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3日俞你同行:新東方優秀教師郵輪之行的第二天,集團助理副總裁、華北區區域總裁、天津新東方學校校長耿耿老師與集團國內大學項目事業部總經理周雷老師在郵輪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分享了如何欣賞中國臺灣民歌與西方古典音樂。
分享的內容不但對老師個人的修養提升、陶冶情操大有裨益,同時也為大家在悠閒的旅途中帶來一場振奮人心、沁人心脾的視聽盛宴。
耿耿老師,一位瘋狂的音樂發燒友,對音樂有著獨特的執著與追求,欣賞音樂的角度更是與人大不相同,與此同時還著有《臺灣民樂的前世今生》。
「
實物性的音樂是美好的音樂,帶著對音樂的尊重和敬畏。
現代的青年在聽音樂時更多選擇的是用手機或是各種不同的電子播放器,而這與多年前用唱片、卡帶聽音樂比起來確是輕便快捷,但卻莫名少了當年那種作為歌手定要發張黑膠唱片的情懷,也不免少了些對音樂如儀式性的基本尊敬。
如今,唱片或是卡帶反而變成了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奢侈品。星移月轉,萬物瞬息萬變,而唯獨不變的便是人類對於音樂追求的執著與極致。
耿耿老師按照:臺灣時期;民歌時代;黃金十年這三個主要階段,為大家介紹了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以及每一時期的主流音樂類型:
20世紀30-40年代,以閩南語小調為主;
20世紀50-70年代,以國語小調為主;
20世紀70-80年代,以民歌為主;
20世紀80-90年代,以都市流行音樂為主;
21世紀00-10年代,以節奏藍調為主。
隨後耿耿老師又以10年為一個音樂朝代,一朝一教父的方式,講明了臺灣民歌的主要脈絡。
如果你的生命中,曾有過瓊瑤劇,那你一定遇到過劉家昌。他憑 《月滿西樓》橫空出世,之後作《往事只能回味》 名動於江湖。其後飄入瓊瑤阿姨法眼,被聘為御用樂師,為其電影譜寫插曲和配樂。於是乎就有了「劉家昌和瓊瑤劇很配喲!」的感覺。其歌曲不但利影,也利人,成就了鄧麗君、費玉清、劉文正、高凌風等一代歌手。如果這些人物你覺得陌生,那就怪自己年輕吧。
你聽過《童年》嗎? 恐怕不但聽過,而且還能哼幾句呢,這簡直就是無人不知的童謠嘛。那你聽過《之乎者也》嗎? 恐怕你都不知道這是首歌。但就是這首歌帶領著臺灣民歌走向了批判與省思的風潮。並使羅大佑成了一名 」憤怒的抗議歌手」。 但多變大佑豈能滿足於此,他的使命是開創臺灣民歌黃金十年。所以你才有機會聽到了「音樂工廠」 出品的《明天會更好》《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 你才能有幸在春晚上看到四個老男人(有一個好像是裝的),站成一排「縱貫線」, 顏值都不算高,唱歌卻都直抵人心。
他會做吉他,會寫歌,會唱歌,娶過會唱歌的女人。他最初是「木吉他合唱團」的成員,現在專心做木吉他。他的一切好像都是和歌有關的。如果你是天才,你可能不太喜歡他。如果你是凡人,那你一定喜歡他。因為他默默地努力,向著一個方向,終有所成。《給自己的歌》《凡人歌》《山丘》《我是一隻小小鳥》,這些歌既理智又勵志啊。你想了解感情,那絕對找對了人。 連歌手李健都說「能這麼懂女人怎麼想的男人世間罕見,關鍵還能讓男的聽女人心事不膩歪。」
進入二十一世紀了,似乎是沒有人敢叫教父了,因為離得太近,怕看走眼。但周杰倫絕對是臺灣歌壇的領軍人物。其音樂打破了亞洲原有單一的音樂形式,「吼吼哈嘿」 「我的地盤我做主」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開創了多元化流行音樂的先河,為亞洲流行樂壇翻開了新的一頁。
俗話說,千裡馬難尋,知音難覓。這幾十年間,優秀歌手層出不窮,但這背後也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力量推動著音樂的風向:二毛和三毛在1980年創立的滾石唱片公司,其所籤約歌手也大多是神級歌手,如齊豫、徐懷玉等。
一段音樂便是一段回憶。臺灣民歌是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最高峰,最具人文性,同時也最具平等性:聽音樂沒有高低,沒有對錯,沒有多少。但是歌曲本身卻是有著巨大的不同。
回看臺灣民歌這麼多年,最讓人難忘的不僅是其恬靜舒適,沁人心脾的旋律,更是其內涵豐富的歌詞。
耿耿老師現場便放了一首讓他神魂顛倒的余光中作詞的歌曲《迴旋曲》,現場各位老師聽得十分入迷,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清晰可見。
琴聲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
雨中我是垂死的泳者,曳著長發向你遊泳。
音樂斷時,悲鬱不斷如藕絲。
你立在雨中,你立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蓮,
在水中央,在水中央;
我是負傷的泳者,只為採一朵蓮,一朵蓮影;
泅一整個夏天,仍漾漾,仍漾漾;
仍藻間流浪,仍夢見採蓮,
最美的一朵,最遠的一朵。
莫可奈何,你是那蓮,
仍立在雨裡仍立在霧裡,
仍是荏近荏遠奇幻的蓮,
仍展著去年仲夏的白豔,
我已溺斃,我已溺斃;
我已忘記,自己是水鬼,忘記你是一朵水神,
這只是秋,蓮已凋盡。
