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襲來知是梅,有哪些和「梅」有關的古詩詞,古人為何愛梅

2020-12-18 駭氏傳奇

梅花,梅樹的花。每到寒冬之時,便是它發花之時,花瓣五片,或紅、或白、或粉,它象徵著高雅和堅強,因為它能夠在百花凋零的時候,傲雪獨立,不畏嚴寒。

人們愛梅花,愛的是梅花之美。說實話,梅花淡雅清麗,它的確不是以顏色的鮮豔,花形的華麗來博得世人的讚許的。論顏色和花形,它絕對比不上雍容華貴的牡丹、色彩斑斕的三色堇、妖冶迷人的虞美人、堅貞高挺的松柏、睨視汙泥的蓮花……但是,就是那幾個小小的花瓣,和一抹淡淡的暈色,卻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梅花的枝幹,是褐紫色的,上面有斑駁的紋路,梅花的葉片是卵形的,邊緣的地方有細細的鋸齒印。在梅花不開花的時候,說實話,恐怕只有專業的人員或者是對植物極其喜好的人,才能辨別出,原來它是梅花。可是,梅花的花,卻有極強的辨識度。所以,只要梅花開放,任何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說出:「看哪,那是梅花,它開放了。」

圖片來源網絡,不包含於原創部分,下同

試想一下,一望無際白雪皚皚的大地上,傲然挺立數枝寒梅,那該是怎樣讓人震顫的景象啊。嬌小的花瓣,嫩黃的花蕊,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真是一個精巧的畫工,也只有它能描繪出如此超凡脫俗的姿態。

梅花的顏色,雖然簡單,但是也有著很多的變化,粉紅而濃密的宮粉梅、花瓣紫白的玉蝶梅、綠萼白花的綠萼梅……種類繁多,每到梅花開放的時候,成片的梅花在枝頭獨立,如同在黑色的枝幹上綴上了一片片的玉石。當它們傲雪怒放的時候,也有的如豔麗的紅霞,也有的似皚皚的瑞雪;更有的好像碧綠的玉石,各種奇景,頗為好看。

尤其是白色的梅花,最得人們的喜愛,因為它冰清玉潔,和冰雪遙相呼應,於是「冰花」、「寒玉」等比喻,便誕生了,比如「姑射仙人冰雪膚」,再比如「一枝寒玉澹春暉」,人們用冰雪和美玉,形容著梅花的美。

人們愛梅花,愛的是梅花之香。說實話,梅花的香氣並不是那種十分馥鬱的,它遠遠比不上梔子花、桂花之類的,那樣濃烈。但是,人們就是喜歡梅花的香。喜歡那種若有若無,悄然襲來的清香。

這種香氣,不豔俗、不媚俗,聞到的人,只會覺得渾身上下陡然一輕,頓時有一種飄然雲天之外的神仙感覺。這種清奇之香,不會向著你鋪天蓋地地襲來,它只會淡淡的、不著痕跡地,在你還沒有注意到它的時候,它就已經透過你的鼻孔,鑽入了你的心底。

對於這種香氣,文人們有一個很好的詞語,來形容,那叫「暗香」。宋朝的王安石曾有詩讚之曰:「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一直都十分喜歡這首短小精悍的小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極好地描繪了梅花的形態和它的香氣。它形狀如雪,卻在香氣上勝過了雪之美。它生在牆角,但是卻絕沒有自卑,依然散發著清香,向世人展示著自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

「天與清香似有私」、「風遞幽香去」,詩人們用細膩豐富的想像力,讚美著梅花那沁人的香氣。

中華美學「以形寫神」、「神採為上」,所以,在色、香、形各個方面,個性明顯的梅花,便成為了中國人寵愛的對象。

梅花不僅自身極其美麗,而且,還能很容易地就和清泉、巖石、冰雪、冷月等高雅清冷的自然景物搭配在一起,組成特殊的意象。試想一下,在一片巨石環立的陡峭山林中,一株梅花傲然挺立在空谷之中,其意境,該是如何清幽,其氣勢,又是如何宏大啊。

冰雪,是梅花最好的朋友,嚴寒的冰雪,把梅花帶入了銀白色的神話世界,「冰雪林中著此身」、「梅花歡喜漫天雪」,冰雪和寒梅無論在形象上還是氣質上,都極其相似,而梅花,還在香氣上,略勝過了冰雪一籌。正所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斷香」。

