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金融業務收入首次曝光,它會是騰訊的下一劑良藥嗎?

2021-01-16 馨金融

洪偌馨/文

今日晚間,已經陷入「水逆」狀態數月的騰訊披露了三季報。財報顯示,集團三季度實現營收806億元,同比增長24%。儘管高於市場預估,但營收增速仍然創下了十三個季度以來的新低。

騰訊在財報中強調,收入的增長主要受益於支付相關業務、網絡廣告、數字內容銷售及雲服務的增長,騰訊也在財報中首次曝光了金融業務的數據。

財報顯示,騰訊前三季度雲服務的總收入超過60億元,而前三季度,騰訊以支付及相關服務和雲服務為主的其他收入累計金額為538億元左右,由此推算,三季度騰訊的支付及相關業務累計營收額約為478億元。

不過,此前騰訊最為倚仗的遊戲業務依然沒有恢復元氣,三季度收入為258.12億元,同比下降4%,拖累整個增值服務收入部分同比增速創下新低。

今年9月,剛剛大刀闊斧完成了組織架構調整,但外界對於這家巨頭自我革新的效果仍充滿了擔憂。從近期的股價表現便可看出,架構調整的消息沒能遏制股價下跌的趨勢。

對於這個盤踞中國社交和遊戲王座多年的巨頭來說,最近這一年格外難捱,遊戲收入突然縮減、流量增長愈發乏力、輿論環境不甚友好.....多年潛滋暗長的問題似乎在這一段時間集中爆發。

這大概也是騰訊多年以來變動最大的一年,除了近期的組織架構調整之外,其實在這一年裡它還有諸多業務板塊都有不小的動靜,典型如馨金融關注的金融科技,就一改過去分散而低調的風格,開始以更統一和鮮明的形象示人。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騰訊在支付線上的投入明顯更甚以往,微信等超級流量入口上也上線了不少金融產品。

有了螞蟻金服的案例在線,騰訊的金融科技板塊一直備受期待,但在金融科技行業高速增長的那幾年,它卻並沒有顯露出過多的「野心」。如今,它轉而走到臺前,不僅要面對嚴苛的監管和市場環境,更大的挑戰可能還在於它要克服自己的慣性,去適應金融科技業務的複雜和多變,以及對戰略協同性的要求。

1

增長的焦慮

去年此時,騰訊的股價逼近430港元的高點,數次超越Facebook成為全球市值第五的上市公司。

儘管當時,外界對於騰訊流量紅利消逝、競爭對手壓制等帶來的擔憂已然存在,但大家還是相信這個社交巨擘的股價會如過去10年一樣,戰勝質疑一路堅挺下去。

今年1月,騰訊的股價創下475.6港幣的新高之後,股價開始一路狂瀉,到10月30日創下時創下近年來的新低,每股價格接近250港幣,較最高點下跌超過45%。

儘管隨著騰訊控股不斷回購股份以及宣布公司架構調整,股價有所回升,但它接連發布的幾份財報數據卻透露出了更多的消極信號。

以成本收入比為例,作為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騰訊的成本收入比這幾年不斷上升,這意味著騰訊每掙多一點錢付出的成本變得更高,盈利能力持續減弱。

此外,幾項主營業務的營收增速在近兩個季度都開始放緩,甚至出現下降趨勢。即便是為營收增長貢獻頗多的「其他業務」,也沒能倖免。

整體來看,騰訊的業績壓力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首當其中的便是陷入增長困境的遊戲業務。在二季報中,騰訊經營利潤環比大幅下滑約30%,遊戲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下降至34.2%,為2015年以來最低值,隨後騰訊也承認監管部門對遊戲版號的凍結影響了變現。