在這悠揚的歌曲中,周雷老師也開始了後半場對巴赫莫扎特時代古典音樂的獨到見解和分析。
古典音樂對很多人來講是陽春白雪,看似美好卻知之甚少。有鑑於此,周雷老師選擇直接用音樂來與聽眾交流。
首先,周雷老師先放了一段來自《我的野蠻女友》中最著名的一段插曲:正是(喬治.溫斯頓)的專輯《December》中的改編版「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帕赫貝爾的卡農變奏曲)。
而這首曲子大家再熟悉不過,甚至還有人可以講出這曲子背後那悽婉的愛情故事。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卡農也是一種曲式。
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作品編號:T. 337。
這曲式有不同的音程在裡面,但卻沒有雜亂無章,反而井然有序,音程和諧——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
通過分析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詠嘆調》以及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作品。周雷老師介紹了如何欣賞古典音樂,體會其中的邏輯、技巧和情感。他也闡述了巴赫和莫扎特在各自創作上的特點。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他是一個極其努力和勤奮的人,是他開創了12韻律,對於西方古典音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歐洲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集文藝復興音樂發展之大成,承前啟後,以豐厚的音樂創作被譽為歐洲古典音樂的鼻祖,以深遠的歷史影響被許多人尊稱「西方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巴赫在作曲上最初應用十二平均率音階。「十二平均率音階」就是把一音階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為半音,二分為全音。這樂理是法國音樂理論家拉摩所倡導的。但它只是一種理論,未曾實行。巴赫是最初應用這種樂理於作曲,並收到滿意效果的人。
平均率的使用,使轉調(固定某調子的作曲,在途中轉變為別的調子)非常自由,復調音樂的賦格,因而非常發達。賦格通常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部分。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然後進入以主題中的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宜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並常以尾聲結束。賦格的發展對於後來的奏鳴曲式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平均率的運用,還導致音樂家可以非常自由地利用半音階的和聲,使和聲的效果更為新奇和豐富。巴赫本人就曾應用半音音階的和聲,作了《半音音階幻想曲》。
而莫扎特善於把藝術中美好的東西和滲透生活的深刻性結合起來,再把強大的力量、直率的氣質和剛毅的意志以及現實意義的感覺結合。其作品具有古典樂派的嚴謹,對稱的特點以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他的藝術歌曲中,令人稱道的是詩與音樂完美的結合,貫穿了他的創作時期的始終,因此也體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徵和創作特點。他的音樂作品主題完整,有著鮮明的輪廓,細小的結構單位之間也有精緻的、動機的聯繫。
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種體裁,其音樂博採德、奧、意、法諸國精華,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朝氣明快。後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於創新精神,思維活躍。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美妙動聽、晶瑩剔透、充滿幽默感。
周雷老師還指出,音樂能帶給人精神和情感上的力量,並激勵著每個老師,很多東西其實是很難言傳的,希望可以通過音樂來和新東方優秀教師進行精神的碰撞。
無論是臺灣的流行音樂還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都將為我們的靈魂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
最後在由演奏家古爾德演奏地悠揚的鋼琴聲中,結束了這次在海上郵輪音樂之旅,各位老師流連忘返,受益匪淺。
*本文主要由楊菲菲、金格妃二位老師供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