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看一個全球通用的精神健康問卷的十二項指標
上面的十二項指標,如果你已經收穫了兩項,那麼你的心理壓力已經過重。
如果你已經收穫四項以上的症狀,那麼你已經有,或者正在發展成為心理疾病。
大後天,就是國慶長假了。
無論你有幾項症狀,也不用管自己到底有什麼心理問題。
你都有8天時間來撫慰一下內心真實的自己。
旅行是第一選擇,看心理醫生是第二選擇。
也許你可以
去火車站,有哪兒的票就買哪兒。
不需要太遠。
去逛博物館。
去接觸自然。
歷史和自然,才是人靈魂的最後歸宿。
與自己相處,與時間相處。
當然,要注意安全!!!
以上內容,來源於3年前何異老師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發布的一篇短文,拿來與大家分享。
為什麼想跟大家來分享這個話題呢?以及為什麼心理壓力過大時,旅行是第一選擇?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
環境給我們的壓力,如何通過換一個環境(旅行)來緩解。
人的發展是需要一定空間的,而這種「個人空間」隨著城市的急速發展,正在急速地被壓縮。
《城市與壓力》一書中,作者馬茲達·阿德裡(德國精神學家)提到一個觀點:
在大城市中,無論你是不是處於快節奏的生活,你一定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這種壓力不是來自於雜音和霓虹燈,而正是人本身。
人口密度越高,人的壓力就會越大。
歷史上也有一個「老鼠烏託邦」的著名實驗——
生態學家卡爾洪們將一些老鼠放在2.7X1.4米的密閉空間裡面,給予他們足夠的食物,觀察它們的生存、繁殖和社會化的情況。
沒有天敵,沒有尋找食物的困難,理論上老鼠可以一直繁衍壯大。
但實驗只持續了1588天,鼠群快速膨脹,又急速死亡。
老鼠烏託邦實驗
研究人員發現,當老鼠的個體空間隨著種群數量增加而減少的時候,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 較弱的雄鼠被排擠到一個區域,它們也失去了活力和求偶的能力;
② 部分雌鼠展現出雄性的強攻擊性,攻擊同類或者自己的後代;
③ 一些老鼠開始只顧梳理自己的外表,放棄社交、生育等基本行為。
城市就像是密封的房間,人們就像老鼠一樣被擠壓到喘不了氣。
注重效率的工作將所有人「工具化」,每天自動化地上下班,處理同質化嚴重的工作……
長此以往,不僅僅是身心俱疲,嚴重的使我們社會功能受損。
很多的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煩躁、幽閉恐懼症、精神分裂症等,在城市的患病率就遠高於鄉村(80.6% vs 48.9%)。
除了要遠離精神疾病的溫床,旅行,還有眾多對人格成長的益處。
演員陳坤是一個虔誠於旅行的人,他在2011年發起一個名為「行走的力量」的公益活動,每年召集少量的志願者,準備大半年的時間,在每年7、8月徒步走西藏、拉薩、喜馬拉雅、敦煌、西寧等崎嶇山路。
他在2013年的旅行中曾說過:「我覺得有時候,在較為不太順利的困境裡會有所收穫」。
城市很便利,不過密集的生活讓我們少了很多可以清空自己和探索外界的「內在空間」;而旅行,恰恰彌補了這一點。
大量的科學研究發現,旅行不止是花錢買風景,更對我們的人格和個人成長有長久的積極影響。
在一項針對485名美國人的研究中,Crowne教授研究了人們旅行的廣度(國家地區數量)與深度(體驗當地文化的程度)導致的個體變化。
她發現,無論是廣泛還是深度旅行,都能提高個人的情感靈活性(emotional agility)——
遇到內心情緒波動時,不馬上做出反應,而是能夠更好地冷靜觀察、溯源、並嘗試掌控情感。
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文化當中,旅行者體驗了更多獨特的語言和非語言的刺激,他們需要鍛鍊如何動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面對這些新的狀況。
這種訓練,讓他們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掌控情緒。
同時,在旅行時人可能會處於不舒服的狀態(暈船、不舒服的酒店等),這鍛鍊了他們對於不舒服狀態的容忍度,使他們以後遇到陌生情況時更淡定。
也就是,「擴大了舒適區」。
2)提高幸福感
在一線城市裡面活著,大家的幸福感來源可能是:房子、車子、票子——都不是容易獲得的東西,所以大家也都不容易在日常的奮鬥中獲得幸福。
但旅行是很有效提高幸福感的方式——
它讓你暫時從「生活的束縛」中掙脫出來,體驗和感知自己的存在。
在薩裡大學的一項針對英國人幸福度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把被試者分為「旅行組」與「非旅行組」,測試他們在旅行準備期間的情緒變化。
結果發現:即使還沒有開始去旅行,在等待和計劃的過程中,旅行組的被試者在家庭、經濟狀況、個人健康3個維度的滿意度比非旅行組的人們更高。
他們也會主觀地感知到更少負面的事件和情緒。
在康奈爾大學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員將人們的享受型消費分為兩類:
「體驗型消費」和「物質型消費」。
