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化危為機」十大對策
採訪調研中,各界人士紛紛把抓住並用好戰略機遇期放在歷史的新方位上觀察思考,強調挑戰越大、機遇越大,「關鍵在於準確判斷、沉著應對、危中尋機、化危為機。」並提出了十方面對策建議。
解放思想破解難題圍繞「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統一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掃清障礙,排除左右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幹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
圍繞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深入討論,既要看到戰略機遇期的有利條件和環境,更要清醒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複雜性、不確定性、突變性,對可能打斷我國戰略機遇期的種種因素沉著應對,早做預案,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迎接挑戰、危中尋機。
圍繞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統一認識深入討論,探索完善科學考核體系和機制,抑制一些地方政府GDP衝動,深刻理解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變化的豐富內涵,使「美麗中國」這道亮麗風景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凝神聚力、共同奮鬥的物質與精神家園。
呼應人民新期待推動改革深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毫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做到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加快出臺適應形勢新變化、發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的改革綱領性文件,回應廣大群眾對改革的強烈呼聲和殷殷期待。
整合力量,開展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指導,專設改革綜合協調領導機構,加強頂層推動和對改革的系統研究和整體布局。不失時機大力推進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鼓勵各地有計劃有步驟大膽穩妥進行改革試點,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看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的實際行動。
準確把握「新四化」融合契機拓展我國加快向現代化邁進的戰略空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引擎。順應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相互依存加深、相互影響增強的發展趨勢,按照科學發展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以「新四化」融合為增長動力,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農業現代化為基礎、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信息化為支撐,促進「新四化」的快速深度融合;努力破除戶籍、土地等政策壁壘,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加快政策、資金、人才、資源逐步向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靠攏,使「新四化」互相促進、同步協調,實現科學發展。
加快推進自主能源戰略充分認識隨著新技術日益成熟,美、加能源自給率提高、美洲正在形成新的能源供給中心等新態勢,從戰略高度重視我國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和海洋運輸能源供應結構給戰略機遇期帶來的重大制約因素。統籌中東等海上能源供應和國際陸路能源通道建設,努力拓展形成能源供給的多元格局。
把自主型的能源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打破能源管理部門條塊分割,重新配置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加快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投入力度,加緊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全產業鏈安排,加快打破行業部門壟斷,統籌市場,提高新能源使用比重,降低國外能源依存度。
搶佔第三次工業革命制高點緊緊抓住全球新一輪產業布局的關鍵期,加快實施實業興國、產業強國戰略。高端製造業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回流、傳統製造業向新興國家分流、全球製造業服務化發展日趨明顯,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引導產業向高端化邁進,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推進位造業向服務業領域拓展,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實施結構性減稅、利率市場化、放寬市場準入等一系列措施,讓生產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切實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水平。跟蹤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步伐,在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儘快突破,以創新驅動,謀求搶佔全球實體經濟的制高點。
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謀劃和舉措不斷強化陸海統籌向海而興,力促中國從陸權大國儘快向海權大國轉變。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各國的戰略抉擇,要儘快制訂和出臺我國的海洋戰略、規劃和立法,為我國行使海洋權利和維護海洋利益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同時建設更加強大的海洋權益維護力量,以應對日益複雜的來自海洋的挑戰。
高度重視海洋戰略研究,整合國內研究力量,加快培養海洋戰略人才;儘快制訂並實施海洋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改變重漁輕油、重近輕遠的被動局面;建立全國統一的海上組織協調機制,儘快整合海上執法力量,贏得海上維權主動;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海洋意識,樹立海洋事關國家民族興衰榮辱的觀念,從中小學教材、時政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強青少年海權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