作為盤踞中國遊戲業多年的霸主,遊戲行業陷入危機對於騰訊的影響不言而喻。受政策影響,騰訊不僅已有多款遊戲退市,一些王牌遊戲的未來表現也讓外界表示堪憂。

早在二季度財報發布之前,就有多家投行調低騰訊遊戲的增速,現在,已經有10家以上的投行在三季報發布之前調低了目標價格,利潤增速預期更是低至三年來的最低點24%。

除了遊戲之外,在過去兩三年裡表現搶眼的廣告、投資等業務也透露出了疲態。從三季報數據來看,廣告收入扭轉了此前環比持續下跌的趨勢,騰訊在財報中表示,主要是因為電視劇業務廣告填充率提升,朋友圈擴大了長尾廣告主基數。不過參照二季度廣告收入環比下降了14%、媒體廣告收入下降20%的數據,這種趨勢能否持續還要畫上一個問號。

當然,相比業務板塊的表現,外界對於騰訊最大的擔憂很大一部分還是源於整個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流量增長的困境。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高達98.3%。這也意味著,只要能用手機的人都已經被拉入了移動網際網路。

對比來看,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QQ月活躍帳戶超過8億,微信及wechat月活躍帳戶達10.83億。從數據來看,用戶新增已然沒有了太大空間,活躍度指標也隨著競爭對手的出現和用戶習慣的遷移有所下滑。

此前,Quest Mobile發布的春季報告顯示,移動網際網路用戶使用市場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是短視頻,平均增幅超過500%,而即時通訊領域則下降最為明顯。這一點,從抖音等短視頻的增長曲線也可以看到,它們對於流量的分流極為明顯。

在移動網際網路進入存量爭奪戰之後,此消彼長成為了一種常態。

2

金融的角色

與前面幾個面對增長壓力的業務板塊不同是,曾經在馬化騰口中的「半個」戰略——金融,在今年突然走到了臺前,扮演起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數據顯示,騰訊的「其他業務」在2018年三季度實現營收203億人民幣,同比上漲69%。根據財報說明,這主要來自於騰訊的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以及雲服務的貢獻。

之所以說「突然」,是因為這個版塊的收入佔比在去年同期還不及廣告業務。但二季度財報顯示,該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已到25%,高出網絡廣告業務5個百分點。

收入貢獻大漲的背後,自然少不了騰訊的戰略傾斜和大力投入。

以最近一年以來騰訊推廣力度最大的乘車碼業務為例,從技術投入到營銷推廣,騰訊一改往日的低調作風,小馬哥多次親自站臺,其背後的支付業務便是乘車碼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二季報中,騰訊便提到將重新調配資本到高優先級項目,而所謂的高優先級項目,一是服務於遊戲業務的支付服務,二則是可促進支付及雲服務發展的智慧零售機遇。

這也印證了此前國金證券在一份報告中的分析,「騰訊大舉投資布局擴張新零售,本質意在支付。通過場景的擴張,線上線下交互培養用戶支付習慣,反哺騰訊金融。」

不只是支付,整個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近一年來也一改原本低調潛行的形象,開始走向臺前。與前幾年騰訊金融業務和產品分屬於各個事業群不同,騰訊開始有意地將這些業務逐個梳理,打造統一的平臺和品牌形象。

去年末,騰訊的的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簡稱FiT,英文全稱Financial Technology)官網上線,首次將全部業務線展示在公眾面前。今年,騰訊又再次將FiT的中文名稱改為了 「騰訊金融科技」。

從最新的官網信息來看,除了2C的理財(騰訊理財通、騰訊微黃金)、支付微信支付、QQ錢包、財付通、證券(騰訊微證券)、創新業務(一生保、騰訊徵信、騰訊金融雲、騰訊區塊鏈、微信信用卡還款)四大類外,騰訊金融科技還包括偏2B的金融生態和金融安全業務線。

業務線不斷完善的同時,騰訊也加緊了牌照的布局和產品的推出,去年三季度至今,騰訊接連拿下基金代銷和保險經紀兩張牌照,微保填滿了九宮格最後一個空缺,可以直接用於消費的「零錢通」也已上線。

憑藉著超級流量入口的優勢,騰訊對於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拓展也在短期內收穫了不少市場份額。