通過4個實驗,他們發現參加旅行的體驗,比購買財產所獲得的的幸福感更高、更持久。
而物質型消費產生的幸福感稍縱即逝——人們在等待獲得時最興奮,一旦獲得了,幸福感將大幅度降低。
如果我們可能一時買不了房、買不了車,至少可以定期計劃去一趟外地旅行。
物質一旦擁有,就會變得理所當然,帶來的滿足感隨著時間減少;
而精神體驗,則會永遠留存在我們大腦的照相簿裡面,在人生中某一個時刻讓我們無比懷念。
很多人選擇在裸辭之後馬上跑去旅行,回來之後發現身心舒暢,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焦慮消除了。
這不是主觀感受,而是有很多科學支持的。
全球老齡化委員會的一項研究中,旅遊對個人最直接的好處是:在旅行歸來的1-2天內,人們的壓力水平有顯著下降。
這種愉悅的狀態可以持續數周。
在針對12000名男性的健康調查中,不休年假的男性,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比休年假的人增加30%。
令一項持續20年實驗則發現:每6年才休假一次的女性,心臟病發病率則比正常休假的人高8倍。
旅行也能「提高睡眠質量」,對失眠有不錯的緩解。
在一項實驗中,被試者進行7-12天度假,研究人員測試他們度假前後3天的睡眠情況等數據,發現度假後他們的睡眠得到改善,平均增加1個小時,反應能力也提高了80%。
如果你正在面臨家庭關係的困境,旅行則是一個很好的感情重燃的催化劑。
在一項針對美國有旅行經歷的人們中,80%的人在與他們伴侶一起出遊時,感受到了更強的情感聯繫;
其中67%的人認為旅行讓他們的更加相愛了。
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一項實驗中,Aron發現即使是處於長期婚姻的夫妻,當他們一起經歷全新的體驗和刺激活動時,會有更高的精神喚起狀態,以及更高的人際關係滿意度。
在旅行的過程中,雙方有機會共同體驗全新的風景和事件,脫離開每天自動化的生活和責任,讓兩個更加鮮活的人重新碰撞,重溫當初的美好(當然還有大量的X生活)。
而對於有離婚風險的夫妻們,旅行也有益處。
馬來西亞政府曾經資助過一次免費的旅遊計劃,讓婚姻有危機的夫妻去往熱帶海島進行旅遊,伴隨在當地與婚姻諮詢師的輔導——
所有夫妻都認為這次體驗對婚姻有很好的影響,且所有夫妻在之後一段時間都沒有選擇離婚。
旅行的力量的深刻程度,甚至能夠拓展一個相對已經穩定的人格。
在一項針對德國學生在大學期間旅居國外的行為與人格改變的調查,找來了527名有在國外長期旅行的學生,和607名對照組學生,讓他們在旅途前後分別進行「大五人格」測試。
這個實驗確認了生活事件對人格的塑造是有影響的:
① 無論是海外旅居半年還是一年,學生人格中的外向度、開放性、宜人性和情緒穩定性都有所上升,神經質有所下降;
② 旅居一個學期的學生的責任感比沒有旅居經驗的學生整體會更高;
③ 這種人格特徵的改變,很大程度歸功於他們在旅途中構建起來國際友誼支持關係。
在外地旅行,我們會被迫與不認識的人進行溝通,融入當地的社會人文環境,這是對於我們穩定的生活結構的一種衝突。
同時,與陌生人產生聯繫,能夠讓我們受益匪淺。
在我們熟悉的環境,大可以與身邊的陌生人保持絕對的距離,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渴望與他人交往,能夠從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滿足感。(詳見舊文《社恐》)
在《圓桌派》節目的「不遠萬裡來中國」一期中,竇文濤說:
北上廣的面積只佔中國的0.3%,
加上15個最發達的城市,面積也就3%。
對於長期生活在發達城市裡的人來說,也就是還有97%的中國我們是未曾探索的。
同樣,我們大多數每天都是在過著自動導航式的生活,被工作所工具化的人生。
我們也有97%的人生未曾體驗。
如果你的生命空間只有3%,那麼工作的煩惱、家庭的命題、財產的壓力都變得無比巨大。
但當我們把生命拉寬,用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命的時候,說不定問題也就不再那麼刺眼了。
我並不想鼓勵大家用旅行逃避問題,也不是提倡花大錢無視自己經濟現狀去旅行,而是想要分享旅行的意義,是實際存在、且對個人有深遠長久的影響的。
當我們深陷格子間的時候,別忘了,我們並不是無路可退。
正如我一位朋友堅持要每年休年假,風雨不改。
他並不認為休年假就是不熱愛工作,相反,他只有充分去外部體驗,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去面對下一場工作的挑戰。
最後,我想分享一段在行走的力量活動裡面,一位參與者的感悟:
每個人可能都是一個小宇宙,你要改變這個小宇宙那得多困難呀。
你在行走的過程中,慢慢會感受到,你的宇宙說不定有一天會變化。
但是在變化之前可能你在聚集一些能量,也許這些能量你一輩子用不上,但是有朝一日對個人來說,能量一爆發,說不定就是一條銀河。
END
文:黎響 / 編輯:陳沉沉
本文首發【看見心理】。累了,就來看見心理。這裡是由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創立的心理平臺,提供專業心理內容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