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雜誌教」折射中國科研評價弊病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拜雜誌教」折射中國科研評價弊病

「不可否認,即使是垃圾,那也是貼了CNS標籤的高檔垃圾。」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朱猛進這樣感慨三大刊的影響力。

他在博客中寫道:「在生理學中,CN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英文縮寫,我認為將Cell(細胞)、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三大頂級科學雜誌簡寫為CNS,可以恰如其分地體現三大雜誌在熱點問題上所發揮的如中樞神經系統般的引領作用。」

30歲就被清華大學聘為醫學院教授的顏寧博士也提供了例證。2009年11月,他們團隊的論文發在了《自然》的子刊《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三天後,《自然》也發了一篇內容基本相同的論文。結果,他們的論文僅被引用45次,晚三天發表的那篇論文引用次數達69次。

顏寧表示:「這裡面絕不是發表時間的區別,也不是論文本身質量的區別,僅僅是期刊的區別!」

國內曾有高校拿出每篇百萬元的重獎,獎勵在三大刊上發表論文的作者。校長則在全校大會上表示,論文發到《科學》上,是學校「零的突破」。

然而,也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對三大刊頗有微詞,有人質問「CNS論文是衡量頂尖人才的唯一標準嗎?」有人告誡「千萬不可崇拜CNS」,還有人則警示「一味追求CNS論文可能會毀掉中國的科研」。

國內科研界到底該如何看待CNS?

不能僅以雜誌名稱來評價科研成果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副教授陳儒軍是三大刊的追捧者,在國內科研工作者匯聚的科學網上,他建言國內學術界對CNS「要見賢思齊」。

他說,雖然自己與CNS論文無緣,但他對CNS論文還是比較推崇的。 「我知道本領域有幾篇CNS論文,都是上乘之作」。

他反對批評CNS,認為那是山頂,沒見過山頂風光的人,要想辦法往山頂爬,不要光顧著批判。

朱猛進也反對看輕CNS。在他看來,雖然原創性的工作不一定都發表在CNS上,但CNS上的絕大多數研究肯定都是原創性的或高價值的。

然而,在諾貝爾獎獲得者蘭迪·韋恩·謝克曼抨擊CNS之前,中國的學術界早就充滿了對三大刊的非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德華曾撰文反對「一味追求CNS」,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CNS論文確實很重要,但不一定能代表學術主流。如果要了解學科領域的發展,不一定非要查閱三大刊,「如果不查閱學術領域的主流期刊,很難對學科領域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

CNS受詬病較多的是,雖然《科學》和《自然》是綜合性學術刊物,但也格外青睞生命科學領域的文章,像數學、計算機等領域的學者,很少能在CNS上發文章。此外,《科學》和《自然》還被指責過分追求趣味性。

科學網博主戴德昌博士認為,《自然》雜誌及其子刊太偏重趣味性和高引用率,「其實,絕大多數原創性工作的趣味性並沒那麼強,《自然》上真正的原創性工作極少」。

顏寧也在博客中表示:「如果你的研究結果不夠新穎,不能讓更多學科的人感興趣的話,即使結果再堅固,邏輯再完美,那也請投更專業的期刊吧,不適合CNS。」在她看來,從某種程度上說,CNS是給外行看的。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舉例說,神經生物學近年最重要的一個技術發明是光遺傳學,相關的兩篇關鍵論文值得獲諾貝爾獎,但它們都沒在三大刊上發表,而很多相關的後續文章發表在三大刊上,這些後續文章自然不如前面兩篇開創性的文章。「這是因為,剛剛出來時,幾個編輯和審稿人沒有馬上意識到其重要性,而後來大家很快都意識到了重要性,才導致後續的文章刊登在更顯眼的地方」。

饒毅認為,對於科學成果,一定要看內容、做學術判斷,不能單純地看發表雜誌的名稱,「如果只看雜誌名稱,那麼我們各個單位就不用科學家,而可以請初中生來評價科學了」。

香港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也認為,CNS當然水平高,但閱讀CNS論文也需要批判和分析的眼光,「CNS的論文有瑕疵、有錯誤甚至完全錯誤的不在少數」,所以,CNS也沒有那麼神聖,更不應該頂禮膜拜。

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華人學者孟津說,論文發到什麼地方,是研究者的選擇,是他們的學術自由。「但刊物是為科學成果的表達提供渠道的,不應該影響科學活動本身」。

