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2020-12-12 光明網

開篇的話:近日,由有關部門組織的100名科技和文化領域知名專家參加的高級專家理論研究班順利結業,取得了圓滿成功。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創新型科技人才,高級專家們不僅有高屋建瓴的主張,也發表了很有見地的意見。為此,本報從今天起推出了《兩院院士談創新人才》專欄。――編者

 

楊玉良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石化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加由有關部門舉辦的高級理論研究班之後,楊玉良院士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科學家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著眼國家安危、國計民生,從科學發展的戰略角度思考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回望歷史,大力弘揚科學理性精神

採訪中,楊院士特別提到了科學史經典名著――《科學的歷程》。起源於古希臘數學和自然哲學思想對歐洲近代科學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催生了工業文明,並發展成為無國界的人類共同文化。那麼,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腳步呢?楊院士指出,長期的封建統治以及思想禁錮,直接導致了我國創新思想和理性精神的缺失。自古以來,人們推崇的是書法、繪畫以及詩、詞、賦等文學作品,重視的是個人感受和感觀體驗。而體現理性精神和科技思想火花則一律被視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為人們所忽視。

儘管從商周戰國時代開始,我國就有邏輯學、思辯以及理性思維的濫觴,可在皇權神授的封建社會傳統力量作用下一直難以發展,理性精神難以紮根;儘管我國發明炸藥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鞭炮、焰火燃放至今,卻沒有誕生爆炸力學這樣的科學體系;我國最先發明的風箏,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也沒有催生出空氣動力學……古代的文明之花,並沒有結出華夏科技的碩果。對此,楊院士頗感遺憾。

科學思維和理性精神真正落地和紮根,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回顧建國50多年來的發展,楊院士感到我國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近年來我國科技、教育界普遍存在浮躁之風,楊院士對此憂心忡忡。他說,這不僅有違深入研究、不斷創新的進取意識,也缺乏尊重規律、探微求真的嚴謹態度,更與鍥而不捨、追求真理的科學探索理性精神相去甚遠。

面對世界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發展,當務之急是要不斷強化培育科學家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大力弘揚理性精神。這就是楊院士的最大心願。

著眼未來,造就融會貫通的優秀青年科學家隊伍

一段時間來,國學開始受到重視,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讓楊院士費解的是,人文社會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卻各執一端,爭論不休,甚至片面誇大和強調各自的重要性。

這在國外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可是,由於教育過於專業化和功利化,在我國,搞自然科學的不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搞人文、社會科學的不懂自然科學的比比皆是,甚至經常會發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為此,楊院士特別提到1989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哈羅德・瓦穆斯(HaroldVarmus)教授。他是世界公認的反錄病毒和癌基因方面的權威,可是,他的簡歷卻耐人尋味:1955年進入阿默斯特學院,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並被授予文科碩士。196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加裡福尼亞大學以及美國癌症學會等做研究工作……

在一些科學發達的西方國家,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據楊院士介紹,最近有人對近5五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科背景所作的統計發現:物理學獎中出自於非物理學科科班的獲獎人佔20%;化學獎中佔57.1%;而在醫學(生理學)獎中則高達84.6%。由此可見,對於複雜性程度越高的學科,獲獎人的學科(或跨學科)背景尤為突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當代科學發展的自身規律所決定的。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趨於複雜和綜合,許多重大科學成就都來自於交叉和邊緣學科,科學和技術的互動、滲透等等,構成了當今科技發展的新特點。所有這些,必然對我國的自主創新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上面的例子,楊院士強調,科學家需要更多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而人文、社會學家也需要增加自然科學的素養。他要我們注意美國的「寬口徑」廣博教育。如哈佛大學早就規定,大學生入學後都要學習「七藝」,即文化、邏輯、修辭、幾何、天文、數學、音樂、語文、人文、社會和自然。這樣,通過「廣博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廣博的知識,融會貫通的思考能力,能夠在整個人類知識體系的框架中來認識某一門類的專業知識。因此,學生可以在沒有太多知識障礙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所熱愛的專業領域。

