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材料作文給我們提供了多則「材料」,在審題立意時要通過比照找出幾則材料人、事、物的共同點作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顧其二、其三……否則就會偏題跑題。
例6:
美國校園槍聲 1998年某天,美國阿肯色州某中學突然槍聲大作,年僅11歲的戈爾登和13歲的詹森在校園開槍掃射,打死了1名學生和1名教師,此外還打傷了11名師生。
美國前總統談校園暴力自去年10月以來,美國校園發生的槍殺案導致1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作案人都是11歲至18歲的青少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說:「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這些學校槍殺案件並非偶然,它們是我們的兒童採取暴力行動的正在演變的文化的反映。」
我國少年暴力現狀據報導,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查獲不滿18歲的刑事作案成員約15萬人,其中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佔一半以上,不滿14歲的作案成員1萬人左右。十一二歲的孩子殺人、傷害和惡性搶劫等暴力案件,也時有所聞。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文體、標題,不要脫離材料或含義作文。
思考角度:材料的中心話題是是什麼?圍繞這一問題你會想到哪些東西?
1、教育的問題:家庭、學校、社會
2、文化的問題:兇殺、色情等垃圾文化的影響
3、經濟的問題:為錢而不顧一切甚至是不顧下一代和國家的前途;有錢而又失控
4、管理的問題:口頭上、形式上的嚴格管理,而事實上各方面都沒有真正落實
5、政治理念問題:我們成人到底該幹什麼?我們的社會走向、教育走向、民族走向——下一代的培養走向等問題
例7:
三位年輕的海軍新聞工作者在北京進行了一次特別採訪,題目是:中國人,你還記得「甲午」嗎?
一位來自佳木斯的三十多歲的東北漢子愣愣地問:「『甲午』是個啥?」給他解釋後,他說:「現在都興公曆了,連俺屯子裡的莊稼人都不看皇曆了,誰還弄得清什麼『甲午』!」。
從上海來京旅遊的林小姐說:「甲午戰爭我是曉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學過的吧。林則徐這個海軍司令沒當好,讓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條船,不過他禁菸還是有功的。」
一位在頤和園北窗門外賣各種紀念章的中年人說:「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沒用。打仗是當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賺點少賠點。」
審題思考:三個人各談了什麼內容?然後歸納三個人談話的共同點。
這三個人或不知道甲午戰爭,或印象模糊,反應冷淡。對此你有哪些想法?作為一個中國人該不該忘記甲午戰爭?該不該忘記鄧世昌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民族氣節?該不該進行中國近代革命史的教育……。
從反面發問:對甲午戰爭一無所知的青年人,能有歷史的責任感、使命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