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圖書盛衰記:如何與時代同步

2020-12-22 光明數字報

    2020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在路上》成為公版圖書,一時之間,市場上湧現出多個版本的《在路上》,有的做成硬殼精裝,附贈手繪地圖、風插畫及88頁旅行手記;有的請出了音樂界人士高曉松、萬曉利做獨家推薦,出現在網頁上的宣傳語中還有明星「李現、劉濤推薦」的字樣;還有的以「鮑勃·迪倫、賈伯斯、披頭四的精神之書」為賣點;有的宣稱使用的是企鵝出版的原稿。

    林林總總,花樣百出,各個版本表現相差無幾,似乎沒有引發巨大的閱讀熱情,但是也算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旅行圖書的關注。

    眾所周知,《在路上》可謂旅行者心目中的「聖經」,比如以旅行為職業的背包客小鵬,讓他做出這個至關重要的人生決定的,就是這本《在路上》。近十幾年來,旅行圖書經歷了一個從波谷到波峰又到波谷的過程,有意思的是,在旅行圖書的盛衰背後,對應著國人生活方式的巨變。

    開放式書架上的指南攻略

    2009年之前,在人們的印象裡,旅行書就是走進新華書店一樓大廳時,有一個專架,陳列著一排又一排的各種目的地的攻略指南,一般由專業的地圖、地理出版社出版,多以「寶典」「一生必去」「不能錯過」「一日遊」這樣的字眼來命名,封面也是清一色的「旅行教材風」,內容就是路線加景點介紹加實用攻略,不帶個人色彩。

    那時人們買書多半還在新華書店,甚至我們還沒有「旅行」這個概念,我們更多地稱之為旅遊。形式多為單位組織乘大巴車去風景區,寒暑假帶孩子去爬爬山、看看海,最多報個五天四晚的旅遊團,多以國內遊為主,就像趙本山在小品裡說的,「去趟鐵嶺,旅旅遊」。

    讀者購買旅行圖書也多是出於剛需,家用汽車剛剛普及,自駕寶典顯然很符合家庭周邊遊的需求。而那些「一生必去的99個地方」等,也頗為吸引對世界滿懷憧憬的年輕人,那是人們對旅行的初始萌動期。

    從「間隔年」到「背包十年」

    2009年,一本名為《遲到的間隔年》的書進入大眾視野。

    2006年12月,廣東男孩孫東純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開始了他的間隔年旅程。

    這個出走計劃,源於他在柬埔寨的一次旅行,他在途中遇到一位旅行兩年多的英國姑娘,得知她每天都會去一個叫「燈塔計劃」的NGO工作,邊旅行邊工作,這在他聽來簡直聞所未聞。他發現,在那個組織裡,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暢談夢想;而且他還了解到,西方有一種「間隔年」(gapyear)的概念,即年輕人畢業之後、工作之前,會做一次長達一年的旅行,體驗與自己原來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世界。

    孫東純就這樣義無反顧地出發了,從原來計劃中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劃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中國澳門經泰國、寮國、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

    他把自己這一年多的經歷記錄下來,發在磨坊、天涯論壇,立刻成為超人氣熱帖,網友反饋極為熱烈,間隔年這個概念也開始引發關注。中信出版社恰好在2008年開始搭建旅行書產品線——「小步文化」系列,出版了幾本風格非常文藝的旅行圖書,如《一隻貓的巴黎晃悠》《一支被羅馬迷死的鉛筆》《越往南越南》《與世界熱戀308天》等,但表現都不溫不火,市場並未全部打開,仍屬於小眾讀物,直到2009年出版了《遲到的間隔年》。

    這本書首印只有五千冊,剛一上市就立刻全渠道斷貨,當時的宣傳途徑還只有平面媒體的報導,並沒有微博、微信這些自媒體渠道,但它仍然迅速在讀者中口口相傳,一年之內印量達到了十萬冊。