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複雜的工程。對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楊院士有自己的看法:高中生考入大學後,立即被分入幾十個專業面十分狹窄的院和系,就如同被領進了一條條相互分割的胡同。更有甚者,有的在中學就劃分理科班、文科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充其量只能「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缺乏明顯的創新能力。長此以往,對我國科技創新培養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為此,楊院士呼籲,培養傑出科學家和青年科學技術群體,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選擇。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在大學階段打好基礎,實施「廣博教育」,培養出一批具有深厚人文關懷、創新意識和理性精神的青年科學家,為建立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相關焦點

  • 創新就是要有捨我其誰的領跑意識
    儘管深圳在持續創新方面已成績斐然,但應有更大的志向和抱負,拿出捨我其誰的領跑意識。 深圳近日出臺的《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於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和《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受到廣泛關注。這一系列政策乾貨多,力度大,成為促進深圳創新的重要指引。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
  • [要務語絲]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
    吳國茂]面對新一輪經濟發展熱潮,如何搶抓新機遇,奮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機遇,就是通常所說的境遇、機會。它是新事物發展的苗頭和始端,機遇存在於發展變化著的客觀世界,機遇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理論創新要有問題意識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理論創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然要求強化問題導向和問題意識。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同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也需要一個「支點」。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
  • 科學家:了解人類意識來源有助於打造有意識的機器人
    你可能聽說過有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實際上可能擁有三級水平的意識,而這一概念可幫助科學家在某天開發出真正有意識的人工智慧。儘管人工智慧技術在飛速發展,但在許多方面,計算機仍然缺乏人類特性。
  • 領導幹部要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
    領導幹部如何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悉心傾聽時代的聲音,真正了解社會問題,辯證認識問題、正確對待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既是推動當前各項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當前各級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重中之重。 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同的社會時空會出現不同的問題。
  • 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它有六大特點即:聯想、求異、發散、逆向、綜合和創造。那麼為什麼很多人缺乏創新思維呢?二、缺乏創新思維的原因1.思想上傳統不喜歡變化該原因是缺乏創新思維的主要因素,很多人都有從眾心理或者聽從權威,缺乏創新意識。
  • 人腦對磁場有強烈感應,科學家:何許,人類「第六感」真實存在
    人腦對磁場有強烈感應,也許,人類「第六感」真實存在。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人腦能夠感應磁場並作出反應。
  • 酒店機器人正在照鏡子,科學家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它們有意識了?
    人工智慧如今已經發展了一個新階段,人們對人工智慧的出現報喜報憂,人工智慧的出現加快了人類科技進步,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出現後,會影響未來人類發展,它們甚至能夠代替人類工作,導致很多人因此丟掉了自己的崗位,如果它們一旦擁有屬於自己的意識之後,會不會威脅人類呢?人類很有可能難以控制它們。
  • 科學家發現人死後,意識或仍停留在人間
    追悼會科學是一種講究證據,而且非常嚴肅的學科,任何事物如果要想成為事實必須擁有證據,唯心主義提出的人死後靈魂還留在人間,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撐這個說法,因此得不到科學的支持。靈魂出竅剛開始科學是強烈反對這種說法的,但是隨著新理論特別是量子力學的建立,科學家發現人去世之後,似乎並沒有完全消失,似乎還有某種東西保留下來,這種東西就是「意識」,意識其實就是唯心主義所提到的「靈魂」,意識是非常神秘而且獨一無二的物質,正是因為有了意識,人類才能完成各種高級活動,其實去驗證人死後是否存在「靈魂」就相當於驗證人死後意識是否還保留著
  • 媒體建議以強烈憂患意識迎接挑戰、危中尋機
    圍繞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深入討論,既要看到戰略機遇期的有利條件和環境,更要清醒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複雜性、不確定性、突變性,對可能打斷我國戰略機遇期的種種因素沉著應對,早做預案,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迎接挑戰、危中尋機。