然而,現實中,有些科研工作者卻在過分追求三大刊的影響力,將自己研究的影響力寄託於刊物的聲譽上,科研界不少人認為這是在捨本逐末。謝克曼也批判道,追逐在哪本刊物上發表論文,成了科學研究的目的,這是科研界的一個重大缺陷。

百萬元重獎CNS論文折射中國科研評價弊病

中國科研界早就對CNS提出批判,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膜拜」三大刊的現象在國內表現得尤為普遍。正如朱猛進所言:「CNS在中國擁有神一般的地位,現階段,如果誰能發表一篇CNS論文,學術境遇馬上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重獎CNS論文,是國內學術機構的普遍現象。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在科技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對武維華、張大鵬兩位教授各獎勵100萬元,就因為武維華的論文在《細胞》上發表,張大鵬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

這一做法引發強烈爭議,2008年年底,中國農大也修改了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對在《自然》或《科學》上發表論文且把中國農大當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的,獎勵50萬元。

這樣的獎勵力度並非個例。浙江工業大學也規定,在《自然》或《科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每篇給予50萬元的獎勵,其中20萬元為獎金,30萬元為研究經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則是每篇獎勵10萬元獎金和100萬元科研發展基金。

這種做法受到謝克曼的批判,他認為這樣的激勵制度是一種「賄賂」。

王德華說,在CNS上發論文,中國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也有數萬元的獎金。他認為,重視論文的質量無疑是對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CNS論文,唯CNS論文導向,CNS論文至上,「這樣下去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學術水平、學科建設和學術隊伍的發展,對年輕一代學者科學精神和科學追求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讓他反感的是,各種學術考核和評估中,CNS論文成了重要指標,極端者甚至成了唯一的標準。如院士評選,有CNS論文就會希望大增;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也有CNS論文的指標。「任何事情走向極端,變成唯一,後果就會不可估量」。

饒毅則把重獎CNS論文稱為「拜雜誌教」。他說:「把發論文變成政績工程,過分崇拜刊物,不看內容,遲早會出現問題。」

金冬雁也感覺到,今天的中國科學界與過去大不相同,追逐CNS,崇拜CNS,以CNS作為唯一指標評斷學者的成就,儼然成為時尚。「講某人比院士強,是因為有多少CNS論文;講某院士遠遠不如某海歸大牛,也是數CNS論文和(影響因子)點數。」

《科學》雜誌高級對外聯絡官皮諾爾說,《科學》雜誌曾報導這種現象,主編麥克努特博士認為這樣的做法應該停止。「但我個人認為給這些發現提供獎賞沒什麼不妥,雖然它也可能給學術不端行為提供激勵」。

《自然》雜誌母公司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負責人坎貝爾則表示,近年來,《自然》接收了許多來自中國的高質量研究,中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論文無論質量數量,都前所未有的豐富。「但我們不鼓勵這種將頂級期刊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的激勵制度,在我們看來,無論對哪裡的研究者,對於他們的成果,都應該有公平的激勵機制」。

王德華說,CNS論文至上的現象,說明中國的科研評價體制的弊病,如果是真正的內行,不論論文發在哪裡,都應該能判斷出其科學價值,但由於中國是行政管理者掌握對科研工作者的評價權力,同行評價體系沒有形成,等級化、量化這種最簡單的考核方式大行其道,助長了學術界追求影響因子和CNS至上的風氣。

「好論文不問出處!」王德華說,儘管CNS至上是錯誤的,但也要正確認識SCI(科學引文索引)的作用,正確使用SCI的指標,扭轉不顧質量只求數量的風氣,回歸科研工作的本質。(葉鐵橋 高四維)

