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歌VS西洋古典樂,何曲令你念念不忘

2021-02-19 博雅理想國

在5月23日俞你同行:新東方優秀教師郵輪之行的第二天,集團助理副總裁、華北區區域總裁、天津新東方學校校長耿耿老師與集團國內大學項目事業部總經理周雷老師在郵輪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分享了如何欣賞中國臺灣民歌與西方古典音樂。

分享的內容不但對老師個人的修養提升、陶冶情操大有裨益,同時也為大家在悠閒的旅途中帶來一場振奮人心、沁人心脾的視聽盛宴。

耿耿老師,一位瘋狂的音樂發燒友,對音樂有著獨特的執著與追求,欣賞音樂的角度更是與人大不相同,與此同時還著有《臺灣民樂的前世今生》。

實物性的音樂是美好的音樂,帶著對音樂的尊重和敬畏。

現代的青年在聽音樂時更多選擇的是用手機或是各種不同的電子播放器,而這與多年前用唱片、卡帶聽音樂比起來確是輕便快捷,但卻莫名少了當年那種作為歌手定要發張黑膠唱片的情懷,也不免少了些對音樂如儀式性的基本尊敬。

如今,唱片或是卡帶反而變成了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奢侈品。星移月轉,萬物瞬息萬變,而唯獨不變的便是人類對於音樂追求的執著與極致。

耿耿老師按照:臺灣時期民歌時代黃金十年這三個主要階段,為大家介紹了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以及每一時期的主流音樂類型:

20世紀30-40年代,以閩南語小調為主;

20世紀50-70年代,以國語小調為主;

20世紀70-80年代,以民歌為主;

20世紀80-90年代,以都市流行音樂為主;

21世紀00-10年代,以節奏藍調為主。

隨後耿耿老師又以10年為一個音樂朝代,一朝一教父的方式,講明了臺灣民歌的主要脈絡。 

如果你的生命中,曾有過瓊瑤劇,那你一定遇到過劉家昌。他憑 《月滿西樓》橫空出世,之後作《往事只能回味》 名動於江湖。其後飄入瓊瑤阿姨法眼,被聘為御用樂師,為其電影譜寫插曲和配樂。於是乎就有了「劉家昌和瓊瑤劇很配喲!」的感覺。其歌曲不但利影,也利人,成就了鄧麗君、費玉清、劉文正、高凌風等一代歌手。如果這些人物你覺得陌生,那就怪自己年輕吧。

你聽過《童年》嗎? 恐怕不但聽過,而且還能哼幾句呢,這簡直就是無人不知的童謠嘛。那你聽過《之乎者也》嗎? 恐怕你都不知道這是首歌。但就是這首歌帶領著臺灣民歌走向了批判與省思的風潮。並使羅大佑成了一名 」憤怒的抗議歌手」。 但多變大佑豈能滿足於此,他的使命是開創臺灣民歌黃金十年。所以你才有機會聽到了「音樂工廠」 出品的《明天會更好》《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 你才能有幸在春晚上看到四個老男人(有一個好像是裝的),站成一排「縱貫線」, 顏值都不算高,唱歌卻都直抵人心。

他會做吉他,會寫歌,會唱歌,娶過會唱歌的女人。他最初是「木吉他合唱團」的成員,現在專心做木吉他。他的一切好像都是和歌有關的。如果你是天才,你可能不太喜歡他。如果你是凡人,那你一定喜歡他。因為他默默地努力,向著一個方向,終有所成。《給自己的歌》《凡人歌》《山丘》《我是一隻小小鳥》,這些歌既理智又勵志啊。你想了解感情,那絕對找對了人。 連歌手李健都說「能這麼懂女人怎麼想的男人世間罕見,關鍵還能讓男的聽女人心事不膩歪。」

進入二十一世紀了,似乎是沒有人敢叫教父了,因為離得太近,怕看走眼。但周杰倫絕對是臺灣歌壇的領軍人物。其音樂打破了亞洲原有單一的音樂形式,「吼吼哈嘿」 「我的地盤我做主」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開創了多元化流行音樂的先河,為亞洲流行樂壇翻開了新的一頁。

俗話說,千裡馬難尋,知音難覓。這幾十年間,優秀歌手層出不窮,但這背後也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力量推動著音樂的風向:二毛和三毛在1980年創立的滾石唱片公司,其所籤約歌手也大多是神級歌手,如齊豫、徐懷玉等。

一段音樂便是一段回憶。臺灣民歌是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最高峰,最具人文性,同時也最具平等性:聽音樂沒有高低,沒有對錯,沒有多少。但是歌曲本身卻是有著巨大的不同。

