃著自己的旅行路線。海南衛視2002年更名為旅遊衛視,確立以旅遊資訊為主線,時尚、娛樂並重的頻道特色,全天候播放旅行節目,那充滿磁性的「身未動,心已遠」的宣傳語,讓無數觀眾心動不已。
「行者」欄目是旅遊衛視的王牌欄目,先後推出了中國首部公路紀錄片《搭車去柏林》;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一路向南》;自由攝影師梁子的《非洲十年》;兩個80後技術宅男的《騎車回巴黎》;遠離現代文明的《去你的亞馬遜》等。這些紀錄片的主角也都紛紛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這就是中信出版社後續推出的「你我皆行者」旅行書系列。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劉暢的《三十歲的成人禮:搭車去柏林》,這本書入選了「2011年大眾最喜愛的50種圖書」,足見那時讀者對旅行圖書的熱情。
然而,當旅行慢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行走在路上,當很多出版商發現商機後蜂擁而上開發旅行圖書時,也就意味著這個市場快要趨於飽和,而讀者最初的新鮮感也逐漸消失。
重複出版導致審美疲勞
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打工旅行》的時候,就已經明顯感覺到旅行書市場的下滑。
那一年,許多旅行書扎堆上市,跟風選題紛至沓來,全是背包客,全是環遊世界,全是辭了職、休了學、棄了業,全是苦哈哈風餐露宿標榜性格,全是旅行回來就療愈了、踏實了、收穫了、充實了,標題全是「再不旅行就老了」「再不瘋狂就老了」「再不上路就晚了」這一類壓迫感的句式,讀者漸漸表現出對旅行圖書的審美疲勞。但偶爾一些有個性的作者、有特色的主題出現,還是能收穫大量關注。
比如吳非的《打工旅行》,講述他在紐西蘭打工旅行一年的經歷,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對30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一年時間的籤證,可以邊打工邊旅行,這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也是值得借鑑和參考的旅行計劃,《新周刊》在微博「深夜讀書」欄目推薦了吳非和他的書:「80後的吳非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但不知道想要什麼。他選擇了打工旅行。」
還有窮遊網的陳宇欣,在2012年出版了《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圖書上市後,豆瓣「想讀」人數破萬,而她也緊跟著開始了在全國高校的巡講,與年輕人面對面交流。這種推廣方式取得了極大成功,場場爆滿,臺下觀眾反應熱烈,這本書在日漸衰落的旅行書市場異軍突起,上市後屢屢斷貨,最終銷量接近三十萬冊。
儘管《打工旅行》的銷量也不錯,但吳非對於市場前景有些悲觀,他認為當越來越多的人將旅行付諸實踐,不再滿足於從書本上獲得間接的體驗時,旅行書的「末日」就不遠了。儘管短期之內這種可能性不大,但這是必然的趨勢。
果然,在那幾年,旅行書扎堆上市,大量的行者紛紛出書,徒步旅行、單車旅行、搭車旅行、房車旅行、義工旅行、窮遊、間隔年,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各種眼花繚亂的概念一起湧出來,聽起來花樣繁多卻又都似曾相識。
2012年之後,環球旅行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夢想,網上到處可見大片般炫目的個人旅行的攝影照片,還有各種精彩紛呈的旅途故事,無論多麼離奇,都在人們的想像範圍之內,那種怦然心動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讀者對於旅行書的麻木與厭倦。
除此之外,2012年微信的登場,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渴望著出門旅行,去更遠的地方,除了欣賞風景之外,或多或少也是為了發出漂亮的九宮格圖片,上傳到朋友圈,還有地點的定位。越小眾的地方越能收穫更多的贊,充分滿足人們的虛榮心。
