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萊齊奧在武大珞珈講壇上演講。(通訊員 彭年 何準 餘靜靜 攝)
200個座位的武漢大學新圖書館報告廳,11月29日下午擠進了600多名聽眾,大家都想一睹文學大師的風採。「設想如果書籍不存在,設想一千多年前中國沒有發明印刷術,可以大量印刷書籍的活字印刷術也沒有傳到歐洲……」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73歲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以這樣的假設,開始了以「書籍:探索之舟」為題的演講。
講臺上,勒·克萊齊奧時不時用左手食指按住太陽穴,他灰白頭髮、瘦削臉龐,表情嚴肅而認真,幾乎沒有笑容。
他說:「你們或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荒唐的假設,但是一個沒有書籍的世界,在過去確實存在過。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了書寫的文字,有非常燦爛的文明,當時卻未能發明印刷術,正因為如此,古代的這些文化非常脆弱。比如說一場颶風、一次大火,一場宮廷叛亂,或者僅僅是書蟲咬、家鼠啃,手抄的內容都會輕易被毀,文明就會中斷。」
那我們當代的文明,是不是有所不同呢?如果書籍不存在,我們的文化也會如此脆弱嗎?
勒·克萊齊奧自問自答:「如果印刷的書籍不存在,那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我們多數人都可能還是奴隸,可能在對科學,甚至是對書寫的無知中長大。在我們今天看來,構成人類本性的大多數情感,都會在奴隸般的生活的絕望中被禁錮和枯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藝術尤其會變成一道遙遠的幻影,只是一道模糊而深奧的奪目光彩,如同海市蜃樓。」
他這樣表達對書籍的尊重——「書籍是我們最崇高固有的一部分,就像漢語裡所說的,書籍就像一片海洋,在大海中航行,讀者可以獲得樂趣,增長學識。」「書易讀、無需電,方便攜帶與整理,我們甚至可以把書裝在口袋裡。書是忠誠的友人,不會欺騙我們。現在電腦和虛擬書籍的到來,為知識的長存再次提供保障。」
他這樣表達對中國的熱愛——「在讀《四世同堂》和《水滸》時,發現自己的體內還有一個小中國人。我出生在上個世紀的模里西斯,那裡有很多中國人,我爸和家人都喜歡吃米飯,所以我也吃米飯,我和中國文化非常親。」「如果說中國還教會我什麼,那就是平衡之道。大家知道現在中國發展很快,在這高速變化中,仍然能夠將過去的遺產和將來的發展進行平衡,這是全世界都該向中國學習的一課。」
對武漢大學建校120周年,勒·克萊齊奧表示祝賀,他說:「通過書籍對知識進行普及,就形成了一種象徵,這一象徵就是大學。正因如此,武漢大學建校120周年慶典可稱為全人類的慶典。沒有大學滋養和維繫的記憶,沒有探索所必須的知識,我們都會成為精神的孤兒。」(記者 別鳴 實習生 宋雨蔚)
■連結
勒·克萊齊奧(JeanMarieGustaveLeClézio),法國著名文學家,出生於1940年,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現今法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20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裡格島遊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