但不容忽視的是,與遊戲行業一樣,甚至更甚,金融一直是一個強監管的領域。眼下,包括騰訊在內所有涉足金融科技業務的公司都要面對嚴苛而充滿變數的監管環境。

3

成長的挑戰

隨著金融科技業務的崛起,不少觀點認為,它有望接棒遊戲成為騰訊下一個業績增長引擎。只是,知易行難。

相比騰訊過去所擅長的遊戲、社交、內容等,金融科技本身業務的複雜性、外部市場環境的多變性、以及嚴苛的監管政策都給它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縱觀過去幾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最高門檻不在於領先的科技或者對於金融的理解,而是需要將兩者有效融合併且落地於新的場景。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少不了與金融機構、合作夥伴、甚至內部各條線高度協同。

而這恰恰與慣於小團隊、多線程作戰的騰訊風格相悖。

就支付產品為例,騰訊就有QQ錢包、微信支付和財付通幾個團隊。儘管支付牌照只有一個(財付通),但從前端產品入口到中後臺的管理團隊都相對獨立,各自為戰。

這也是騰訊在沒有FiT事業線之前一直被詬病的問題,金融業務分屬不同的業務條線和團隊,分散而割裂,缺乏統一的形象。儘管現在的FiT將一部分業務線整合起來,但還是有不少金融科技產品游離於體系之外,甚至有左右互搏的趨勢。

比如,保險業務——微保(騰訊控股持股57.8%%的股份)就並沒有被納入FiT金融科技平臺內,FiT上提及的保險業務還是2016年騰訊與和泰人壽推出的「一生保」產品(騰訊的子公司曾投資和泰人壽,持股15%)

再比如,前不久騰訊大力推廣的信用卡代償業務「微樂分」與微眾銀行旗下的「微粒貸」產品在功能上也多有相似,但前者通過財付通小貸提供借款,屬於金融科技體系內,微眾銀行卻並不在這個體系之內。

其實,這種戰略協同性問題,放在支付上則更為明顯。

都說「得帳戶者的天下」,作為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支付的價值不言而喻,它是數據的入口、交易的起點、更是金融生態最底層、最關鍵的一環。那反過頭來看,有了支付這個「管道」網絡,也需要其它業務與之形成合力。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還相對單一。根據財報,其他業務主要包括支付及相關服務和雲服務,據多位業內的朋友透露,由於雲服務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支付業務及相關服務在該項目中的貢獻佔比佔據絕大多數。

但支付業務本身的增長也逼近天花板,而且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服務費率低、沉澱資金又受到儘管越來越嚴格的限制,營收和利潤並不算豐厚。要保持業績快速增長,騰訊可能需要支付務撬動儘可能多的業務帶來新的收入。

不久前,騰訊也啟動了近幾年來最大一輪架構調整,組建六大事業群,為全面轉型to B服務做準備。這種轉向的背後透露出了騰訊弱化「賽馬機制」,加強協同能力的決心。

但就金融科技這一項,我們尚未看到更為清晰的前景。作為一個戰略級的業務,金融科技並未獨立出來,而是被保放在企業發展事業群(CDG),而其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業務線——微信支付又被留在了獨立的微信事業群(WXG)。

騰訊的金融科技板塊能否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能否接棒成為新的利潤增長引擎?相信很快便可見分曉。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轉載請註明來源、微信號及作者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xinfinance@126.com