  •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個人意志力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
    在前邊的章節我們提到的只有當意識跟潛意識達成統一的時候,自我才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強烈人個人意志力是也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意志力在心靈世界的指導作用對世界上每個人產生的價值將會無法估量!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在你的生活當中會讓你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才能,但是在某些層面它會成為你心裡的障礙,因為你的意識跟潛意識不會總是同步,換句話說你不能夠總是處在自我的狀態。
  •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素質 教育 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其關鍵在於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關係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關係到每一個人素質的提升。那麼,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不僅具有紮實的 科學 文化 知識,更具有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就成為我們數學教師深思的問題了。
  • 強烈電場產生「精靈」 科學家揭開高空閃電之謎
    ,而真正證實它們存在的證據是於1989年才由一艘太空梭發現的,科學家們稱之為「精靈」。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了它們形成的證據。現在,美國科學家們徹底揭開了這個謎團。  一個由德克大學和FMAResearch,Inc.公司聯合組成的研究小組找到了「精靈」在強烈閃電過程中形成的證據,他們從2000年夏季開始搜集美國各地的雷暴資料,發現高空強烈閃電電荷在精靈的出現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負責人科默爾說:「要想形成精靈,肯定需要在雷暴之上出現一個強烈的電場。」
  • 創新意識值得我們每位學生學習
    創新不僅是一種態度,想法更是體現在行動上,我們歷史老師的教學創新大膽新穎,寓教於樂,課堂氛圍很好,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我覺得這就夠了,表明它是成功的,我學會對著老師,學生雙方都有收穫是最好的事情。作為一名歷史老師在上課時穿的龍袍上課,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歷史,使學生更加有興趣,然後先生明白創新自我才能更進一步。
  • 創業者,提升創新意識,如何進行突破
    這是我第一次在公司內部讓員工提交創新性意見,通過這次要加強員工們的創新意識了。要想提升團隊的創新意識,首先是創業者要具備創新意識,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就是創業者如何提升創新意識。之前我們總認為只要網際網路公司和科技類公司才要重視創新,但是現在你可以看到的是,無論什麼企業都在重視創新,小到社會的超市,大到網際網路巨無霸公司,都在大力的進行創新方面的投資。現在很多家長也開始重視孩子創新意識方面的啟蒙,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關於創新思維方面的課程和興趣班。現在的市場環境,大家對於創新的需求是空前的。只要你有自己的創新產品,那麼就會吸引很多用戶。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2017年06月20日 07: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磊 字號 內容摘要:實際上,這個話題只有放在一個更全局、更縱深的歷史語境下進行
  • 創新意識的基本要素
    近幾年來,江澤民同志反覆強調創新問題,把創新提高到關係民族進步、國家興旺發達、保持黨的生機與活力的高度來認識。創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內容。增強創新意識是實現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創新意識的構成,至少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第一,批判精神。這是創新意識的第一要素。
  • 與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和平相處
    跳高、騎無輔助輪的自行車到畫畫、寫數字都有不同的提升。但同時也伴隨著新的挑戰:和幼兒園中班小朋友的鬥智鬥勇,這只是新的開始。看的一本育兒書上說,0-6歲孩子要學會把自我和這個世界剝離開來,建立情緒認知、自我認知等等。我還是認同觀點的。但當時是一知半解的,現在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恩寶最近自我意識很強烈的階段。今天早上起床選衣服,我給她備的衣服不全是裙子。
  • 意識是種獨特的物質嗎?它和大腦有什麼聯繫?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意識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定義意識,誰都不知道意識是以什麼形式在這個地球上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意識,正是因為有了意識才能大腦有了思維活躍能力,大腦和意識存在「共生」關係。意識和大腦的關係人的大腦極為複雜,在大腦中有幾十億的細胞,這些細胞又組成了神經元,科學家對此一直在研究關於人的大腦,甚至還開設了大腦研究所。意識的來源我們只能粗略歸為是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也和大腦有很大關係,但是截止到現在沒有一個人能夠解釋為何人類的情緒多樣化,和各種感覺的產生。
  • 科學家爆新結論:人類意識起源於病毒
    人類的意識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之一,這使我們從其他物種分離出來並不難。意識在我們的頭腦中持有抽象想法或想像,讓我們擁有感官體驗之外的場景或對象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建造摩天大樓,飛機等等。儘管進化遺傳學有許多進展,但人類意識的確切起源仍然有些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