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財政部預算評審中心組織專家和第三方機構成立績效評價工作組,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4-2019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下稱「傑青基金」)項目開展了績效評價。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經費決算」欄目近日公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9年度部門決算》,其中便包括了由績效評價工作組撰寫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績效評價報告》(下稱《評價報告》)。
傑青基金自1994年設立,主要是為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的科學基金。傑青基金由基金委負責管理,是基金委人才項目中認知度最高的項目。
《評價報告》稱,至2019年末,傑青基金已累計資助4284個項目,傑青基金資助學科分布在數理、化學、生命、地球、工程與材料、信息、管理及醫學8個科學部。《評價報告》顯示,傑青基金2014-2019年度共計投入504840萬元,資助1287個項目,傑青基金實行定額補助資助方式,基金委按預算將中央財政資金足額撥付至項目依託單位。
據介紹,本次績效評價是對6個年度入選傑青基金的總體評價,由40位專家(共8個學部,每個學部聘請5位知名專家,院士佔比50%)對65個隨機抽樣項目(佔2014-2019年項目總數的5%)進行重點評價;選取70位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對傑青基金管理全過程進行評價;選取9家單位(根據傑青基金項目依託單位分布及項目數量確定),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對6年所有入選傑青基金的基礎數據,從人才成長、學科分布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
《評價報告》在第三部分羅列了績效評價指標的完成情況:
決策指標方面,《評價報告》發現,傑青基金深入貫徹國家創新和人才戰略思路,全面落實基礎研究和科技改革的要求,緊緊圍繞基礎研究設臵項目,邊界清晰目標明確。自主選題的方式能夠契合基礎研究的規律,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潛能,營造了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順應改革要求,創新資金管理方式。傑青基金資金分配充分考慮科研人員開展基礎研究的需要,採用先期撥付的方式及時啟動基礎研究,確保研究不受資金撥付進度限制。
評價也發現,部分項目研究內容與基礎前沿研究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專家發現,65個被抽取項目中的部分項目與基礎前沿研究定位有一定的偏差,聚焦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有待加強,如信息科學部的7個項目、地球科學部的1個項目、管理科學部的4個項目。
過程指標方面,《評價報告》指出,傑青基金在資金管理上落實科研改革要求,預算執行與任務研究內容匹配性較好。特別是2019年制定並推行「包幹制」,取消預算編制,不設科目限制,實行項目負責人承諾制,有利於激發基礎研究的創新活力,受到新入選傑青的普遍認同。傑青基金「放管服」工作持續推進,明確申請時不再提供學術委員會或專家組推薦意見。傑青基金採用通訊評審、會評評審和評委會審核的全鏈條閉環評審方式,與基金委其他人才項目保持一致。在通訊評審中通過系統指派並擴大專家數量的方式,提高通訊評審的質量。在會議評審中實行契約化管理,並完善現場管理規則,提高會議評審的規範性和公正性。
評價中也發現,傑青基金在資金管理和項目管理中需要進一步落實落細,提升管理效能,優化資金管理措施,保障科研活動順暢開展,進一步提高傑青基金預算執行率。年度總結、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的評價標準要進一步壓實,確保監督管理措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產出指標方面,《評價報告》稱,傑青基金引領了基礎科學的創新態勢,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傑青基金能夠較好地按照計劃書的要求完成任務目標,部分項目超額完成任務目標。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先進性和創新性的成果,在重大關鍵技術方面逐步實現了由學習跟蹤向並行發展的轉變。帶動了學科的跨越式發展,部分學科實現領跑。在傑青基金資助下,促進了一批優勢學科國際化發展,扶持了一批薄弱學科,培育了一批新興交叉學科。我國天體物理、能源利用、粒子物理、生物材料、量子信息、公共政策理論的研究獲得了長足進步。
被抽取的65個項目能夠較好地完成既定研究目標,成果突出,但少數項目的成果原始創新性及項目負責人的實際貢獻有待進一步挖掘。專家發現,個別項目研究追逐科學熱點,創新性不夠,代表性原創成果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個別項目的成果顯示度有待凝練,項目負責人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個別項目負責人在其提供的代表性成果中的貢獻度不夠顯著。傑青基金接續支持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大優秀成果未能在基金委資助體系及其他國家科技計劃中做有效的銜接,成果應用不夠充分。
效益指標方面,《評價報告》認為,傑青基金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項目負責人普遍成長為相關領域學科的帶頭人。對人才成長顯示度評價發現:2014-2019年,共有25位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作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完成人,佔獲一等獎總人數的73.53%;共有113位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佔當選院士總人數的60.75%;共有53位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佔當選院士總人數的25%。
2014-2019年,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佔「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比例超過50%。許多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成長為本領域傑出的青年科學家,並形成了一些具有創新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團隊。傑青基金擴大了基礎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當選外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的青年學者,多數獲得過傑青基金資助。形成了傑青基金品牌,獲得各界廣泛認可。傑青基金為青年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搭建廣闊的平臺,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促進科研人員的成長。傑青基金立足基礎研究,項目定位清晰,按學科設臵分類資助規模,建立了公開科學的選拔機制,對其他人才項目的示範作用明顯。
對傑青基金滿意度調查發現,通過多年發展,在學術界享有很好的聲譽,成為基金委品牌項目,項目申請競爭日趨激烈,近5年的資助率不到10%。領域專家對傑青基金的定位、支持方式、支持強度、選拔機制、部署的系統性以及品牌認可度高。傑青基金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申報、項目管理中和傑青基金改革等具體管理環節和要求相對滿意。依託單位對傑青基金管理、學科部署、選拔機制、入選人才對本單位科學研究的帶頭作用接受度高。專家學者、項目負責人和項目依託單位對傑青基金的管理和作用都有較高的評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