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還要三思後行,我們的社會怎麼了?

2020-12-22 彩虹佳專業除蟎

前兩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何其讓人無語!網約車司機連闖三個紅燈,擬扣18分,並處以600元的罰款。一本駕照只有12分,分不僅不夠扣,而且按照規定還需要吊銷駕照。這樣一來,救人之後,自己的工作也沒有了。

網約車司機是好樣的,應該給予表揚。在救人必然違反交規與遵守交規不違章之間,毅然選擇了前者;

嬰兒家屬需要進行嚴厲的譴責,至少在他的良心上,黑了。

最近這類事件頻發,讓人不禁感嘆,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

1.

曾經看過這樣一條新聞:

昆明六旬老人跳河救人,上岸後發現自己的蘋果手機被偷。老兩口發現手機被偷後只是說:「手機丟了可以再買,可是人的生命是彌補不了的,希望通過這件事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善良的人。」

看到這則消息我不禁為這位老人的做法點讚,更為他們寬廣的胸懷點讚。

只是可笑的是,圍觀的人竟然趁亂來偷手機。這位偷者良心何在,又怎麼能下的了手。

我們的社會一直號召大家做好事,但做了好事卻損失了自己的財產,這樣的事情真的很讓人寒心。

像這樣的事情還很多,也一度成了反面事例被很多人演繹。

沈騰和馬麗演的小品:騎自行車遇到老太太摔倒在路上,前去攙扶,卻被誤會撞人,情急之下,假裝碰瓷,最後澄清事實。

小瀋陽和宋小寶小品:在車站碰見小偷,見義勇為卻被誤會成小偷,而上演了一部幽默的劇情。

這個充滿變幻的時代,人心的險惡有時候是我們不可預想的。現在大家都有一種普遍的觀點:「不是我們不想做好事,只是我們怕做了好事,反而會被冤枉。」

2.

救人事件中這兩位老人的做法讓我們敬佩,小偷的做法讓人憤怒,有人說:「做了好事還被偷個手機,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無畏的付出?」

正因為許多做好事被誣陷的事情屢屢上演,所以我們面對事情時開始變得冷漠,變得小心翼翼,變得不敢去做好事。

彭宇事件:一位老太太在路邊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小夥子彭宇上前攙扶,後來到了醫院,事情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老太卻指認撞人者是小夥彭宇,並索賠醫藥費13萬。

許雲鶴事件:天津市車主許雲鶴,因攙扶違章爬馬路護欄而摔倒的王老太,而被人民法院判賠108606元。」

殷紅彬事件:駕駛員殷紅彬來看到一名老人倒地受傷,下車將老人扶起。沒想到老太被扶起後竟指認殷紅彬是肇事者。好在車內有監控錄像,才還了他清白。  

這類案件看起來只是個案,但輿論發酵以後直接影響社會風氣。所有影響大的個案很可能把風氣帶壞。最後會導致所有救人者避之不及,只有帶了執法記錄儀的警察才敢去救人,受損的是全社會需要幫助的人。

3.

做好事被誣陷的事情屢屢出現,隨之社會的抱怨也越來越多。不知道什麼時候,大部分人已經開始變得冷漠,變得熟視無睹,因為他們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社會學家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做好事卻反被誣陷,到底是人心冰冷,還是社會問題。

我覺得是社會問題而引起的人心冰冷吧。

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我們也曾善良的做過一些事情,但我們的善良有時卻被愚弄。在擁擠的站牌,繁華的地帶偶爾可以看到許多乞討的人,有小孩,有婦女,有殘疾人。

因為看到他們可憐,我也曾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們錢以表示幫助。但後來得知,這些人好多故事都是編的,他們每天在固定幾個地方進行乞討,假裝可憐騙取別人的同情心,讓人們給他們錢,其實他們每天乞討的錢比我們掙的工資還多。