相關焦點

  • 「拜雜誌教」折射科研評價弊病:發論文變政績工程
    然而,也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對三大刊頗有微詞,有人質問「CNS論文是衡量頂尖人才的唯一標準嗎?」有人告誡「千萬不可崇拜CNS」,還有人則警示「一味追求CNS論文可能會毀掉中國的科研」。  國內科研界到底該如何看待CNS?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第二點理由則是,在《科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中,18年來首次有來自中國的成果上榜——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這個成果這對探討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等科學問題有重大意義。除自然指數之外,也有其他的國際科研評價體系對中國近年的科研成果做出了積極評價。
  • 教育部: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
    >>評價   按不同對象實施分類評價   《意見》提出,實行分類評價,改變考核評價中將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的做法,針對科技活動人員、創新團隊、平臺基地、科研項目等不同對象,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分別建立涵蓋科研誠信和學風
  • 科研評價以論文「論英雄」 為何改不動?
    王宏宇的感慨並非個例,科研評價的「論文導向」為何如此難改?  共識難形成  評職稱、評人才、報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對論文認知有偏差,難以形成合力  早在2003年,針對科研評價「唯論文」的弊病,科技部頒布了《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科學技術評價辦法
  • 被論文綁架的科研評價,為何屢改不動?
    早在2003年,針對科研評價「唯論文」的弊病,科技部頒布了《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等文件,要求按照「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針對不同評價對象、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正確引導科技工作健康發展。
  • 學術評價、科研評價、期刊評價:傻傻分不清楚!
    在當今學術界,對論文發表及期刊評價體系的詬病,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鳴的話題之一,其中既有人表達憤怒之情,也有人理性地提出一些建議。最近幾年,對此問題的積極反應,莫過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的相關期刊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報》上開闢的系列研究專欄,這給學者、編輯等相關人員提供了表達觀點和交流思想的陣地。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發揮第三方評價優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為此,積極培育和依託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科研評價,充分發揮第三方評價的作用,是深化我國科研評價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引導學校和社會樹立正確科研觀的迫切需要,是改進我國科研宏觀管理的必然要求。第一,強化評價主體獨立性。
  • 為什麼科研評價看重 SCI?
    作為其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及科技實力指標之一,使 SCI 成為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上世紀 80 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將 SCI 引入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此後,中國學界競相模仿,教育部門等也將 SCI 文章的多少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 「論文掮客」折射中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論文掮客」折射中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010-04-13 09:39:39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張東寧] [責編:李承德]       如今許多人把論文視作一種明碼標價
  • 切實推進科研評價體系建設
    《意見》鼓勵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讓真科學回歸社會,真正讓科學資源與人類經濟和生產生活相匹配融合,最終帶動中國科技創新與進步。《意見》的出臺對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淨化學術環境、優化學術生態再一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 科研評價 應回歸研究價值本身
    經過三個月左右的調查,與中國研究機構有關的107篇被《腫瘤生物學》撤回論文總體情況已經核查清楚。儘管這一事件給中國科技界的學術聲譽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如果能夠以此作為警鐘並使之成為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新契機,對中國科技事業未來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弊病造句和解釋_弊病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弊病參考例句: 1、在學習中,我們應儘量避免粗心大意的弊病。 2、弊病積習難除,俄防空體系存在致命弱點。 3、這篇社論指出社會上的種種弊病,無不剴切詳明。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近期,科研評價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科學網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博主們紛紛撰文發表文獻計量指標評價方法與同行評議體制相關觀點,以探討科研評價指標問題。
  • 臨床與科研:醫生評價如何「量體裁衣」—資訊—科學網
    專家認為,醫生用醫療指標評定,科研人員用科研指標評定,教學人員用教學指標評定。 ■成潔 近日,深圳市醫管中心在全國率先啟動了醫療人才評價制度改革試點,推出以臨床指標為導向,將醫生分為9級的人才評價制度。該制度打破傳統以課題、科研論文為導向的醫療人才評價制度,將醫生的收入將直接與級數掛鈎,不再與醫院收入掛鈎。
  • SCI論文在我國科研評價中的利與弊
    近年來,SCI論文評價體系在我國科技界引起了廣泛而激烈的討論。支持者中,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龐景安和武夷山研究員早在2002年就指出SCI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眾多批評者的聲音中,也不乏有言辭尖銳者。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在其博客中稱,「SCI在中國科學和教育界長成了一個畸胎瘤」。
  • 科研評價體系破「五唯」,立什麼?
    中國財富網訊(毛超)近期,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指出,將在各有關高校開展「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五唯」)清理,教育評價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初心、立德樹人或成為高校首要任務。
  • 高校科研院所下屬公司將剝離 科研評價從量轉向質
    科研評價從數量轉向質量  改革基礎研究領域科研計劃管理方式,尊重科學規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識」創新項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優化工資結構,保證科研人員合理工資待遇水平。完善內部分配機制,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作出突出成績的人員傾斜。  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健全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
  • 科研評價要突出「唯原創性」標準
    新時代科研評價當立「唯原創性」為標準。什麼是「原創性」?如何評價「原創性」?英國針對大學的「卓越科研評價框架」關於科研成果原創性評價標準,具有參考、借鑑意義。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提出,原創性是科學的最高價值。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將原創性視為最高價值。他將原創性納入科學的五種精神氣質之中,即公有主義、普遍主義、無偏私性、原創性和懷疑主義。
  • 科研評價和SCI
    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來要在科研評價中正確使用SCI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