相關焦點

  • 騰訊20周年戰略調整,金融業務散落何處?
    所有涉及調整的具體業務模塊將整體平移,再進行組合優化,我們關心的「騰訊金融」沒有獨立形成事業群。這一點都不意外。早年,馬化騰就說金融只是騰訊「兩個半」業務中的那「半個」。去年兩會,他又明確表示騰訊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不會包在一個所謂的金融集團裡面來做,沒有必要為了拆分而拆分。
  • 國信證券:剖析螞蟻集團(06688)、騰訊(00700)金融科技業務_鳳凰網
    為了更好的分析未來支付行業的格局演變方向,我們需要討論清楚:1)螞蟻和騰訊的支付業務真的是勢均力敵的嗎?2)支付行業的核心壁壘是什麼?騰訊和螞蟻的支付業務勢均力敵嗎?在支付業務中,收入佔比最高、利潤想像空間最大的業務是商業支付,信用卡還款、提現等個人支付業務創收不創利,在此不做詳細討論。
  • 騰訊廣告,一個可能被低估的AI業務
    讓他們如此激動的是「2019騰訊廣告算法大賽」。三年磨劍:業務數據,真實場景騰訊廣告算法大賽,已是連續第三年舉辦。今年的賽題是「廣告曝光預估」,一項騰訊廣告在真實業務場景中面向廣告主提供的重要服務。從騰訊廣告的實際場景來說,效果廣告主要是展示類廣告,背後的算法引擎,本質是一個推薦框架。技術角度而言,它首先將廣告設置的人群定向、投放時段、選擇的流量版位、競價方式、出價等廣告業務語言來轉化為描述廣告覆蓋用戶人群的範圍大小以及競爭環境激烈程度、自身競爭力相對水平等可量化的數值指標。
  • 騰訊金融是什麼?官網上有那些業務?
    說到騰訊,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說到騰訊金融科技,或許還有很多小夥伴會覺得有點迷茫,不知道這個騰訊金融科技是什麼,更不知道騰訊金融官網上都有哪些業務。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1、 騰訊金融是什麼?
  • 左手金融、右手投資,騰訊的九宮格
    在此之前,作為原來的騰訊IEG用戶平臺業務負責人,閆敏已經做好了2015年離職創業的準備。計劃趕不上變化,就這樣,閆敏成為FiT理財業務的第一位負責人,而這個理財業務還有了一個名字:理財通。這是騰訊九宮格內出現的第一個金融業務。
  • 證券公司睜眼說瞎話,騰訊金融價值已被吹破天
    現在騰訊的港股市值是大概5000億美元,如果騰訊金融業務就價值1200億美元以上,就意味著騰訊的微信、QQ、以王者榮耀為首的大遊戲產業最多值3800億美元,這樣看,讓騰訊金融業務對應螞蟻金服,剩下的板塊價值對應阿里巴巴,騰訊市值要比阿里巴巴少1200億美元才是合適的。如此這樣,馬化騰同意嗎?
  • 騰訊急需新增長點,消費金融能「C位出道」嗎?
    最近,向來低調的騰訊有些異動。2018年二季度,騰訊財報顯示,騰訊在遊戲和社交兩大主營業務上略顯疲軟,業績有不同程度下滑,而其他業務板塊卻因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雲服務的貢獻,實現了同比增長81%的成績,金融業務表現顯得格外突出。
  • 從加碼保險業務看騰訊的「企鵝金服」夢
    不僅如此,在業務覆蓋程度上,騰訊相對於阿里還處在落後階段。 這種薄弱與落後,現在看來對於騰訊並未產生較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這一差距將會不斷擴大,在未來將對騰訊發展產生阻礙,而保險業務也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同時,騰訊還將遭到傳統保險企業的阻擊。 年初的疫情加速了它們向著網際網路化的轉型速度。
  • 騰訊收編平安「少帥」,保險嗎?
    2019年中國平安的業績發布會上,往日主角任匯川首次缺席;2020年3月,平安集團宣布任匯川正式辭去副董事長職務,並確認其會在平安繼續工作至5月31日。這或許印證了馬明哲所謂的「平安經驗」,即「不同時期用不同的人」,但此舉無疑為他人做了嫁衣,將辛苦培養28年的「少帥」推向了騰訊金融的懷抱。
  • 黑鏡財報|騰訊收入結構已漸穩定,B端比肩遊戲
    值得注意的的是,騰訊首次實現單季度營收突破千億元大關。從核心數據看,騰訊的整體成績單整體還算亮眼。眼下,復工復產已全面展開,對於騰訊的未來,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在財報中指出,騰訊的戰略重點是進一步深耕消費網際網路並鞏固領先地位,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機遇。遊戲業務整體向好「三駕馬車」轉向「雙輪驅動」疫情期間,宅家打遊戲成為不少人打發時間的方式。
  • 騰訊旗下業務有哪些 最賺錢的你猜中了嗎