知道這些後,以後再見到這樣的人,我一次也沒有給過錢,我不想用自己的錢去幫助一些騙子,也不想讓別人把我當傻子。

但無論怎樣,好事還是要做的,雖然有了這麼多的事情發生,但我們應該堅信這世上還是好人多。

就比如這兩位救人的老人,他們無私的表現和寬廣的胸懷,為我們做了一個楷模。

4.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我們如何保護這些做好事的人的基本權益呢?子貢拒金與子路受牛這兩種思想,大家可以品鑑一下。

子路曾經在河裡救起過一個人,這家人就送子路一頭牛作為酬謝,子路還真的收下了。天下人知道這件事以後,都紛紛嘲笑他,說你作為孔夫子的親傳弟子,卻也能做出如此的貪財行為,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嘛!孔子知道後卻誇獎子路說:你做的對,從此大家都願意去救人了。戰國時候的魯國,有一條法律:任何人只要在國外贖回淪為奴隸的魯國人,那麼魯國政府會報銷一切贖人的花銷。子貢一次正好碰到一個淪為奴隸的路過人,就把他贖回了國。過後高調宣布:不需要國家的報銷,一切自費!孔子知道後痛心疾首,說:子貢你真是可惡啊,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願意為路過人贖身啦!

每次有人做好人好事,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而言,能做到的事情只有讓這些做好事的人,爽一波。

這話說出來其實很糙,但這是維護一個社會保有溫情的最好辦法。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道德技術表演家單純的希望用道德高尚來維持行為高尚,太想當然了。

我們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近乎畸形的審美,院士就一定要清貧,英雄就一定要悽慘,見義勇為的人就一定要不食人間煙火,不貪圖回報。

而現在就連這種畸形的審美都做不到了,不光沒有讓做好人好事的人爽一波,反而讓他們很不爽。

其實,每次社會道德的滑坡,都是被這些莫名其妙的小事情導致的。而這些小事情之所以影響深遠,就是因為沒有懲罰措施,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家人。

他們做的事情其實不違法,但是缺德。

所以,希望以後再有此類好人好事的時候,媒體們不要過度宣揚其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而是給予其應得的獎賞。

在這篇文章發布的前兩天,網約車師傅已經被免去處罰。

他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表率,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這才是真正的心中有善意,人間有大愛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我們要詮釋善良,但也要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法律不強人所難,法律要我們愛人愛己。