    就像被關得太久的洪水猛獸,對旅行的渴望以及旅行書的熱銷,在2010年達到巔峰。

    經歷了經濟上的迅速騰飛,國人漸漸有了餘錢出國旅遊,很多人辦了人生中第一本護照。2009年前後,中國出境遊人數達到4765.63萬人次,和2000年相比,同比增長了四倍多。

    2001年,在南開大學讀金融系的小鵬要畢業了,在論文答辯和畢業典禮之間恰好有十幾天空閒時間,他回宿舍收拾好背包,當天就坐上南下的火車,從天津到桂林,24小時硬座,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遠行。

    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消停過,其他同學都紛紛優職高薪、穩定就業,只有他,畢業短短幾年就先後辭掉八份工作,剛攢下點錢就去旅行,直到他發現旅行也能賺錢,於是生活就變成了旅行、旅行、旅行。

    從2001年到2010年,他已經整整在路上十年,他說「人應該趁著年輕去流浪,人生不只車子房子,應該還有另一種可能」。在那十年裡,這樣的想法絕對稱得上是「離經叛道」了。

    小鵬也出過旅行書,《我把歐洲塞進背包》和《蓮花之上》,都是他用心創作的,但是銷量令他灰心喪氣,只印到八千就再也不動了,這也一度讓他對旅行充滿迷茫。

    2009年,他把寫了十年的旅行博客日記整理成書稿,投給出版了《遲到的間隔年》的中信出版社,那時無論是編輯還是他本人,都對這本書的銷量沒有太太信心。

    那是一本看起來很普通、很個人化的旅行日記,再加上當時旅行這事還沒有達到全民關注的熱度,很難說這會是一本暢銷書,也許它就像小鵬的前兩本書一樣,八千冊之後便銷聲匿跡。

    打動編輯的是小鵬超出常人的執著,還有他對旅行夢想的始終不變的追求。到出版社來做自薦的時候,在一個小會議室裡,他用筆記本電腦展示他做的PPT,配著他旅途中的照片,背景音樂傳來,是那首鮑伯·迪倫的《永遠年輕》,「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在2009年,人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別說是辭職去旅行,就連離開體制內、放棄鐵飯碗,許多人都要思量再三,難以抉擇。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旅行日記,就像《在路上》一樣,《背包十年》在2010年真正為國人開啟了背包旅行的大門。

    這本書上市第一天就爆了,新華社首先發出報導,其他主流媒體迅速跟進,報導中說,「《背包十年》是一段歷經十年、終見彩虹的夢想旅程,一個以旅行為生的『狂徒』日記,一名網絡時代成就的新文藝青年,一部夢想擁有者的青春讀本。這是一本每個年輕人都應該一讀的好書」。該書在當時的亞馬遜、當當網圖書排行榜的排名上升迅猛,很快成為各大排行榜的總榜銷售冠軍。從首印一萬五千冊開始,這本書在上市十年內,加印了七十三次,印量達到八十萬冊,創下旅行文學圖書的銷售紀錄。

    市場新寵和全民偶像

    用今天的話說,《背包十年》絕對是當年的爆款圖書,銷量上升快,如一匹黑馬,坐上了火箭。但它的意義不只在於銷量,它鼓舞了當年的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實現夢想,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情,不輕言放棄,哪怕它看起來有些「離經叛道」。

    《背包十年》之後,各種「在路上」的旅行達人成了全民偶像,雖然同為背包旅行的獨行客,但又各自有精彩的活法。從2010年開始,旅行逐漸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每天都有新鮮的旅行故事,每個人都在計劃著自己的旅行路線。海南衛視2002年更名為旅遊衛視,確立以旅遊資訊為主線,時尚、娛樂並重的頻道特色,全天候播放旅行節目,那充滿磁性的「身未動,心已遠」的宣傳語,讓無數觀眾心動不已。

    「行者」欄目是旅遊衛視的王牌欄目,先後推出了中國首部公路紀錄片《搭車去柏林》;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一路向南》;自由攝影師梁子的《非洲十年》;兩個80後技術宅男的《騎車回巴黎》;遠離現代文明的《去你的亞馬遜》等。這些紀錄片的主角也都紛紛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這就是中信出版社後續推出的「你我皆行者」旅行書系列。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劉暢的《三十歲的成人禮:搭車去柏林》,這本書入選了「2011年大眾最喜愛的50種圖書」,足見那時讀者對旅行圖書的熱情。