    在中國提到騰訊沒有人會不知道,我們的手機上肯定會裝有它的幾款軟體,比如微信和QQ,這也是使用最多的,在2018年騰訊第一財季淨利潤達到了232.9億元,這些收入都是哪些業務支撐起來的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騰訊主要業務。
  • 騰訊到底多賺錢 每天營收超10億!去年網路遊戲收入高達1147億
    2019年全年騰訊營收3772.89億(相當於每天收入10.33億),同比增長21%;全年淨利潤為933.1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2019年四季度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營收1057.67億,淨利潤215.82億同比增長52%,高於市場預期。
  • 騰訊(00700)電話會紀要:社交網絡廣告的收入和競爭優勢?2020年的...
    端遊收入-7% YoY、-10% QoQ至104億元,主要由於DNF付費玩家數量下滑,但被LOL全球收入增長部分抵消。非遊戲增值服務收入+18%YoY、+7%QoQ至159億元,直播和音樂訂閱收入增長強勁,騰訊視頻訂閱數+19% YoY至1.06億,環比淨增580萬,公司首次披露視頻業務的虧損狀況,2019年經營虧損低於30億元。
  • 馬化騰:做金控公司只是形式 騰訊金融要做好平臺
    中國網財經3月3日訊(記者 畢曉娟)網際網路金融作為如今最火爆的行業之一,網際網路領軍企業紛紛布局。百度成立金融事業部,金融業務成為第四極:阿里旗下螞蟻金服已完成全金融布局,估值接近3000億;京東金融完成首輪融資,發力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而同屬於網際網路第一梯隊的騰訊似乎動作很少。
  • 開放銀行大勢所趨騰訊雲與長亮科技聯合推出分布式金融業務服務框架
    在此背景下,5月22日,騰訊雲與長亮科技聯合發布新一代分布式金融業務框架TDBF,助力金融行業客戶改變系統建設模式,快速實現開放金融業務平臺。之前,在3月12日騰訊雲「金融業務支撐平臺」 發布會上,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向億歐金融介紹,目前騰訊已經和長亮科技、宇信科技、科藍軟體達成合作。2018年4月,騰訊公司宣布以約4億人民幣的金額完成對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投資。自此,雙方展開了更緊密的合作。
  • 騰訊2019業績線上發布,首次採用騰訊AI同傳服務
    【來源:環球網綜合】3月18日,騰訊召開2019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線上發布會,並首次使用自研的騰訊同傳產品全程支持。業績報告用英文發布,騰訊同傳全程通過AI機器翻譯完成了精準、流暢的轉寫和翻譯服務。
  • 騰訊到底多賺錢:每天營收超10億 遊戲收入高達1147億
    2019年全年騰訊營收3772.89億(相當於每天收入10.33億),同比增長21%;全年淨利潤為933.1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2019年四季度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營收1057.67億,淨利潤215.82億同比增長52%,高於市場預期。值得一提的是,騰訊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2019年同比增長39%至1014億元。
  • 騰訊投資官網曝光金融科技版圖 微眾銀行、水滴籌在列
    騰訊投資官網曝光金融科技版圖 微眾銀行、水滴籌在列 2020年4月27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 騰訊發布二季度財報,半年營收1742億,一業務增長已超遊戲業務
    而在外界看來,騰訊公司早已不再是一家社交軟體公司,而是一家遊戲公司,但是從本次財報來看,恐怕又要換一個說法了。二季度騰訊公司網路遊戲收入達到了273.07億元,同比增長8%,這得益於騰訊在智慧型手機業務方面年的高速增長。其中,智慧型手機遊戲收入達到了22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6%。
  • 九宮格,騰訊的九宮格
    在此之前,作為原來的騰訊IEG用戶平臺業務負責人,閆敏已經做好了2015年離職創業的準備。 計劃趕不上變化,就這樣,閆敏成為FiT理財業務的第一位負責人,而這個理財業務還有了一個名字:理財通。 這是騰訊九宮格內出現的第一個金融業務。 九宮格是張小龍對騰訊商業化的妥協,逐漸衍生成為騰訊投資的重要抓手。