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覺自己體內有個小中國人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覺自己體內有個小中國人

勒·克萊齊奧在武大珞珈講壇上演講。(通訊員 彭年 何準 餘靜靜 攝)

  200個座位的武漢大學新圖書館報告廳,11月29日下午擠進了600多名聽眾,大家都想一睹文學大師的風採。「設想如果書籍不存在,設想一千多年前中國沒有發明印刷術,可以大量印刷書籍的活字印刷術也沒有傳到歐洲……」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73歲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以這樣的假設,開始了以「書籍:探索之舟」為題的演講。

  講臺上,勒·克萊齊奧時不時用左手食指按住太陽穴,他灰白頭髮、瘦削臉龐,表情嚴肅而認真,幾乎沒有笑容。

  他說:「你們或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假設,但是一個沒有書籍的世界,在過去確實存在過。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了書寫的文字,有非常燦爛的文明,當時卻未能發明印刷術,正因為如此,古代的這些文化非常脆弱。比如說一場颶風、一次大火,一場宮廷叛亂,或者僅僅是書蟲咬、家鼠啃,手抄的內容都會輕易被毀,文明就會中斷。」

  那我們當代的文明,是不是有所不同呢?如果書籍不存在,我們的文化也會如此脆弱嗎?

  勒·克萊齊奧自問自答:「如果印刷的書籍不存在,那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我們多數人都可能還是奴隸,可能在對科學,甚至是對書寫的無知中長大。在我們今天看來,構成人類本性的大多數情感,都會在奴隸般的生活的絕望中被禁錮和枯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藝術尤其會變成一道遙遠的幻影,只是一道模糊而深奧的奪目光彩,如同海市蜃樓。」

  他這樣表達對書籍的尊重——「書籍是我們最崇高固有的一部分,就像漢語裡所說的,書籍就像一片海洋,在大海中航行,讀者可以獲得樂趣,增長學識。」「書易讀、無需電,方便攜帶與整理,我們甚至可以把書裝在口袋裡。書是忠誠的友人,不會欺騙我們。現在電腦和虛擬書籍的到來,為知識的長存再次提供保障。」

  他這樣表達對中國的熱愛——「在讀《四世同堂》和《水滸》時,發現自己的體內還有一個小中國人。我出生在上個世紀的模里西斯,那裡有很多中國人,我爸和家人都喜歡吃米飯,所以我也吃米飯,我和中國文化非常親。」「如果說中國還教會我什麼,那就是平衡之道。大家知道現在中國發展很快,在這高速變化中,仍然能夠將過去的遺產和將來的發展進行平衡,這是全世界都該向中國學習的一課。」

  對武漢大學建校120周年,勒·克萊齊奧表示祝賀,他說:「通過書籍對知識進行普及,就形成了一種象徵,這一象徵就是大學。正因如此,武漢大學建校120周年慶典可稱為全人類的慶典。沒有大學滋養和維繫的記憶,沒有探索所必須的知識,我們都會成為精神的孤兒。」(記者 別鳴 實習生 宋雨蔚)

  ■連結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法國著名文學家,出生於1940年,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現今法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裡格島遊記》等。