回看臺灣民歌這麼多年,最讓人難忘的不僅是其恬靜舒適,沁人心脾的旋律,更是其內涵豐富的歌詞。

耿耿老師現場便放了一首讓他神魂顛倒的余光中作詞的歌曲《迴旋曲》,現場各位老師聽得十分入迷,連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清晰可見。

琴聲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

雨中我是垂死的泳者,曳著長發向你遊泳。

音樂斷時,悲鬱不斷如藕絲。

你立在雨中,你立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蓮,

在水中央,在水中央;

我是負傷的泳者,只為採一朵蓮,一朵蓮影;

泅一整個夏天,仍漾漾,仍漾漾;

仍藻間流浪,仍夢見採蓮,

最美的一朵,最遠的一朵。

莫可奈何,你是那蓮,

仍立在雨裡仍立在霧裡,

仍是荏近荏遠奇幻的蓮,

仍展著去年仲夏的白豔,

我已溺斃,我已溺斃;

我已忘記,自己是水鬼,忘記你是一朵水神,

這只是秋,蓮已凋盡。

在這悠揚的歌曲中,周雷老師也開始了後半場對巴赫莫扎特時代古典音樂的獨到見解和分析。

古典音樂對很多人來講是陽春白雪,看似美好卻知之甚少。有鑑於此,周雷老師選擇直接用音樂來與聽眾交流。

首先,周雷老師先放了一段來自《我的野蠻女友》中最著名的一段插曲:正是(喬治.溫斯頓)的專輯《December》中的改編版「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帕赫貝爾的卡農變奏曲)

而這首曲子大家再熟悉不過,甚至還有人可以講出這曲子背後那悽婉的愛情故事。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卡農也是一種曲式。

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作品編號:T. 337。

這曲式有不同的音程在裡面,但卻沒有雜亂無章,反而井然有序,音程和諧——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

通過分析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詠嘆調》以及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作品。周雷老師介紹了如何欣賞古典音樂,體會其中的邏輯、技巧和情感。他也闡述了巴赫和莫扎特在各自創作上的特點。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他是一個極其努力和勤奮的人,是他開創了12韻律,對於西方古典音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也是歐洲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集文藝復興音樂發展之大成,承前啟後,以豐厚的音樂創作被譽為歐洲古典音樂的鼻祖,以深遠的歷史影響被許多人尊稱「西方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巴赫在作曲上最初應用十二平均率音階。「十二平均率音階」就是把一音階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為半音二分為全音。這樂理是法國音樂理論家拉摩所倡導的。但它只是一種理論,未曾實行。巴赫是最初應用這種樂理於作曲,並收到滿意效果的人。

平均率的使用,使轉調(固定某調子的作曲,在途中轉變為別的調子)非常自由,復調音樂的賦格,因而非常發達。賦格通常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部分。基本特點是運用模仿對位法,使一個簡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題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然後進入以主題中的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此後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宜至最後主題再度回到原調,並常以尾聲結束。賦格的發展對於後來的奏鳴曲式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平均率的運用,還導致音樂家可以非常自由地利用半音階的和聲,使和聲的效果更為新奇和豐富。巴赫本人就曾應用半音音階的和聲,作了《半音音階幻想曲》。

而莫扎特善於把藝術中美好的東西和滲透生活的深刻性結合起來,再把強大的力量、直率的氣質和剛毅的意志以及現實意義的感覺結合。其作品具有古典樂派的嚴謹,對稱的特點以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他的藝術歌曲中,令人稱道的是詩與音樂完美的結合,貫穿了他的創作時期的始終,因此也體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徵和創作特點。他的音樂作品主題完整,有著鮮明的輪廓,細小的結構單位之間也有精緻的、動機的聯繫。

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種體裁,其音樂博採德、奧、意、法諸國精華,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朝氣明快。後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於創新精神,思維活躍。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美妙動聽、晶瑩剔透、充滿幽默感。

周雷老師還指出,音樂能帶給人精神和情感上的力量,並激勵著每個老師,很多東西其實是很難言傳的,希望可以通過音樂來和新東方優秀教師進行精神的碰撞。

無論是臺灣的流行音樂還是西方的古典音樂,都將為我們的靈魂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

