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建議以強烈憂患意識迎接挑戰、危中尋機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化危為機」十大對策

  採訪調研中,各界人士紛紛把抓住並用好戰略機遇期放在歷史的新方位上觀察思考,強調挑戰越大、機遇越大,「關鍵在於準確判斷、沉著應對、危中尋機、化危為機。」並提出了十方面對策建議。

  解放思想破解難題圍繞「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統一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掃清障礙,排除左右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幹擾,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

  圍繞抓住用好戰略機遇期深入討論,既要看到戰略機遇期的有利條件和環境,更要清醒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複雜性、不確定性、突變性,對可能打斷我國戰略機遇期的種種因素沉著應對,早做預案,以強烈的憂患意識迎接挑戰、危中尋機。

  圍繞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統一認識深入討論,探索完善科學考核體系和機制,抑制一些地方政府GDP衝動,深刻理解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變化的豐富內涵,使「美麗中國」這道亮麗風景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凝神聚力、共同奮鬥的物質與精神家園。

  呼應人民新期待推動改革深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毫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做到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加快出臺適應形勢新變化、發展新要求、人民新期待的改革綱領性文件,回應廣大群眾對改革的強烈呼聲和殷殷期待。

  整合力量,開展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指導,專設改革綜合協調領導機構,加強頂層推動和對改革的系統研究和整體布局。不失時機大力推進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鼓勵各地有計劃有步驟大膽穩妥進行改革試點,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看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的實際行動。

  準確把握「新四化」融合契機拓展我國加快向現代化邁進的戰略空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引擎。順應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相互依存加深、相互影響增強的發展趨勢,按照科學發展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以「新四化」融合為增長動力,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農業現代化為基礎、新型城鎮化為載體、信息化為支撐,促進「新四化」的快速深度融合;努力破除戶籍、土地等政策壁壘,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加快政策、資金、人才、資源逐步向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靠攏,使「新四化」互相促進、同步協調,實現科學發展。

  加快推進自主能源戰略充分認識隨著新技術日益成熟,美、加能源自給率提高、美洲正在形成新的能源供給中心等新態勢,從戰略高度重視我國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和海洋運輸能源供應結構給戰略機遇期帶來的重大制約因素。統籌中東等海上能源供應和國際陸路能源通道建設,努力拓展形成能源供給的多元格局。

  把自主型的能源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打破能源管理部門條塊分割,重新配置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加快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投入力度,加緊新能源技術研發和全產業鏈安排,加快打破行業部門壟斷,統籌市場,提高新能源使用比重,降低國外能源依存度。

  搶佔第三次工業革命制高點緊緊抓住全球新一輪產業布局的關鍵期,加快實施實業興國、產業強國戰略。高端製造業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回流、傳統製造業向新興國家分流、全球製造業服務化發展日趨明顯,要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引導產業向高端化邁進,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推進位造業向服務業領域拓展,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實施結構性減稅、利率市場化、放寬市場準入等一系列措施,讓生產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切實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水平。跟蹤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步伐,在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上儘快突破,以創新驅動,謀求搶佔全球實體經濟的制高點。

  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謀劃和舉措不斷強化陸海統籌向海而興,力促中國從陸權大國儘快向海權大國轉變。發展海洋事業已成為各國的戰略抉擇,要儘快制訂和出臺我國的海洋戰略、規劃和立法,為我國行使海洋權利和維護海洋利益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同時建設更加強大的海洋權益維護力量,以應對日益複雜的來自海洋的挑戰。

  高度重視海洋戰略研究,整合國內研究力量,加快培養海洋戰略人才;儘快制訂並實施海洋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改變重漁輕油、重近輕遠的被動局面;建立全國統一的海上組織協調機制,儘快整合海上執法力量,贏得海上維權主動;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海洋意識,樹立海洋事關國家民族興衰榮辱的觀念,從中小學教材、時政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強青少年海權意識的培養。

