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8年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碧生源的營業收入已從剛上市的8.7億下降到了3.8億,虧損數目再創新高。這家曾經家喻戶曉的減肥茶品牌,在2018年將自己位於北京的辦公大樓出售了,所得資金用於日常公司運營和償還貸款,情況慘烈讓人唏噓。
當年銷量達到30億的減肥茶品牌,如今怎麼會靠賣樓求生了?碧生源到底經歷了什麼?
碧生源開始的營銷
碧生源的創始人趙一弘可謂是中國做袋泡茶的元老。碧生源一開始並不是做減肥茶的,只是一家普通的製作袋裝茶的公司,但是,趙一弘在發展生產鏈,積極融資拓展的時候發現,製作袋泡茶的工廠千篇一律,要想脫穎而出,不單純的做加工製作廠,只能通過讓人們了解這款茶的功能性來開拓市場,這種品牌差異化打法,讓趙一弘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保健茶。
有了產品還不夠,贏得市場首先是要讓市場知道你。廣告宣傳必不可少,隨後,大街小巷的碧生源廣告讓碧生源順利獲得市場,有的人是抱著好奇心看看碧生源到底是個啥,有的人是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減肥良方,總之,那幾年的碧生源靠著減肥茶和潤腸茶順利突破了市場,並且順利上市。
內部銷售管理政策的調整
為了避免經銷商和分銷商低價囤貨銷售的行為,碧生源不僅減少了批量購買時的折扣,同時縮小了銷售業績的獎勵範圍。同時,也改變了銷售團隊的分配機制,選擇更看重「經營成果分享」。這樣的調整也必然會帶來銷售量的減少,但是碧生源的內部管理者認為,這是對內部管理的優化,用小痛帶來長久的收穫是值得的。
政策影響,改名求生
2016年國家出臺政策,所有保健品命名中不得出現其功效相關文字。碧生源減肥茶停產。更名後的常菁茶銷售開始明顯不如之前,人們並不能立刻接受新品牌的誕生。碧生源開始和藥品公司合作,發展其他的保健品衍生產品。而結果顯示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危機愈發嚴重。
投資盲目,費用價高
根據數據顯示,碧生源廣告投入最瘋狂的幾年,它的廣告投資費用佔企業整體營收的比例超過了一半,這直接導致了企業的巨額損失。果然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碧生源靠著廣告宣傳比別家更快更有效的佔領了市場,如今還想打這樣的套路是行不通了。2018年,碧生源已經退出電視廣告的營銷,轉而向網絡平臺進軍。
除了廣告投資,碧生源在技術研發上投資的錢也不少。2018年底賣樓所得資金,有接近半數都用來投資了。只是最近和碧生源合作的兩家公司都是以健康服務為主的,研發技術產品也多是眼藥水之類的,而數據顯示,真正能給碧生源帶來收益的是減肥藥和其他藥物的銷售,碧生源的研發投資似乎走錯了方向。
及時糾錯,順勢發展
廣告營銷必不可少,雖然投入要減少,但是不能缺少。打廣告的方式除了和網絡平臺的合作外,還可以採用新型的宣傳方式。比如採用製作宣傳片的方式,讓人們了解整個產品生產過程,化無趣工業為藝術推廣,變無良商家為誠信商人。
對於種種原因導致的虧損,碧生源本身當然責無旁貸。針對內部管理政策的調整,如果未來仍然不能帶來營收增長,那麼就要及時止損,可以考慮對整個商業模式和營銷體系的重建,產品結構也要實現多元化基礎上的合理發展。
對於走偏了的產品投資方向,應該及時扭正。洞悉市場需求,實現公司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讓消費者在選擇上更具有多樣性。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趙一弘的投機欲望。從創立之初到現在這種境況,趙一弘想的都是掙錢,作為商人,這種想法當然無可厚非。但是,他想的始終是市場、營銷和利潤,一點沒有要真正做一家對消費者負責的保健品公司的想法。俗話說,小贏靠智,大贏靠德。哪怕是一個商人,也應該保有一定的行業理想。即使上市了,也還是為了營收而營收,這樣的格局未免也太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