最後在由演奏家古爾德演奏地悠揚的鋼琴聲中,結束了這次在海上郵輪音樂之旅,各位老師流連忘返,受益匪淺。

*本文主要由楊菲菲、金格妃二位老師供稿整理而成。

相關焦點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在臺灣的年輕人尤其是學生中興起一股自己寫歌自己唱的「民歌」風潮,楊弦、李雙澤、胡德夫、李泰祥、侯德健、李建復等歌手在當時被西洋音樂佔據的樂壇上唱出「自己的歌」,帶動了一股熱潮,也孕育了後來臺灣地區華語流行樂的黃金時期。如今,「民歌」的時代雖已遠去,但《橄欖樹》、《外婆的澎湖灣》、《龍的傳人》等歌曲仍在傳唱。
  •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
  • 臺灣「民歌41」5月份在臺北、臺中、高雄登場
    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圖為去年「民歌40高峰會」領軍者,今年發起「民歌41」的施孝榮在記者會上演唱。 陳悅 攝    臺灣「民歌41高峰會」1月25日舉行記者會正式「開跑」。14位臺灣「校園民歌」時代著名歌手將在5月份的三場演出中登場。以《野百合也有春天》、《天天天藍》等聞名華語樂壇的潘越雲今年也在演出陣容中。
  • 臺灣民歌大腕齊聚廣州 領軍人物葉佳修:傳承是使命
    但是,讓時間往前推幾年,當《同桌的你》還沒面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沒出現,那時候最熱的民謠當數《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魯冰花》等臺灣民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歷了一場時間雖短、但影響力極大的「校園民歌運動」。在校大學生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抱著吉他開始寫歌唱歌,借歌抒情。這些民歌也流傳至內地,廣受傳唱。
  • 陶曉清總結臺灣民歌時代 「高潮時道術兼有」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作詞的歌曲,是為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始。在這之後,民歌手和創作人大量湧現,臺灣民歌進入黃金時期。  這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時期。在大歷史背景下看,民歌運動源於1972年尼克森訪華給臺灣青年帶來的強烈失落感,從而刺激這群聽美國歌長大的年輕人生出唱自己歌的想法。然而在「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眼中,「民歌運動只是一群大孩子的無心插柳,不是運動。運動要有目標組織綱領,他們沒有,只是有共同氣質,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卻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歷史。」
  • 西洋樂古典又高雅,你知道哪些西洋樂器並能說出它們的名稱
    西洋樂呢,漸漸的能走入我們的生活,那麼西洋樂呢,她也比較豐富多彩,首先就是因為西洋樂中,他的西洋樂器呢,也種類繁多,每一種樂器都代表了不同的風格,他們都透露著一種別樣的魅力與風採。今天就來說一說,西洋樂器都有哪些?看看你是否知道這些西洋樂器呢?那不同的西洋樂器,演奏出來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臺灣民歌四十年:從憤怒到和解
    《四十年》海報一晃眼又是十幾年,「再唱一段思想起」民歌40年如期而至,不只在臺灣,亦赴大陸巡演,並奉獻一部描繪民歌發展歷程的紀錄片《四十年》以饗觀眾,導演侯季然表示,電影題目去掉「民歌」二字,是有意把重點落在時光流轉,關注這段不短的光陰。
  • 陶曉清:我的《熱門音樂》節目與當年火熱的西洋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就此開始,並誕生了齊豫、蔡琴、蘇芮、李宗盛、胡德夫等等一大批歌手,以及至今還在傳唱的經典歌曲。2015年,正值臺灣民歌四十年。經過一年的籌劃,《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在臺灣地區出版。這本書由被人尊稱為「臺灣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統籌,音樂人楊嘉主編,是歷年來最詳盡完整的民歌圖文百科全書。經過五年,這本書的簡體版終於在大陸出版。
  •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唱自己的歌開啟流行音樂史
    強烈的失落感促使臺灣人在文化上努力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東西",於是文學方面發生了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訴諸音樂則成為這場"現代民歌運動",並由此開啟臺灣擁有自己流行音樂的歷史。那時電視每晚10點以後停播。除了舶來的西洋音樂,本土音樂的主題則多為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廓怨婦。
  • 民樂vs 西洋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別說嗩吶的音色穿刺你的耳膜,嗩吶對著牛吹,牛都得瘋。說起聲兒大,同為吹管樂器的小號就有點自愧不如了。其實小號聲兒也大,方圓500米都能聽見,但在嗩吶面前,大哥立馬變小弟,真是對不起你這一身的活塞啊。但如果你小提琴拉的不好,別人會說你拉的像二胡,但是二胡拉的再好,也不會有人說你拉得像小提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二胡也不差小提琴這個親戚,看這個西亞的樂器,像不像是二胡偷生的?
  • 什麼是古典樂?為什麼你該聽古典樂