    然而,當旅行慢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行走在路上,當很多出版商發現商機後蜂擁而上開發旅行圖書時,也就意味著這個市場快要趨於飽和,而讀者最初的新鮮感也逐漸消失。

    重複出版導致審美疲勞

    中信出版社2012年出版《打工旅行》的時候,就已經明顯感覺到旅行書市場的下滑。

    那一年,許多旅行書扎堆上市,跟風選題紛至沓來,全是背包客,全是環遊世界,全是辭了職、休了學、棄了業,全是苦哈哈風餐露宿標榜性格,全是旅行回來就療愈了、踏實了、收穫了、充實了,標題全是「再不旅行就老了」「再不瘋狂就老了」「再不上路就晚了」這一類壓迫感的句式,讀者漸漸表現出對旅行圖書的審美疲勞。但偶爾一些有個性的作者、有特色的主題出現,還是能收穫大量關注。

    比如吳非的《打工旅行》,講述他在紐西蘭打工旅行一年的經歷,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對30歲以下的年輕人開放一年時間的籤證,可以邊打工邊旅行,這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也是值得借鑑和參考的旅行計劃,《新周刊》在微博「深夜讀書」欄目推薦了吳非和他的書:「80後的吳非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但不知道想要什麼。他選擇了打工旅行。」

    還有窮遊網的陳宇欣,在2012年出版了《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圖書上市後,豆瓣「想讀」人數破萬,而她也緊跟著開始了在全國高校的巡講,與年輕人面對面交流。這種推廣方式取得了極大成功,場場爆滿,臺下觀眾反應熱烈,這本書在日漸衰落的旅行書市場異軍突起,上市後屢屢斷貨,最終銷量接近三十萬冊。

    儘管《打工旅行》的銷量也不錯,但吳非對於市場前景有些悲觀,他認為當越來越多的人將旅行付諸實踐,不再滿足於從書本上獲得間接的體驗時,旅行書的「末日」就不遠了。儘管短期之內這種可能性不大,但這是必然的趨勢。

    果然,在那幾年,旅行書扎堆上市,大量的行者紛紛出書,徒步旅行、單車旅行、搭車旅行、房車旅行、義工旅行、窮遊、間隔年,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各種眼花繚亂的概念一起湧出來,聽起來花樣繁多卻又都似曾相識。

    2012年之後,環球旅行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夢想,網上到處可見大片般炫目的個人旅行的攝影照片,還有各種精彩紛呈的旅途故事,無論多麼離奇,都在人們的想像範圍之內,那種怦然心動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讀者對於旅行書的麻木與厭倦。

    除此之外,2012年微信的登場,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渴望著出門旅行,去更遠的地方,除了欣賞風景之外,或多或少也是為了發出漂亮的九宮格圖片,上傳到朋友圈,還有地點的定位。越小眾的地方越能收穫更多的贊,充分滿足人們的虛榮心。

    旅行,變成了一種「炫耀」,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旅行獨一無二,不太關注別人去了哪裡、有什麼故事,那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包括曾創下旅行書銷售紀錄的小鵬,也經歷了圖書銷量下滑的失落,《背包十年》進入長銷期,每年加印冊數趨緩,而他後來出的幾本新書——《我們為什麼旅行》《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孟威村的雨季》,都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超越當年的成績。

    重回旅行書的出版初心

    隨著讀者對旅行書熱情的下降,圖書市場遇冷,原來紛紛開拓旅行書產品線的出版商又都紛紛果斷地砍掉了這條線。大量積壓的選題沉沒,一聽說是旅行相關題材,編輯都會幹脆地拒絕。打開噹噹、京東的旅行圖書排行榜,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排在前面的,要麼是專業地圖冊,要麼就是20年前那些排滿新華書店書架的「攻略」「指南」「寶典」,只不過包裝好看了一些,但仍然是「旅行教材」的屬性,也許就像時尚業一樣,一波潮流流行過後,又回到起點。