當然,在嚴寒的冬季,梅花並不是完全孤獨的,它有自己的夥伴,同樣都是高潔、堅強的化身,歲寒三友,松、竹、梅,它們是植物界的知音,它們是植物界的金蘭之交。「予交三君子,氣韻各有適,及其風雪中,同凜歲寒色」,所以,梅花不是孤獨的,自有佳友相伴。

相關焦點

  • 做人如做梅,為有暗香來
    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霜葉冬有梅。世間縱有萬千錦繡,繁花開遍,在我心中,仍是獨獨喜愛,那屹立風雪之中,不懼嚴寒,一身凌雲傲骨的梅。古詩有云:「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開在牆角的梅,即便無人賞識,依舊能夠高傲堅挺、孤芳自開,頑強地對抗風雪,低調地遺世獨立,自有一股暗香,漫天襲來。而做人,不正應該像梅花一樣,頑強、低調,讓靈魂變得豐盈且賦有香氣嗎?做人如做梅,為有暗香來。
  • 宋代詩人愛雪愛梅又愛詩,連名字都帶梅字,《雪梅》詩成經典名篇
    王安石的兩句「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意為潔白的梅花不畏嚴寒,遠遠就飄來一股香氣,雪和梅交相輝映的情景躍然紙上,令人心曠神怡。在白雪皚皚的季節,讓我們欣賞宋代詩人盧梅坡的一首既有雪又有梅的詩篇,絕對讓你賞心悅目。
  •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裡春。
    在北京,下雪和生命中那些閃亮的剎那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
  • 冬美三絕:雪、梅、詩
    冬美三絕——雪、梅、詩譚汝為「雪」的意象是冬之美的「點睛之筆」。古人說雪有四美:落地無聲,靜也;沾衣不染,潔也;高下平均,勻也;凍窗掩映,明也。從詩歌創作來看,描摹冬季景色最美的兩個意象就是「雪」與「梅」。
  • 陸遊水平很高的一首詞,全文無一「梅」字,卻句句有梅!
    譬如,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冕《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等。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卜算子·詠梅》,卻與一般詠梅詩詞不同。因它的作者陸遊一生對國家忠貞不渝,所以梅還被賦以了愛國志士的品格情操,從而升華為梅就是愛國志士忠貞不屈形象的象徵。
  • 梅雨的「梅」,是青梅?還是楊梅?望梅止渴的「梅」又是哪門子「梅」?
    又是一年膩歪的梅雨季~這段時間,大家的生活大致應該是這樣的↓南方的我們已經對梅雨季習以為常,但估計北方的同學們會覺得,梅雨什麼的聽起來還挺有詩意的~~確實,我們現在總說自己過得精緻,但遠不及古人來得浪漫,梅雨季,在古人看來
  • 詩詞|一樣的梅,不一樣的香
    在我們中國,愛梅是一種文化傳統。在歷代詩人筆下,出現過許多歌詠梅花的名篇佳句。由於作者的修為、境界、稟性、功力、際遇等方面各異,於是,在古往今來數不清的梅花詩詞裡,一樣的梅花,就有了不一樣的芳香。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笑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陸遊的梅開在一個有風有雨的黃昏,開在驛站外一座斷橋的旁邊,沒有人來理會,更沒有人來欣賞。
  • 荔枝說:南京最zhuangbility賞梅指南
    若說梅花山賞梅之樂在於「觀」,那麼梅崗賞梅之趣則在於「尋」。從二泉後山風景區牌坊而上,走著走著眼前豁然開朗,一片梅林突現在眼前,花如雪,梅似海,暗香浮動,香飄千裡,令人沉醉。而迴廊小閣,數尺方寸,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 梅孕育著新時代的中國魂魄
    中華獨有的物種和梅花文化 在我國古代最普遍的藝術意象中,作為中華大地原生物種的是梅和菊,而保持自身基本品貌的只有梅,因為原生的菊與當今人們普遍見到的人工馴化、雜交繁衍的觀賞菊,已經完全不同了。 梅進入中國人視野,首先是在物質生活領域,20世紀70年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銅鼎中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梅核,顯然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經把梅當作食物了。這一點也得到了殷商時代的文獻《書經說命》:「若做和羹,爾惟鹽梅」的印證。梅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對象則是與最早的文學同時出現,如《詩經》:山有嘉卉,候慄候梅。