幸好憑藉公共視頻和醫院記錄,司機師傅有了一個免於處罰的好結局,我們才能悲欣交集的看待這個事件。人分百種,實在不能強求。

期待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公平,讓做好事的人不要再寒心。

相關焦點

  • 做好事,應該成為人們的本分
    視頻截圖改革開放以後,個人的利益開始受到了社會的重視和關注,有些人的價值觀受到了衝擊,覺得自己過去做了那麼多的好事,或者說受了那麼多的教育,現在怎麼再也沒人來這樣對待自己了?做好事這種事,應該是發自內心善良的一種自我外在表現。但過去也許是為了更快地引領社會的風氣,也許是為了更好地營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氛圍,把做好事這樣一個需要長期良知修養的事情,過於功利化了。那時為學而學的現象很嚴重,為了樹標杆、為了當典型,有些人為了做好事甚至會不惜造假和自殘。
  • 做好事的總結精選集錦
    其實大家都是多去做一些好事,社會也是會變得更友好一些,如果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其實遇到難題,也是沒有人來幫助的,但是如果常常的去幫助他人,那麼社會也是變得更加的溫暖,當有什麼情況發生的時候,也是會有別人也是會熱心的幫助,像這次的疫情就是如此,就是有很多的人會去幫助他人,去做一些好事情,而這些也是讓我們很感動,辦事情的效率也是高了不少,平時的時候,我也是有這樣的習慣,會去做一些義工的工作,
  •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存好心 做好事 有好報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存好心,做好事,有好報的道理。   存好心就是要有勇於擔當的責任心、助人為樂的同情心、知恩圖報的感恩心、判斷善惡的是非心。先賢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 之心」,這四心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這些良心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不需要任何學習,也不用考慮,明心見性,當下就能正確的判斷。
  • 貨車高速遇事故,七噸豬肉遭哄搶:為惡不約而同為善三思後行
    法不責眾我們國人向來認為,法不責眾。佔便宜的事,損人利己的事,只要都是大家一起「同去同去」的,都不會受到責罰。人太多了呀,如果責罰,打擊面太大了呀,影響群眾的積極性呀。為惡不約而同是這些人心裡想的,反正是路過的車,誰也不認識誰,不搶白不搶,不要白不要。尤其是看著前面的人都搶,自己不搶太吃虧了呀。所以,三輪車電動車都出動了。
  • 99公益日——幸福家庭健康同行,愛心點燃希望,我們一塊做好事
    99公益日——幸福家庭健康同行,愛心點燃希望,我們一塊做好事 2020-09-10 10:42:54   來源:網絡
  • 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都是我們愛做的事
    連日來且末縣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積極活躍在各村(社區)他們竭盡全力 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下面就請跟著小編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01辦好事「使用淨水器能有效減少水中的雜質,有效預防腎結石「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講究健康了,以前我們都喝井水,後來通了自來水,現在工作隊又給我們裝了淨水機,這樣既能保證我們家人的飲水安全,也能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此賞美景吃美食,工作隊考慮得真是太周到了。」村民芒力科·阿卜杜熱依木說道。發放儀式結束後,工作隊帶領專業技術人員上門幫村民安裝,並現場示範操作規程,講解注意事項,確保村民安全規範使用。
  • 他做好事10年,只為做個有用的人
    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艾慶瑋帶著年輕人在做好事  攝影:郭武輝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做好事。在艾慶瑋的人生信條裡,只有一直堅持做好事,人生才會更有價值,而這樣的人生信條他一直堅持了10年。 「他是大好人啊,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我們社區他的口碑是非常好的,我們是相當佩服他的,只要見到別人有困難,他就會去幫助。」說起他這個人,同是關上社區關坡村的村民王能滿滿都是讚譽。
  • 做好事不必想那麼多
    做好事不必想那麼多 發表時間:2015-02-05   來源:蘇州文明網然而這些在外地來蘇人員趙福震身上得到了演繹,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做好事不必想那麼多!
  • 英語四級範文:做好事也需要回報嘛?
    雷鋒同志在其短短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從此,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就這樣流傳下來;然而在當今這個物質主打的社會,不少人提出,做好事也是需要回報的。小編認為做好事是種習慣也是種信仰並非物質所能回報的,大家是怎麼看待呢?
  • 小學生做好事有哪些 適合小學生做的好事是什麼