相關焦點

  • 臺媒社評:盛世下憂患意識難能可貴
    憂患意識躍然紙上。臺灣《旺報》12月21日發表社評稱,中國共產黨帶領國家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也始終貫穿著憂患意識。40年前,中國經濟瀕臨崩潰。當時外部世界發展正興,鄧小平訪問日本和美國的所見所聞,讓他對中國和外部世界的發展差距深感憂慮,強烈的憂患意識使鄧小平力排異議,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定,開啟了人類歷史上一段光輝燦爛的大國發展歷程。
  • (原創)企業要增強憂患意識
    (《工人日報》2003年4月13日第一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早已成為人們不爭的共識。我們建築施工企業更需要增強憂患意識,因為,我們的憂患不只一個,起碼有以下五個方面:一、建築市場僧多粥少。由此而來的是職工依賴性強,缺乏憂患意識,自以為是國有企業職工,背靠大樹好乘涼,天塌下來由大家頂,因此,又缺乏危機感、缺乏競爭意識。這些觀念與我們面臨的嚴峻形勢是非常不適應的。
  • 增強憂患意識 不斷提高經受考驗應對危險的能力
    深刻領會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和「四大考驗」、「四大危險」的重要論斷,增強領導幹部的憂患意識,不斷提高經受考驗應對危險的能力,對於保持我們黨長期執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增強領導幹部的憂患意識,就要充分認清經受考驗應對危險的嚴峻性 「四大考驗」、「四大危險」是我們黨的時代憂慮。
  • 【美國研究】林宏宇:令人擔憂的美國特色「憂患意識」
    部分美國保守派媒體「憂心忡忡」地揚言中美之間可能在亞洲爆發戰爭,甚至可能由此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等等。這些聳人聽聞的言論確實博得不少人的關注,但筆者認為此乃痴人說夢也,是美國特色的「憂患意識」的體現,大可不必以之為然。這種「憂患意識」源於美蘇冷戰時期,部分美國媒體和戰略精英們是這種「憂患意識」的製造者和傳播者。
  • 春秋戰國時期的「憂患意識」
    他們所倡導的憂患意識,既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道德意識、責任意識,也形成了一種「鑑古知今」的歷史意識。儒家的「憂患意識」儒家特別注重「憂患意識」,孔子講:「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展現了儒者肩負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自覺。鎮守儀地的邊防官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更是將孔子看作一個能夠改變「禮崩樂壞」局面的領導者。
  • 【評論】堅持底線思維 增強憂患意識
    我們黨是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作結論報告,在講「準備吃虧」時一口氣列了17條困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大會議上專門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 以變革抓住機遇 用變革迎接挑戰
    人民日報10日一版發表任仲平文章《讓變革為我們贏得歷史的機遇——寫在兩個五年規劃交替之際》,在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網友留言表示,每一次大的時代變革對一個國家、一個黨、一項事業都是一種考驗。面對新任務新要求,我們沒有理由懈怠停滯,只有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才能不斷爭創新業績,開創新局面。  網友「楊越」:未來五年要想大有作為,必須善抓新的機遇。
  • 學習筆記:「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同樣:  《摘編》一書出版後,「聞言」撰寫了解讀文章「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  如何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風險挑戰各項工作?建議大家結合「聞言」文章,進一步加深對《摘編》的學習領會。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憂患意識奠定家國情懷的人文底蘊。第一,憂患意識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運、維繫生活共同體的自覺,在中國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視主體性的品質,蘊含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是推動中國文化自我發展的動力。第二,憂患意識把個人與群體、歷史與當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最為真實的生活態度,使人在家庭生活、當下實踐中獲得超越意義。
  • 憂患意識是民族精神的結晶
    本報西安4月3日電 (記者殷燕召)「中華民族自身有一種生機,有一種永不衰竭的活力,稱之為民族精神,而憂患意識恰恰就是民族精神在思想理論上的一種結晶和表現。」今天在古都西安舉辦的「清明・感恩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上,著名思想文化史學家張豈之將憂患意識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聯繫起來。
  • 讓孩子玩玩國家首腦遊戲,培養一下憂患意識有何不可?
    這就需要孩子們同樣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此次疫情出現後國際上的風雲變幻,不也是憂患意識教育的絕好課堂嗎?我們當前之所以面對國際大局變幻莫測時,要麼不知所以一概罵娘,要麼不知所以地驕傲自大,都是緣於對世界認識不足,對自己評估不準,對他人了解不夠。我們往往站在我們自己的角度,從我們的文化思維去判斷是非,難免出現為什麼日本人冥頑不化?為什麼美國人蠻橫無理?
  • 北大校長郝平寄語畢業生: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憂以天下
    郝平指出,這段時間大家親歷了世界的巨變,人類健康面臨嚴重威脅,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國際局勢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疫情加速了大學的變革進程,「雲端」正在深刻重塑教育形態,大學將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中肩負起更大的責任。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人才培養的使命沒有變,人文與科學精神沒有變,服務國家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沒有變。
  • 接納憂患意識,它會使人成長
    這些訊息強烈的暗示我:你開始焦慮了,得緊急剎車,不能這樣下去。於是,依著內心的聲音,報了多種網課,考資格證,讓自己保持學習的能力。都知道,學習永無止境。小結: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一定要有憂患意識?開心快樂不好嗎?其實,生而為人,來人世上走一遭,一定會遇到很多逆境和挫折困難,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只有具備敏銳洞察力,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過好自己規劃的生活。
  •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澤東詩詞中蘊含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曾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千年古訓。古語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一代偉人毛澤東自幼懷有憂國憂民之心,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是毛澤東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的不竭動力。這種憂患意識不僅體現在毛澤東的政治理論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懷的詩詞裡。
  • 【課程回顧】馮滬祥:《易經》對企業成功管理的最大價值:憂患意識、創新意識、使命意識
    他指出,憂患意識、創新意識、使命意識,均是源於《易經》,這些也正是領導者應有的特質。現將他的部分精彩授課內容進行分享: 解讀: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是憂患意識。我認為管理企業和管理國家一樣,憂患意識是動力。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個人都要有一種自我的警覺、自我的要求,這就是憂患意識。這是源自內心的。現在很多管理講各種戰術,各種方法技巧,這都是外在的,外在的東西學得再多,而內在沒有覺醒、沒有自立自強是沒有用的。有了憂患意識才會真正有動力。
  • 提高風險意識 勇於迎接挑戰
    展望未來,全省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工作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要以高風險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重點,築牢體制根基,健全長效機制,以時不我待的姿態迎接新挑戰,構建反洗錢工作新格局。  回顧十年曆程  增強繼續做好反洗錢工作的信念  制度機制不斷健全。
  • 裴凱:以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憂患意識狠抓工作落實 以枕戈待旦...
    8月7日,白山市副市長、公安局長裴凱主持召開全市公安機關汛期防汛工作會議,要求各地、各警種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認真貫徹落實入汛以來市委、市政府和省廳關於防汛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紮實做好防汛減災工作
  • 九、增強問題意識
    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說,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
  • 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戰勝各種挑戰和困難的歷史。」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是人類面臨的最後一次危機,我們必須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人類生產生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同時,人類已經進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時代,各國利益密切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
  • 看看這7條憂患意識
    為了確保一生事業的順利展開,《易經》裡面不乏各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這是一路坦途,乃至履險如夷的保障性思維。一是成功之後的防患於未然。《易經》的既濟卦,「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在成功之後,更需要考慮可能的隱患,從而做出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