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足球、籃球、羽毛球相比,棒球在我們國家絕對是小眾群體項目。今天來信的爸爸,從在美國遊覽了一個棒球場開始,到在國內誤打誤撞加入棒球俱樂部,跟女兒一起入門學習棒球,漸漸領會棒球的精神與這項運動的教育意義,讓我們跟著這位爸爸一起來了解一下棒球。
作者:Roby
IT民工,家有迷糊懶散女娃一枚。業餘棒球愛好者,騰訊體育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撰稿人。
初遇:職業世界的棒球
自稱足球籃球愛好者二十多年,我的棒球生涯開始得很遲。
最早的時候也是從關注NBA的時候開始關注美國四大體育聯盟的。以前坐井觀天,以為籃球在美國是老大。後來網際網路發達了,慢慢了解才知道,NBA在美國只能排到第四甚至更後(當然NBA的國際化是極其成功的,尤其是在中國),跟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相比,歷史上和市場地位上都有差距。
2015年國慶,我去了一趟芝加哥,旅程的最後一天百無聊賴,看旅遊指南說MLB球隊芝加哥小熊的瑞格利球場歷史悠久,值得一遊。於是坐地鐵殺過去,第一眼只覺得這個球場真接地氣,甚至隔壁民居的樓頂還能看球!那種跟當地社區完全融合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
回來在網上查資料,發現原來比賽的時候是這樣的:
回國就開始關注MLB,主要在微博上看,周末看看樂視的MLB直播。
在2016賽季開始追蹤小熊隊,每天關注賽果。結果在2016年11月初,小熊在總比分落後1-3的絕境下連贏三場奪得世界大賽冠軍!結束長達108年的無冠記錄。
實話說當時心裡真的很激動,甚至覺得是一種莫名的緣分。然而環顧四周,找不到人分享那份喜悅。跟身邊一幫籃球迷強行叨叨棒球,也是勉為其難。
誤闖:現實世界的棒球
2017年,我誤打誤撞進入了廣州不死鳥棒球俱樂部,這個時候我才開始接觸到真實世界中的棒球。記得第一次就近觀察真實的棒球訓練,在天河北體院。看到一幫穿著紅黑隊服的傢伙在像模像樣的傳接球訓練,接著打棒,每個人都駕輕就熟在做自己的事情。第一次覺得一切都很新奇。於是就傻傻地站在一邊圍觀了快一個小時才悄悄離開。
回到家上網買了手套,好不容易等到周末。還記得是在奧體中心的壘球場訓練,帶著女兒殺了過去。女兒倒是自來熟,第二次去訓練她就膽敢站到一眾隊員的面前,帶隊做熱身運動。
跟著玩了半年,感受良多。棒球這項運動在國內的確小眾、規則相對複雜、有一定門檻,適合有鑽研精神的人。但實際參與起來反而沒門檻,適合女性和親子,兩個人傳接球都可以玩很久。
最重要的是從運動規則上來說,棒球各位置之間地位平等,講求合作,有利於培養參與者的團隊精神。高爾夫是跟自己較勁,網球是超越自我,遊泳也是超越自我,棒球這項運動特別需要溝通,它是沒有辦法靠自己取得一場比賽的勝利的。
我也並沒有要求女兒必須學棒球,但每次我參加訓練,她必定跟著來。或許因為運動小眾的緣故,棒球隊的老隊員們有一種傳教士式的心態,有意無意給自己背負了推廣這項運動的使命感。無論是對於像女兒這種純玩心態的小屁孩還是對我這種零基礎的「老齡」學員,都有人手把手不厭其煩的指導。球隊的熱情互助精神也感染了小姑娘,雖然我從未問她的想法,但感覺她從來就屬於那裡。
棒球就是生活
曾在隊友的朋友圈看的一段話,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應該是2008年奧運會的棒球國家隊成員徐錚。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喜歡棒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棒球教會了我一個道理:失利是常態,失敗不可避免。了解棒球後你會發現排名最好的球隊在這一賽季贏得了58場比賽,輸掉了34場,估算一下也就是63%的勝率,這意味著在三十支球隊中最強大的這支球隊,在37%的時間裡,是帶著挫敗感回家的。
棒球的賽季非常長,每個隊都要在大半年的時間裡經歷起起伏伏:時而受挫,時而飛奔,時而受傷,時而痛苦的落後,因為最後一刻的比分逆轉,取得關鍵場次的勝利。這與拳擊賽不同,拳擊賽規則常常是『不戰則亡』,棒球的規則卻是戰也得亡,而且即使你真的戰死了,第二天你還得從棺材裡爬出來,竭盡全力發揮你最好的水平。正因為如此,沉著穩重在棒球比賽中是一種備受推崇的品質。失敗了置之度外,勝利了丟在身後,不會過分得意。眾所周知,棒球反映了生活——它教會人們如何去對待順境和逆境。而大部分的體育運動則反映的是戰爭。
每次在電視上看棒球比賽,看到觀眾都是些50+的老頭,頓時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而棒球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普遍比較長,例如44歲的日本球員鈴木一朗還奮鬥在棒球界的最高殿堂。無論年幼年長、順境逆境,棒球就是生活,這就是棒球運動最大的魅力吧。我想,通過棒球給孩子傳達一個理念,讓她能夠自然、和諧地與環境、社會相處,能夠逐漸地獨立去生活,面對、克服困難。
投稿 ▏商務 ▏私聊
名校君(Wechat ID: mingxiaoju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