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2010年在《求是》發表的《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文章指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相統一的方法論,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疑地只是借用了寶貴的方法。」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鄧小平強調,學習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江澤民同志指出,學習和運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多掌握一點唯物辯證法,是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條重要要求。胡錦濤同志對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作出了許多深刻闡述,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機統一的。學習和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設的重大任務。增強問題意識,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體現。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只有解決了時代問題,才能把社會向前推進。對於一個引領方向、把握大局的執政黨來說,能否準確發現和正確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是檢驗其理論思維水平和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標準。毛澤東說過,「什麼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矛盾,無時無刻不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問題世界。所謂工作,就是不停地解決問題,心中、眼裡如果沒有問題,意味著也就沒有工作,沒有成績。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視,不解決。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中央政治局認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說,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制度總是需要不斷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根據以上原則,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任務。二是以改革為主線,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舉措,一般性舉措不寫,重複性舉措不寫,純屬發展性舉措不寫。三是抓住重點,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四是堅持積極穩妥,設計改革措施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五是時間設計到2020年,按這個時間段提出改革任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問題意識是和憂患意識聯繫在一起的。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如何做好這一新的偉大鬥爭的思想準備?習近平同志強調,「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我們已經遇到並且戰勝了諸多困難和風險,我們還將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新的甚至更大的困難和風險。對付困難和風險,能不能增強憂患意識,有沒有預先準備,大不一樣。中華民族是一個常懷「憂患意識」、秉持「勵精圖治」、勇於「逆境奮進」的偉大民族。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患意識是一種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考驗的重要保證。樹立憂患意識的實質,是對形勢發展中於我不利一面進行透徹的分析和清醒的預見。憂患意識的產生與其說是建立在一種主觀的自覺的預見上,不如說是建立在世界複雜性對自身影響的深刻認識上。樹立憂患意識,有時寧可把困難想得多一些,不是對當前形勢的否定,而是為了更好地保持這種形勢,發展這種形勢。這正是黨有信心的標誌。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個有8000多萬黨員、56個民族、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建設和改革,必然還會遇到大量的矛盾和挑戰。面對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來自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風險,要始終保持清醒,而且要做到,形勢越好越要保持清醒。早在建國之初毛澤東反覆告誡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而在其後的黨的幾代領導人都不忘「憂患意識」,做到「警鐘長鳴」。黨中央反覆強調,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這「四個考驗」和「四個危險」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牢牢記住、時時注意的重大問題。2013年7月11日至12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自己聯繫的河北省調研指導。「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聖地西柏坡,在同縣鄉村幹部和群眾座談時鄭重作出這個表示。新中國從這裡走來——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平山縣西柏坡辦公,指揮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向全黨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西柏坡成為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習近平總書記30多年前在石家莊市正定縣工作時就到過西柏坡,其後又多次來。這次是他到中央工作後第二次來。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上,五大書記銅像前,「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鮮花鋪就的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西柏坡紀念館內,一塊展板讓習近平久久駐足,上面寫著「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全會作出六條規定: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前定下的規矩。佇立展板前,習近平總書記一一對照著說:「不做壽,這條做到了;不送禮,這個還有問題,所以反『四風』要解決這個問題;少敬酒,現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少拍掌,我們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這一條堅持下來了;第六條,我們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增強憂患意識,有利於提高執政的能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增強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保持對形勢的科學估計,做到勵精圖治,永遠處於主動地位,始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