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評價 應回歸研究價值本身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經過三個月左右的調查,與中國研究機構有關的107篇被《腫瘤生物學》撤回論文總體情況已經核查清楚。儘管這一事件給中國科技界的學術聲譽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如果能夠以此作為警鐘並使之成為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新契機,對中國科技事業未來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於涉事作者,各相關部門已採取了暫停項目立項、終止項目評審、暫停院士候選人資格等處置措施。公眾期望中的一些雷霆手段,比如把那些向第三方機構購買論文的作者永久地清理出科研工作者的隊伍,並未出現。儘管這樣的處理令人略感遺憾,但此次論文撤回事件帶來的最大警示並非這些論文內容造假者,而是大部分作者在內容未造假的情況下通過第三方偽造虛假的同行評議,以求將論文發表在國外高影響因子的學術期刊上。

  也許從有51個項目用被撤論文申請科學基金能夠看出問題所在。國內現行科研評價體系唯論文是舉,論文又唯影響因子馬首是瞻。這種現實導致部分科研人員抱有「國外期刊山高水遠搞不清同行評議狀況」的投機僥倖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現行科研評價機制下,科技工作者實際上只是「科技論文工作者」,甚至少數科研人員已淪為「論文發表機器」。部分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的驅動力不再是好奇心和對真理的追求,而是發表論文申請項目的現實性功利。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在接受採訪時曾指出,「我們比較追求近期的東西」。他舉例說,在國內別人經常會問你最近發了什麼文章、有沒有得什麼獎,卻不問你為何做這些研究。

  就科研人員來說,理應一直保持著對科學的興趣和從事科學研究的原始衝動。而對科研人員的評價,不是看他把論文發表在了多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而是看他所做的研究在科學上有何實際的貢獻。論文結果的可信度和科學價值,需要經過更長時間和更廣範圍的檢驗與評價。《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建議停止使用期刊影響因子等期刊計量指標來評價單個研究論文或學者個體的貢獻。《科學》雜誌撰寫的社論認為影響因子可能妨礙創新,因為它引導科學家關注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謂的「熱點」,而不是潛心科研創新。

  希望國內的科研評價今後能夠溯本求源,回歸基於研究本身的價值進行評估,將對科研人員的學術成長軌跡和真實學術水平進行跟蹤評價落到實處。(曹丙利)