旅行,變成了一種「炫耀」,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旅行獨一無二,不太關注別人去了哪裡、有什麼故事,那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包括曾創下旅行書銷售紀錄的小鵬,也經歷了圖書銷量下滑的失落,《背包十年》進入長銷期,每年加印冊數趨緩,而他後來出的幾本新書——《我們為什麼旅行》《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孟威村的雨季》,都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超越當年的成績。
重回旅行書的出版初心
隨著讀者對旅行書熱情的下降,圖書市場遇冷,原來紛紛開拓旅行書產品線的出版商又都紛紛果斷地砍掉了這條線。大量積壓的選題沉沒,一聽說是旅行相關題材,編輯都會幹脆地拒絕。打開噹噹、京東的旅行圖書排行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排在前面的,要麼是專業地圖冊,要麼就是20年前那些排滿新華書店書架的「攻略」「指南」「寶典」,只不過包裝好看了一些,但仍然是「旅行教材」的屬性,也許就像時尚業一樣,一波潮流流行過後,又回到起點。
旅行指南重新暢銷並不意外。進入2020年,旅行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人們再正常不過的日常生活。而跨省、跨國的流動和遷移,也成為所有年輕人成長後的必經之路。從小就隨著父母環遊世界的孩子,讀書時走遍大江南北的學子,不斷挑戰人生極限、勇闖無人之地的夢想家,以推介酒店、美食為主的旅行達人——行走在路上的每個人,幾乎都能打上旅行的標籤。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顯然別人的旅行故事,都有點「與己無關」,每個人都能寫出一本屬於自己的旅行書。人們更需要的,可能就是一本官方權威指南,或者一份專業地圖。
那麼,旅行書,還有市場嗎?
2020年,一場疫情突然襲來,旅遊行業因此而受到重創。所有人的旅行計劃都被迫取消,旅行社的導遊也紛紛改行。出行都變得異常困難,更何談旅行。
在足不出戶的日子裡,通過直播方式,讓大家坐在家裡雲觀賞景點,成為一種流行方式。比如閉館70餘天的故宮做了一場線上直播,讓觀眾通過網絡直播感受閉館期間故宮的「春日之美、建築之美、空靈之美」。有市民說:「不光能看到空曠的故宮,還通過專業解說看到』細節故宮』。」僅《人民日報》平臺上的觀看人數就逾500萬。
直播的形式,讓大家能在安靜的心態下,真正地去「旅行」,不必忙著拍照,不必想著發朋友圈,不必急於打卡,而是用心去發現細節之美,每個景點的歷史傳承,這不就是旅行的意義嗎?
到2020年,背包客小鵬已經背包行走二十年了,他的「背包十年」青年旅舍到今年為止已開了八家,西安店剛剛紅火開業,為愛旅行有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互相認識交流的機會。旅行書市場起起落落,只有他始終沒變,一直在路上,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十年前他對夢想的堅持曾經打動了編輯,出版了那本無人看好的《背包十年》,而十年後,在旅行書被「打入冷宮」的今天,中信出版社準備逆勢而上,推出小鵬的《背包二十年》。
《背包二十年》沿襲了《背包十年》的寫作手法,以時間為序,記錄了小鵬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的旅行經歷。這十年間,小鵬又去了無數個地方,在書中,他只選擇了旅途中那些值得記住的瞬間,還有難以忘懷的高光時刻。
這次出版《背包二十年》,中信出版社出做足了營銷準備,從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平臺「抖音」和「快手」入手,打造作者的個人IP。一支支短視頻,配著小鵬的解說,就像過去看《正大綜藝》一樣,「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人們隨著他的鏡頭,邊聽故事,邊賞美景,踏上神奇的心動旅程。《背包十年》也會全新改版,增補內容,在今年與新書同步上市。
在新書的自序中,小鵬說:「我的背包二十年,正好也是中國旅行者走向世界的二十年,能夠從微小的個人視角切入這個時代的潮起潮落,讓我與有榮焉。」
旅行書的二十年,是我們的生活發生巨變的二十年。二十年,一切都改變了,但也有一些從不曾改變,那就是堅持追求夢想的初心。這個「初心」,既是小鵬這些旅行者的初心,也是我們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不被潮流左右,始終以「提供優質內容」為主旨的出版人的初心。
(本文作者為中信出版集團文藝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