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熱點新聞在朋友圈被廣泛評論、轉發:
真·神鵰俠侶!八旬教授夫妻一生生簡樸,卻捐出105萬元積蓄
該新聞主要講述的故事是,礦大的一對教授老夫妻為母校慷慨捐出105萬元,其大致內容如下:
年過80歲的李安昌、曹瓔珞夫妻,是中國礦業大學的數學系教授,也是學院眾多師生愛戴、敬仰的時代楷模。他們嚴謹治學、關愛學生,將一生的心血揮灑在了教書育人的事業上。
瓔珞奶奶說:
「當時的教師都是希望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全部教給學生,哪一點學生沒有學到,就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2019年年底,他們將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105萬元捐贈給母校,設立專項獎學金,期望幫助貧困優秀的學子順利完成學業。
安昌爺爺說:
「現在不是不忘初心嘛,我們感覺一輩子是黨和人民教育培養出來的,現在上了年紀了,就把這些錢捐出來。」
起初,兩位教授選擇匿名捐贈,然而礦大數學學院黨委書記陳文多次請求他們公開姓名,以勉勵如今的學子奮發圖強。
在實際生活中,和以上兩位愛心老人「做好事,不留名」的事例不計其數、不勝枚舉。對於他們來說,這似乎是一種流行風尚,「做好事,不留名」就像是在做自己家裡的尋常事一樣。
面對愛心人士的匿名善舉,我們確實能夠感到溫暖和欣慰,心靈備受觸動,也能為之動容。
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關係中,「做好事,不留名」真的合適嗎?
恐怕並不妥當。
當我們甘願為戀人、朋友或者他人默默付出自己的一份心意時,對方卻並沒有珍視,而是一直視之為理所應當,那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對善心的褻瀆。
設想一下,有誰能夠真正忍受自己的善舉被忽視的感覺?又有誰能夠昂首挺胸說只關注自己是否行善,而對他人忽略這份善意是否熟視無睹?
如果真的可以忍受,那我們的身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陳世美」、「白眼狼」。
這是為什麼?難道一心為他人著想反而會使自己處於困境之中?
施善人與受助人,是善意的兩端,兩者屬於對等關係,可以互相轉換角色,就像處於動態平衡的天平一樣。一方是善源,施予善行;另一方是善尾,接受善恩。當一方過重、另一方過輕時,善意的天平必將失去平衡。
如果受助人不知道對方是誰,或者知道了但是已經習慣了坐享其成、不勞而獲,不斷地索取恩惠,卻不願做出改變,也不願對他人付出愛心,那麼施善人一味地默默奉獻,終將偏離初衷而使自己心力憔悴,如同殘存的蠟炬,閃爍著最後的一絲火光。
這,並不是真正的善念。
否則,怎麼會有心灰意冷的失戀者,在受傷之後,常常會抱怨對方:Ta總是習慣把我的好當作天經地義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做善事留姓名,並不是為了大肆渲染,也不是為了獲得回報,更不是為了標榜自己,而是期望對方知道,能夠為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每一個華夏子民都應當要銘記在心、恪守踐行。
行大善者,本應將自己對待他人、社會的善意發揚光大,讓更多受助人知曉行善者的姓名、事跡、傳奇等等,豈不是更能鼓舞受助人,使他們心存感激和奮鬥的決心,感受榜樣的力量,不斷突破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讓善念長存,讓大愛延續,讓生活充滿正能量,既是對施善者的一份尊重,也是對受助人的一種激勵。
因此,行善事,要留名,讓更多行善者得到正名,你我一起吧!
-The end-
圖|網絡(侵刪)
文|冰川林青
專注情感生活、成長教育之路,願與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