相關焦點

  • 科研評價階段論:世界一流大學看論文本身;三流大學看影響因子
    一個國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基礎研究」(此處不考慮應用研究或開發研究)的科研評價,跟一個國家的科研在國際上的發展階段有關,更與一個大學
  • 郭東明:讓SCI論文回歸學術初心,構建中國特色的論文評價體系
    二是立足需求、回歸初心,做「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踐行者。「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要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應有二層含義:一層是要求科研工作應從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
  • 切實推進科研評價體系建設
    《意見》鼓勵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讓真科學回歸社會,真正讓科學資源與人類經濟和生產生活相匹配融合,最終帶動中國科技創新與進步。《意見》的出臺對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淨化學術環境、優化學術生態再一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過度追求SCI論文扭曲科技創新價值追求  SCI(即科學引文索引)自上世紀80年代末引入我國以來,給我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國際學術動態提供了資料和數據來源,也打開了一條對外傳播學術成果的通道,對我國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 學術評價、科研評價、期刊評價:傻傻分不清楚!
    與此同時,有大學學報和出版專業期刊也刊登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基於現有的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討論以及本人近十年的學術期刊從業經歷,筆者認為在今後進一步的討論中有一個基本問題需要澄清,那就是要注意學術評價、科研評價和期刊評價三者的聯繫與區別。在日常實踐中,這三種評價是交織在一起的,但對不同的主體來說,對這三種評價的關切點則是不一樣的。
  • 高校科研院所下屬公司將剝離 科研評價從量轉向質
    完善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強化績效激勵,合理補償項目承擔單位間接成本和績效支出。項目承擔單位應結合一線科研人員實際貢獻,公開公正安排績效支出,充分體現科研人員的創新價值。  強化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動的分類考核。對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實行同行評價,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可一旦科學引文索引被用作評價工具,評價結果能給發表者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就會產生亂象。  在執行《意見》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建立論文質量的中長期評價機制,讓學者在更從容的環境中開展有實際學術和社會價值的研究。其次,要打破期刊壟斷和期刊評價壟斷。再次,要將學術評價權更多賦予學術共同體,完善同行評議制度。
  • 科研評價要突出「唯原創性」標準
    新時代科研評價當立「唯原創性」為標準。什麼是「原創性」?如何評價「原創性」?英國針對大學的「卓越科研評價框架」關於科研成果原創性評價標準,具有參考、借鑑意義。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提出,原創性是科學的最高價值。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將原創性視為最高價值。他將原創性納入科學的五種精神氣質之中,即公有主義、普遍主義、無偏私性、原創性和懷疑主義。
  • 臨床與科研:醫生評價如何「量體裁衣」—資訊—科學網
    一時間,關於醫生價值的評判標準引發了諸多討論。 「為了評職稱,不少臨床醫生,特別是非教學醫院的醫生不得不去『玩小白鼠』、發論文,這極大地分散了臨床醫生的工作精力。我覺得深圳這項改革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孫建方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道。 對於醫生來說,臨床重要還是科研重要?臨床醫生要不要進行科學研究?
  • ...優秀人才就不會投身科研,有價值的東西就不能被篩選出來,科研...
    原標題:沒有公正的科研評價機制,努力創造價值的人得不到激勵,優秀人才就不會投身科研,有價值的東西就不能被篩選出來,科研投入就沒有回報,大量經費就會受損失——破除唯SCI間接評議弊端 實現有效同行評議【視 點】科研評價有效的方式是由同一領域的學者進行判斷,因為只有同行才具有科研評價所需的學識、專業與遠見。
  • 清華大學劉兵:官本位是對科學精神的嚴重扭曲,影響科研評價
    劉兵:官本位,通俗來講,是一種以官位高低作為評判人的價值尺度或以追求官位作為人生最高目標的心理意識。在我國科研界,官本位現象確實存在,而且近些年有加重的趨勢。究其原因,「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影響很大,在研究所和大學,青年研究人員都想當所長、校長,在創造力最旺盛的時候,卻去做了行政工作,這是一種人才浪費。
  • 「拜雜誌教」折射中國科研評價弊病
    有人告誡「千萬不可崇拜CNS」,還有人則警示「一味追求CNS論文可能會毀掉中國的科研」。 國內科研界到底該如何看待CNS? 不能僅以雜誌名稱來評價科研成果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副教授陳儒軍是三大刊的追捧者,在國內科研工作者匯聚的科學網上,他建言國內學術界對CNS「要見賢思齊」。
  • 清華大學劉立教授:英國大學「卓越科研評價」的標準與啟示
    從科學家轉型為科學社會學家的齊曼提出,所謂原創性就是給人類的知識寶庫添新磚加新瓦,比如提出一個新的科學問題,探索出新的研究方法,獲得新的數據,提出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解釋;或者是這些新東西的組合。  英國針對大學的 「卓越科研評價框架」(REF),對科研成果的原創性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界定。
  • 科研評價和SCI
    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來要在科研評價中正確使用SCI指標。
  • 為什麼科研評價看重 SCI?
    作為其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科技實力指標之一,使 SCI 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上世紀 80 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 SCI 引入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此後,中國學界競相模仿,教育部門等也將 SCI 文章的多少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科研人員、學科和大學評價的標籤
    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
  • 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
  • 武漢大學:崇尚學術,追求卓越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舉辦學術交流大會,就是要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推動人才將追求學術理念、學術標準、學術成就上的卓越作為價值追求,而不是簡單的以人才稱號論英雄。破除「五唯」,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破除「五唯」的核心是要打破一切束縛人才評價機制的條條框框,讓人才評價回歸學術評價本身。
  • 區塊鏈時代的學術評價創新研究
    為回應學界的呼籲、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一方面重申CSSCI索引的真正用途,即它僅是一個用於檢索論文收錄和被引情況的引文資料庫,而非專門的評價工具;另一方面強調未來將致力於為學術研究、科研管理提供客觀的數據服務,並把對高校綜合性學報的評價作為試點,增加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分值,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
  • 新時代我國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研究
    科技評價是科技活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通過科技評價形成的正確價值導向,能夠引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充分激發科技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的創造性,提升創新績效。二是通過科技評價,提升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合理的科技評價可以反映基礎前沿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實效,評價結果為科技治理主體提供了決策依據,有利於科技資源配置更加高效。三是通過科技評價,完善科技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