    旅行指南重新暢銷並不意外。進入2020年,旅行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人們再正常不過的日常生活。而跨省、跨國的流動和遷移,也成為所有年輕人成長後的必經之路。從小就隨著父母環遊世界的孩子,讀書時走遍大江南北的學子,不斷挑戰人生極限、勇闖無人之地的夢想家,以推介酒店、美食為主的旅行達人——行走在路上的每個人,幾乎都能打上旅行的標籤。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顯然別人的旅行故事,都有點「與己無關」,每個人都能寫出一本屬於自己的旅行書。人們更需要的,可能就是一本官方權威指南,或者一份專業地圖。

    那麼,旅行書,還有市場嗎?

    2020年,一場疫情突然襲來,旅遊行業因此而受到重創。所有人的旅行計劃都被迫取消,旅行社的導遊也紛紛改行。出行都變得異常困難,更何談旅行。

    在足不出戶的日子裡,通過直播方式,讓大家坐在家裡雲觀賞景點,成為一種流行方式。比如閉館70餘天的故宮做了一場線上直播,讓觀眾通過網絡直播感受閉館期間故宮的「春日之美、建築之美、空靈之美」。有市民說:「不光能看到空曠的故宮,還通過專業解說看到』細節故宮』。」僅《人民日報》平臺上的觀看人數就逾500萬。

    直播的形式,讓大家能在安靜的心態下,真正地去「旅行」,不必忙著拍照,不必想著發朋友圈,不必急於打卡,而是用心去發現細節之美,每個景點的歷史傳承,這不就是旅行的意義嗎?

    到2020年,背包客小鵬已經背包行走二十年了,他的「背包十年」青年旅舍到今年為止已開了八家,西安店剛剛紅火開業,為愛旅行有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互相認識交流的機會。旅行書市場起起落落,只有他始終沒變,一直在路上,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十年前他對夢想的堅持曾經打動了編輯,出版了那本無人看好的《背包十年》,而十年後,在旅行書被「打入冷宮」的今天,中信出版社準備逆勢而上,推出小鵬的《背包二十年》。

    《背包二十年》沿襲了《背包十年》的寫作手法,以時間為序,記錄了小鵬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的旅行經歷。這十年間,小鵬又去了無數個地方,在書中,他只選擇了旅途中那些值得記住的瞬間,還有難以忘懷的高光時刻。

    這次出版《背包二十年》,中信出版社出做足了營銷準備,從時下流行的短視頻平臺「抖音」和「快手」入手,打造作者的個人IP。一支支短視頻,配著小鵬的解說,就像過去看《正大綜藝》一樣,「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人們隨著他的鏡頭,邊聽故事,邊賞美景,踏上神奇的心動旅程。《背包十年》也會全新改版,增補內容,在今年與新書同步上市。

    在新書的自序中,小鵬說:「我的背包二十年,正好也是中國旅行者走向世界的二十年,能夠從微小的個人視角切入這個時代的潮起潮落,讓我與有榮焉。」

    旅行書的二十年,是我們的生活發生巨變的二十年。二十年,一切都改變了,但也有一些從不曾改變,那就是堅持追求夢想的初心。這個「初心」,既是小鵬這些旅行者的初心,也是我們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不被潮流左右,始終以「提供優質內容」為主旨的出版人的初心。

    (本文作者為中信出版集團文藝分社社長)