    毫無疑問,古典音樂是人類高逼格的傳承方式,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古典音樂?英文叫「Classical music」,我們中文翻譯為「古典音樂」,古典音樂是個龐大而魚龍混雜的體系,並沒有明確定義(這裡的「明確定義」指的是像數學那樣找不出例外的嚴格定義)。
  • 西洋古典樂器,帶你走進愜意的音樂禮堂
    現今社會都少不了西洋樂的流傳,隨處也能聽到西洋樂的鳴奏。我們也會利用音樂的優點來放鬆自己,充實自己,讓自己在無形中獲得修養。而製造聲音成為了人類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 —濃鬱老藝術古典樂在我們各大音樂交響樂隊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小提琴,而通常這種高雅的活動場所是可以大飽眼福看到各項樂器的地方,經常性的參與此類活動可以提高個人的修養,審美觀。
  • 武漢音樂學院西洋樂比中國樂器難?什麼水平可以考西洋樂?
    武漢音樂學院西洋樂比中國樂器難?什麼水平可以考西洋樂?在眾多音樂學院裡,樂器表演專業的分量最重,而且分的專業方向也最多,當然,它的招生人數也是最多的。所以它的入學競爭相對而言也是激烈的。而武漢音樂學院作為中國9所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之一,入學競爭就更大了。
  • 萬方齊豫陳綺貞唱響民歌往事
    40年前,歌者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讓人們聽到了臺灣民謠。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40年後,一臺名為「臺灣民歌40年」的演唱會在多城上演,勾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今年11月19日,這趟民謠列車將開進內地,首站停靠在深圳灣春繭體育館。
  • 西洋樂器——弦鳴樂器
    西洋樂器——弦鳴樂器西洋樂器主要是指18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已經定型的管弦樂器和彈弦樂器、鍵盤樂器。弦樂器是樂器家族內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 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吉他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而在古典音樂的領域裡,吉他常以獨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當然,在室內樂和管弦樂中,吉他亦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陪襯角色。作者:一個樂觀的麻瓜
  • 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大陸巡演「以樂會友」
    信息 臺灣朱宗慶打擊樂團大陸巡演「以樂會友」 2016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9月7日晚,來自臺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亮相河北石家莊。(多重曝光)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中新社石家莊9月7日電 (記者 高紅超)來自臺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7日晚亮相河北石家莊精英劇場,《射日》、《鑼之樂》等曲目結合了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樂器,創新的演出風格讓觀眾耳目一新。
  • 西洋樂器,同樣擁有獨特的魅力,同樣富含了人類豐富的情感
    經過對中國傳統樂器的了解,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西洋樂器。西洋樂器主要是指18世紀以來,歐洲國家已經定型的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鍵盤樂器。常用的西洋樂器有: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弦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等。鋼琴,西洋古典音樂中鍵盤樂的一種,有「樂器之王」的美稱,由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於1709年被義大利人巴託羅密歐克裡斯多佛利發明,是除管風琴以外音域最廣的樂器。撥弦類樂器:吉他撥弦類樂器是弦鳴樂器的一種,主要通過撥弦來完成演奏。中國的撥弦樂器主要是古箏,柳琴、阮和琵琶等等。
  • 淳樸民歌和爵士樂今夏「碰撞」
    環球在線消息:黃河流域眾多「民歌王子」和德國大樂隊主唱「爵士公主」麥麗·沃斯卡尼安在北京即將舉行兩場「擂臺」演出《讓我們牽手—山歌與爵士』中德青年音樂會》,中國最淳樸的民歌和歐美的爵士樂,在這個夏天「碰撞」,相信觀眾將再次被中國民歌的魅力所折服。
  • 要不是民歌運動,張艾嘉和李宗盛不會出現在同一張唱片上
    臺灣資深廣播人陶曉清曾引領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民歌運動,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當時她家的客廳就是一個音樂沙龍。在她的兒子馬世芳看來,民歌運動最珍貴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塊土壤。「流行歌曲變成平臺,讓所有人有了交集。」
  • 必有迴響的齊豫,念念不忘的三毛
    昨天,是臺灣歌手齊豫的生日。而再過十天,「三毛·齊豫·潘越雲」《回聲》演唱會,將在南京舉辦。《橄欖樹》是中國臺灣地區的民謠,給人一種空靈、空曠的感覺,但在唱法上,卻用了西洋民歌來演繹,每一段旋律都蘊藏著真實的觸感。那股淳樸的流浪氣息,或許只有三毛那樣嚮往自由流浪生活的人,才能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