相關焦點

  •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向來是文學界較高檔次的獎項,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專業作家,卻破天荒地獲得了該獎項。他們或作曲家,或一國之主……我們一起看下吧。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 看完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我想起了這10個「奇葩」得主
    盤點歷史上10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最獨特」的奇葩得主。有些得主的名字,會讓你驚嘆他竟然獲過文學獎;有些得主的寫作和獲獎經歷,似乎是一出幽默的反諷劇;還有些得主,他們獲獎後十分「狂妄」…… 剛剛,矚目已久的諾貝爾文學獎誕下「雙黃蛋」,2018年的獲獎者是波蘭女作家奧爾加 · 託卡爾丘克,2019年的獲獎作家是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彼得 · 漢德克。
  • 【盤點】那些有記者經歷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編者按】諾貝爾獎官網於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晚上7點)公布,白俄羅斯女記者、紀實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摘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雖然諾獎稱她為作家,但美聯社稱這是諾獎首次頒給記者。人民網通過梳理發現,創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多世紀以來至少16次頒給有記者經歷的作家。梳理如下:
  • 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誰你知道嗎?
    今天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一份。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爾瑪·拉格洛夫(瑞典)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德)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裡斯·梅特林克(比利時)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蓋哈特·霍普特曼(德)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那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孩子們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對於生命的成長來說,這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寫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艱難現實中的底色《小毛驢與我》[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內斯著195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是一部與《小王子》《夏洛的網》齊名的心靈讀本,曾感動無數讀者。
  • 中國人幾乎沒讀過的作家殘雪,為何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熱門?
    其中很多中國人熟知的作家也成為大熱門,如中國作家餘華、楊煉等,而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7年被視是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的村上春樹今年能不能獲獎也成為了關注點之一。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滿頭白髮,白得沒有一根雜質,精神矍爍,步履矯健;在厚厚的玻璃鏡片後,有一雙睿智而含笑的眼睛。他有著北歐人的身材和長相,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包括四川方言。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教授。
  • 「英國巴爾扎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至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出生於印度孟買,6歲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印度風情成為他永恆的創作主題,讓他在英國文壇嶄露頭角。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經典歌曲匯總
    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前不久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音樂人。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鮑勃迪倫經典歌曲。除了吉它之神EricClapton之外,加拿大搖滾小天后Avril Lavigne的翻唱,也讓這首歌在全球80後歌迷的心中紮下了根。而八十年代的金屬班霸GunsN』Roses的演繹,更一度讓這首作品成為金屬殿堂的經典神作之一。
  • 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新華社塞拉耶佛6月30日電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華社記者張修智「我有一個圖書室,專門放中國山水畫冊。這些書對我很重要,我經常翻看。」67歲的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精神矍鑠,談話時目光隨時照顧到在場每個人。「中國山水畫藝術是人類藝術瑰寶,曾經影響過中東地區繪畫。」日前做客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帕慕克在歐洲大酒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曾就讀於伊斯坦堡大學建築系的帕慕克,酷愛繪畫,對東方古典藝術尤為傾心。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一個88年的老戲院,一場諾獎得主催生出的「大雪」,相遇在夏天的上海,傳遞出一座老戲院立志逆襲的決心。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經典名句,總有一句可以用在孩子的作文裡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獎的其中一個獎項,從1901年舉辦至今,是當今世界含金量高的文學獎之一。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被認為是當時最為出色的作家之一,我們所熟悉的羅曼·羅蘭、泰戈爾、莫言等都曾榮獲這一獎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這些獲獎作者的知名語錄吧!
  • 童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為孩子寫的書
    石黑一雄自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以來,共產生了一百多位得主。我們常常覺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及他們的作品對於孩子來說遙不可及,其實他們其中有不少人都給孩子們寫過書。拉迪亞德·吉卜林拉迪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國著名作家,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一生創作十分豐富,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遊記、兒童文學、隨筆、回憶錄等等。
  •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去世
    Transtromer)       當地時間3月26日,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因中風在醫院去世,享年83歲。3月27日,瑞典學院和他的出版商對外證實了這一消息。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被認為是戰後最偉大的詩人、作家之一,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 怎樣應對來自瑞典的中獎電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第一時刻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布,都不啻為整個文藝界與新聞領域內的盛事。各大博彩公司發布自己的賠率榜,似乎標杆著對當年得主的預測,而在坊間也不斷流傳著各種文藝批評家的獨到解說,紛紛攘攘,好不熱鬧。但對於每個得主來說,突然而至的榮譽倒成了某種「意外驚嚇」。聚光燈「不合時宜」卻又不由分說地打在他們身上,以致總會記錄下一個最原生態的時刻。
  • 今晚,一起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7歲女詩人格麗克的詩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117位得主獲得了113次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女性得主加上今年的共有16位。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根據其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頒獎單位是瑞典文學院。文學獎首位得主是法國詩人普律多姆(Sully Prudhomme)。歷史上,羅曼?羅蘭、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獲得過此獎。在亞洲,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有中國作家莫言、印度人泰戈爾、日本人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和以色列人阿格農。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京大學開課 首堂課談藝術(圖)
    150多人的階梯教室被擠得水洩不通,很多人只能席地而坐,就因為講課的老師是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據悉,2011年勒克萊齊奧受聘為南京大學的名譽教授,去年又被聘為南大中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開設的這門課作為南大公選課將持續6周,每周兩節。這也是國內高校中首次由諾獎得主為學生開設一門專業課。
  • 馬悅然去世:唯一懂漢語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走了
    馬悅然是著名漢學家高本漢的弟子,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中唯一懂得且精通漢語的評委。此前一周,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遲到一年的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一起宣布結果。馬悅然的妻子陳文芬對澎湃新聞說,對於今年宣布的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悅然都非常滿意,他在電視上看到了兩人獲獎的消息。
  •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一位長於敘事想像力,一位曾飽受爭議
    當地時間10月10日13點(北京時間19點),瑞典文學院揭曉了今年和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2018年的得主是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2019年的得主是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