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最近,老狼、高曉松、許巍輪番刷屏,勾起人們對校園民謠時代的回憶。但是,讓時間往前推幾年,當《同桌的你》還沒面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沒出現,那時候最熱的民謠當數《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魯冰花》等臺灣民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歷了一場時間雖短、但影響力極大的「校園民歌運動」。在校大學生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抱著吉他開始寫歌唱歌,借歌抒情。這些民歌也流傳至內地,廣受傳唱。4月9日,葉佳修、曾淑勤、邰肇玫、施孝榮、王海玲、南方二重唱等臺灣民歌時代的佼佼者將齊聚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中央車站舉行「民歌四十」演唱會,帶領廣州歌迷重溫那段「老青春」。葉佳修還接受了羊城晚報的獨家專訪,暢談他的感悟。
民歌40感悟
校園音樂引發集體共鳴
對普通歌迷而言,「葉佳修」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要說起他創作過的民歌,絕對是家喻戶曉:「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的《鄉間的小路》;「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的《外婆的澎湖灣》;「走過了遙遠的流浪途,嘗盡了途中的風雨露」的《流浪者的獨白》……葉佳修從大學時期開始投身民歌運動,在上世紀90年代移民加拿大之後,也從來沒有停止音樂教育工作和創作。
羊城晚報:當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學生投身「唱自己的歌」的運動?
葉佳修: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基本上處於一種饑渴又貧乏的矛盾中;血管中充盈著豐富的文化素材,卻與耳濡目染的流行文化有著相當的距離,反而是外來的流行文化填補了某種意義上的需求。後來「唱自己的歌」的口號在部分知識分子中吶喊開來,是因為大家內心深處都有追求「自己的東西」這種共識吧。
羊城晚報:上世紀70年代,你在東吳大學讀的是政治專業,為什麼會投入校園民歌運動?
葉佳修:我一直是個「文青」,愛舞文弄墨,寫寫散文、新詩。那時,我看到發表在校刊的一首新詩被丟在校門口,作者名字上還踩著個大腳印!我心想「與其躺著靜靜等人欣賞,不如拎著耳朵往人腦袋灌!」於是加入吉他社,把那首新詩譜成處女作《流浪者的獨白》。我把自己生長、熱愛的臺灣東部花蓮鄉下的大自然景觀和鄉野無羈的生活態度介紹給同學們後,居然引起廣泛的共鳴,我的歌就像旅遊導覽般在校園傳唱開來。
羊城晚報:在上世紀70年代,寫歌唱歌是一股流行的風氣嗎?長輩們抱有什麼樣的看法?
葉佳修:40多年前,唱歌是長輩們眼中可以忍受的興趣,卻絕對是個不入流的事業。至於寫歌,對於沒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學子們來說,那就更稀奇了!有志唱自己的歌的人們大多是一小撮「孤芳自賞」的群體,後來人們有了共鳴,才慢慢傳唱開來。畢業後我去做音樂,在家人眼中是相當離經叛道的。
民歌手的使命就是傳承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不少臺灣校園民歌傳播至內地。葉佳修的音樂因其清新自然的風格為內地歌迷熟悉,《鄉間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灣》兩首歌都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在葉佳修看來,民歌手的使命,就是傳承。
羊城晚報:《鄉間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灣》背後有什麼故事?
葉佳修:《鄉間的小路》的靈感來自於我外婆家的剪影,再融合從小背的詩詞創作而成的。《外婆的澎湖灣》是我聽潘安邦(《外婆的澎湖灣》原唱)說起他和外婆的親情故事,他的外婆拄著拐杖,祖孫在沙灘上的腳印加起來,剛好就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
羊城晚報:去年臺灣的「民歌40」演唱會上,你唱了《外婆的澎湖灣》紀念潘安邦(註:潘安邦在2013年因腎臟癌去世)。在本次中央車站的「民歌40」演唱會,是否會安排致敬環節?
葉佳修:當然會呀!但我不想用紀念這字眼,因為潘安邦是這首歌永遠的第一男主角。
羊城晚報:在你看來,什麼歌曲才算「民歌」?
葉佳修:我是花蓮的鄉下孩子,大自然是我取材的重要泉眼;鄉土、莊稼和他們養活的人就是「人間」,「有旋律的說話」就是歌。在我看來,民歌手的使命就是傳承。
羊城晚報:聽說高曉松曾經要跟你行拜師禮,因為他當初抄歌詞本曾經抄過《鄉間的小路》等歌詞,是嗎?大陸的校園民謠已經變成一種集體回憶;臺灣的年輕人對民歌抱著怎樣的感情和態度?
葉佳修:高曉松真的在北京拜過師呀!臺灣的民歌一向是臺上、臺下合唱,然後在集體回憶中各自回味。我在三十歲之後製作的《第一支舞》很受年輕人歡迎,去年臺北的「民歌40」演唱會,韋禮安、徐佳瑩兩位新生代還唱了呢。
臺灣民歌小史
「唱自己的歌」
說到臺灣民歌運動,不得不提那句響亮的口號:「唱自己的歌」。上世紀70年代,臺灣本土最流行的是西洋歌曲,連學生組樂隊也只會翻唱西洋流行樂。有一群知識青年有感於此,便提出了「唱自己的歌」的想法。臺灣著名樂評人馬世芳在他的文章《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臺灣民歌小史》中寫道,「民歌」有兩層含義:「相對於時下風靡的西洋流行音樂,我們的年輕人終於要用自己的聲帶、自己的語言來創作歌曲;其次,相對於老一輩的流行音樂,年輕人要擁有自己的歌曲,走出陳腔濫調的套式,用自己的的方式,唱出這一代的心聲。」
「金韻獎」與「民謠風」
1977年,新歌唱片公司創辦了金韻獎;次年,海山唱片公司創辦了民謠風比賽。葉佳修從第一屆民謠風大賽開始就是評審,他見證了這兩大比賽之間的良性競爭,兩大比賽也為民歌時代培養了一眾優秀的歌手,如蔡琴、馬宜中、施孝榮、潘志勤等,齊豫更是唯一一個民謠風和金韻獎的雙料冠軍。金韻獎和民謠風的成立,讓校園民歌運動走上正軌。兩大比賽為臺灣流行樂壇輸送了最寶貴的人才。
胡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