  •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但那雪來得似乎全無徵兆,也沒有鋪天蓋地的意思,甚至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那白色世界的美麗,它便已很快地消失不見了。無奈,一直渴望與一場雪深度邂逅的我,便只好到古詩詞裡,去尋找那份久違的浪漫和詩意了。報曉的更聲不斷傳來,驚醒了王維,清晨起來洗漱,看著鏡中衰老的容顏,王維心中生出一絲遲暮之感。窗外,寒風一直搖撼著竹叢,王維不禁推開房門,想看看今天的天氣。啊,原來昨天夜裡氣溫驟降,下雪了!王維佇立窗前,遙望遠山,天地之間白雪皚皚,一片蒼茫,而門前的小巷和寬闊的庭院裡,雪花還在悠然飄灑著。望著滿天飛舞的雪花,王維不由地想起了他的好友胡居士。
  • 詩畫尋芳│「梅」好時光
    以梅為飛花令,每個人應該都能聯上幾句,如「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等。梅花是詩中常客,早在《詩經》中就能尋找到梅的芳蹤,《小雅?四月》裡中說「山有嘉卉,侯慄侯梅。」西漢《西京雜記》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佳樹,有朱梅、胭脂梅」。到了南北朝,梅被大量栽培於居室附近,或成為梅園,自此「梅始以花聞天下」。
  • 這裡的杏梅盛放,梅香如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園內一株株杏梅盛放,瞬間連成一片「香雪海」。溫柔了遲來的春光,充盈了文人的詩篇,也驚豔了眼前的看客。越往花開深處,越覺春興正濃。位於毓璜頂公園瑤池園大門西側的這株杏梅最先展露「嬌顏」。
  • 什麼是梅核氣?梅核氣有哪些症狀?
    有沒有因咽喉異物感就診,明明有症狀,就是檢查不出病而誤認為醫生不水平不行?明明吃了許多咽喉炎的藥,診狀卻毫無緩解,心情煩躁不安?也許這是梅核氣。可以說,梅核氣發病的主要原因與精神焦慮、抑鬱、疑慮、心理焦躁有關。情緒越波動、咽喉異物感越明顯,越想越嚴重。
  • 賞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後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前人已經注意到梅與雪的這些特點,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安石的《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松、竹、梅為什麼被比喻為「歲寒三友」?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陳毅《青松》眾所周知,松樹的體態挺拔高大,不論是冬天多麼嚴寒的天氣,不論是積雪還是狂風,它們挺拔而不彎曲。即便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常青而不凋零。所以「松」常常被人們歌頌傲骨迎風,百折不撓的崇高品格。
  • 望梅止渴的「梅」到底是哪種梅?
    你們覺得曹操那個望梅止渴的「梅」到底是哪種梅?我總覺得是楊梅,一想起楊梅就泛口水。青梅煮酒的「梅」倒是差不多能確定是梅子了,但青梅不太有能泛口水的想像......楊梅和青梅,有人混淆嗎?都是「梅」,但對於果子風格的想像應該完全不一樣才對。
  • 梅花次第開,盤點福州的「梅」字地名與典故
    N海都記者 石磊磊/文 包華/圖 永泰葛嶺,梅花如雪;金雞山頭,暗香撲鼻;煙臺山上,梅花如詩如畫……這幾天,福州城內城外的梅花,承包福州市民朋友圈美景。福州人自古對梅花情有獨鍾,在可考的歷史中,福州在明代就有「梅」字地名。
  • 梅精是什麼?有哪些功效呢?
    同時梅子內所含的苦味酸能強化肝臟,卡特因酸也具有整腸,防止下痢和便秘的功效,枸櫞酸則具有消除疲勞,製造唾液,促進胃分泌的功效。梅子內所含的上述成份,對於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大腸桿菌,痢疾菌和傷寒菌,也具有強力的驅逐作用。瘟疫流行時,只要吞服梅肉精即可避免感染。即使是現代,人們仍使用此秘法。而梅精的效力是鹼梅的三十倍。
  • 李清照:世人寫梅太俗氣,看我寫的這首梅詞,不帶一個「梅」字
    走到梅花旁,暗香徐來,即便如此,也未免有些心疼,想伸手護住,父親說:「不必,可別擋住它的傲氣。」那時不解,玩心甚重,便沒有多問。直至今日,方窺其一二,只因一個,人,一首詞。「世人皆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李清照在《孤雁兒》中是這樣說道。
  • 此心梅月兩相知
    梅,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的小喬木、稀疏灌木樹種,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應用和栽培史。根據陳俊愉院士研究,中國花梅就有四大類300多個品種。在古代,梅的果實是作為調味品而使用的。這些在《書經》《詩經》《禮記》等著作中都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