    現在在學校裡,老師比較注重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小學生平時要做一些好事,然後寫成日記,對小學生的品德有很大幫助,還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更懂事,所以,讓小學生做好事是值得提倡的,那麼,哪些好事適合小學生呢?小學生做好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編來介紹一下。
  • 「做好事,不留名」也許是錯的?我們忽略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專註:安昌爺爺在製作「趣味數學」短片在實際生活中,和以上兩位愛心老人「做好事,不留名」的事例不計其數、不勝枚舉。對於他們來說,這似乎是一種流行風尚,「做好事,不留名」就像是在做自己家裡的尋常事一樣。面對愛心人士的匿名善舉,我們確實能夠感到溫暖和欣慰,心靈備受觸動,也能為之動容。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關係中,「做好事,不留名」真的合適嗎?恐怕並不妥當。
  • 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為什麼留下了那麼多照片?原因你很難想到
    在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教育我們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像雷鋒同志學習,要懂得助人為樂,要明白什麼叫做「做好事不留名!」那個時候特別不懂事以為雷鋒就是一個經常做好事的人,甚至還幻想著長大後一定要見見這個傳說中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原來雷鋒不僅是一個助人為樂的人,還在1962年因公殉職,犧牲的時候年僅22歲!雖然在世的時間不長,但為人民做的好事卻數不勝數!
  • 我這是做好事,至於我怎麼做到的,那就無可奉告了
    葉無沒有否認,只是道,「鄭主任,這些蛀蟲,就應該清理了,我們紅顏集團在東城做生意,總不能老是被人惦記不是,這diǎn事,也能勞動你大駕」 這還算是事鄭忠仁哭笑不得,笑罵道,「你子,不動則已,一動是要嚇死人啊,上面對東城如此高效的反腐倡廉窩案已經起了疑心,讓我追查一下事情的源頭,你讓我怎麼交代吧」 葉無毫不在意,笑道,「鄭主任,你可以如實上報就是,不錯,那些材料都是我讓人挖出來的
  • 做一件好事都勉為其難
    不要說做好事,不幹壞事就不錯了。學校組織學雷鋒,Ta做了一件好事,幾乎可以著書立說,可以炫耀整個學期。雷鋒說,一個人做一二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隨時隨地做好事。一個中頭彩的人,辭了工作,離了家庭,滿世界吃嫖賭遊,一年之後,錢花光,精疲力盡,一身疾病,滿心疑懼最後無法找到歸宿,無法再融入社會群體抑鬱到尋死,踏上黃泉不歸路。
  • 社會在教導人們,Boss是怎麼形成的
    孩童可愛天真,我們寧可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只是卻無法否認終究還是存在天生壞痞。難道世界也講究人心好壞的平衡!甚至這種平衡滿滿的充斥在孩子至大人的世界中!很有必要的想想人性和成長。社會在教導人們,Boss是怎麼形成的!
  • 傳播正能量360行車記錄儀發起「放心做好事」活動
    為此,360行車記錄儀聯合30家品牌在微博上共同發起了「放心做好事」的公益活動。在活動中,網友可使用「放心做好事」標籤發微薄,講述在路上遇到的真實故事,傳遞社會中的正能量。而熱銷的360行車記錄儀則被獎品送給幸運網友,讓大家做好事無後顧之憂。
  • 陳根花:有能力就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好事
    她是浙江振興阿祥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曾榮獲全國婦聯優秀創業女性社會公益獎、省勞動模範、「最美湖州人」助人為樂模範。陳根花出生在湖州市龍溪鄉三天門村,家裡有六姊妹,18歲時父親去世,作為長女的她一肩挑起了家裡的重擔。年幼時的這一段經歷,使得她比同齡人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 英語六級範文:做好事也需要回報嘛?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四六級作文>正文英語六級範文:做好事也需要回報嘛? 2016-01-07 10:31 來源:滬江 作者:   雷鋒同志在其短短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從此,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就這樣流傳下來;然而在當今這個物質主打的社會,不少人提出,做好事也是需要回報的。小編認為做好事是種習慣也是種信仰並非物質所能回報的,大家是怎麼看待呢?
  • 佛教:做好事,也需要智慧,不能「好心做錯事」
    然而,有時我們想要做一件善事,其實並非那麼容易。做好事,還得要有智慧才行。《莊子》中有段神話故事:南海、北海、中央三個地方的帝王,名字分別叫倏、忽、和混沌。混沌對倏和忽特別好,總是熱情地招待他倆。倏和忽特別感動,想回報混沌。他倆看到混沌沒有正常人的「七竅」,於是好心好意地幫混沌每天鑿開一個「竅」,七天以後,「七竅」鑿成,混沌也死了。
  • 做好事能促進健康福祉
    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發表的研究,做好事和幫助他人對人們的健康和幸福有好處。但並不是所有的善良行為都對施予者同樣有益。這種聯繫的強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善良的類型、幸福的定義、施予者的年齡、性別和其他人口統計因素這項研究發表在《心理學公報》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