相關焦點

  • 詳解香港殭屍片盛衰史:「殭屍大時代」只剩記憶
    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寶禾公司製作的極具中國民俗趣味的「茅山殭屍片」接連創造票房傳奇,令得跟風搶拍之作橫行,成功引領「殭屍大時代」潮流之際,亦不能完全擺脫西洋「吸血鬼及殭屍片」的文化影響。—因此,要概括整個香港殭屍片的盛衰歷史,我們或可從「西風東漸、土洋結合」這八字中窺出些關乎「跨文化」的究竟來。
  • 大班科學活動:小水滴旅行記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活動:小水滴旅行記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講講、想想中了解水的三種變化形態。
  • 3D大片《丁丁歷險記》公映 7種電影版圖書同步上市
    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獨家引進的7種電影版圖書也同步上市。    《丁丁歷險記:獨角獸的秘密》電影內容取材自《丁丁歷險記》連環畫第8集《金鉗螃蟹販毒集團》、第10集《獨角獸號的秘密》及其姐妹篇第11集《紅色拉克姆的寶藏》。《丁丁歷險記》是比利時國家級文學瑰寶,大導演史匹柏早在1983年即已經獲得這部經典連環畫的改編權。
  • 2020年度「鄂教版十佳圖書」評選揭曉,你讀過哪些?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盧歡)12月18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發起的第六屆「鄂教版十佳圖書」(2020)評選結果揭曉,《健康中國》(中學版)、《風雨同行——全國書法名家抗「疫」作品集》《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等10種圖書入選
  • 【同步練習】《嶽陽樓記》
    】《春》【同步練習】《濟南的冬天》【同步練習】《古代詩歌四首》【同步練習】《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同步練習】《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八年級:【同步練習】《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同步練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 遊記類圖書逆市熱銷 青年群體在別人的文字裡旅行
    更有出版界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將有70%左右的出版社都在做遊記類圖書。在當前圖書市場冷清的背後,為何遊記類圖書能夠逆市熱銷?本報記者昨日採訪了多位讀者及出版業內人士,不少出版人指出,遊記類圖書熱銷,反映了當下主流閱讀人群,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多種心理狀態。
  • 《清貧的思想》:天人合一 讓自身與自然共同盛衰枯榮
    在古老的印度,迦毗羅衛國太子悉達多捨棄王位出家,風餐露宿修行成佛;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顏回,在陋巷的窮苦生活中自得其樂,備受老師讚許;另外,《聖經》記載,施洗約翰生活在曠野,以駱駝皮為衣,吃蜂蜜和蝗蟲為生,孜孜不倦地傳道。對他們來說,物質匱乏不影響身心安住,沉溺於物慾反而妨礙精神生活的純粹。這種生活態度,在中文和日文裡有個詞,叫清貧。
  • 杭州再發中英文精品酒店圖書
    2018-02-01 09:58 | 杭州網-每日商報在杭旅遊時,看遍西湖、錢江的「大而美」之後,不妨給旅行加點細膩的「杭州味道」。精品酒店因其獨樹一幟的設計和服務,演繹「在地文化」,成為旅行別樣體驗。
  • 精美圖書、文化空間、作者分享 首屆天府書展精彩紛呈
    成都時代出版社聽大咖分享好書創作的故事成都時代出版社作為參展商之一,展位位於1號館四川出版展區內,實際面積56平方米,共展示精品圖書159個種類、約1700冊,期刊雜誌3個種類。除了展示精品圖書,現場還設置了一個可供開放、探討、分享的公共性平臺,讓參觀者和讀者沉浸式體驗情景文化空間。據了解,成都時代出版社展區內將展出一幅幅生動豐富的影像資料,將給參觀者和讀者帶來關於成都的全景畫面。這其中不僅有外國人眼裡的成都,更有在高空上俯瞰成都的震撼影像。除了攝影作品,現場還將有中外畫家用畫筆畫出他們心目中的成都。
  • 「圖書翻譯的新時代來了」
    Fiberead吹響數字出版號角「圖書翻譯的新時代來了」 本報記者 張慧 《 青年參考 》( 2016年03月23日   14 版)
  • 《海南島旅行記》:一本遊記的恆久魅力
    《海南島旅行記》顯然如是。因為過了七十多年,這本書就如窖中茅臺似的,時間更使它醇厚了。今年4月,經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新編的《海南島旅行記》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讀者可重溫田曙嵐筆下1930年代海南島的自然生態與社會風貌。  七十多年前,旅行者兼散文家田曙嵐寫了一本《海南島旅行記》書稿,配以照片、旅遊路線圖,交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問世後,立即引公眾矚目,風行一時暢銷全國。
  • 移動閱讀時代的圖書期刊APP應用及策略研究
    文章從圖書期刊APP對於傳統出版的價值與意義的層面,總結我國出版進軍移動APP領域的原因和背景。同時進一步分析圖書期刊APP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並從三個方面探究其未來發展方向。圖書期刊APP能夠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的數據分發,將出版物內容分享給所有的移動用戶。為讀者提供推送服務的即時性和多方式能夠不斷地激起讀者的興趣,在了解用戶的每日活動的動態情況之下為讀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也能起到加深讀者印象提升用戶粘合度的效果,最終實現出版物品牌和出版形象的培育。通過用戶的反饋不斷完善產品的用戶體驗,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出版單位展示和塑造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徑。
  • 《GIRLS FOR REST》少女時代-Oh!GG「Fermata」旅行記
    少女時代-Oh!GG真人秀綜藝節目《GIRLS FOR REST》獻上本周治癒能量。本周一/三/五公開的《GIRLS FOR REST》中,開車兜風來到南法國昂蒂布的少女時代-Oh!少女時代-Oh!GG治癒旅行綜藝秀《GIRLS FOR REST》每周一/三/五上午10點(北京時間)通過NAVER TV公開,每周六晚22點(北京時間)通過JTBC2電視頻道播出,獲得好評。
  • 掌閱科技攜手出版方開啟「紙電同步」時代
    本報訊(記者魯大智)訂貨會上,國內移動閱讀領先企業掌閱科技攜手7家優質出版方在其大型主題活動「出版行業交流論壇-數字閱讀盈利模式的創新與發展」當中,共同倡議「紙質書電子書同步首發」,成為訂貨會上的一大熱點。
  • 國家前途的盛衰果真都在師範教育的手掌中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國家前途的盛衰都在師範教育的手掌中,這和任正非「讓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觀點不謀而合。但是,個人以為,這誇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有它的有限性。教育關係到國家前途的盛衰,但國家前途的盛衰主要不是教育所能決定的,不是在師範教育的手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萬能的,教育同樣如此。社會不能輕視教育,但也不能誇大教育的作用,把國家前途的盛衰完全寄希望於教育。不過,如今的師範教育的確問題多多,的確會影響國家的發展。
  • 西西弗首家旅行主題店落戶上海,店內一半以上是旅行概念書
    上海世茂廣場店整體設計思路是從旅行與生活的場景中抽象出「方向」和「坐標」這兩個關鍵詞,將旅遊與生活的概念融合貫穿整個空間。曹晉銳表示,西西弗的首個旅行主題店並非一個簡單的噱頭,而是更多從一個熱愛旅遊和旅行生活的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滿足讀者的和旅遊相關的閱讀需求。
  • 2013十大法治圖書座談會在京召開 共話法學出場的時代
    2014年1月12日下午,法制日報社《法治周末》在北京遠望樓賓館召開2013年十大法治圖書座談會,以期秉持法學出場時代的一種關懷意識,在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刻,以書為媒,在法學圖書這塊園地共話桑麻,梳理思想和故事,
  • 柔記2體驗:手寫筆記一鍵同步多設備
    一鍵紙屏同步柔記2的核心賣點在於可以將手寫版的內容轉化成數字版,並無縫傳輸到多個設備。傳統的做法是需要將紙質版放在印表機上進行掃描,然後電腦會生成PDF,這一過程你需要準備印表機、電腦和手寫紙,三者缺一不可。
  • 【同步練習】《醉翁亭記》
    語文教師群號:721150613②一棵樹小學語文教師群號:705294026③一棵樹高中語文教師群號:854447057九年級:【同步練習】《沁園春.雪》【同步練習】《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同步練習】《我看》名著閱讀:《水滸傳》九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文默寫《醉翁亭記》同步練習
  • 圖書出版的溫度與力量(記·藝2020)
    2020年6月出版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及相關圖書,為2021年1月1日的實施提前做了普及、解釋、宣傳等預熱工作。二、抗疫出版彰顯文化溫度與力量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圖書出版行業表現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